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探析

2024-03-25 18:41黄荣王岩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数字技术意识形态

黄荣 王岩

摘要:“法立于上,教弘于下”,教育是烘托向上生长的底层力量,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优势与潜力。信息技术助力弥合“数字鸿沟”——“互联网+”深度融入教育、养老、扶贫等多个领域。数字赋能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助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转型升级。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变革,构建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但数字技术在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文章紧紧围绕数字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资料研究法进行分析,为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乘势而上提供与时俱进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高校要顺势把握发展机遇,正确审视“去中心化”“泛娱乐化”以及“信息茧房”等困境。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不动摇;着力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数字化教学水平;正确认识和运用主体间性理论,破除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真正做到破局而立,向新而生,以绵绵之力铸久久之功,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主体间性;“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1-0027-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河北省教育厅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融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KZX20213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因此,要以数字化教育持续“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相结合。

一、适逢其会: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机遇

(一)互联网交互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溫度

“数智融合”背景下,教育数字化高速演变进入转型关键期[2]。互联网以其海量性、时效性、互动性等特点,通过新媒体性质的学习平台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成多向交互,既能使教师借助辅助教学工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又能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由此进一步强化教育双方的情感认同。基于此,思政课教师真正将基本原理讲成了生动道理,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将宏大理论的种子埋在学生心中,促进生根发芽。

(二)大数据技术手段迭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

人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同理,教学思维的创新也要根据历史环境与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发展与变化[4]。

熟练地掌握新媒体技术并将其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数字化教学水平,而“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分析”作为一种思维理念指导下的方法手段,形成于思政教育与数据分析的高度融合,是数据分析在思政教育运用中的成果转化,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思政教育的本质变化、逻辑关系、内在规律[5]。随着数字化教育的发展,VR技术、全息投影技术逐步引入课堂。此类虚实共生的情境实践,契合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和思维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工作方法与手段提供了思路,增强了教育辐射力和感染力。

(三)新媒体技术突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壁垒

在时空维度,数字化转型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6]。创新思政教育方法不仅需要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良好的课堂创新氛围。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动力,也为高校教师开展创新工作提供了巨大帮助。新媒体技术完善的系统结构增强了师生交流的便捷性,还能做到实时更新教学内容,整合各类热点,并将各类教学资源分类和标签化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结构发生根本变革并获得全方位重塑[7]。这种变革给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全新机遇。

二、蒿目时艰: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审视

(一)去中心化困境: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去中心化即去掉第三方,系统中人人平等,没有任何个体有更大的权利。

最初,作为一个自然生态学概念,去中心化的特质在于开放、扁平、平等。“随着互联网的迅速迭代,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8]。互联网追求高效率、高普及率、高辐射率的特点与去中心化的理念不谋而合,其在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数字化转变的同时也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在此过程中,思政教育话语表达权利泛化,话语中心被不断弱化,思政教育话语权威性被逐渐削弱,由此引发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危机,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9]。

(二)“泛娱乐化”困境:冲击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

泛娱乐化是“资本控制下信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10]。泛娱乐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存在于多方面。

泛娱乐化趋势下,西方不良社会思潮无孔不入,基于数量庞大、不易被人察觉的特点,通过片面截取时事新闻,推送不良诱导信息,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与正确政治认知的确立。

个体方面,碎片化的信息直接导致学生思维钝化,思辨能力和系统学习能力降低,难以集中学习,注意力分散,读书学习出现功利化趋势。

(三)信息茧房困境:影响青年大学生全面多元发展

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指出,长期的信息偏食使人们陷入自我封闭的境遇,“茧房”由此产生。

对信息化时代的资源过载,人们为减轻认知负荷,通常会进行偏向性地信息选择,沉溺于假性的自我选择与自我娱乐之中,这都将限制学生全面、深度、立体的了解与认知,进而影响青年大学生全面多元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理解和把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对于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茧房”困境、促进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破局而立: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路

(一)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11]。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过程中,关注意识形态与数字教育的融合并加以重视,既能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直面数字时代的挑战与困境,又能以教育为基础促进社会稳定、进步。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环境,搭建起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平台[12]。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主要受众,深受网络特性的影响,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培才育人的主阵地,高等院校要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全过程,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直面时代变迁的基础上及时回应社会思潮演变带来的种种难题。

(二)积极将主体间性理论融入数字教育

主体间性理论最早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以应对其先验哲学中不可避免的唯我论倾向,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则着意于师生之间互动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教育目标缺乏多样性,教学模式存在固化性,教育方式方法难以做到适时更新。主体间性理论改变了传统的主客体教育模式,主张师生双主体教育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都有对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的意义的接受、认同和内化,对其个体而言,这就是一个意义生成的过程。”[13]

纵观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发展历程,逐渐演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融合的教学形式,借助智慧教学平台、体验式AR思政课程等方式,数字技术拓宽了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有效供给,为互动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探索性思维,真正做到将理论运用于现实。

(三)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三全育人”就是要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数字化教育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便捷的工具。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必须立足系统观念,形成包括文化、服务、课程、实践、组织、管理等要素的生态思政圈。

在互联网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要从单向流程式向三全协同式转换,组织模式、要素结构及业务流程等都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形成大思政的协同育人格局和互联网思维的话语表达。

东南大学“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以实践为基础,基于大学生新特点进行实证分析,从主体域、时间域、内容域三个维度,提出“数字思政”的实践路径[14]。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思政教育,要形成网状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灌输式教育,构建交互式师生交流平台的基本模型,构建人工智能数据平台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教育者-被教育者-环境-网络”全面协同的思政数字化体系,让结果可量化, 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5]。

四、结语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数字化是重要内容。数字媒体是先进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沿领域,可以为教育数字化高質量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深刻认识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意义,深入研究教育数字化的方法路径,加快构建高水平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更有作为,取得更大成效,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8-29.

[2] 刘晓玲.数智融合驱动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探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2(5):12-19.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4] 盖逸馨.以教育数字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6):34-35.

[5] 冯刚.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分析的逻辑理路[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5(1):24-29.

[6] 汪斌.数字技术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三重向度[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2(5):20-29.

[7] 焦娇;吴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空矛盾与场景拓展[J/ OL].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22. http://kns. cnki.net/kcms/detail/33.1338.TS.20231009.1056.002.html.

[8]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08-28.

[9] 刘燕,刘龙飞.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7):20-23.

[10] 邢少花.当前中国社会文化“泛娱乐化”现象评析[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4.

[1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001).

[12] 高建华.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2.

[13] 冯刚,布超.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的生成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14-20.

[14] 山述兰,陈彧,刘恒宇.数字赋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数字思政”学术研讨会综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2(5):30-35.

[15] 冯刚,聂小雄.“数字思政”的生成背景\基本内涵和实践运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2(5):1-11.

作者简介 黄荣,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王岩,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数字技术意识形态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