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行,勇攀水电“珠峰”
——记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仁坤

2024-03-13 09:01邱云
中国工程咨询 2024年3期
关键词:溪洛渡锦屏拱坝

文/邱云

王仁坤(左)深入西藏地区查勘

王王仁仁坤坤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

·博士

·国家卓越工程师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国家能源水电工程高混凝土坝分中心和地下工程分中心主任

他主持攻克了300米级特高拱坝安全控制等数十项重大关键技术,支撑了由其主持设计的金沙江溪洛渡、雅砻江锦屏一级、大渡河大岗山等多座巨型水电站成功建成,被誉为“我国特高拱坝设计领域的技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

1月1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届“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此召开。81名个人和50个团队接受党和国家在工程领域的最高规格褒奖。闪耀的奖章,见证大国重器创新争先的时代篇章。

在首次表彰中,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成都院)王仁坤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回忆起进京领奖的情景,王仁坤无比激动,“这是对我们千千万万工程师的肯定和礼赞。”

“荣誉不只属于个人,离不开成都院和无数水电建设者,更离不开这个伟大的时代。”王仁坤一直感恩伟大时代和团队的传承协作。

王仁坤(讲话者)与团队研究论证工程设计方案

立志图强:潜心研学矢志科技报国

结缘水利,立志治水兴能。1986年,王仁坤硕士毕业进入成都院工作,参与设计上世纪中国规模最大水电工程——二滩水电站,并承担国家“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作为我国首座突破200米大关的高坝工程,二滩工程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为199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引领了中国水电技术第一次飞跃。更重要的是,二滩所积淀形成的完整而成熟体系,为后来拱坝设计提供了“二滩模式”。

随着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成都院以溪洛渡、锦屏一级等为代表的重大水电工程加快了前期研究论证进程,为王仁坤及成都院工程师团队提供了更广阔舞台。

“水电人大展拳脚的时代到来了。”

王仁坤倍加珍惜,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在攻克难题和创新应用中锤炼本领,也更加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的理想。

为全面系统提升自己,王仁坤带着工程中的问题和思考,师从著名水利水电专家、“两院”院士潘家铮,攻读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水平能力、思维方法更是有了质的跃升。在近40年职业生涯中,先后主持或设计了国内外20多个大中型水电工程及军民融合项目。其中,溪洛渡、锦屏一级等巨型工程都已建成投产,摘得了全球工程领域最高荣誉,为引领水电技术进步、推动水电事业长足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仁坤(右)与潘家铮院士在溪洛渡工程现场

自主创新:高坝优化成就“大国重器”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王仁坤干事业的匠心“密码”。在特高拱坝工程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优秀设计离不开超前的设计思维和系统的设计理念。拱坝是适合于狭窄河谷修建,安全性与经济性均较优越的坝型。溪洛渡水电站是当时国内仅次于三峡工程、世界第三大水电站,双曲拱坝高285.5米,装机容量1386万千瓦,为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

作为设计总工程师,王仁坤经常问自己:“我们设计的拱坝是不是既安全又经济?”“建基面抬高,减少开挖和混凝土,能保证安全吗?”类似这些问题,经常在脑海中萦绕。

王仁坤(右三)研究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抢险方案

但他明白,主导设计的总负责要有主心骨,不然什么事也做不成。

于是,他从最具挑战性的拱坝建基面下手。以查清坝址地质条件为基础,紧紧抓住大坝与地基相互作用及影响的辩证关系,经过巨量数值分析和物理模型验证,在无数次摸爬滚打之后,创新性提出了特高拱坝合理建基面设计方法与评价体系,力求锻造出安全可靠、环境和谐、资源节约、经济合理的精品工程。

这一创新成果运用于溪洛渡设计优化,较可研批准方案节省直接投资约6亿元。溪洛渡拱坝优化设计报告被潘家铮院士称为“高坝设计宝典”,为锦屏一级、大岗山、叶巴滩、孟底沟、白鹤滩等一系列特高拱坝设计及优化提供借鉴。

夜深人静,王仁坤仿佛又听到了遥远江河的呼唤,又看到了那昼夜奔流的大江,他决心走一条新路,闯一片天地。

系统突破:筑坝技术领跑全球水电

坝高变化,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全局性的。拱坝被认为是坝工界最复杂的建筑物。而300米级特高拱坝,挡水荷载巨大,加上特定的地质地震和枢纽泄洪等要求,给设计带来许多世界级难题。

水电界素有“三峡最大、锦屏最难”的说法。锦屏一级虽坝址处河谷狭窄,但地质条件复杂,且左岸中上部地基条件极差,解决不好将卡住锦屏“脖子”,305米的世界第一高拱坝便无从谈起。王仁坤带领团队,紧盯影响大坝抗裂“牛鼻子”,大胆突破国际常用的安全论证方法,将大坝与地基作为一个整体,创建了特高拱坝安全控制方法体系与成套技术,完成了世界最大规模、最复杂的坝基处理工程。锦屏一级工程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它和溪洛渡水电站作为中国水电引领全球的里程碑工程,均获得了工程界诺贝尔奖——菲迪克杰出工程奖。

突破关键技术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大岗山坝址区地震基岩设计水平峰值加速度为大坝工程世界最高。高坝遇到强地震,能否“泰山压顶不弯腰”呢?王仁坤通过专题研究论证,确保了300米级特高拱坝结构抗裂和工程抗震,为高地震烈度地区高坝建设探索出重要成果。王仁坤率领团队完成的300米级特高拱坝安全控制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发生时,刚浇筑完成110米的大岗山大坝安然无恙;2022年,泸定突发6.8级地震,距震中仅21公里的大岗山水电站正常发电。

有标准才有话语权。工程规模和技术不断突破,对适用于200米内坝高的原规范进行修编,显得刻不容缓,“拱坝设计工匠”王仁坤再次挑起重任。在系统总结吸收新理论、新方法、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基础上,他主持修编完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拱坝设计新标准。

以王仁坤为代表的建设者,守正创新,在设计手段、设计理念、建设方式上不断突破,填补了多项国内国际空白,并以此形成新的经验范式和规范标准,将中国水电建设推向世界领先水平,为后续多座拱坝“重器”建设提供系统且成熟的参考,有力促进了中国水电建设与技术装备制造业跨越,对中国水电“走出去”、成为又一“中国名片”起到重要作用,并在不断冲刺水电“无人区”、攀登“水电珠峰”中奠定强大基础。

王仁坤(右一)在叶巴滩水电站现场勘察地质条件

家国情怀:牢记初心不负伟大时代

王仁坤在水电建设上造诣深厚、贡献突出,入选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在灾害治理、护卫安全等方面,他同样展现出可贵品质和高尚情操。

谦逊可亲,是王仁坤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而当谈及成功处置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时,他神情淡然,仿佛只是做了应该去做的事情。

2018年11月3日,白格滑坡再次堰塞金沙江。堰塞坝高达百米,满蓄库容达到7.7亿立方米。王仁坤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不加处置,下游将遭受巨大损失。

“国家有难,我们不上谁上!”

王仁坤在应急抢险会议上动情又坚定地说。为了更全面、及时了解第一手资料,他顾不上高寒缺氧,紧急奔赴现场调查研究。这种风范和力度,既与他几十年工程建设积淀有关,更与他多次参与包括汶川大地震在内的抢险排险经历有关。

经过科学研判与充分论证,王仁坤与团队提出堰塞体开挖泄洪槽、降低溃堰损失方案并被采纳实施,抢险救灾工作取得了胜利。在国家安危面前,王仁坤十余天少眠不休,再次以身体极限、深厚功底和一腔爱党报国热情,彰显了一位国家大师情怀和一名共产党员本色。

对待工作,王仁坤虔诚投入;面对荣誉,他总是推辞。他常说,虽然自己是院技术总指挥、总决策,但这些成绩,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王仁坤已到退休年纪,但永远是个赤诚“战士”,始终守望壮阔无比的山川,守望无比热爱的事业,持续为重大工程和国家战略工程建设,尤其为解决国家重大战略水电项目关键技术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江河上游,峡谷深处,高原腹地,依旧有他忙碌身影。

江河奔腾不息,攀登历程不止。这就是王仁坤坚定践行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永不褪色的赤子江河情怀。

猜你喜欢
溪洛渡锦屏拱坝
Phytochemicals targeting NF-κB signaling:Potential anti-cancer interventions
浅议高拱坝坝踵实测与计算应力差异原因
砌石双曲拱坝拱冠梁设计的探讨和实践
奉化市锦屏中心小学
拱坝结构损伤的多测点R/S分析
溪洛渡水电站转子一点接地保护的应用
溪洛渡水电站
溪洛渡电站运行仿真系统的实现
溪洛渡电厂水头采集与处理
奉化市锦屏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