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工业企业低碳发展评价体系探索

2024-03-13 09:06陆泽铭何永锋蒲远婕
中国工程咨询 2024年3期
关键词:双碳气候变化指标体系

文/陆泽铭 何永锋 蒲远婕

一、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排放总量约为美国的两倍,欧盟的三倍,这与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现状是紧密相关的。与其他产业相比,制造业具有资本密集度高、生产过程对环境影响较大等特点,也相应地造成了碳排放问题。为此,建立适用于工业企业的低碳发展评价体系,对促进工业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绿色转型,推动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碳排放评价研究与实践

部分发达国家与我国经济环境、社会治理、自然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碳排放评价的研究和实践也起步较早,其中一些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是建立指南与立法。加拿大和欧盟等国家及地区已制定了碳排放评价的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不仅为从业者提供了方向,部分国家如加拿大还通过修订法律确保了其权威性和强制性[1]。《影响评估法》是加拿大将“国家气候变化”纳入法律范畴的首次尝试,在2019年对本项评估办法的修订中明确将“二氧化碳排放评价”作为核心。美国政府在应对气候问题方面相对较为保守,环评相关制度均由环境质量委员会(CEQ)负责,在2016年CEQ发布了《联邦部门和机构在国家环境政策法案审查中考虑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影响的最终指南》等相关指南。

二是基于气候变化属于全球性问题,各国普遍遵循广泛性原则。工业、农业、能源、交通等领域是气候变化环评所涉及的重点领域,并且评价维度应是评价对象的全生命周期。被纳入评价的产业应注重产业链、供应链的上下游环节,从而确保碳排放评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三是将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作为重要内容。在碳排放评价中,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是两个核心议题。减缓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的责任,而适应气候变化则需根据区域特性进行调整。国外的环境影响评价(EIA)中,减缓措施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适应策略通常在面临重大气候风险或灾害时才会被考虑。

(二)国内碳排放相关政策和标准

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在低碳规划、政策、评价体系等方面发布了多项系列文件(见表1)。其中,最为系统全面的是发展改革委等多个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该体系从五个方面出发,包括经济、资源、环境、生态和社会,总共设置了7个一级指标,这些一级指标涵盖了增长质量、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和环境质量、绿色生活和公众满意度等。并且,这7个一级指标进一步分解为56个二级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能够全面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绿色发展水平。

表1 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发布的低碳相关评价规范

在企业低碳发展层面,具有较强实操性的现行低碳评价体系是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低碳企业评价技术导则》,该指标体系将企业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工业固废纳入重点考核范畴[2]。其中,定量指标只有碳排放强度,定义为企业单位产品产量、产值或服务量的碳排放量,定性指标有14个,其组成如表2所示。

表2 《低碳企业评价技术导则》指标体系

三、当前低碳发展评价指标的局限性

在国外的环境影响评价(EIA)中,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其温室气体排放及减排等与减缓气候变化相关的内容。然而,EIA对于适应气候变化的考虑,大多仅在气候变化引发的区域重大事故或灾害风险时,或者当自然风险直接威胁到当地的生存和发展时,才会将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纳入各层级的环评考虑范畴,不适用于常态化的企业间低碳能力评价。

通过对国内低碳相关评价标准进行总结和梳理,当前与“低碳企业”或“绿色发展”主题比较接近的评价标准不能直接用于评价工业企业低碳发展水平的高低,现行评价体系在该领域存在一定局限性:

一是各个评价体系的适用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工业园区评价方案主要适用于工业园区评价,而北京发布的低碳企业评价体系则具有地域限制。相比之下,《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更宏观的层面,如省市等。

二是现行评价体系在适用对象和评价重点方面也存在局限性。《低碳工业园区评价方案》主要关注工业园区内所有企业的整体低碳发展水平,但无法独立评价单个工业企业的低碳发展状况[3]。该方案更强调形成产业链联系的协同碳减排水平。而《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则更侧重于环境治理和环境质量等反映绿色特点的指标。

三是行业类型也是这些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北京市低碳企业评价技术导则》中的低碳企业评价体系在评价不同产业时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工作性质或生产工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主要排放企业和服务类企业碳排放形式也存在巨大差异[4]。如果在不考虑行业差异的情况下,该体系具有企业普适性。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时,不能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要重点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式和特点。

四、工业企业低碳发展评价体系建设思路

为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借鉴了国内外相关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经济学理论和低碳经济理论等基础理论,从能源利用、碳排放情况、技术水平、资源环境、运营管理五个维度提出了工业企业低碳发展的评价核心(如图1)。

图1 工业企业低碳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环境经济学强调环境和经济的协同发展,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而非相互排斥的[5]。在理想情况下,企业的低碳发展能力应该体现在其能源利用的效率和环保程度上。能源利用效率反映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水平。能源利用效率高的企业在同等产出的情况下,其能源消耗量少、污染物排放少、对环境的压力小。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符合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同时,能源类型是决定所产生碳排放量的关键因素,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存在巨大差异。根据国家标准和相关研究,在评价能源利用方面选取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率和清洁能源使用率四个指标,考察企业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能力。

(二)降低碳排放强度

随着全球碳市场的发展,国际贸易中的“碳足迹”已成为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6],在许多国家推行的碳排放交易制度下,企业需要购买或出售碳排放配额,以实现碳排放总量的控制。“碳排放”是企业能源消耗和生产活动的直接产物,将其作为考核企业绿色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评价企业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碳汇开发四个方面内容,能比较直接地体现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动力和决心,从而推动企业采取更环保的生产方式和供应链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降低“碳足迹”,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声誉。

(三)加强技术投入与创新

企业生产技术投入与创新,可以带来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碳排放量的减少。企业通过对生产设备、工艺流程、能源转换等方面的技术改进,既符合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也能够在全球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在评价企业低碳技术方面,选取绿色低碳技术应用、R&D经费投入比重、产品碳足迹三项指标,主要反映企业在低碳发展方面的投入和创新能力。从经济角度来看,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四)重视资源环境利用

本文将“资源环境利用”作为评价企业绿色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主要包含单位产品(或单位产值)新鲜水耗、工业固体废弃物(含危废)处置利用率、清洁生产审核三个方面。高效的水资源利用可以减少企业的用水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对水资源的开发压力,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7]。评估企业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可以反映其在环保方面的能力和成效。通过合理地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固废,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环境压力,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估企业的固废处理和资源循环化利用情况,可以反映其在资源节约和环保方面的能力和成果。

(五)健全低碳运营管理

低碳运营管理是企业降低碳排放的关键手段之一。低碳运营管理不仅涉及到企业的生产过程,还涵盖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交通运输、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在这些环节中,企业都有机会通过采取低碳措施来降低碳排放,进而实现绿色发展。低碳运营管理评价包含低碳管理制度、碳排放统计管理、能源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绿色交通出行占比(含新能源私家车)、培训与宣传力度六项指标,客观反映企业低碳发展在制度建设层面的落实情况和管理水平。

五、结束语

在现有低碳发展评价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从低碳经济发展的内涵出发,借鉴现行的国家权威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发布的相关评价标准,对工业企业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更加侧重于企业生产过程中技术水平和能耗现状的客观反映,突出生产技术在节能环保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双碳气候变化指标体系
“双碳”目标下焦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