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多元协同优化策略初探

2024-03-01 00:58陶志宏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双减作业数学

陶志宏

(辽源市教育学院,吉林 辽源 136200)

初中数学是一门具有较高抽象性和较强逻辑性的学科。初中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抽象能力、空间观念、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数学素养。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课堂教学中反馈和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必要环节。因此,在“双减”背景下,优化学校教学和作业设计,需要从不同角度满足学生的多元化情感体验和学习需求,更需要运用多元化的作业协同策略,助力“双减”落地。

一、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的多元优化策略

课堂教学是学生储备知识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从多角度、多方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作业设计等多个方面促进学生领悟数学的内涵和本质,感悟数学思想,真正促进学生形成数学素养。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实施多元优化策略[1]。

(一)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提质减负

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将知识应用在实践中,既能培养学生的能力,积累学生学习的经验,又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1.更新教学理念,打造深度学习平台

深度学习就是指学生利用较基础、较简单的知识,去深入挖掘数学本质、内涵,培养学生的严谨思维。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如在九年级下学期关于方程、不等式和函数之间联系的复习课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串,探究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在大单元的视野下重构课堂教学,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整体把握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讨论的空间,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终实现深度学习[2]。

2.重视思考和实践,夯实学生成长根基

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主张在经验中学习知识,依靠自己动手操作来探索知识。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深层次的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思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在探究定理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度量、剪拼、折叠等方法探索验证定理。通过“猜想—操作—验证—证明—应用”获得基本活动经验,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与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对核心素养的形成非常有益。

3.聚焦核心素养,探寻学科灵动融合

教师需要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既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能够优化课堂效果与学习质量。如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的不同分成小组,划分基础探究任务、巩固训练任务、能力提升任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本质的了解和掌握。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此外,高效的数学课堂并不局限于数学知识的探究,教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融入与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让课堂融入更多的人文和科学精神。如:在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了解对称美与建筑学的密切联系;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列举影院座位号、地图、经纬度的实际应用;探究反比例函数时,结合初中物理中电学、压强、密度等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在其他学科的视野中思考数学,在数学的理念中更好地表达其他学科。有效落实“双减”要求,着力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

4.转变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教学评价是初中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认知动向,实施针对性、综合性的评价,达到教学合一的有效结合,让学生拥有快乐的学习体验。以“平方根”为例,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学习进程、合作探究是否积极等方面,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教师可以实施“三步走”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自我评价,促进反思成长;小组互评,取长补短,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师评价,有针对性地对同学进行反馈,写下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真正实现教学评价从“判断”到“增值”的转变。

(二)多元作业设计,助力“双减”落地

1.作业形式多元化

教师对于学生作业的设计,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作业不限于书面形式,还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报告类,实践类、游戏类作业。例如,学生在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性时,利用生活中斜拉桥、手机三角支架等实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解决多样化作业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2.作业层次多元化

不同学生在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对基础较弱的学生,以基础性的作业为主,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例如,关于“完全平方式”的作业,在设计时就可以选择“(x+6)2=______,(-2x+5)2___________”这类较为基础的题目。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如“化简求值(3x-5)2-(2x+7)2,其中x=1”等题目,帮助学生提升运算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进一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借助杨辉三角和完全平方式的联系进行探究,体会知识的本质、内涵和延伸。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全面促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3.作业评价多元化

作业评价是教师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3]。因此,教师需采取多元化方式批阅,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选择自评、互评等形式。关注作业完成结果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作业完成的过程,学生是否限时完成、字迹是否工整、书写是否正确、解答题目是否规范等。通过多元化作业评价,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构建知识体系。

二、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的协同优化策略

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两者不可分割,相辅相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要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有效的课后作业又能够提升学生用数学思想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教学引领作业设计

1.课堂教学的“认知思维”引领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认知思维涉及感知、记忆、注意、语言、推理等多个方面,是人类高级心理功能的核心。教师依靠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和结果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认识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思考学生上课时的学习状态,再进行针对性的跟进,形成作业的有效性。师生双方对教学的信息和内容更加了解,拓展认知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课堂教学的“最近发展区”引领作业设计的个性化和层次化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帮助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协助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更是要深度思考,挖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踮踮脚,摘桃子够得着”,促进学生更高效地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灵活把握知识的生成和预设,进而优化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在教学中努力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和发展。

3.课堂教学的“信息整合”引领作业设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能够有效支持课堂活动的开展,呈现丰富教学互动的内容和形式,实现高效的智能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如几何画板和GGB软件的应用。学生了解软件的用途,在作业设计时多提供使用几何画板等与数学相关的题目,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的深入探索和直观感知,对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能够奠定更好的信息化基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作业设计助力高效课堂

初中数学教学中,布置作业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4]。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以教材为根基,全面分析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状态、疑问困惑以及可能遇到的难点,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的同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1.课前作业夯实基础,为高效课堂“筑牢根基”

课前作业的设计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后续学习数学知识奠定知识基础,因此与常规的课后作业布置不同。课前作业采用问题串、制作知识胶囊或微课视频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课前作业任务,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课前作业可以设置多种类型。包括:过渡型课前作业,如在讲解一次函数的概念时,类比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进行探究,从特殊到一般,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型的课前作业,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应用时可以让学生就地取材,估测出旗杆的高度,在学习轴对称知识时可以利用剪纸的方式,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设置实践型课前作业,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求知欲。

课前作业的设置需要与初中生的数学思维方式相契合,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起到有效的推进作用。

2.课堂作业强化难点,为高效课堂“添砖加瓦”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及时巩固课上所学知识,需要设计课堂作业。如: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通过以上例题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强化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通过教师面批面改或者学生互批互改的方式,跟踪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能够大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达到教师积极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及作业设计情况,切实改善“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5]。

3.课后作业巩固延伸,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课后作业既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补充,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让学生能够扎实地学好每一节课,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探究勾股定理的课后作业设计:

A层:定理辨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b,c是△ABC的三边,则a2+b2=c2

B.若a,b,c是Rt△ABC的三边,则a2+b2=c2

C.若a,b,c是Rt△ABC的三边,∠A=90°,则a2+b2=c2

D.若a,b,c是Rt△ABC的三边,∠C=90°,则a2+b2=c2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辨别勾股定理的条件。

B层:定理应用:

如图1,直线上有三个正方形A、B、C,若A、C的面积分别是3和4,则B的面积为______。

图1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力。

C层:查找勾股定理的有关史料、趣事及其他证明方法,并和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注重学习数学史,凸显数学的文化价值。

课后作业的设计需要合理优化作业内容,增强作业内容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完成。在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方面,注重将数学学科知识与品德教育结合,关注学生心理和品德等负面问题。渗透家国情怀、数学史料等数学相关人物和事例,营造德育的教学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三、结束语

总之,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上改善和提升,也需要课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延伸,课堂教学与作业并肩协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取多元互促优化策略,使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相辅相成、协同互补、协同优化,逐渐形成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双减作业数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快来写作业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业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