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2024-03-22 07:47吴艳兰龚晨思
中国临床护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学维度

吴艳兰 龚晨思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精神障碍,涉及感知觉、思维、行为等多方面异常,患者难以区分现实和想象,严重影响正常社交[1-2]。精神分裂症病程迁延不愈,易反复发作,临床多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存在一定副反应,加之患者多有悲观、自卑等情绪,心理健康处于较低水平,易形成消极应对方式[3]。因此,临床需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新兴心理学理论,其注重个体适应力、自护能力的培养,通过提供个体心理支持,可提高其心理健康程度[4]。鉴于此,本研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康复护理,以探讨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5];处于康复期;视觉、听觉均正常;住院时间≥12周。排除标准:不能配合问卷调查;存在明显自杀倾向;合并躯体功能障碍者;临床资料缺失。将2020年6月-2021年9月收治的4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1年10月-2022年12月收治的4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9.58±3.24)岁;病程1~3年15例,>3~6年20例,>6年11例。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39.63±3.30)岁;病程1~3年14例,>3~6年22例,>6年1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该研究通过江西省荣军优抚医院伦理审批。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精神分裂症常规康复护理。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服药等方面基础指导,鼓励患者参加病区娱乐活动,包括看电视、棋牌类活动等。医护人员查房时,进行常规心理指导,持续干预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康复护理。

1.2.1 组建护理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精神科护士长1名、护士2名、心理治疗师2名(均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护士长为小组组长,所有成员均接受积极心理学、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培训,培训完通过考核后方可对患者实施干预。

1.2.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康复护理

(1)认知疗法。入组第1~2周,以帮助患者加深自我了解为干预重点。小组成员每周日下午在病区进行知识小讲座,讲解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以及自我心理疏导的方法,引导患者全面认识、了解自我,建立积极自我概念,每次时间为45 min 。(2)感恩教育。入组第3~4周,以帮助患者怀有感恩的心为干预重点。心理治疗师每日下午指导患者赏析感恩类文章,学唱感恩歌曲,如《感恩的心》,引导患者体会身边值得感恩的人或事,学会接纳家人朋友的关怀,同时学会表达自身的感激。干预时间为45 min。(3)感悟生命。入组第5~6周,以引导患者感悟生命为重点。干预小组成员向患者讲解情绪管理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听音乐等,引导患者相互交流人生价值、责任,以此感悟生命。干预时间为每次45 min,每周2次。(4)感知亲情。入组第7~8周,以引导患者重温亲情为干预重点。护士指导患者通过写信、发微信、与家人视频通话等形式与家人朋友沟通,感受家庭的温暖和支持。(5)重建希望。入组9~12周,以引导患者重建希望为干预重点,护士每日下午指导患者观看励志电影,引导患者描述“理想中的家”、“未来的自己”等,同时,通过社交技能训练,帮助患者学会与他人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生活信心。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评价2组以下指标。(1)应对方式。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6]进行评估,该问卷包括面对(8个条目)、回避(7个条目)、屈服(5个条目)3个维度,共计20个条目,每个条目评1~4分,维度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越倾向于该种应对方式。(2)社会功能缺陷。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7]评估,共10个项目,每个项目评0~2分,总分0~20分,评分越高,表示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3)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8]进行评估,该问卷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共74个条目,按下述公式转换:总分=(总粗分-80)×100÷320,将总分转化为百分制(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MCMQ得分比较

干预前,2组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面对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回避和屈服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MCMQ得分比较分)

2.2 2组SDSS得分比较

干预前,2组社会功能缺陷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社会功能缺陷得分低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SDSS得分比较分)

2.3 2组GQOLI-74得分比较

干预前,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2组GQOLI-74得分比较分)

3 讨论

3.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康复护理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

精神分裂症病因未明,临床认为与遗传、神经发育、心理社会因素等均相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进展,会极大影响正常社交,导致社会功能降低[9]。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较敏感,可明显感知他人及社会的歧视,会产生强烈病耻感,从而消极应对疾病,不利于病情改善。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仅针对患者负面情绪进行疏导,虽可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但对深层次提高患者自我认知效果欠佳[10]。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2组应对方式均为面对维度得分最高,且观察组面对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回避和屈服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康复护理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应对方式。究其原因,积极心理学遵循科学的方法及原则,从自我认知、感恩教育、感悟生命、感知亲情及重建希望等角度对患者进行开导及教育,促使患者形成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其爱人爱己的能力,提升幸福感,从而不断增强积极情感体验,促进病情恢复[11]。精神分裂症患者最终治疗目标是促进精神康复,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康复护理可以在纠正患者认知缺陷的同时,减轻患者疾病痛苦,提升其主观幸福感,进而增强积极情感体验,激发潜能,树立生活信心,以积极态度面对疾病治疗,转变不良应对方式。

3.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康复护理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SDSS得分低于对照组,提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康复护理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究其原因,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因为症状而遭受社会排斥和孤立。通过社交技能训练,患者可以学会与他人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社交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减轻其对社交的恐惧感。在感恩、感知亲情教育中,指导患者赏析感恩文章、学唱感恩歌曲,另外指导其多与家属沟通,取得家人的支持,可激发患者的感恩之心,懂得家人与朋友的关怀,感知到生活的美好,进而树立治疗自信,进一步转变不良应对方式,积极应对社会生活活动,有利于改善其社会功能。同时,开展感悟生命教育,指导患者学会情绪管理方法,并帮助其重建希望,可促使患者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早日融入社会生活[12]。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康复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

3.3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康复护理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康复护理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究其原因,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这些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与心理治疗师的交流,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减少对幻觉的恐惧和焦虑。认知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减少妄想的发生。心理支持和认知疗法的结合,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以团体方式进行心理干预,可引发患者间的共鸣,增强归属感,获得情感支持,最终重建理性认知,加快病情改善。同时,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康复护理干预下,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疾病,有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康复护理,可有效转变其不良应对方式,改善其社会功能,促使其生活质量提高。

猜你喜欢
精神分裂症心理学维度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脑尔新胶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初步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