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质和当代价值研究

2024-02-29 04:43
文化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傩戏毕节市彝族

王 愉

文化是贯串于民族发展始终的精神脊梁,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的土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养料,是当代文化自信和文明进步的必然基础。而文化遗产,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注解,对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质和当代价值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传统文化要素,解构传统文化精髓,激发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毕节市位于我国黔西北地区,地处乌蒙山腹地,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汉、彝、回、苗、白等多民族聚居的群众基础,孕育而生了戏剧、蜡染、刺绣、漆器、舞蹈等多种特质文化[1],形成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记录着毕节市的历史,也见证着毕节市的当下,更指引着毕节的未来。

一、贵州省毕节市文化遗产概述

贵州省毕节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诸侯在此定居,秦时,划归蜀郡,此后一直为中央政府所管辖。2011年,毕节行政公署正式更名为毕节市,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毕节市目前共下辖6县1区及1个县级市,常住人口681万人。

毕节市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根据数据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毕节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超过1000个,其中,县级以上文化遗产项目582个,省级以上文化遗产项目44个,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9个(见表1)。

表1 贵州省毕节市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

由上表可见贵州省毕节市文化遗产有着如下三方面的特征:其一,毕节文化遗产分布范围较为均衡,在毕节市下辖的6个县和1个县级市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文化遗产项目,每一个县、市都能够依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和认证,显示出当地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较高,对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能力也较强,这无疑为毕节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对文化遗产当代价值的讨论和研究成为可能。

其二,毕节市文化遗产项目的形成,都是在对当地文化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遗产项目[2]。如毕节市有三项戏剧类文化遗产,包括彝族撮泰吉、金沙傩戏、贵州阳戏,从发展渊源上看,这三类戏剧都是在当地傩戏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民间地方戏剧,但是从独特性上来看,三种戏剧类型的服饰、妆面、唱腔等均有不同,彝族撮泰吉具有彝族人民的唯一性和独创性,主要对人类的原始发展历程进行描述;金沙傩戏更加重视延循古老的傩祭仪式,具有固定的剧目程式,不能混淆;阳戏则在融合了傩文化、巴蜀文化、道教文化、花灯小调等的基础上有了更加综合的演化。毕节市在寻找文化遗产项目的时候,并未将同一类型的传统文化混为一谈,而是在深入分析各个传统文化不同之处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辨别和认证,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研究的严谨性,又有助于对各个民族独特文化传统的保护。

其三,毕节市文化遗产均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关,尤其是彝族、苗族的传统文化,在毕节市文化遗产中占有主要份额,这与毕节市的民族历史传统相适应,显示出了民族文化在毕节市文化发展长河中的重要价值。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当代毕节的文化发展中也起到了凝聚的作用。毕节市既关注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又对各个传统民族文化在当代多民族混居的情况下的融合价值进行分析,将民族的文化变为地区的文化,进而成为国家的文化、人类的文化,始终坚持了文化遗产研究的正确方向。

二、贵州省毕节市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质

(一)驱邪纳福的愿景

驱邪纳福的主题在毕节市文化遗产中十分常见,尤其在以祭祀为主题的歌舞或戏剧表演中。如撮泰吉中的麒麟舞,在彝语中被称为“实则”,是撮泰吉中人物“吱嘎阿鲁”的坐骑,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撮泰吉中,该形象的出现可以为观众带来吉祥的祝福。在赫章县彝族铃铛舞中,铃铛被称为“恳合贝”,意为对故去之人的告别。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节日、农牧、婚丧嫁娶等事件中均可以舞蹈来庆祝,铃铛舞这一告别之舞,也体现出了彝族人民对生死这一问题的哲学思考[3],在葬礼仪式上跳起铃铛舞,既表达了亲属对故去之人的哀思,同时也蕴含着祛除邪祟、向往幸福的愿景。

傩戏是毕节市文化遗产中驱邪纳福主题的最佳展示。金沙傩戏又被称为“庆坛”,是一种从远古的祭祀活动演化而来的民间戏剧,因此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表演程式,如演出中不同的面具表示不同的角色,以“坛”进行区分,不同的“坛”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庆坛的表演内容多为驱邪纳福、祈求平安,分为文坛和武坛,文坛是为死者祭祀,以娱神为主;武坛是为喜事庆祝,以娱人为主。傩戏中包含着百姓最为原始的万物有灵的哲学思考,表现出对多种生命形式的尊重,当地群众通过庆坛的方式进行祭祀,向神灵祈求平安和祝福,实际上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在庆坛的祭祀程式中,也多包含有尊老爱幼、除暴安良、孝顺仁义、保卫家乡等道德和民族意识[4],因此,在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能将驱邪纳福的朴素思想与封建迷信等一概而论,而是应该辩证地从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关注到当地群众在祈福祭祀活动中对于美好生活的核心追求,在该文化特质的发扬中也需要与群众内心的美好愿景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发挥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赫章县彝族火把节也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火把节起源于彝族群众对火的崇拜,在彝族古谚中,有着“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的说法,认为火的保留对一年的运势有影响作用,只有保持火不熄灭,一年的运势才会兴旺。火把节也因此成为彝族最为重要的民族节日之一,代表着群众对于丰收的美好祝愿。火把节在彝语中被称为“朵扔吉”,以彝族十月太阳历为计算方式,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在毕节赫章县彝族聚居地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随着毕节市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发展,火把节也由传统的单一庆祝活动演化为一个经典的旅游项目,包含舞蹈、摔跤、斗牛、斗羊、对歌、餐饮等多项内容。火把节已经成为毕节市文化遗产的一张名片,对毕节市其他文化遗产项目的当代价值的发掘有着启迪和示范的作用。

(二)民族历史的记录

在毕节市文化遗产中,彝族撮泰吉体现了彝族先民对人类起源的独特理解。撮泰吉中的唱词“阿欧那巨惹,撮唷撮麻叟,撮唷尼啰叟”,翻译成汉语是“远古的人,长得不像人,更像是野兽”,在经历了一系列穿树叶、吃野果的生存斗争后,“撮斗戳叟斗,撮菊戳叟菊”,即“人类由此诞生了”。撮泰吉不仅反映出了彝族先民对人类起源的认知,同时也是对本民族祖先艰苦生存的历史的记载,通过撮泰吉这一戏剧的形式展现在后世面前。而在彝族古籍《物始记略》中“有火不怕冷、有火不怕饿;有火就铸铜、有火就生铁”等的描述,也反映出彝族先民对火的发现和使用的历程,同样对我们研究彝族的历史传统起到重要作用。

迁徙在苗族的历史中十分重要,苗族先民正是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才实现了种族的延续,而关于迁徙的民族历史,在苗族芦笙舞中也有记载,尤其是芦笙舞“滚山珠”,更是凝聚了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记忆[5]。滚山珠在苗语中为“子罗多”,意为用在地上翻滚的姿势压倒荆棘,相传在苗族先民迁徙的过程中,遍地荆棘挡住了人们前进的方向,一些勇士便滚在地上,用身躯压倒荆棘,为族人扫清前进的障碍。在当代芦笙舞的表演中,地龙滚荆、双飞燕、倒栽桩等动作依然十分常见。

苗族服饰,被称为“无字史书”,将民族历史绣制在服装上,就成为了苗族服饰的典型纹样。以纳雍县苗族服饰文化遗产项目为例,经过研究证实,该服饰上的“+++”符号表示龙,“e”符号表示虫子,“≌”符号为江河和水源,“※”符号则为蝴蝶。这些符号构成了苗族的民族语言,显示出了当地苗族先民在迁徙过程中的所见所感,这些为躲避战乱迁徙至高山地区的苗族人,正是用这种自创、自编、自绣的符号,结合一些牛、鸟、鱼、花等“族徽”式的图案,记录下本民族的史诗。

可见,对于民族历史的记录和传唱是毕节市文化遗产的主要文化特质之一,在缺少文字的远古时代,毕节当地群众便是采用这种古老而朴素的记录方法,将先民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行为编制成舞蹈、戏剧、歌曲、纹样,为我们研究古代民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毕节市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一)美学价值

毫无疑问,毕节市文化遗产均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无论是大方漆器中的独特技艺,还是织金服饰上的民族纹样,都向世人展示着毕节地区少数民族的独特美学传承。对文化遗产的欣赏中更蕴含了对于民族美学的理解,而美也是吸引大众主动了解一项文化遗产的最直观因素,只有展示出文化遗产的美,并用主动宣传的方式展示文化遗产的美,才能真正激发起文化遗产的发展活力。

因此,为促进毕节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的发挥,需要首先从美学价值的研究角度着手,对毕节市多种文化遗产的美学符号进行研究,从内部将文化遗产进行解构,将之整合为更适应现代文化传播需求的美学符号。如在傩戏等戏剧的价值发掘中,就可以以面具为基础美学符号,将不同类型角色人物的面具进行现代化设计,在面具符号的基础上进行变革,提升大众对傩戏等文化遗产的接受程度。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对多种美学符号的文化价值进行宣传,如正神、凶神、人物、丑角等不同形象的面具符号的区分,以起到文化宣传和推广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

(二)文化价值

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明确的文化价值。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多与文化遗产的内在信仰相关,如傩戏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则具有祈神求福的文化价值;火把节用于节日庆典,具有庆祝丰收分享喜悦的文化价值;苗族服饰作为无字史书,在历史研究方面具有特殊贡献。毕节市在发掘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的同时,也需要对现有的多种文化遗产的内核进行分析,辨别不同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文化价值的独特性,既要从系统的层面统筹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又不能对全部文化遗产一概而论。如在不同类型的戏剧文化遗产的宣传中,可以遵循从历史沿革到当代特征的宣传体系,但是也需要关注到不同文化遗产的价值特征,并将之充分地融入当代毕节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促进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交融,不仅要把文化遗产放在博物馆里,还要把文化遗产应用在生活之中。

(三)产业价值

文化遗产应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相关,在我国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号召下,很多农村地区都开启了多种多样的产业活动,而从毕节市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来看,很多典型的文化遗产恰恰是分布在这些较为偏远的乡村地区。乡村地区为文化遗产的保存提供了土壤,而文化遗产也可以反哺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促进当地的产业繁荣。以大方县漆器为例,大方漆器是贵州省著名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章,是贵州三宝之一,同时具有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6]。但是由于漆器的制造多需要手工操作,在当代制造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受到限制,因此,其产业价值的挖掘并不彻底,未能充分发挥出漆器产业对当地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而毕节市其他文化遗产相关产业,如苗绣产业、手工艺品产业等实际上也并未完成积极的产业开发工作,在此方面相对落后,未能充分发挥出文化遗产的产业价值。

因此,在后续的毕节市文化遗产当代价值的挖掘中,不只要从美学和文化的角度关注和研究文化遗产,更需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对文化遗产项目的当代经济价值进行探讨,结合各个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国家级文化遗产为产业名片,不断提升文化遗产相关项目的品牌价值,建立起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的互助结构,实现对文化遗产项目的综合开发。

四、结语

本文对贵州省毕节市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质和当代价值进行了说明,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毕节市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其应该抓住我国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机,从美学、文化、产业三方面对文化遗产项目的当代价值进行挖掘,以实现对文化遗产项目的综合开发,探索出一条现代化的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傩戏毕节市彝族
毕节市统筹推进项目实施 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
彝族海菜腔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毕节市旅游文化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
软陶傩戏面具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My Best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