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策略探究

2024-03-25 18:41王晨昱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传播特点数字化时代国际传播

摘要:文章旨在深入研究数字化时代共建“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特点,并提出提升其舆论影响力的策略。文章全面分析了数字化时代国际传播特点对共建“一带一路”传播的影响,整合相关文献,探讨应对这些特点的有效策略。研究发现,数字化时代国际传播的特點导致传统媒体的主要受众范围逐渐缩小,而数字平台特别是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信息获取、生产和传播的关键场所。文章认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在取得积极效果的同时,也面临外部环境和传播能力挑战,包括来自反华势力的负面渲染和传播途径的僵化。为了强化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本研究提出一系列策略:首先,加速数字化时代国际传播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丰富国际传播主体,构建更多元和具有代表性的传播力量;最后,丰富和完善数字传播话语体系,使其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一带一路”;国际传播;传播特点;舆论影响力;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F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1-0042-04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该倡议因顺应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而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而热烈的响应,为共建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它推动了政策对话、基础设施互联、贸易畅通、金融合作和文化交流,取得了许多可见的成果[1]。尽管如此,在国际上仍存在一些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误解和错误解读,由此误导国际舆论。

一、数字化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

跨国传播不仅代表着信息的全球传递,其使命还在于塑造国家形象,并深刻影响国际舞台对这些国度的理解[2]。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正在引领国际传播进入数字化时代,而这一阶段的特质主要彰显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数字化变革使国际传播的主体更加多元

数字化创新促使国际传播主体变得多元化。传统的国际传播模式一般由政府、跨国媒体、国际机构主导,信息叙述受国家控制,依赖传统媒体如电视和广播。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传播经历了多样性的变革[3]。新的参与者加入,信息生成和传播变得更加复杂。不仅政府等宏观主体扮演着重要角色,个体在传播中也发挥着作用。数字和社交媒体使个人拥有了信息传递的机会,不逊于政府和媒体。无论是个人、民间组织、“舆论领袖”还是专家,他们在国际传播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传播进入人机协作时代,新兴技术如社交机器人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传播渠道更丰富更多元。国际传播趋向去中心化、扁平化和平台化,创造了更多可能性,促进各国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更广泛。

(二)国际传播渠道日益扩展

1.传统媒体的角色。传统媒体在国际传播中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尽管其主要受众范围逐渐缩小。这一现象部分源于数字化时代的迅速发展,使新媒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4]。尽管如此,传统媒体仍在国际传播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传播政府决策政策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方面。

2.数字平台与社交媒体崭露头角。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数字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平台,在国际传播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这些平台为全球用户提供了信息获取、生产和传播的关键场所。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已成为国际社会热门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5]。这些平台的普及不仅为个人提供了传播的机会和手段,还为各国政府提供了引导和影响国际舆论的新途径。

3.互联网公司崭露头角。在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公司崭露头角,成为新媒体传播的领军者[6]。如谷歌、苹果、微软、亚马逊等拥有强大的信息获取和传播平台,影响着全球信息的流向。它们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视频分享等渠道,主导着国际传播中的信息采集、检索和呈现。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巨大影响力意味着它们不仅在信息传播中发挥关键作用,还能够塑造话语权,影响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领域。

(三)国际传播的内容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碎片化

1.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差异。传统媒体通常强调信息的权威性、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其报道通常经过深入的采访及认真的编辑和审校,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然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迅速崛起,带来了多媒体内容的浪潮[7]。与传统媒体不同,数字媒体的内容更加多样,突出了视觉和声音的元素,更具生动性和互动性。

2.多元化的传播主体。数字化时代的国际传播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多元化的传播主体涌现出来。普通个人、博主、网络红人、民间组织等各类非官方传播主体开始在国际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一系列传播主体呈现了多样的创作观点,使内容更生动、更简练,同时也更具碎片化的特性。他们的传播内容通常强调个人视角和情感化的表达,以及贴近生活的细节,更具吸引力。

3.个性化和碎片化的内容。在数字化时代,普通人得以在数字媒体平台上创作并分享生活化、娱乐化的内容。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短视频、图片、文字等碎片化内容更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8]。此外,直播平台也使个体能够实时分享各种主题的内容,与观众互动,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这种个性化和碎片化的内容吸引了广大受众,因此在国际传播中具有重要价值。

(四)国际传播强调即时性、互动性和情感性

1.即时性与全球性传播。数字化时代使信息能够瞬间传遍全球,即时性成为国际传播的鲜明特点。相较于传统媒体,数字媒体能够实现实时的新闻报道、信息传递,且覆盖全球受众。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实时通信工具,使人们能够立刻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和不同观点。国际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而共建“一带一路”相关信息能够以更加快速和广泛的方式传播到全球各地。

2.强调互动性。信息传播的国际化和网络化鼓励更广泛的互联和交流。数字化时代的国际传播更加强调互动,参与者可以在传播中进行评论、点赞、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促进了更广泛的信息传播[9]。社交媒体平台允许受众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个人经验以及互相交流。这种互动性使国际传播更加灵活,更容易满足受众的需求和兴趣。

3.情感性的共鸣。情感也成为国际传播的一部分。人们不仅共享信息,还分享情感,情绪和情感的共鸣变得更加重要。在数字媒体上,情感化的内容更容易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观众更容易与内容产生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可以促进信息传播的深入和传播范围的扩大[10]。当共建“一带一路”的信息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时,将更有可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二、共建“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成就与面临的困境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在国际传播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带一路”倡议被认为是我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已经成为我国特有话语和独特标志的鲜明代表。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共建“一带一路”的全球传播,推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观念的传播,凸显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一)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我国显著的特色和话语

自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这一构想迅速在全球引起了广泛瞩目,演变成加强国际协作和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桥梁[11]。它不仅在国际社会中引发广泛关注,也在国际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被写入了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安理会的重大决定中,凸显国际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广泛认可。此外,学界也广泛研究共建“一带一路”,并有大量书籍和论文涉及该主题,体现了学界的浓厚兴趣。

(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互利共赢理念已然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广泛认可的普遍原则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我国坚守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提倡平等、开放、包容和透明的协作模式,这些原则已经成为各国深化合作的关键指导思想。截至2023年6月,我国已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推动国际合作不断扩展深入[12]。

(三)互联互通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

这一倡议强调各领域的相互联结,包括政策协调、基础设施互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人民心灵相通。互联互通不仅包括地理上的互联,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交流。“一带一路”的实际建设成就也为互联互通提供了可见的证据,包括陆地和海上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如铁路、油气管道、跨国大桥等。

(四)共建“一带一路”为我国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机会,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一带一路”的建设涉及多个领域的合作,从基础设施到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同时,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报道也呈现了我国多方面的特点,有助于展示我国的全貌。例如,“一带一路”起源于古代的丝绸之路,富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不仅重温了我国的文明历史,还凸显了文化和技术合作的重要性。此外,共建“一带一路”增强了我国在东南亚等地区的影响力[13]。

然而,国际环境和自身传播能力也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提出了挑战。国际传播环境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变化而变得更加复杂。历来,国际传播格局一直由西方主导,我国的话语影响力相对来说并不突出。与此同时,一些反对中国的国际力量经常在传播共建“一带一路”时带有偏见,贴上负面的标签[14]。有的国家把所谓的“债务陷阱”等负面概念贴在共建“一带一路”上,试图误导国际舆论。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我国在国际传播时需要更加努力,以打破传统传播格局,争取更多的国际理解和支持。

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包括传播多样性、信息客观性和传播效果。首先,现有共建“一带一路”传播途径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官方媒体。为更广泛传播我国声音,可以探索更多传播途径,如社交媒体、在线论坛、国际学术期刊等,以扩大国际覆盖面。其次,积极参与国际舆论塑造,促进客观认知,通過国际合作、学术研究和交流实现。最后,不断改进传播策略,增强传播效果。这包括深入了解国际受众需求,采用吸引人且互动性强的内容,确保信息准确可信,避免不实信息传播。

在面对国际传播的挑战时,我国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以不断提升国际传播的能力和影响力。这将有助于更好地传播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和成果,同时在国际社会中树立更为积极的形象,取得更多的合作和支持。通过不懈努力,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将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实现更广泛、精准、有效的传播。

三、数字化时代共建“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路径

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应当遵循数字化时代的传播特点和原则,须在传播设施、传播参与者、内容生成、传媒平台,以及人才培育等层面加大投入,以实现更普及、更精确、更高效的传播。

(一)加快数字化时代国际传播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数字化时代,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包括传播平台、数据资源和人工智能的建设。传播平台在信息的创建、传递、接收和用户互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深刻影响信息流动。数据资源是国际传播的基础,数据处理后产生信息。现今,平台具备实时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全球传播的便利性。因此,各国都在制定政策,规范平台的运营和数据的应用,包括数据的保护和隐私的维护等。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也是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提供更准确和便捷的工具,但需要谨慎处理潜在风险,以确保国家信息安全。我国需要不断改进,在这些领域建立全面、多样的多模传播系统,提高国际化水平和扩大覆盖范围。

(二)拓展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参与主体

国家领袖、政府官员以及官方媒体在设定议题、权威宣传以及国家级传播中扮演关键角色。然而,也需积极扩大传播参与主体,以更好地满足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以及不同社交平台上受众的需求,特别是社交媒体用户。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和关注我国话题的“意见领袖”的活跃程度将影响我国话题的传播方式。如果这两方面资源有限,有关我国的话题在平台上通常呈现为消息报道、事件报道以及单向评论,这些报道往往呈现负面色彩[15]。因此,未来需扩展我国用户在知名国际社交平台上的规模,以提高用户的存在度和可识别性,从而改变我国在国际社交平台上的不利新闻形象。此外,学术界还应积极参与与共建“一带一路”有关的国际交流活动,并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以提升学术传播实力和学术话语权。

(三)建立、拓展和完备共建“一带一路”的数字传播话语体系

在数字化时代,构建一个多样化、富有个性、易于接受的数字传播话语体系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至关重要。我国政府、企业、媒体、组织和个体等传播主体应展开紧密的合作,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全面展示共建“一带一路”的民生项目信息。这一举措可将共建“一带一路”的信息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国际受众的认知和理解。

首先,传播主体应通过数字化媒体传播容易理解和记忆的共建“一带一路”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项目背后的努力和成就、国际间友好合作的成功案例,也可以是民众受益的具体经历。这些故事应以生动、情感丰富的方式呈现,引发国际受众的共鸣。其次,传播主体可以微观的视角展示与受众相关的话题。这种切入点可以包括项目中的个人故事、项目对当地社区的影响,以及国际间的文化和人际交流。通过在数字平台上分享这些细节和故事,我国可以更具体地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并增强共情传播的效果。

(四)巧妙叙述我国文化传承,以深化国际社群对我国的洞察与接纳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当代演绎,共建“一带一路”蕴含着我国深厚文化资源、特有思维方式和独特行为特质。透过国际传播,我国有机会传播古丝绸之路的精髓,呈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弘扬其中蕴涵的深刻哲学和价值观。可以运用各种艺术表达,如电影、音乐、绘画、舞蹈等,构筑多元网络文化互动,与共建国家促进文化互鉴,提取并展示各自文化中蕴涵的共通价值,以更好地促进文明交流,提升国际社群对我国的了解与认同。

首先,国际传播可以多元化的方式宣传我国传统文化。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可以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风采。这些文化元素可以为国际受众提供更深入的理解,促进文明互鉴,同时将相通的文化内核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共同叙事。其次,通过国际传播,可以强调我国文化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包括和平、合作、共赢等价值观。通过传达这些价值观,国际社会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文化和行为方式,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知。

四、结语

数字化时代的国际传播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更广泛的传播途径,但也伴随着风险和挑战。通过多元化传播主体、利用数字媒体优势、强化文化交流等策略,我国可以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在国际社会的舆论影响力,实现更好的国际传播效果。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海尔(KARPATHIOTAKI PELAGIA).“一带一路”的真实含义[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2] 汪嘉晨,阎静.数字文化帝国主义视域下的西方数字文化霸权及应对[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75-85.

[3] 刘君,张春英.融媒视域下省区对外传播策略探析:以吉林面向东北亚传播为例[J].青年记者,2023(2):71-73.

[4] 滕杜娟.数字媒体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契机、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J].国际公关,2021(8):139-141.

[5] 董翔,张红.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红色经典艺术的数据重建及国际传播[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8,39(6):91-94.

[6] 郭明.国际传播视角下“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相通:以数字可视化传播为例[C]//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新闻史学会,2017:111-117.

[7] 孙吉胜.数字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J].当代世界,2023(9):11-16.

[8] 付翔,梁茜.新时代建构中国民主国际话语权:出场语境、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5):66-72.

[9] 肖珺,张琪云.迈向“世界之家”: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跨文化路径探索[J].深圳社会科学,2023,6(5):33-44,57.

[10] 史安斌,童桐,朱泓宇.全球媒體文化中的“第三文化人”:平台世界主义视域下国际传播的一种创新路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5):105-110.

[11] 游珊珊.完善国际传播区域化表达的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3):30-32.

[12] 于梦杰.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22.

[13] 朱丽丽.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形象塑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14] 王玉兰.全球传播与国际关系媒介化风险: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视角[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15] 张兵.数字时代国际传播基本内涵的多重变迁及创新路径研究[J].对外传播,2023(4):71-75.

作者简介 王晨昱,研究方向:国际传播、国际舆论、区域国别。

猜你喜欢
传播特点数字化时代国际传播
数字化时代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全媒体视角下的弹幕传播
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发展路径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基于数字化时代的插画艺术研究
数字化时代江西红色经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重大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响应表现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