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逻辑工具在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与成效

2024-03-01 02:18井兰香杨广辉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逻辑工具理论

井兰香,杨广辉,高 婧

立德树人理念下,全面提高体育人才培养质量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然之举[1]。改革教学模式、构建教学互动生态环境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核心素养、保持教学成效可持续发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2~ 4]。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是通往体育科学实践的重要基础和桥梁。以创新教学思维和更加优化的互动生态环境贯穿于体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及实践,获得有效教学成果是顺利达成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5]。显然,重视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提升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涉及多层次改进专业课程设置、基于学习成效生成课程内容、基于证据进行学业考核评价等方面[6]。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改革应重点解决教师知识、能力与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的关系,解决教师教学新理念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提升之间的关系[7]。体育理论课程所施教的对象是基础知识相对薄弱、长时间经历训练后机体疲劳的青年学生,因此,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是教师授课时如何把深刻、抽象的理论知识表达得更通俗易懂,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技巧,才能完成高达标度的教学目标。

研究表明,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的“三法则”现象非常突出[8]。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三角逻辑工具基本思想。课程实施前,将三角逻辑工具构建成涵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章节三角、内容三角、知识点三角等,组合“三元素模型”。教学实施中,教师通过理论、实践、数据的归纳和演绎来输出有力的观点,便于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稳定的理论知识体系信息。本研究以激发学生好奇心、驱动力、推崇创新思维记忆法则,回归教育的本质为目标,探讨三角逻辑工具在体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成效,继而从教学成效角度评价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2019年9月至2023年6月,对某高校体育学院开设的本科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人体测量评价》等4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开展三角逻辑工具下的教学模式。课前依据三角逻辑思维模式设计教学过程、撰写教案,课后经过对课程教案的梳理和对全程教学视频的反复观看,筛选出每门课程24学时、共96学时含有明显三角逻辑思维模式的课节,总结课程实施进程中三角逻辑工具构建过程和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显著特征。

结合AI课堂行为分析系统采集教学视频,统计学生课堂行为。与教学改革班级相同科目、相同内容的传统教学班级做对照,分析实施教学改革的效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学生行为、考核成绩、评教结果、毕业论文质量、考研初试成绩,观察、比较教学成效,显著性水平为0.05。

2 三角逻辑工具的挖掘

2.1 构建基本三角逻辑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必然存在着内在和表象的特定通用规律。经过对教案的梳理及对教学视频的观看,先以逻辑思考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为基准,依据教材、大纲、教案的理论体系,挖掘出课程教学过程中隐含的总体三角逻辑假设。构建以观点为顶点的“观点-事实-理由”作为稳定的三角逻辑基础。该三角逻辑的基本框架构成:与学生沟通时先将结论观点列出,再以数据、案例、实践分析等为事实,最后以充分的理由给出论证过程(见图1)。

为提高课程进行中师生互动频次,深化三角逻辑思维过程,教师可通过教案设计把结论以设问的形式表达出来,记录事实和理由,以预测和检验三角逻辑思维过程是否存在自我矛盾,并修改和补充薄弱环节,使基本观点在课堂表达中变得易懂、清晰、高效。构建多层次深化三角逻辑思考过程,如图2。

图2 多层次三角逻辑

2.2 析出有力观点

在三角逻辑工具的稳定性支撑下,以学生学习的起点和期望达到的学习终点为主线,析出明确观点,构建新的立体三角逻辑。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均设定以满足学生达到教学目标为宗旨,围绕“观点-事实-理由”思考层次,通过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论证过程和师生互动过程,最终析出有力观点,力求使学生由不同起点均能达到期望的终点。

每一个有力观点的析出方法,均为学生掌握知识而设计。教学过程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群体,必须将上述有力观点析出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及实践的始终,每个章节知识体系的传授均遵从以稳定的三角逻辑工具的范式而展开。教学过程采用课堂内外“互动三角逻辑”形式,以弥补课程知识体系传授时学生学习起点至期望达到的学习目标终点之间存在的差距。每个章节设定含有特定要素的三元素模型,模型标准必须具备:明确的观点、严密的论证、可靠的论据。确立了隐含的三角逻辑工具,同时进行大纲修订、课时分配、教案撰写、课件制作、科学前沿查阅等方面的充分准备。

2.3 教学中的三角逻辑思维

由实际教学实施过程发现,归纳教学法的三角逻辑顺序为:结论-事实-论据,即先由确定的结果入手,依据事实寻找论据,找出产生结果的原因。不过,归纳法便于学生将复杂的多项知识归类处理,分别记忆,条理更清晰。演绎法三角逻辑工具顺序为:论据-事实-结论。论据前提正确,结论即正确。采用演绎法教学的过程中,首先确定大前提,可以是公认的、可不经检验、拿来即用的、经过检验后确定有效的事物,或直接陈述公理、定理做论据,继而在事实基础上得出结论。演绎教学法由简单事件推论复杂事件,举一反三。学生学习时,将知识点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渐累积,起到放大效应。

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仅仅需要进行活动安排和引导即可,所有的教育和学习行为都可以由幼儿自己来完成。但是有些时候,幼儿也会由于认知上的不同出现一些问题,如在材料的选择上,经常会有幼儿抢夺同一个活动材料,教师在这个时候便需要迅速约束幼儿的行为,让他们认识到这样是错误的,并给予耐心的教育,使得他们能够重新树立合作意识,合理分配活动材料。

在章节教学中,由知识特点本身即可创建出多个简单的三元素模型。教学时,每一个三元素模型均作为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将纷繁复杂的碎片事物条理化,使点状元素以三个信息为组合单元,三元素模型以“整存整取”方式被学生所接受。

3 结果

3.1 课堂表现

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4门课程的每一节次教改班和对照班学生平均专注度变化曲线见图3。

图3结果显示,教改班和对照班学生单节次平均专注度均有明显起对照班学生48节次总体平均专注度为78.6%。t检验统计结果P=0.027,说明教改班学生专注度明显高于对照班。

教改班和对照班学生主要课堂行为总体平均占比存在显著差异(P值均<0.05)的情况分别为:书写21.32%、10.23%;瞌睡6.64%、10.51%;交谈2.24%、4.69%。主要课堂表情总体占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的情况分别为:愉悦20.32%、11.05%;激动22.5%、10.56%;冷漠2.34%、6.22%。

3.2 教学目标达成度

4门课程中,与对照班学生相比,教改班学生《运动解剖学》教学目标达成度表现出增加趋势;《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随堂评教和课程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P值均<0.05)。表明教改班和对照班学生在《人体测量评价》随堂评教和期末考核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见表1)。

表1 两种教学模式下教学成效对比

依据期末试卷各题目的教学目标知识系数加权平均结果计算考核达标度情况见表2。达标度的计算方法为,达标度>85%,代表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度较高;达标度>75%代表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尚可。教改班学生《运动解剖学》达标度有所提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人体测量评价》课程学业考核综合达标度与对照班学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教改班学生掌握程度较好(P值均<0.05)。

表2 两种教学模式下期末考核达标度对比

教改班学生(n=60)毕业论文质量平均成绩为88.44分,对照班学生(n=60)毕业论文质量平均成绩为76.52分,说明教改班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班学生,P=0.018;教改班学生(n=29)基础课程考研初试成绩为78.54分,对照班学生(n=28)基础课程考研初试成绩为65.57分,说明教改班学生专业基础科目考研初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班学生,P=0.015(见图4)。

4 讨论

4.1 三角逻辑工具的优势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存在诸多痛点,其中包含学科知识单一、学生阅读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12]。这些问题在体育专业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由于理论知识基础相对不足和体育训练疲劳,造成学生在理论课堂内缺乏持续专注力,思维特点呈现点状、无序、不连续状态,难以持有线状、有序、连续的逻辑。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前准备资料,收集、整理、归类相关章节知识点对应的经验、素材、具体事物,分析这些事物的共有特征,对其进行概括、总结,就可得出这些知识点的共性问题。教学时在归纳和演绎教学法支撑下,引入三角逻辑工具,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体系合理、高效地分解为多层次三角逻辑知识体系,按照“点-线-面-网”的层次深化逻辑思考的教学过程,使知识的传输更加条理化,由冗长变得简洁,由分散变得集中,由无序变得有序。帮助体育专业学生学会深度思考,懂得运用逻辑思维运行规律,在理解和记忆抽象知识时会变得轻松,理解力和记忆力得以提升。

为解决包含上述问题在内的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痛点,还可构建互动三角逻辑工具。每个章节教学过程均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反馈间的过程互动三角和学生-教师-课堂间的角色互动三角。在这些稳定的互动三角逻辑工具教学模式下,将相互关联的多个三元素模型作为记忆单元,使重复性刺激恰当地被时间拉开,形成分组式三角逻辑知识记忆,效果优于单纯重复的集中记忆。在开展了与抽象理论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后,教学反馈信息表明,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化,学生理解和掌握程度大幅度提升。若效果不理想,则在同一个三角逻辑工具内引导学生思维进阶,直至反馈成功[13]。

4.2 教学成效

教改班和对照班学生主要课堂行为对比发现,两者差异非常明显。三角逻辑工具的运用将理论知识合理分割和组合后,教师输出有力观点的次数远远超越传统讲授式授课形式。教师在输出观点后,特别重视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主张在陈述事实和论证理由时放慢节奏,不断深化三角逻辑思考的层次,直到学生理解为止。从教学效果看,逻辑思维训练更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教改班课堂行为明显改观。这样,不仅加强了互动频次,还提升了学生专注力,获得知识后的成就感使得学生对毕业和考研充满了信心。

实践证明,逻辑思维训练适用于体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可改善体育生重实践、轻理论的学习现状,对学业考核、毕业论文、考研也均能起到较大地助推作用。学业考核达标度明显提高的同时,大部分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阶段,会反复追溯基础课程中相关章节内容,并能按照理论教学时所执行的逻辑思维模式去思考和重现有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知识要素,沿用课堂笔记中的三角逻辑工具分析方法,完成毕业论文的实验和数据分析。考研时,能将所学基础理论知识以清晰的逻辑作答,复试过程亦然,对获得高分乃至成功被录取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体现了三角逻辑工具的重要价值。

综上,以三角逻辑思维模式挖掘理论课程教学的内在规律,便于教学时析出明确的有力观点。力求以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解决最复杂的抽象问题,做到每节课的讲解都充满实用性、可追溯性、可持续性,使学生至考研复试和毕业论文写作阶段,仍能够在课程教学的笔记中获得启发或者直接运用知识储备。在体育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运用三角逻辑工具切实可行,成效显著,利于体育专业学生思维品质核心素养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5 结论

在体育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三角逻辑工具,将抽象的理论合理、高效地分解为多层次三角逻辑知识体系,训练了学生点-线-面-网的逻辑思维,优化了课堂行为,增加了互动频次,提高了近期和远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赋予了体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体系以实用性、可追溯性、可持续发展性的创新特征。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成效的提高对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猜你喜欢
逻辑工具理论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坚持理论创新
逻辑
神秘的混沌理论
创新的逻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