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吉林省“三地三摇篮”红色资源的嵌入式教学应用策略探析

2024-03-25 08:00祝贺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吉林省新媒体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正深刻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和获得知识的途径。作为革命历史的生动见证,红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时代课题。新媒体为红色资源开发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广阔的应用空间。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发红色资源,实现其教学价值的转化,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文章阐述了新媒体视角下嵌入式教学的内涵,指出新媒体支持虚实结合,数字内容与实际环境无缝结合,构建多样的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模式,实现了学习过程的动态捕捉与评估,以及教与学的泛在连接。新媒体环境下的嵌入式教学,实现了学习内容、体验和交流的深度整合,拓展了红色资源开发的可能性。文章概述了吉林省“三地三摇篮”的历史渊源,“三地”记录了东北地区从抗日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光辉历程,“三摇篮”见证了我国多项事业的诞生与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媒体视角下开发利用“三地三摇篮”红色资源的嵌入式教学策略:支撑数据库建设,实现资源的规范化整合;打造虚拟场景体验,重塑历史,增强沉浸感;设计数字化学习任务,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构建网络学习社区,支持开放共享和协同交流。这些策略可以拓展红色资源的应用空间,实现资源价值的教学转化,促进红色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红色资源;“三地三摇篮”;嵌入式教学;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G127;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1-0067-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吉林省红色资源赋能思政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23266

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新媒体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广阔的应用空间。特别是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利用新媒体可以打破时空限制,通过虚拟现实、数字互动等形式重塑历史场景,使红色文化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立体[1]。吉林省作为革命历史记忆聚集地,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三地三摇篮”的红色历史更是吉林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东北地区从抗日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光辉历程,采用嵌入式的教学手段,使“三地三摇篮”红色资源的独特价值,借助新媒体真正走进教育过程。

一、新媒体视角下的嵌入式教学

(一)嵌入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嵌入式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向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式。其通过有机融合多源数字内容、沉浸式虚拟体验和互动式学习交流,实现对传统教学过程的重构和升级。嵌入式教学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符号性内容以数字媒体的形式植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感官联动获得知识[2]。数字网络平台使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协同交流成为可能,团队协作驱动了知识再创造和思维碰撞。总体上看,嵌入式教学借助新媒体手段,实现了学习内容、体验和交流的深度整合,是传统教学向智能化转型的重要途径。

(二)新媒体视角下嵌入式教学的新特征

1.虚实结合

新媒体技术实现了数字内容与实际环境的无缝结合,虚实之间的界限逐渐消解。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可以在真实的自然场景中植入数字化的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多样化元素,构建出虚实混合的教学环境,由此形成的沉浸感远超传统教学模式,知识的传递也更富有趣味性[3]。

2.交互体验

新媒体支持构建多样的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模式,学习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对话等进行知识传播和意义建构。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扮演不同角色,完成情境化的任务,也可以借助数字平台展开协作探究,在充满体验感的互动中达成共识、合作解决问题[4]。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参与其中的学习者、创造者。交互体验化是新媒体环境下实现以人为本教学转型的重要手段,推动了学习的个体化和社会化的统一。

3.泛在连接

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了教与学无处不在的连接。基于网络的在线教学平台使学习摆脱了物理场所的束缚,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开展学习活动。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共享,优质资源不再局限于特定场所,网络互联也使得不同地区优秀师资的整合成为可能。新媒体条件下的泛在连接创造了便捷、开放、无界的学习新生态[5],推动了教育公平与普惠式发展,使学习成为随时随地可以开展的终身行为。

二、吉林省“三地三摇篮”红色资源概述

吉林省被誉为“三地三摇篮”[6],其中“三地”指的是,第一,東北抗联的创建地。1931年,吉林省磐石县(现为磐石市)成立了东北地区最早的抗日游击队,标志着武装抗日进入新阶段,东北抗日联军的名称就是1934年在吉林省首次提出的,抗联的核心人物杨靖宇将军也牺牲于吉林省。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从吉林省开始,在这里逐步壮大,吉林省是东北抗联的诞生地与主要活动区域。第二,东北解放战争的发起地。1946年末形势危急,南满根据地在吉林省发起四保临江战役,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从吉林北部平原正式发起三下江南战役,揭开东北解放战争的序幕。第三,抗美援朝的后援地。20世纪50年代,多批志愿军部队从吉林省出发,开赴朝鲜前线。吉林省承担了志愿军后方的重要保障任务,为朝鲜战场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

同时,吉林省也是我国多项事业的摇篮。第一,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1953年,我国第一座汽车制造厂在吉林省长春市诞生,结束了中国不能自主制造汽车的历史,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第二,新中国电影业的摇篮。1945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在长春成立,生产出众多文艺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新篇章。第三,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1946年,东北老航校在吉林省通化建立,培养出中国人民空军的第一代飞行员,对中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地三摇篮”的内涵丰富而深远,概括了吉林省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要历史作用,这些光辉历史构成了吉林省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7]。

三、新媒体视角下“三地三摇篮”红色资源的嵌入式教学应用策略

(一)支撑吉林省“三地三摇篮”红色资源教学数据库建设

建设吉林省“三地三摇篮”红色资源教学数据库,是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实现红色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工作。数据库的建设需要解决收集整理、存储管理和检索访问等方面的问题。第一,在资源收集整理方面,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团队对吉林省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旧址等实体馆所进行田野考察[8],使用数字扫描技术数字化实物资料,同时收集整理各馆所已有的数字资源,还可以采集东北抗联领袖、烈士后人提供的文物及其口述历史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第二,在存储管理方面,可以搭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数据库,实现对数字资源的安全可靠存储[9]。数据库需要设计科学的元数据体系,以确保资源的规范化描述、组织和管理,建立便捷的内容上传和审核机制,支持数据库的持续更新扩充。数据库内容需要支持多终端访问,开发手机APP、小程序等,将红色资源推送到学生的学习终端。

(二)打造吉林省“三地三摇篮”红色资源数字化场景体验

针对吉林省“三地三摇篮”红色文化资源,可以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媒体技术来打造沉浸式的数字化场景体验,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情景感和互动体验感。这种数字化场景体验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10],让他们在情境化的数字环境中进行知识探索和情感体认。虚拟场景打破了传统教学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局限性。学习者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穿越时空,身临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特征的数字环境。这种虚拟情境不仅提供了视觉沉浸感,通过设置角色、互动任务等手段,还可以支持交互体验,将学生变为情境中的参与者,这与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形式迥异[11]。另一方面,虚拟场景也有利于开展情感教育,让学习者在历史事件重演中产生亲历感,从而对那个时代的环境和精神有更充分的认识,例如运用动态捕捉和计算机生成技术,重建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虚拟场景和数字人物角色,学生在场景中可以选择参与电影制作的不同环节,体验从剧本创作到后期制作的完整过程,了解电影事业的发展历程。

(三)设计基于情境的红色资源數字化互动式学习任务

设计基于具体历史情境的数字化互动式学习任务,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基于情境的数字互动学习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交互环节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这类数字化学习任务需要契合特定历史情境,提供模拟实际生活与工作的数字工具,设定具有真实性的任务目标,让学生融入虚拟场景开展各种探索性活动,以完成产出为导向引领学生主动学习[12]。例如,在线上模拟中,学生可以扮演抗联宣传队员的角色,开展复原特定年代环境下革命历史的学习研究项目,结合实际访谈、线下调查,完善该历史时期的文字图片资料,最终对项目成果进行汇编、整理,甚至可以结集出版。这种知识的内化延伸不仅增强了学习的体验感和成就感,还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应用到资源建设中,实现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参与式开发[13]。

(四)构建吉林省“三地三摇篮”红色资源网络学习社区

构建吉林省“三地三摇篮”红色资源网络学习社区,可以依托新媒体技术实现资源的开放共享、个性化学习、协同交流、创建评价等功能,打造沉浸式的学习生态,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第一,可以集成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模式资源建设数字资源库,应用云存储、碎片化学习等技术让学生实现随时学习,利用语义关联、智能推荐等技术对资源进行知识提炼和组织,帮助学生有效学习[14];第二,可以搭建论坛、微信群等交流平台,组织线上线下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红色历史,实现协同性的知识构建;第三,可以设计基于资源的创新实践任务,鼓励学生运用数字工具进行创意创作,并组织作品展评活动,实现综合能力的培养,建设过程性评价系统,让学生及时获取个性化反馈,不断优化学习策略。构建网络学习社区可以拓展红色教育的学习场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红色文化资源学习生态[15]。

四、结语

新媒体为吉林省“三地三摇篮”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广阔的应用空间,在虚实结合、交互体验、数据支持等方面独具优势,其应用为“三地三摇篮”红色资源的开发和教育提供了多重价值,丰富了这些红色资源的表现手段,通过虚拟场景等新形式增强资源的视觉表现力和沉浸感,拓展了资源的应用途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其应用价值还有待深入探索,需要教育界、技术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娇,严实.新媒体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与策略[J].传媒,2023(2):86-88.

[2] 陈勇,赵梓轶.基于新媒体平台的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研究[J].档案管理,2022(3):39-40.

[3] 赵雪芹,李金璐.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优化路径:以31个省级综合档案馆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3(2):54-57.

[4] 王舒婷.新媒体技术赋能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优化策略[J].传媒论坛,2023,6(11):26-29.

[5] 刘莉.融媒体视域下红色资源开发与传播的实践体系构建[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2(6):171-173.

[6] 国莉莉,曲向东.浅谈“三地三摇篮”红色标识的时代价值与开发利用[J].新长征(党建版),2023(7):26-29.

[7] “三地三摇篮”:吉林的红色标识[N].吉林农村报,2021-10-21(002).

[8] 向大洪.用红色资源报道构筑舆论高地路径探析:以《三峡日报》“初心百年·宜昌红色印记寻访”为例[J].新闻文化建设,2021(19):16-17.

[9] 苗玮.网络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才智,2022(22):43-46.

[10] 母贝旎.延承与传播:新媒体数字插画在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应用路径[J].大观(论坛),2023(7):115-117.

[11] 史丽萍.全媒体时代广东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J].文化产业,2023(13):52-54.

[12] 王再新,梁琼.数字技术视域下红色资源的视听化呈现及其教育传播路径[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1):56-61.

[13] 何苏亚,欧阳莹.论新媒体对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促进作用[J].档案学刊,2023(2):76-81.

[14] 林晨,程亚静.新媒体助推红色教育创新探究[J].新闻前哨,2020(8):121-122.

[15] 傅少容.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5):55-57.

作者简介 祝贺,馆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图书馆资源建设。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吉林省新媒体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