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徽省煤炭物流运输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4-03-13 09:01李浩赵璐储慧慧
中国工程咨询 2024年3期
关键词:安徽省煤炭运输

文/李浩 赵璐 储慧慧

一、研究背景

煤炭是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工业原料,直接影响到区域能源安全和经济稳定,煤炭产业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煤炭物流是集煤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交易、信息等为一体的服务活动,是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发展现代煤炭物流,对增强煤炭稳定供应能力、保障能源安全、提高物流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安徽省煤炭物流运输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一)主要煤炭产地及产量

安徽省煤炭资源丰富,全省含煤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淮南、淮北煤田内的煤炭资源占全省煤炭资源的99%以上。2011-2020年,安徽省煤炭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降低2.0%,至2020年达到11274.06万吨,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2.73%。2020年,以动力煤为主的淮南矿区原煤产量达到近6000万吨,原料煤、动力煤各占一半的淮北矿区产量达到2024.47万吨。

(二)主要煤炭消耗

2021年全省煤炭消费量为17748.37万吨,较2016年增加2042.2万吨,主要产煤地区煤炭消费量所占比重较大。通过对安徽省2021年煤炭消费情况的梳理,10万吨以上耗煤企业共100余家,煤炭消费总量合计15875.5万吨,其中,淮南、马鞍山、铜陵、淮北、合肥、芜湖、安庆为煤炭消费重点地区。安徽省煤炭消费继续向电力、冶金、建材三大主要行业集中,2021年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占全行业耗煤量的54.76%。

(三)主要运输通道

1.铁路运输通道现状

安徽省现有省内铁路煤炭运输通道6条,省际铁路煤炭运输通道10条。“十三五”期间,安徽省新增货运铁路线路115公里。庐铜铁路建成通车,矿区铁路和煤炭运输专用线达到98条。到2021年底,铁路通道货运总里程达到2935公里。

2.水运通道现状

安徽省共有16个港口,包括安庆港、芜湖港、马鞍山港、合肥港、蚌埠港5个主要港口,目前全省3000吨级及以上港口泊位主要分布在长江干线。2021年,安徽拥有5000吨级及以上泊位151个(包括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6个)。至2021年底,安徽省内河通航里程达5775公里。

(四)主要物流节点

1.运输通道节点

铁路车站:2021年,安徽省内涉及煤炭到发作业的车站总数为56个。有煤炭到达量的车站数量为36个,有煤炭发送量的车站数量为5个,煤炭到、发量均有的车站数量为15个。

港口:2021年,安徽省港口完成煤炭吞吐量8920万吨,煤炭吞吐量占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的15.3%。煤炭吞吐量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的芜湖、铜陵、马鞍山、安庆、池州、合肥六港,以及淮河流域的淮南、蚌埠、淮北三港,占全省煤炭吞吐量的99.3%。

2.煤炭储配节点

安徽省现状煤炭储配节点主要以大型选煤厂、物流园区、货运站场等构成。省内煤炭货运场站主要集中在铁路及港口码头,除裕溪口设置有40万平方米的煤炭堆存区外,其余港口煤炭货运堆存能力均较小。

(五)煤炭运量构成分析

安徽省煤炭产地区域化特征明显。安徽省皖北、皖中、沿江地区的煤炭生产、消费结构及运输方式差异较大。

1.煤炭运输现状

2021年,安徽省原煤生产量达到11742.7万吨,消耗原煤17748万吨;调入7386.3万吨,调出1911.3万吨。全省煤炭调出地区生产的煤炭多为动力煤,主要通过铁路向外调出,流向多为省内、江西、江苏等地。安徽省为满足煤炭需求主要靠“北煤南运”,沿江电厂煤炭的主要运输方式是利用“海进江”通道。

2.分方式运量分析

2021年,安徽省内省外合计煤炭运输量为27384万吨,铁路完成11720万吨,水运完成8116万吨,公路完成7548万吨。

三、安徽省煤炭物流运输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煤炭运输结构尚需优化

一是铁路运输“前后一公里”衔接不畅。安徽省煤炭资源分布区域性明显,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煤炭运输距离比较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分散,公转铁的衔接存在困难,铁路运输“前后一公里”衔接不畅是煤炭运输实现“公转铁”的主要制约点。二是“多式联运”政策的落实需进一步强化。

(二)煤炭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煤炭转运过程中增加了装卸、堆存等费用,煤炭从产地到主要消费地,流通环节费用较高,流通效率较低。铁路运价未开放,且由于铁路运力紧张,导致市场供应紧张,需求方一般会通过提高价格购买运力。同时,货主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升级、货物购买销售、管理费用和人力成本日益增长,这都会间接引起铁路货运价格上调的可能。

(三)煤炭物流通道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1.铁路方面

区域主要煤炭铁路运输通道亟待加强。既有煤炭主要运输通道基本上覆盖了“两淮地区”,但局部仍未有效联通,如三洋铁路宿淮段已建成运营,但东西两端尚未启动建设;华东第三通道阜六、庐铜铁路建成,六庐段还未纳入建设日程等;省内7条铁路煤炭运输通道(共11个区段)目前能力利用率均达到了100%,已趋近于饱和状态。

重要煤炭生产、消费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还需完善。全省296条铁路专用线处于停运和闲置状态的有76条。经初步排查,2021年,除了海螺水泥等企业外,有9家年耗煤100万吨以上的消费企业无铁路专用线,煤炭生产端、港口、煤炭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还需完善。

2.水运方面

受航道等级、港口能力等因素制约和船闸、桥梁限高等多重限制,部分港口接卸、发运能力不足,万吨级大型船舶运输难以由入海口直接进入皖江,煤炭资源无法大量通过“江海联运”渠道运输;船运煤炭因运距较远,经过多次码头短倒,到货周期较长,保供风险较大;受国家水运市场整顿及环保要求影响,长江沿线1000~3000吨船舶拆解淘汰,运力逐渐下降。

3.公路方面

汽车转运作为煤炭末端运输的主要运输方式,受到运输单位资质、使用车型、运输时段等方面的条件限制,会对煤炭供应造成很大影响。

(四)煤炭物流节点保障能力不足

皖北地区煤炭物流节点主要由大型选煤厂和矿区铁路集配站构成,其中大型选煤厂承担节点的储配功能,铁路集配站承担节点的流通功能,随着该地区煤炭产量的增加,未来将出现较大的节点能力缺口;皖中地区主要以铁路货场为节点,各市节点能力均存在缺口;沿江地区主要有芜湖港煤炭储配中心及大型耗煤企业自建的码头、仓库等,由于水运交通便利,企业自建煤码头成本较低,煤炭物流自营率高,加之芜湖港、安庆港两处综合性煤炭物流基地相继规划建设,物流节点能力将出现较大余量,但该地区企业自营物流节点普遍配套设施不全,规模和辐射范围较小,煤炭物流节点功能和煤炭物流处理能力不强。

(五)煤炭物流政策机制障碍亟待破除

电煤主要通过铁路、铁水联合运输,煤、电企业签订电煤合同后,需要由煤炭企业向铁道部门备案,由铁路部门配置运力。全省铁路专用线建设相对不足,国铁运营管理成本偏高。受国家煤炭运输配置计划体制影响,铁路运输市场运力紧张,需求方不断提高价格购买运力,人为放大了铁路运力紧张与价格不合理现象。

四、区域煤炭物流体系构建总体思路

依托安徽省“两淮”煤炭资源优势,以降低煤炭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保障煤炭供应安全为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推进煤炭物流通道建设,增强煤炭物流节点保障能力,构建煤炭物流大数据平台,完善煤炭物流市场体系,提升物流企业运营能力,切实提高全省煤炭物流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构建辐射面广、竞争力强、业态先进、结构优化、安全高效的现代煤炭物流体系,进一步增强区域煤炭保障能力。

对于安徽省未来煤炭运输通道的布局,应该以规划交通干线的基础设施布局为基础,以实际煤炭运输路径为骨架,综合干线铁路、高等级航道等情况确定。综合考虑2025年安徽省煤炭消费企业的发展规划、煤炭生产企业的市场预期,对2025年安徽省煤炭运输网络进行识别分析(如图1所示)。

煤炭物流通道。积极适应国土空间开发、产业布局调整、矿产资源分布、消费空间重构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主动融入国家、安徽省综合物流网络,统筹利用干线铁路、高等级航道等资源,联通加密对外联系通道,打造“四横三纵两连”的“432”煤炭物流综合运输通道(见图2)。

图2 安徽省煤炭运输通道布局图

煤炭物流节点。考虑到既有煤炭物流条件、主要生产地和消费地情况,立足安徽省能源战略储备实际,依托沿江沿河港口和重要铁路货场、集配站以及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的选煤厂,加快现代化煤炭物流节点建设,构建综合性煤炭物流基地+煤炭储配基地+煤炭储配应急点的煤炭物流节点格局,增强煤炭的运营调节和供应保障能力。

五、构建区域煤炭物流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运输通道建设

1.完善动脉大通道,助力立体低碳新路径

着力推进运输骨架通道建设,对通道既有部分干线铁路扩能改造,不断完善铁路骨架和运输能力,加快完善全省高等级航道网络。近期加快引江济淮航运工程、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六安—庐江普速铁路等工程建设,推进长江干流安庆至南京段、淮河干流、合裕线、芜申运河航道整治;远期加快三洋铁路(三门峡至亳州宿州)、安庆至景德镇铁路、铜南宣铁路等工程建设。

2.畅通网络微循环,保障“最后一公里”运输

不断完善煤炭消费/生产地与运输主骨架的连通性,通过铁路专用线、次干航道及公路健全运输网络微循环,打造优势互补、无缝衔接的煤炭交通运输体系,畅通煤炭产地/消费地“最后一公里”运输通道。

3.提升点线协同度,推动多式联运高效能

完善综合货运枢纽功能布局及辐射能力,健全综合枢纽集疏运体系,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调整煤炭物流运输结构,提升综合运输效率,降低煤炭物流成本。积极申报交通运输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近期加快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立足皖江城市带马鞍山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远期全面开展长三角区域性大宗物资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申报和建设。

(二)加快物流节点建设

加快物流节点建设,主要包括大型煤炭物流园区和储配基地的建设。

1.建设五个煤炭物流基地

增强煤炭的运营调节和供应保障能力,建设五个综合性煤炭物流基地:淮河能源综合性煤炭物流基地。依托淮南矿业集团,推进张集选煤厂和顾桥选煤厂扩能升级,配套扩建谢桥、田集物流集配站。淮北矿业综合性煤炭物流基地。充分发挥和利用淮北矿业集团完备和成熟的煤炭加工、仓储园区、物流运输及多式联运等基础设施和专业优势,大力开展“西煤东运”,推进淮北市成为长三角重要的能源物流节点城市,扩大辐射范围、增强长三角区域煤炭保障能力。中煤新集综合性煤炭物流基地。依托中煤新集公司,推进刘庄选煤厂扩能升级,建成综合性煤炭基地,提高国投新集公司煤炭发运量。芜湖港综合性煤炭物流基地。依托芜湖港,强化裕溪口基地的煤炭储存和配送功能,拓展煤炭物流服务。安庆港综合性煤炭物流基地。依托安庆港,规划建设安庆煤炭储备中心,为安庆、池州及省外用户提供煤炭物流服务。

2.建设四个大型煤炭储配基地

提高区域能源保障能力,建设四个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合肥庐江煤炭储配基地。存储来自淮南线、宁西线及“海进江”通道的煤炭,向环巢湖区域的煤炭消费企业提供煤炭配送及相关服务,主要服务合肥市,兼顾辐射六安市。滁州凤阳煤炭储配基地。主要服务滁州市、蚌埠市及合肥东北部区县的煤炭消费企业。铜陵港煤炭储配基地。依托铜陵港,建设专业化煤炭储配基地,集装卸、仓储、运输、配煤等功能于一体,采用铁水联运方式,服务铜陵市煤炭消费企业,并辐射周边煤炭消费企业。马鞍山马钢公司储配基地。依托马鞍山港,建设专业化煤炭储配基地,集装卸、仓储、运输、配煤等功能于一体,采用铁水联运方式,服务马鞍山市煤炭消费企业,并辐射周边煤炭消费企业。

3.加快建设一批煤炭储配应急点

按照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的总体部署,在具备条件的沿江、沿河港口,遵循辐射范围广、应急能力强、储备成本低、政府可调度的原则,采用政府统筹、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快应急储备体系建设。在煤炭的主要运输通道、主要接卸港口区、主要消费地区、重要的港口和铁路枢纽等重点区域建设煤炭储配应急点。到2025年,煤炭应急储备总规模不低于700万吨。煤炭应急储备基地的辐射半径为60~100公里;规划布局10个基地,重点加强港口接卸和配送能力建设。

(三)打造大数据管理平台

围绕“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物流业务集成、物流资源整合”三大环节,采用互联网、物联网、云平台等新技术,打造煤炭“交易+物流+金融”一体化数字化服务平台。通过对煤炭物流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等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分析、交换、发布,为煤炭物流供应链节点企业提供信息,满足节点企业、政府对信息的需求,实现煤炭物流收益最大化。基于煤炭供应链的物流信息大数据平台上各节点企业的实际需求,大数据平台功能可包括信息服务、物流管理服务、商务管理服务、政务管理服务。信息平台的应用架构分为门户层、服务支持层、基础层三层,每层包含若干功能和模块。

(四)设立煤炭交易中心

深化煤炭产运需衔接制度改革,建立以省级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市县级煤炭交易市场为补充,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政府宏观调控有效、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煤炭市场体系。以煤炭交易、信息服务、价格发现、金融服务为重点,在合肥等重点节点城市建设立足区域、辐射全国的煤炭交易中心;在煤炭主要生产地或集散地,建设区域性的煤炭交易市场,反映不同煤种、不同区域的煤炭交易动态,降低流通成本,优化煤炭资源配置。

(五)助推发展物流企业

安徽省国有煤炭生产企业可依托自身优势,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契机,围绕钢厂、电厂、水泥厂等大客户,开拓煤炭、焦炭、铁矿石、水泥等物流贸易业务,形成“互联网+航运+贸易”的商业模式。布局构建煤炭产业链,进一步推动物流贸易产业发展。

(六)加快新技术、管理模式和新业态创新应用

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牵引,积极引入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区块链、物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组织运输效率和过程监控,以物流大数据平台数据为基础推动行业创新驱动,为煤炭物流行业、企业级平台赋能,加快煤炭物流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物流服务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

六、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煤炭物流立体网络体系的构建,优化既有物流通道,依托物流园区、大数据平台、煤炭交易中心的建设和新技术、管理模式、新业态的应用,实现区域现代化煤炭物流体系的互联互通,对促进煤炭能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煤炭供应互济互保,促进整个系统运行调度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具有积极作用,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安徽省煤炭运输
成长相册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煤炭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
煤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