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安徽“按图索粮”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2024-03-15 01:58万小雨叶宇鹏黄子倩叶仁杰桂仲妍合肥师范学院
安徽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专用安徽省粮食

文/万小雨 高 雪 叶宇鹏 黄子倩 叶仁杰 桂仲妍(合肥师范学院)

一、安徽“按图索粮”模式提出的背景

安徽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粮食总产量自2016 年以来已连续7 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每年净调出粮食200 亿斤左右,是全国第4大粮食主产省和5 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粮食安全的基础是全面提升粮食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长期以来,由于产业链主体间信息流动不充分等原因,安徽一直存在粮农增收难、粮食加工企业找优质专用粮食难的困扰,严重阻碍了粮食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为解决这些问题,安徽借助数字科技力量,探索推出“按图索粮”模式。

“按图索粮”技术是通过数字技术收集一定区域范围内优质粮食的种植信息,形成以优质粮食种植信息为核心的农业数字地图并上网发布,达到以图引企、洽谈购粮来实现粮食交易的目标。2020 年5 月20 日,全国首张“按图索粮”地图“安徽省2019—2020 年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地图”在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网站上发布,随后得到国家农业农村部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二、 安徽“按图索粮”模式的发展历程

安徽粮食生产由于长期存在的粗放式生产方式,造成市场上普通品质的粮食产品供给过大,而粮食加工企业需要的优质粮食却难觅的现象。安徽省先后出台《关于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的意见》《发展专用品牌粮食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政策,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其建设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

1.专用品牌粮食生产模式

安徽省推行专用品牌粮食生产模式,即农户采用单一品种种植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粮食商品性状的高度一致,优化品质结构,提高粮食产量,提升粮食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既缓解了安徽省粮食生产的混种混收困境,也为“按图索粮”模式奠定了基础。然而,该模式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是优质粮食生产品质和收益之间传导机制并不顺畅,虽然该模式提升了粮食生产规模和品质,但是农户无法获得较高的成交价格,究其原因是农户和企业的产销环节没有打通。因此,打通产销对接环节,促使粮食从“优质”向“优价”转变成为安徽省粮食生产发展的关键。

2.“按图索麦”模式

该模式体现了数字经济对粮食资源配置的创新实践。在粮食产业链中,数字技术可以协调产业链各主体的利益,克服各主体之间的信息鸿沟。2020 年,全国首张“按图索粮”地图“安徽省2019—2020 年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地图”在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网站上发布,该小麦种植地图涵盖了全省307 个万亩以上种植单元,直观反映出安徽省各地小麦单一品种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成果,以及安徽各地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地块、品种、规模、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信息。

3.“按图索粮”模式不断扩充丰富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安徽省粮食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按图索粮”模式不断扩展。由2020年的“按图索麦”模式不断扩充到“按图索稻”“按图索玉米”“按图索药”等模式,有效引导全国粮食需求企业实现“按图索粮”,提升粮食品质和农户收益。

三、 安徽“按图索粮”模式对粮食生产收益的显著作用

为突出“按图索粮”模式对提高粮食生产收益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两个典型案例来说明。

案例1: “按图索麦”帮颍州区打造全省一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

阜阳市颍州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西南部,是传统的小麦种植地。颍州区大力推进“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的产销一体化模式,绘制单品种小麦种植单元地图,引导企业“按图索麦”,全区小麦提质增效作用逐步体现。2021 年,全区32.6 万亩优质专用小麦亩均增收400 元以上,带动农民增收超过1.3 亿多元。王店镇韩寨村的种植大户王平强于2019 年开始种植优质专用小麦,相较普通小麦,优质专用小麦可用于酿酒和制作食品,附加值更高。2022 年,他种植的优质专用小麦比普通小麦一公斤收购价高0.2 元,平均每亩地多收入100 多元。另外,茅台集团在颍州区建立13 万亩酒用小麦生产基地,以高出市场价2.2 元/公斤的价格收购优质专用小麦,每年给当地农民增收近亿元。2022 年,颍州区在全区已建成单品种万亩片15 个、整建制乡镇4 个,实现了优质专用粮全覆盖,打造出全省一流的单品种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

案例2 :“按图索稻”让“含山大米” 品牌更响亮

含山县位于安徽省中东部,属于平原水稻区,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含山县大力发展绿色大米、有机大米,稻米生产基地优先选择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推荐的4 种丰产性、适应性、米质及抗性最优的品种作为专用稻种,严格按照绿色大米、有机大米生产标准种植,已有9 家生产企业获得绿色大米或者有机大米认证。

2017 年,“含山大米”区域公用品牌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20 年,“含山大米”成功创建安徽省第一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2021 年,“含山大米”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录。2023 年,“按图索稻”种植地图显示,含山县水稻种植面积达45 万亩,其中优质专用水稻35 万亩,“含山大米”专用品牌基地5 万亩,年产“含山大米”1.5 万吨,年销售收入1.5 亿元。

四、完善安徽“按图索粮”模式的对策建议

安徽省“按图索粮”模式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是农业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实践。为进一步完善“按图索粮”模式,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安徽省在畜禽、水产、水果、油料、蔬菜等方面也具有生产优势。“按图索粮”模式的成功,说明现代农业订单式生产具有强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需要大力提倡和发展。在《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入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式生产。为此主管部门要做好顶层规划和设计,各地要有执行政策的紧迫性,不断探索在更多的农业项目上实施“按图索粮”模式的可行性。同时,鼓励和引导金融、担保、保险等机构为“按图索粮”模式提供更多的保障。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按图索粮”模式的成功,离不开相关基础设施的同步发展。比如建设高标准农田,将“小田变大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深入做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提升农村电网的巩固水平;加快“数字皖农”建设;加强农村物联网、冷链运输、仓储等建设。这些使“按图索粮”模式更加易于实施和取得成效。

3.强化科技力量投入

“按图索粮”模式的成功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结合农业生产中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智慧园(区),争取高级别的“科技特派员”的智力支持,让生物育种、农产品加工、园艺作物等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出更大实效,让“机械强农”“机械换人”在农业生产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4.完善粮食生产的产业链

“按图索粮”模式的核心是种好粮,关键是农民能致富,要将粮食生产的产业链筑得更牢、更长。树立大食物观、大能源观、大材料观,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农工一块抓,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等“头”“尾”增值大文章,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5.培育专业化的农民队伍

“按图索粮”模式的最终实施者是农民。现代农业生产越来越需要专业化农民来实现。大力实施科技下乡、能人返乡、青年留乡、企业兴乡“四乡工程”,组织引导各类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积极培育高素质农民,发挥乡村产业“领头雁”的带头示范作用。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建设一批校企共建的涉农实习实训基地,支持高校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以多种形式参与乡村农业生产,以满足农业生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专用安徽省粮食
珍惜粮食
成长相册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体能测试专用鞋
体能测试专用鞋
体能测试专用鞋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