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培养”与“梯度实践”:体育类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

2024-03-25 08:00李冉冉陈兆怡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李冉冉 陈兆怡

摘要:媒体融合背景下,传媒生态发生剧烈变迁,体育新闻传播业界发展日趋智能化、网络化及互动化。这促使体育新闻教育面临新形势。现阶段,体育新闻传播类人才能力培养出现转向,人才能力由采、写、编、评、播能力,移动传播时代拍摄、剪辑、后期等能力,围绕活动策划和媒体运营的综合能力这三个方面构成。为弄清体育类院校新闻专业在应对媒介生态变革,具体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何种改革创新实践,为体育新闻教育事业积累优秀案例样本,文章选取南京体育学院新闻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法、案例分析法,系统考察相关实践。研究认为,南京体育学院新闻专业摸索出“分流培养”与“梯度实践”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应对了上述变迁。“梯度实践”是指根据新闻专业学生本科成长的不同阶段,分批次、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设置循序渐进式的实践环节;“分流培养”是指新闻专业学生在新媒体实务、体育影视制作、体育赛事解说三个方向自主选择一个发展方向,并有针对性地选修相应课程及实践环节。通过该改革举措,可以强化南京体育学院应用型本科建设发展定位,创新南京体育学院新闻专业人才能力构成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为精准、高质量培养体育院校新闻传播人才提供一定的创新参考。

关键词:“分流培养”;“梯度实践”;体育新闻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南京体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1-0063-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南京体育学院教改课题“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教学案例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2321;2023年度南京体育学院传播学概论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研究成果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1]“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媒生态发生剧烈变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涌现,新技术、新应用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2]。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传统媒体无论在社会影响力还是在人才需求上,都呈现整体下滑趋势。同时,越来越多“互联网+媒体”的新形态出现,其经济价值、市场份额与社会影响力迅速提升,对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同时,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5)要求各地方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并总结推广改革试点典型经验[3]。

一、体育新闻教育及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与体育新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迫切要求体育新闻教育及人才培养因时而变,调整人才能力培养的方向指标。由此引发了很多学者探讨与研究。截至2021年11月,我国共12所体育院校开设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在校学生数量超过3000人,在该专业方向的办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4]。当前,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走向纵深的互联网化将媒体融合推到时代前台,新闻行业的深刻变革随之而起。从新闻业务流程上溯到新闻人才培养,都呈现出开放、兼容、多元、承接的特征[5]。发轫于本科教育的体育新闻教育已渐进发展30余年,面对蓬勃崭新的业界态势,新闻人才的通用性与体育新闻专业特色的冲突、学校所能和社会所需的差距等越来越突出[6]。在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方面,很多学者强调新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给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并从各自视点提出改革发展的举措建议。

李丁、肖焕禹在《全媒体时代体育新闻教育的特征、困境与转型》中指出,目前体育新闻教育面临教育理念囿于专识、课程设置融合不足、实践教学覆盖不全、教育评价刚性划一等问题[7],首次构建了以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为一级指标的全媒体型体育新闻人才专业素质评估指标体系[8],这为衡量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可测量的指标模型。陈志生认为,体育赛事传播日益立体化,给体育新闻带来了诸多挑战,特别是对体育新闻教育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9]。张江南认为体育新闻教育应培养全媒体时代的体育新闻工作者,豐富课程体系,重视传播新技术教育,注重与“纵横媒介”的合作,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10]。实践方面,万晓红(2014)指出,由于体育新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其面临的难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类课程内容松散,不成系统;二是缺乏校内实践基地,进而导致实践教学时间的分散化,“2 +1学期制”(在春秋学期间增添实践教学月)亟待提上日程;三是与业界联系不够紧密,缺乏与媒体的长期合作,在参与大型赛事报道实践上力度不足[11]。

综观研究现状,现有文献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但是具体到体育新闻教育领域,目前的研究呈现出“两多两少”现象:综合性研究多,针对性研究少;横截面研究多,历时性考察少。综合性研究多,针对性研究少,是指针对普通综合类大学所谈到的新闻教育及人才培养多,体育院校的研究较少。横截面研究多、历时性考察少,是指很多体育新闻教育研究聚焦于某一项或者某几条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提出相关方向性的主张,但是将四年人才培养串联起来考察,从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具体成形的经验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南京体育学院新闻学专业为研究案例,立足体育特色,面向四年本科学制设置,系统全面地考察体育新闻教育及人才培养的创新沿革。

二、媒体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能力构成

(一)采、写、编、评、播能力仍然属于核心能力

传统媒体时代,围绕报社、杂志社、电视台、广播电台形成了以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为核心的业务类别与工作内容。这一方面是因为最核心的素质在于创意构思与媒介表达。传统媒体时代的采写编评是根据新闻传媒业几百年实践经验积累下来的能力要素,经受了时代与社会的检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媒体产业发展至今,信息产品的业态及服务形式不断创新,虽然信息传播形式与媒体服务内容不断推陈出新,但媒体产业在属类上归于文创产业,对人才最核心的素养是创造性构思与文化表达。学生通过训练,提升自身采、写、编、评能力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性构思与文化表达的过程,在过程中形成的创造性思维与文化表达素养也会有效迁移至不同的产品和媒体形态上。当下新媒体行业的领军人物很多都是从传统媒体转型而来的,并具备技能迁移的能力。

(二)移动传播时代拍摄、剪辑、后期等能力亟待提升

《赫芬顿邮报》联合创始人肯·莱克曾指出,“新闻消费正在走向数字化、移动化、社交化和视频化,年轻人不再爱看传统电视新闻了,他们需要新的报道方式”[12],注意力的碎片化则摧毁了媒体作为传播渠道的中心化[13]。因为移动场景时代想长时间保持用户注意力几乎不可能,所以长度在几秒到十几秒的gif动图和长度一般在1~5分钟的短视频作为全新的报道方式,日益成为利用间隙时间、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利器。目前,新媒体领域逐渐形成了以抖音、秒拍、今日头条、西瓜为代表的国民级短视频平台,而各大传统媒体纷纷入驻相关平台,并由此产生了相关优质短视频内容的需求激增。与此同时,当前的新闻生产似乎变成一场关于速度的比赛,而对于“快”的追求塑造了新闻生产到新闻消费的每个环节,在新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共同推动下,时效性成为衡量新闻价值的最重要标准之一[14]。社会对体育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不断提升。而诸如CCTV-5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生产和发布赛场上、赛中的实时短视频以及赛后的集锦,同时可以对这些短视频进行再剪辑和加工,做成gif动图,打造社交媒体平台上迅速传播、快速获取的“速食解馋类”体育信息。因此,在移动传播时代,新闻从业者的短视频拍摄、剪辑、后期、图片处理等能力尤为重要。

(三)围绕活动策划和媒体运营的综合能力须锻炼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与冲击,传统媒体纷纷开始转型与升级业务,从单一的信息资讯产品逐渐向多元媒体服务体系发展,而媒体服务的核心内容就是活动策划与媒体运营。老牌传统媒体继续立足本地,纷纷开拓基于服务本地的媒体运营与活动策划新兴主营业务。南京广电媒体运营团队部门负责人吴斌在访谈中表示,活动策划和媒体运营较为复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适应协调能力。其中牵涉的环节包括前期活动策划的创意落地能力、活动现场的组织协调和控场能力、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反思汇报能力等。但目前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对该项业务相关的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充分的培养设计。

三、媒体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思路

媒体融合发展对体育新闻人才产生了新的需求,只有培养熟悉媒体融合手段、掌握新媒体技术、懂得新闻传播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才能满足当今传媒市场发展需求[15]。对体育类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而言,培养人才必须协调大一统式的人才培养方法与办学具体现实的矛盾,必须在突飞猛进的传媒变局中找到前瞻性的培养方向,必须立足地方特色院校的实际、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充分调动体育特色资源,建构契合媒体融合时代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法。在思路上应该充分遵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路线,以实践为导向,尤其注重吸收实训平台、用人单位的能力培养方法,充分借鉴业界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方法途径,将其与学校人才培养途径衔接起来。

四、南京体育学院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梯度实践”与“分流培养”培养模式

近年来,经过国内外相关院校的广泛考察及专家几番论证,南京体育学院新闻专业率先实施本科生培养方案及课程改革方案,以培养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指向,逐渐形成了一套紧跟媒体融合时代实际需求、立足体育类院校新闻人才培养的“南体”方案,即以“梯度实践”与“分流培养”为特色的培养模式,为体育院校改革发展新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参考及借鉴标杆。

(一)“梯度实践”

“梯度实践”是指根据新闻专业学生本科成长的不同阶段,分批次、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设置循序渐进式的实践环节。

1.“梯度实践”实施基础

南京体育学院新闻专业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从培养方案上对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予以制度保障与环节落实。在学生知识体系建构上,明确规定新闻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规定四年培养期间实践知识的比重不得低于16%。这些实践知识既包括关于采、写、编、评相关的实践技能,也包括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

2.“梯度实践”实施原因

现有的实践环节主体部分来自三个方面:军训、实习、毕业论文。这些环节安排在本科生成长的一头一尾。这虽然将人才培养的“龙头”与“豹尾”把握住了,但人才培养的“猪肚”环节的价值开发稍显薄弱,因为时间跨度大,忽略了过程性培养。作为学生重要实践板块的军训在入学伊始,毕业论文与实习在最后一个学年,但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和实践培养的关键时段大一、大二、大三有所闲置。因此,新闻专业在原有基础上力图打造“梯度培养”模式,以补充现有环节,夯实本科生成长的每个环节。

3.“梯度实践”具体实施

学生本科阶段四个学年,按照课程培养内容层次与专业知识学习阶段,面临三个梯度跨越阶段,即大一升大二、大二升大三、大三升大四。在梯度跨越第一阶段,是通时课程学习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社科类基础素养。因此,要求学生在这个时段开展以社会调查为主题的社会实踐,即运用社会学、体育学、新闻传播采访与写作等课堂知识,以记者的身份发现社会上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问题与趋势,最终提交一份具有深度的社会实践报告。在梯度跨越第二阶段,学生刚刚进入传媒生产与实践的一线,积累了一系列关于媒介实操的入门知识。因此,要求学生在这个时段开展以传媒单位见习为主的社会实践,即通过自主或推荐的形式去自己感兴趣的传媒单位,见习15天左右,以观察、学习和初步接触为主,从而对一年的专业基础学习有亲身历练与把握。在梯度跨越第三阶段,是学生深入学习技能的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新闻传播核心技能与特色技能。这一阶段,学生刚刚学习完一学年的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迫切需要进行知识转化与实践提升。因此,要求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展以传媒单位暑期实习为主的社会实践,通常为30~45天,以准传媒从业人员为标注,在社会岗位上进行实战实践。最后在该阶段末期进行专业综合技能测试考评。

(二)“分流培养”

分流培养是指新闻专业学生在新媒体实务、体育影视制作、体育赛事解说三个方向自主选择一个发展方向,并有针对性地选修相应课程及实践环节。根据新闻专业对国内外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对国内数家新老媒体单位负责人的访谈资料,以及新闻传播学(包括体育新闻传播学)实务研究领域的学者研究成果和前沿预判,将“大一统”式的体育新闻传播培养分流为三个具体方向,即新媒体实务方向、体育视频制作方向、体育赛事解说方向,并根据三个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发专业选修课。其中,每门课64学时,4学分,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前提下须修满20个学分,每个方向3门课程备选,另外须从其他专业选修课中选择2门课程。此外,为保障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投资近500多万元建成了融媒体、数字媒体广播、数字媒体摄影等专业实验室,为体育赛事转播、体育视频制作及体育新媒体专业技能提升搭设载体平台。

(三)“分流培养”实施保障

“分流培养”的实施不仅要依靠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实验室,还要充分借助和发挥学院体育类特色资源以及南京区位媒体优势资源。在校内,在学院“学训研”办学理念的支持下,南京体育学院积极打通训练、科研与教学三大领域,为新闻专业“分流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保障。例如,中国网球学院、各个竞技队在融合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实现了体育资源与传播资源的联动、训练与教学的互哺,从而为“分流培养”提供了丰富且具有针对性的岗位。

此外,南京体育学院高度坚持开放办学理念,为新闻专业“分流培养”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南京体育学院曾先后与省内外10家知名媒体单位签署实习协议共建实习基地,包括江苏省体育休闲频道、南京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同时聘请业界精英作为专业兼职教授,开展专业教学。例如,自2018年以来与江苏广播电视台体育休闲频道签署相关协议,共同成立体育赛事转播服务团队,将体育专业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江苏中超联赛、CBA等顶级赛事的转播现场。

五、结语

南京体育学院新闻专业基于“分流培养”与“梯度实践”模式的改革探索,可以强化其应用型本科建设发展定位,创新其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为创新体育类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依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EB/ OL].人民网,2018-06-22. 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622/ c367001-30075279.html.

[2] 毛伟.从融媒体到智媒体: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探索[J].青年记者,2023(5):64-66.

[3]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導意见[EB/OL].教育部官网-首页公开,2015-11-1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 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4] 祁智哲,顾春先.体育院校新闻学专业发展回溯与探论[J].青年记者,2022(8):108-110.

[5] 刘明洋,袁晓川.融通之道:解读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的两大趋势[J].国际新闻界,2018(9):128-148.

[6] 祁智哲,顾春先.体育院校新闻学专业发展回溯与探论[J].青年记者,2022(8):108-110.

[7] 李丁,肖焕禹.全媒体时代体育新闻教育的特征、困境与转型[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6):524-529.

[8] 李丁,肖焕禹.全媒体型体育新闻人才专业素质评估指标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2):44-49.

[9] 陈志生.全媒体时期体育赛事传播立体化对新闻专业教育产生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1):7.

[10] 张江南.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0):5.

[11] 万晓红.体育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0(1):3.

[12] 腾讯传媒研究院.众媒时代:文字、图像与声音的新世界秩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39.

[13] 刘思聪.注意力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要如何生存[J].新闻传播,2017(7X):2.

[14] 蒋雨桐.对新闻时效性的再思考:“速度为王”并不是制胜之法[J].科技传播,2019,11(7):67-69.

[15] 崔海亭.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4):4.

作者简介 李冉冉,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新闻传播。 陈兆怡,研究方向:农村体育传播。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
探索计算机基础“分类+分级”教学模式,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时代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
浅析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改革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教学模式下动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