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机制研究

2024-03-25 18:41王中立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校园媒体危机管理网络舆情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能集中体现出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或敏感事件的态度、立场、看法和观点。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做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是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保障。面对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应进一步加强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文章通过调查研究明确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对当前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利用科学的4R危机管理模型,构建科学、有效的舆情管理与引导机制,对于各高校的安全稳定以及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舆情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内容范围广、周期演化明显。当前一些高校舆情管理在应对上较为被动消极,校内外管理主体未形成合力,制度修订落后,专业化智能化程度低。改变现状对策:治理制度法治化、降低危机风险,打造“问政”平台、推进校务公开,提前建立预案,共建校内外治理联盟,持续跟踪反馈,及时反思,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管理与引导。文章通过探究分析管理与引导机制,以期为高校网络輿论管理与引导工作提供参考借鉴。把握当下校园网络舆情的最新特点,预判舆情可能带来的风险挑战,科学应对可能出现的舆情危机事件,做好舆情引导,能够推动高校管理有度、有序、有效进行。

关键词:高校;校园媒体;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1-0057-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西安石油大学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疫情防控常态化模式下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Y202104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1]。新媒体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大学生群体作为新媒体的忠实用户,在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上,可以频繁浏览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2]。因此,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防范潜在风险,保证校园和谐安全稳定。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扩散传播速度快

大学生的特性在于思维敏捷且富有探索精神,此外,由于互联网及移动设备的大量使用,学生们能够轻松获取资讯并在任何时间地点分享他们的观点。一旦网络热点事件爆发,大学生群体可以迅速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传播者,使得网络舆情迅速扩散[3]。而高校如果出现有关学术不端、师德师风等问题,将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发热议,产生巨大的社会舆论影响[4]。

(二)内容多元范围广

高校舆情涉及内容广,信息多,相关话题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首先是社会焦点议题,此类网络舆情极易涉及意识形态相关问题;另一类是发生在校园内的师德师风、学术不端、安全稳定、教学安排、师生利益等具体问题,此类舆情在高校舆情中占主要地位。

(三)舆情周期演化明显

在初始阶段,舆论资讯仅在网上散布,其影响力相对较小,难以引起大规模传播。随着信息的进一步传播,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网站或者个人媒介参与进来,各种观点也被迅速汇总和梳理;在高潮阶段,持续升温的舆情引发网络大V和相关新闻机构的转发、评论跟踪采访报道,这使得影响面得以进一步扩张。在网络舆情消退阶段,一旦主要问题得到了有效的处理或者是正面的答复之后,大众的议论就会慢慢平息,事情热度也将逐步下降[5]。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外管理主体缺少联动机制

随着网络舆情的不断发展,学校管理仍然局限于某一部门的职能范围。但除了涉事部门外,其他部门也要参与其中[6]。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因此舆情处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7]。当舆情事件爆发后,涉事部门本着“家丑不外扬”的态度,导致校内外其他部门人员不了解具体情况,外部的合作管理机构无法参与,从而丧失了最有效的管理与引导舆论的机会。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制度修订滞后

尽管高校网络舆情方面的制度建设已经有所改善,但相对而言仍然显得不足,在舆情发生后往往只能仓促采取处理措施。同时,许多高校的舆情治理主要基于分管学生工作领导的个人经验。由于经验口耳相传,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这可能导致管理人员在现场操作时效果差距很大。

(三)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智能化程度不够

网络舆情治理的首要环节是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一种是自上而下发现舆情。通过浏览网络信息,上级部门发现了舆情信息,并通过点对点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另一种是自下而上发现舆情,辅导员、学生干部收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信息。这种方法虽然能够直接传递和收集信息,但是限制了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和挖掘。因此,相关人员只能凭借自身敏感性来处理信息,缺乏深入的分析能力。

四、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的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对策

4R危机管理模型最早由美国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勒(2001)在《危机管理》一书中提出,4R具体指的是缩减期、预备期、反应期、恢复期四个时期。

(一)网络舆情治理缩减时期的对策

1.治理制度法治化,降低危机风险

推进各项管理工作,必须严格遵守法律制度,这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始终遵守法律法规。当前,各大学正尝试构建相关的规则和规定,然而法律体系尚未完全成型,也缺少可供参考的实例。由于在网络舆论爆发之前没有适当的预备应对手段,所以在舆论来临时常常无力反应。因此,高校目前要紧的任务是建立一套完备的制度,通过预防性管理,有效减少舆情的发生。

2.打造“问政”平台,推进校务公开

透明的校务公开,能够有效地预防和遏制舆情的发展。当前,大量网络舆情的产生主要源于相关人员未能得到满意的回应和解决方案[8]。校务信息公开的目的在于缩小学生、教师与学校管理的距离,从而有效预防误解和冲突的产生。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多种社交平台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多种宣传平台[9],利用这些平台,可以建立完备的高校宣传平台或意见反馈平台,从而更符合师生需求,增强各环节的连接,获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二)网络舆情治理预备时期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网络舆情处置预案

建立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对于应对各种危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高效合理地处理可能出现的新次生舆情,在制定预案时必须注重科学性。在预案里需要清晰规定关于回应信息的发布时间、内容以及策略等因素,从而保障所有部分都被全面考虑。其次,预案需要实现动态调整,这意味着必须根据专业团队对网络舆情的监管以及当前工作形式和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修改和更新,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2.共建社会化的校内外治理联盟

高校网络舆情往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大学网络舆情管理不单是大学的内部职责,更需要在校内外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参与[10]。为了有效控制高校网络舆情,需要采取内外合作的方式。仅仅依靠高校自身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外部治理主体的参与和协助,形成网络舆情治理的联盟统一战线。在这个联盟中,各方应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以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全面治理。

(三)网络舆情治理反应时期的对策

1.快速进行研判,及时反应

舆情爆发后,相关指数会出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在这个阶段,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非常关键,需要快速进行研判和分析。为了妥善应对网络公众舆论,必须摒弃官僚作风,由核心领导团队引领,制定并实行有效的应变策略。在情况允许的前提下,须尽快赶赴现场,稳定当事人情绪,以保证事件能被合理化解。在对情况进行深度分析后,须对风险进行仔细评估,识别事件的真实性质[11]。同时,借助早期预案,也可以做到马上响应,保证处理流程能够顺利推进。

2.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回应网民关切

在网络舆情方面,高校必须及时回应并迅速采取行动,以抢占先机,抢夺话语权,不能遮掩事实。当受到质疑时,必须给予清晰且合理的解答,含混不清的答复反而会激化公众舆论。在反馈后可能遭到质疑的场合,应优先理解尊重公众关切,不能轻易擅自删除评论和跟帖[12]。同时,应积极表露出解决问题的真诚态度,以便更有效地处理相关问题。最后要给出实事求是的解决措施,根据事态发展调整应变策略,利用网络联盟,和媒体保持良好互动,进行多层次的正面宣传。

3.注重沟通合作,有效引导舆情走向

在引导舆情时,不能陷入僵化的自我定式中,而是要积极与高校师生以及网民沟通。这种沟通需要真实、公开地陈述事实和证据,以消除误解并解决问题。在各个阶段,应当系统化、有序化地进行正面的舆论引领,旨在引导网络用户理智对待问题。面对网民的疑虑,可以实施以下策略:首先,邀请权威机构对此进行调查并给出专业的立场[13];其次,借助学校内有影响力的教师和学生引导舆论的走向。

(四)网络舆情治理恢复时期的对策

1.持续跟踪,多管齐下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会逐渐降低,但仍存在因某个尚未被察觉的关键点而再度炒热的可能。首要任务是对已发生的舆情事件进行持续观察,并实时更新观察数据以防舆情再次爆发。其次,务必立即关注舆情事件相关参与者的思想动态,并积极开展疏解工作[14]。最后,要始终加强与媒体的交流,防止新的舆情危机的产生。

2.反思总结,查漏补缺

对以往的舆情问题进行反思并分享处理经验,形成案例和经验总结,不仅有助于未来工作的开展,还能够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必须高度警惕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之前一直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及时处理。否则,高校的声誉将受到严重损害,第二轮的公众舆论可能会更为猛烈。

3.化危为机,再塑高校形象

网络舆情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形象常产生负面效应,有必要通过媒体来恢复其良好的公众形象[15]。应以事实为依据,持续关注公众对相关舆情的反应,及时重塑恢复高校形象。在舆情稳定后,通过校内各类媒体宣传正面信息,减轻负面舆情的影响,加快形象恢复步伐,使自身免受更多负面影响。

五、结语

互联网既可以是前进的助力也可能在某时某地形成阻碍,在舆情频发的当下,在管理中应“理”字当先,梳理好各类舆情的肇因,要做到预防和处置“两手抓”。在平时下好功夫,做好预警,完善监测机制,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对于学生反映的问题既有温度也有态度,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进一步提升舆情处理和引导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忆金.组织机构网络舆情工作现状与需求实证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6(6):23-27.

[2] 鲍恩,黄玲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23(2):69-73.

[3] 谭健欣.“区块链+”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3(11):150-152.

[4] 曹曉菲.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5):126-128,153.

[5] 李霞,张慧慧.全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3):63-65.

[6] 曾诚.基于4R危机管理模型的涉警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8):89-92.

[7] 曾润喜,杨璨.信息时代的政策茧房现象与政策传播效能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23,39(9):132-141.

[8] 李晓蕙,刘苗,王柔淳.地方政府政务微博舆情危机回应策略研究:以敦煌阳关林场遭砍伐事件为例[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5):74-84.

[9] 闫婷.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0):99-102.

[10] 朱佳文.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传承,2023(1):78-83.

[11] 吴潮.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28.

[12] 欧阳辉澜.突发事件中的网络媒体应对[J].传媒观察,2011(5):23-25.

[13] 陈秋菊.涉警负面网络舆情的热度影响因素:基于28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23(5):83-93.

[14] 凌巧,傅林.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阶段式管控模式探析:4R危机管理理论的视角[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3,40(3):38-44.

[15] 王飞,袁菲.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全周期管理探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2(5):47-58.

作者简介 王中立,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及创业就业指导。

猜你喜欢
校园媒体危机管理网络舆情
浅谈电教与环境文化在高校发展建设中的作用
试析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危机管理视角下我国出版经纪人的发展前景
浅析我国民族企业品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四川高校校园媒体整合传播现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浅析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现状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