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量化指导踝泵运动干预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预防、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4-03-01 11:17姜红春刘晓玲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4年2期
关键词:踝泵踝关节下肢

姜红春 刘晓玲

1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足踝外慢性骨病科,烟台 264001;2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急诊ICU,烟台 264001

下肢骨折是骨科常见骨折类型,骨折后会累及关节面引起关节腔内积液或积血,导致大量新生胶原组织在关节周围积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与骨结构变性粘连挛缩,引起膝关节僵硬、活动度差、关节运动障碍等表现〔1〕。临床多采用外科手术帮助患者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改善关节内结构损伤程度,维持下肢关节稳定性。但手术创伤、术后疼痛、肢体制动等因素将会损伤血管内皮与肌肉,引发术后肌肉功能障碍,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风险。DVT的形成将会影响静脉血液回流,减少下肢血液供应,引发下肢肿胀和疼痛,延迟骨折及伤口愈合时间,阻碍整体功能康复进程〔2〕。临床主要以物理疗法与药物疗法进行有效预防和干预,然而因为患者个体性差异,导致疗效也不尽相同,且药物干预副作用明显。踝泵运动作为一种仿生运动形式,可通过自身踝关节运动来模拟泵运动,实现患者下肢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预防下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3〕。既往有研究表明,通过视频量化指导踝泵运动可对下肢骨折患者DVT的预防有积极作用,为其功能康复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基础〔4〕。为此,本研究拟将视频量化指导踝泵运动应用于下肢骨折患者中,观察其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烟台市烟台山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下肢骨折诊断标准〔5〕;②年龄≥18岁;③生命体征平稳者;④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⑤具备正常沟通能力;⑥无手术禁忌证。排除标准:①既往有DVT病史;②合并其他部位严重性骨折;③哺乳期或妊娠女性;④心功能不全者;⑤伴有其他严重性并发症;⑥中途退出或参与其他研究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传统组和观察组各50例。传统组年龄24~76岁,平均(55.58±2.34)岁;男34例,女16例;骨折部位:踝关节13例,胫腓骨26例,股骨颈11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2例,坠落伤8例,跌伤16例,压伤、砸伤14例。观察组年龄25~77岁,平均(56.87±2.56)岁;男33例,女17例;骨折部位:踝关节14例,胫腓骨23例,股骨颈13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1例,坠落伤7例,跌伤19例,压伤、砸伤13例。本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烟山伦准2022102号。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传统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包含常规入院宣教(骨折知识、手术流程、手术效果及注意事项)、饮食指导、用药管理、术后常规镇痛、创面护理、感染防控工作、出院指导工作等。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视频量化指导踝泵运动,具体措施如下。

1.2.1成立护理小组 由具备丰富疾病治疗经验与临床护理经验的骨科医生1名、护士长1名、护士2名共同成立小组,明确组内成员护理工作,其中医生负责病情评估与康复指导工作、患者复诊与评估工作,护士长负责踝泵运动视频的收集与整理及制作、方案的培训、实施与评价等;护士负责资料整理以及干预方案的推送与具体实施。通过科室内学习、讲座、PPT案例分析等方式定期组织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涵盖下肢骨折类型、患者康复重点、踝泵运动的应用、发展和意义、方案的干预流程与注意事项、患者沟通技巧、健康教育、资料收集方法、问卷使用方法等。培训结束后经临床知识与操作系统考核均为合格方可正式加入该小组。

1.2.2踝泵运动视频的制作 以《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与血栓预防指南第9版》与《美国医师协会指南》〔6〕作为视频内容依据,在借助多学科理论与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工作经验,将踝泵运动的作用、内容、目的、具体锻炼方法和动作、锻炼重要性和注意事项,由经培训的护士进行详细讲解。并采用边演示边解说的方式进行动作分解和示范,全程用相机分段拍摄成视频,各视频平均3 min,由专业人员进行剪辑并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经小组成员集体观看审核后制作成光盘。视频内容与动作包含患肢抬高、踝关节背伸、跖屈、踝关节环绕、踝关节内旋、外旋、踝关节屈伸、背伸、股四头肌收缩训练、CPM持续被动训练、内、外侧直抬腿、直腿抬高等。

1.2.3踝泵运动视频的应用 入院当天进行基本评估,结合疾病认知程度、健康教育需求、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以及临床实际情况,通过播放视频影像资料、一对一交流、病友分享等形式进行踝泵运动知识宣教,确保患者充分了解术后康复重要性以及踝泵运动的益处。以术后康复锻炼为重点,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为目标,经查阅文献以及患者骨折特点、术后疼痛程度、踝关节肿胀程度及耐受度,为患者播放分段式踝泵运动视频,在护士引导下帮助患者掌握锻炼方式,并现场开展学习,视频分三时间段播放,早8∶00~9∶00、中午12∶00~13∶00、下午16∶00~17∶00,通过量化形式提高患者及家属康复依从性与积极性。并设计功能锻炼查检表〔7〕(见表1),记录反馈患者每次锻炼次数与频率达标情况,根据结果实施个体化按需播放,视频播放前1 h详细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根据评分结果判断锻炼可行性,整个康复期间强调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动态调整原则,重视锻炼期间患者主观体验,由家属参与督导与效果评价。

表1 跟骨骨折患者功能锻炼查检表

1.2.4DVT综合防控方案 分别于患者入院24 h内与术后6 h内应用 Autar评分量表〔8〕完成血栓风险级别筛查追踪血栓高危患者D-二聚体与下肢静脉彩超或造影结果,通过各维度评分汇总,划分最终风险等级。该量表涵盖年龄、特殊危险因素、外伤、手术、体重指数、活动受限度、高危疾病等七种危险因素评估与相关预防措施,根据风险等级指定相应防治对策,评分<6分为无危险,实行健康教育、饮食护理;≤10分为低危风险,实行基础预防:早期活动、术后功能锻炼(下肢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直腿抬高、视频量化踝泵运动、股四头肌收缩训练)、健康教育;11~14分为中危风险,实行基础预防+物理预防(抗血栓弹力袜、间歇性充气压力泵、足底动静脉泵足底按摩),连续7~10 d;≥15分为高危风险,实行基础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抗凝药物治疗),连续11~20 d。

1.2.5院外延伸康复 在患者出院时建立微信群,出院后7 d、1个月、2个月分别由护士通过微信群掌握患者伤口愈合、患肢疼痛及肿胀情况、康复锻炼进度、情绪状态、躯体不适或康复疑问等内容。在群内发放居家综合康复操视频,内容包含踝泵运动(取平卧位保持身体双足放松,双脚背往脸部方向背屈保持2节拍归位;双脚背往下背伸保持2节拍后归位)、臀部抬起(取平卧位双脚放松,健下肢与双肘屈曲支撑床面后将臀部用力抬起,保持2节拍后归位,重复2次)、直腿抬高(取平卧位膝关节与脚背伸直抬离床面25 cm保持1节拍后归位,双脚交换进行各2节拍)、热身运动(取凳子左立位,左右胳膊分别向前后抬起最大限度后归位,两踝关节伸直屈曲保持1 min后归位)、强化运动(绷带绑住双踝部位,左右脚分别最大程度拉升绷带停留20 s后归位,重复3 min)、行走训练(平底站立后扶着拐杖或家属,左右脚缓慢向前行走至15~30 m后休息3 min再回原地)、楼梯训练(手扶拐杖或家属,左右脚先后踏上楼梯,遵循健肢先上、患肢先下原则,10 min);并配以动作分解视频,反复普及院外康复锻炼的重要性,提醒患者门诊随访日,共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功能康复: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制定的踝-足评分系统〔9〕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系统〔10〕对两组患者干预后膝关节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踝-足评分系统包含疼痛、行走能力、关节活动度、步态、踝稳定性、关节对线等9个维度,共30个条目,总分为0~120分,得分越高代表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HSS量表包括关节疼痛、关节功能、屈曲畸形、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五个维度,分数范围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越好。②并发症: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并发症与DVT发生率、康复效果(D-二聚体水平、下肢周径差、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情况,以评定护理质量。并发症包括下肢皮温升高、下肢肿胀、浅表静脉怒张及压力性损伤等指标;其中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让患者进行客观评价,满分为100分,<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一般满意,>80分为十分满意。③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11〕评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该量表包含生理机能、心理状况、独立能力、社会关系、生活环境、精神寄托/宗教信仰等六个维度,共24个条目,总分0~14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踝关节功能与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2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观察组总体康复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见表3、表4。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表4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3 讨论

3.1 视频量化指导踝泵运动可有效预防DVT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深静脉血栓为下肢骨折术后常见的潜在危害性并发症,是指静脉阻塞性回流障碍引起的机体生理和病理改变的病症,形成后会造成术后血管阻塞,下肢血液供应减少,影响术后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开展,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且后遗症遗留风险较高,影响患者康复质量及预后〔12〕。有研究发现,DVT属于可防治性疾病类型,早期评估识别风险因素并提前制定前瞻性护理对策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保障患者治疗安全与质量〔13〕。然而常规多以口头引导性建议为主,护理预防措施单一,且缺乏专业性评估依据与相应护理对策,随意性较强,导致医患防控意识不足,护理满意度低下。踝泵运动是一种简单易行的主动运动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患者踝关节运动来模拟正常行走小腿肌肉动作,调动腓肠肌与比目鱼肌收缩与舒张功能,来达到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效果〔14〕。本研究中视频量化指导踝泵运动干预是指将踝泵运动的定义、作用、实施过程、具体动作、注意事项等以多个视频形式呈现,给患者更直观、更易懂的视觉和声效体验,加深对自身疾病和康复锻炼的了解,视频短小精悍占用时间短,更能调动患者积极性,康复锻炼的实施贯穿围术期,可促进深静脉内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增加,减少血栓形成的同时还能预防各种术后血栓并发症〔15〕。此外,遵循预防为主原则,强调高危患者早期识别与预防,通过利用Autar量表血栓风险评估量表辨别患者风险程度,并制定针对性护理预防对策,有利于临床实现DVT的重点关注、尽早诊断,为促进整体康复进程提供基础〔1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低于传统组;观察组总体康复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组。

3.2 视频量化指导踝泵运动可有效促进功能康复,改善生活质量

术后三个月的早期康复阶段患者生理/心理较为敏感,是接受正确康复知识和技能信息的关键时期〔17〕。有研究表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差的主要源于疾病医疗认知不足、惧怕疼痛、关节二次脱位、功能锻炼内容复杂、护士康复意识缺乏、缺乏专业且持续指导等方面〔18〕。本研究视频量化踝泵运动的应用,通过制定符合各阶段、各需求的锻炼视频,由专业人员详细分解动作要领,演练动作内容,通过眼、耳、感觉等促进记忆,增加趣味性,使患者充分掌握和学习,激发其康复信心,使患者将被动逐渐转换为主动训练。康复训练知识存储时间得到延长,利用率高,有利于患者得到更专业的康复指导,更能满足个性化学习要求,患者可根据自身康复进度重复多次锻炼,使康复训练得到有效延伸,保证康复训练持续性、正确性与有效性。此外设计功能锻炼检查表,由护士和家属共同参与指导和监督,保证康复训练持续性、正确性与有效性,促进患者功能恢复进程。最后从康复整体为出发点,为患者出院后提供系统性、持续且连贯的康复护理,充分调动家属参与积极性,帮助患者掌握更多疾病知识与康复技能,帮助其维持良好的功能锻炼意识和行为,有助于肢体功能康复的持续改善,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视频量化指导踝泵运动的干预能明显促进患者功能康复进程,提高其生活质量,此与简素仪、刘金香〔19〕研究一致。

综上所述,视频量化踝泵运动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和骨折愈合可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能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改善其踝关节与膝关节功能,优化其整体生活质量。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踝泵踝关节下肢
可量化式踝泵运动辅助器对预防腰椎骨折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踝泵运动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晕针后踝泵与髋泵操作疗效差异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踝泵运动简单易行的腿部锻炼法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