保护传承视角下濒危地方剧种的社会参与和多元创新
——以福安平讲戏为例

2024-02-29 04:38林树清
文化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福安市福安剧种

林树清

引言

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各地方剧种。各地方剧种展现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于闽东北福安市的平讲戏历史悠久,艺术表现形式独特,是当地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许多地方剧种面临濒危的境地,福安平讲戏也不例外。为此,社会组织、传统文化爱好者、学校和企业等各方的积极参与以及创新的舞台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段,都对地方剧种的保护与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2]。

本文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视角出发,以平讲戏(福安市)为例,重点跟踪了该剧种从2007—2022年的15年间社会参与和多元创新对濒危地方剧种的作用,探究其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为其传承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平讲戏(福安市)艺术的概况

(一)平讲戏的历史渊源

平讲戏作为闽剧的三大主要源流之一,其雏形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的一种“说唱”表演形式。说唱是一种以说话为主,辅以歌唱和动作的表演形式,主要表现生活琐事、风土人情等[3],表演朴实粗犷、语言幽默风趣(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2021年,福安平讲戏应邀进京参加《国家宝藏·展演季》

图2 福安平讲戏经典剧目《马匹卜驳妻》剧照录制注:图片由福安市平讲戏艺术传承中心提供。

旧时,福安没有戏园子,戏台多为宗祠和神庙的前座,或农闲时上田当戏台,下田坐观众。素有“平讲戏,没有戏台先有戏”之称。小戏班通常十几人,而大型戏班人员可达50多人,能够连演30天剧目不重复。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福安县志》记载:“无钱扮戏,何暇纳粮。”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寿宁待志》载:“西溪人多习戏……大家有庆喜,好事者则于福安迎之。”可见,平讲戏自古以来在福安及周边县、区的受欢迎程度。

(二)平讲戏的表演风格

平讲戏是一种独特的地方剧种,具有鲜明的表演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4]。

一是说唱对白。“平讲班讲白”是平讲戏的最大特色。讲白,就是采用福安方言“安腔八音”为标准说唱,语言平实如白话。

二是音律唱腔。平讲戏唱腔隶属高腔系统,历经数百年演化,吸收了江西弋阳腔、河北乱弹和当地畲歌俚曲、道乐释音等特点,韵律柔曼,一人干唱,众人帮腔,福安话俗称“驮声”。

三是器乐伴奏。小戏班“后台”通常6人,打击乐和管弦乐各3人,分别负责刀鞘板、大锣、铙钹、京胡、毛胡(兼唢呐)、笛子(兼唢呐)等乐器[5]。其中,“毛胡”也称竹节琴,是平讲戏最具特色的古老乐器之一。

四是动作表演。动作表演强调面部表情和身体协调,表演幽默诙谐,故事情节贴近平民生活,以俗取胜,极具大众化。

五是服饰装扮。传统戏服一般采用印花土布缝制。演员脸部用松烟灰画眉、土白粉打底、黄土红点缀,满满的人间烟火气。

(三)平讲戏的传承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现代新兴媒体的大量普及,文艺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舞台表现形式,传统戏曲已经不是人们娱乐生活的主要活动之一[6]。

身为“草根”文化,平讲戏在福安也曾面临濒危境地:一是缺少当家人,地方戏曲保护难度大;二是缺乏展演平台,传统艺人传承压力大;三是社会文化发展迫使平讲戏必须不断创新。此外,地方政府保护政策不完善,也给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带来许多影响。

二、社会参与对平讲戏保护传承的影响

为了复兴平讲戏,2007年,福安市成立了平讲戏艺术传承中心,创建了传习基地、培训基地、活动基地、展演基地和共建基地,积极发动老艺人带动社会组织、机构、教育部门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平讲戏的传承发展,为濒危剧种“留根”。

(一)组织机构在平讲戏艺术保护中的角色

一是非遗保护单位。作为保护地方剧种的非营利组织,非遗保护单位是主角也是当家人,承担着挖掘平讲戏精华,组织专业老师、艺术专家开展专项研究和非遗整理、申报,以及传承弘扬传统技艺等任务。平讲戏艺术传承中心及其前身福安闽剧团先后历时8年,辗转各级戏研机构、图书馆、档案馆,拍摄收集各类戏台剧目题记,开展平讲戏历史渊源调查,并请回了远在北京的林之行老师(时年71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郭翠玉老师,以及身在上海的徐邦梁老师等30多位上世纪60年代初的老艺人,共商抢救老戏[7]。历经从0到1,从立项到申遗,2014年11月,绝演近50年的平讲戏(福安市)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此,福安市政府专门设立平讲戏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从刚开始的每年10万元到后来的每年60万元,确保了平讲戏艺术传承中心的正常运作。

二是文艺演出团体。各类演出团体是传承平讲戏艺术的重要力量,除了专业剧团,还有业余爱好者,他们通过培训学习后在各地演出,将平讲戏带给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对保护和传承平讲戏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共建基地之一的福安市老年大学针对有强烈戏曲爱好的当地老年人,每周开设两节平讲戏专业课程和6节戏曲类拓展课程,这不仅让这些戏曲爱好者深深爱上了平讲戏,而且这些老年学员已经连续6年保持每个月至少一个星期六晚上,将本月的学习所得在另一个展演基地——富春公园文化长廊轮番展示,学期末再到当地乡村举办展演。基地基本上“周周有研习、月月有演出、年年有展演”,先后培养学员210多人。

三是文化遗产机构。文化遗产机构是保护平讲戏艺术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保护非遗文化的监督者和指导者,负责文化遗产的登记、评估、管理等工作。据考证,流传于福安的平讲戏传统剧目有300多个,但多已失传。在福安市委、市政府和各级文化部门的指导下,福安市文化馆、艺术传承中心等单位先后整理出福安平讲戏有价值的照片53张、史料文献280页、剧本85本、曲调32支、拓展曲调28支,以及锣鼓经等各类老物件上千件,评定福安市级非遗平讲戏传承人9人。

(二)义务教育在平讲戏艺术传承中的作用

一是搭建平台。学校通过定期举办“戏曲进校园”文化艺术节,组织线上线下培训,传授平讲戏表演技艺和理论知识,让学生在接触、了解和学习过程中产生本土文化自豪感。坂中中心小学和穆阳中心小学基地校,通过“学生主动报名、中心面试选拔”,每年遴选40名学生组成平讲戏艺术传承兴趣班。兴趣班每周安排两节课,邀请老艺人面对面口传心授,传习平讲戏唱腔、曲调和特色器乐。2018年以来已开办400余节。二是传承文化。依托校园营造育人气息,让校园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使者。以本土文化为载体,经常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特殊节日活动,全景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通过校园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平讲戏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异同与联系,从而提升其文化鉴赏能力。坂中中心小学通过项目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打造了学校特色品牌,2017年11月被教育部授予“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示范学校”。

(三)社区展示在平讲戏艺术传承中的效用

一是满足宣传需求。社区文化是平讲戏深扎“草根”的桥梁和纽带。社区通过社区庆典和节日汇演,加深群众对平讲戏艺术的文化认同感和情感支持,同时为票友们交流互动搭建平台。下白石镇活动基地就是利用戏曲魅力宣传移风易俗,先后改编了闽剧《庵堂会母》和平讲戏折子戏《拾玉躅》《双玉燕》等传统剧目10多部,既丰富了群众生活又宣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逢正月十五前后和中秋、重阳、端午等传统节日,福安当地仍然保留请戏班唱大戏的习俗。

二是催生精品力作。为了传承和发展好地方戏曲,平衡非遗文化保护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福安市平讲戏艺术传承中心尤其注重经典剧目挖掘,以中心新老艺术骨干为基础,融合其他艺术形式,通过老艺人的精彩演绎,创新艺术作品,先后复排了《断桥》《采桑》等传统剧目和《双定牌》《茶歌》等现代戏13部。2017年,经典剧目《马匹卜驳妻》入选文化部剧本扶持工程(传统“整理改编剧目”全国仅评出10部)。2019年,艺术中心应文旅部和北京市政府邀请,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文化周展演。2021年,艺术中心再次应邀进京参加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央视总台和故宫博物院共同主办的《国家宝藏·展演季》录制。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福安平讲戏脱颖而出,代表华东区(从全国4个区域中选出4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古老剧种)一展风采。

三是经济公益双赢。锣鼓一响,好戏开场。中心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为乡村振兴、弱势群体、福利机构义演,为平讲戏艺术传承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据福安市平讲戏艺术传承中心原主任刘碧生介绍,2018年以来,中心每年到乡村传习展演80多场次,累计接待游客观众近百万人次。由于艺术中心是一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编人数仅7人,但是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一场大戏需要演职人员50多位,所以演出时只能临时外聘演员,从而也帮助了40多位居民就业。

三、多元创新对平讲戏传承发展的影响

(一)数字技术拓宽了平讲戏的传播渠道

2020年2月,新冠疫情之初,全国上下为武汉打气,福安平讲戏微型战“疫”剧《没暝没昼没口罩》一经中心微信公众号播出,即被今日福安、文旅福安等当地官微、自媒体转载,入选“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福建省剧协抗疫题材剧进行展播。移动手机为平讲戏传播提供了新途径。社交媒体平台给平讲戏提供了和观众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二)舞台科技提升了平讲戏的观感质量

经济匮乏年代,由土生土长的“地下棚”杂戏演化而来的平讲戏,演员们是农忙下田、农闲演戏,甚至有时候就在田间地头,大家歇下手来撸起袖子、脱下衣服、抹把灰唱小戏。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文化艺术质量的高要求,一次正规的平讲戏表演大约需要50人,演员的梳妆打扮和装饰服装都是根据人物角色、情节发展量身定做的,松烟、土红已更换成胭脂,戏服也不再是一般的印花土布。平讲戏借助现代灯光、音响等数字设备,有效提升了视觉观感,同时又保留了传统戏曲的魅力。

(三)跨界融合丰富了平讲戏的题材元素

与其他行业领域文化活动融合,为平讲戏注入了新的创意和元素。深挖乡村文化,将畲、茶、古、廉、红等福安“福”文化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言、俗语、民歌,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苏堤线面、象环葡萄、溪柄“爹包”和白沙绿竹笋、坦洋工夫茶、穆阳水蜜桃等巧妙植入戏文,借此为本地“农产品”打广告。中心借力舞蹈团队、编剧、导演创作跨界作品,将不同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以独特方式呈现平讲戏。学校将平讲戏与其他学科交叉,深化学生对平讲戏及其艺术的理解,把优秀的平讲戏节目推出去,使更多人接触平讲戏、了解平讲戏、爱上平讲戏。2019年福安市第30届中学生暨第26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上的戏曲展演《中国脊梁》获得一致好评。

四、濒危地方剧种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思考

笔者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视角探究平讲戏(福安市)艺术的发展变化,得出以下结论:要实现濒危地方剧种的可持续发展,一要携手政府、学校、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二要保护单位主动作为,有所作为,提高社会认知度;三要把握市场需求,挖掘亮点、打造精品,为艺术创作注入新活力。

此外,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互联互通、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推进濒危地方剧种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善于运用数字媒体、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尝试利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和传播方式,特别是地方政府要强化传承机制,落实自身层面的保护政策,通过义务教育、委培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培养足够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和非遗传承人。

只要同心协力,通过社会参与和多元创新,濒危地方剧种如平讲戏(福安市)艺术亦能得以传承发展,继续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福安市福安剧种
张福安作品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福安廉村
爱心托起希望 助学点亮梦想——福安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构建特色学生资助之路
福安市水蜜桃褐腐病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
福安市穆阳镇上榜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公示名单
福安八斗村:扶贫做得精,荒山野茶能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