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中主流媒体移动直播的在场感构建策略探究

2024-03-25 08:00周晔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突发事件新闻报道

摘要:在场感意味着第一手信息的获得,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设备赋予了人们传播信息的权利。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就能拍摄新闻现场并上传至网络,或者以直播的形式播报,这些内容往往成为人们知悉新闻事件进展的重要渠道。但由于拍摄者专业技能的限制或主观倾向等影响,报道的新闻往往不够专业、信息不够全面,这些都可能造成相关谣言的产生。对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就要及时入场进行新闻报道。由此可见,移动流媒体时代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报道方式——移动直播报道。主流媒体应如何在突发事件中及时行动获取第一手资料,保障大众信息来源的权威性,成为未来媒体新闻直播报道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对此,文章运用逐步分析法破题,从移动直播内容的在场生产、移动直播收看的在场体验、移动直播的群众在场参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指出主流媒体要想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构建移动直播的在场感,就必须改变内容报道模式,运用全新的报道技术,充分发动在场群众,这样才能弥补媒体在场报道的短板,为受众提供新闻事件第一手翔实的资料,旨在为人们了解新闻事件、制止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产生贡献力量。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移动直播;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在场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1-0088-03

在场感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在场感意味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闻信息第一手资料的获取,当然也意味着突发新闻的及时发布,更意味着媒体可以用真实信息对冲网络谣言,还原新闻本来面貌[1]。

在全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对突发事件的单一报道形式早已式微,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全面还原紧迫现场的真实性[2],都无法达到受众的期待,也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而将移动直播技术充分合理地运用于突发事件报道中,必将产生更好的效应。一方面,两者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让权威性和时效性天然衔接;另一方面,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让新闻信息来源更加广泛。获取和报道内容同时进行,及时与用户在线互动交流,能够极大地增强新闻体验的参与感和真实感[3]。现在的重点问题是,主流媒体如何在突发事件中构建移动直播的在场感,这就需要从业者从多方面努力寻求创新性在场感构建策略。

一、移动直播内容的在场生产

紧迫性、繁复性和不确定性是当下突发事件表现出来的几个新特征,这迫切需要媒体引进移动直播这一便捷的生产方式,增强报道的在场感,让报道更加及时、全面、客观。

(一)生产真实的内容

传统主流媒体在处理和录播信息内容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不合理剪辑、删减等情况,而突发事件包罗万象,很难辨识和预判哪些内容有用、哪些没用,盲目武断地剪辑内容会造成细节信息缺失[4]。并且会导致受众无法接收到更加全面的信息,对突发事件的走势无法作出心理预估,让受众的态度和情绪受到干扰,引发谣言并使其蔓延,结果会导致主观非理性舆论场形成。所以,媒体要重视使用移动直播报道,加强内容的在场生产,将新闻现场全面展现给受众,这样既可以展现真实,也可以从根源上避免谣言产生。

(二)内容收发同时

传统主流媒体对新闻信息的处理有一套严格的流程,从记者现场采访、资料导出、内容编辑、内容审核到新闻发布,其中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这既是优质内容的保证,也是让新闻信息传播严重滞后的原因[5]。虽然目前已有媒体使用“滚动式”新闻来弥补传统报道的滞后性,但仍旧无法与移动直播报道相媲美。

移动直播及时、高效、在场的特征完全可以帮助媒体实现随时随地跟随现场进行内容生产,并零时差地将现场信息传播出去,增强对突发事件现场报道的紧迫感,满足广大受众了解突发事件进展的迫切需求。这为主流媒体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突发事件报道局面。

(三)用新技术生产内容

相较于庞大又笨重的传统媒体设备,移动直播展现出了诸多优越性。

一是携带和拍摄更加灵活,能够减轻记者负担,使其能够快速深入最前线报道实况[6];二是镜头更加多维,能够从多角度记录现场正在发生的一切,还可以进行多点连线等多样化直播,让报道组成横向纵向无死角的网状直播;三是持续实时的在场移动报道,能够最大限度避免真实信息损耗,提升突发事件信息内容的全面性和真实性,满足公众知晓突发事件实时信息的渴望。

二、移动直播的在场收看体验

(一)三维全景直播体验

当前,AR、VR等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运用,全新的数字化空间不断形成,受众依靠这些新技术可以将自身置于突发事件现场,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7]。

通过三维立体直播技术,受众还可以自主选择观看视角。在三维立体直播营造的逼真的虚拟动态空间中,受众通过改变收看角度以及移动镜头能获得不同的信息,避免视角不全所造成的信息缺失。三维全景直播能将远在千里之外的受众带入现场,让其沉浸在虚拟现实的新闻体验中,通过自主的认知和理解来获取突发事件的新闻信息,这样能够有效避免网络谣言的传播。

(二)无限延伸的感官体验

移动直播技术不但能给公众带来身体上的在场感,还能让受众产生感官和心理层面的在场感。其能够由内而外更加立体丰富、全方位、多侧面地构建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全景,给受众在五官和心理感觉上造成深层次的巨大冲击,代入感非常强[8]。这样的情境能让受众沉浸其中,不但能够增强现场感知能力,还能够让受众的五官和心理感受在时空中无限延伸,真正做到用心感知新闻直播报道,深刻体验到突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情绪和情感。

(三)跨屏真实感体验

移动设备的普及和进步,打通了公众智能手机端和新闻记者播报端的次元壁。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受众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打开自己的智能手机,就可以收看新闻媒体另一端的現场拍摄画面,让受众在第一时间跟随新闻记者或者无人航拍等多元化拍摄视角和路线,一起亲历突发事件现场,同步知晓突发事件的详细情况和进展[9]。

另外,受众跟随镜头看到未经剪辑和加工的移动直播画面,更有利于实时全景还原突发事件现场的各种实时动态,让受众具有强烈的跟随镜头的真实体验,从而赢得受众的广泛认可和关注,达到好的传播效果。

三、移动直播的观众在场参与

移动直播在突发新闻报道中的创新应用,既满足了人们对真实信息的需求,也更好地践行了媒体新闻报道的职责,也能强化用户在新闻报道中的参与和互动[10]。这种全程参与的方式能够提升人们对新闻报道及媒体的认可度,当网络谣言出现时,能够自觉抵制甚至辟谣。

(一)参与信息共享和传播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76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8%。这一数据表明,随着智能设备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互联终端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移动设备的普及不仅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到主流媒体现场移动直播信息,更能夠成为广大用户输出信息的平台[11]。受众可以利用移动设备将接收到的最新信息及时转发、分享到自己的圈层。这种信息共享式的传播方式形成了受众自主参与圈层化传播效应,圈层化传播迅速拓展了新闻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而无数的圈层传播和叠加,其传播影响力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

(二)参与新闻内容生产

受众本身也是突发事件现场的目击者,借助新媒体技术,受众可以在第一现场上传和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12],这成为主流媒体突发事件信息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一,由于突发事件内容繁复、线索杂乱,包罗万象,仅依靠主流媒体报道,其有限的人力和资源根本无暇顾及。这时,在场的目击者记录、拍摄并上传的实时讯息就显得非常有新闻价值。

其二,即便已经有主流媒体记者在场报道,由于突发事件复杂多变,主流媒体在报道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在场的目击者参与拍摄和上传的信息能够弥补主流媒体报道时忽略或者无暇顾及的碎片化信息,与主流媒体互为补充,有利于新闻内容的整合和分享[13]。

其三,受众积极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打破了传统媒体固有的自上而下的权威报道程式,具有划时代的时新性。同时,参与新闻报道能增强受众的荣誉感和获得感,增强他们对新闻报道以及媒体的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新闻的传播。

参与新闻内容生产,让受众由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也让发布主体更加多元化,专业和非专业得以相互兼容,丰富了受众的信息来源,让信息源的印证更具有多角度交叉求真性。最后,受众参与新闻信息生产和发布,能够提供更多的实用性信息[14]。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如在暴雨侵袭、洪涝灾害等现场,在场者所提供的具体方位定位很有可能成为拯救被困群众的重要信息,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和意义。例如在2021年7月河南洪水报道中,有许多新闻片段都是由亲历者拍摄、上传至网络的。

(三)参与新闻实时互动

基于主流媒体的移动直播平台,也是互动交流平台,人人都可以在平台上评论、发表意见,进行实时互动交流。

首先,媒体记者可以和其他发布者以及公众进行互动交流,以获取更多的现场实况信息,了解公众的需求,获得反馈信息,为后续报道做好准备,这种互动模式越来越成为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过程中的重要环节[15]。其次,用户之间可以分享观看体验,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还可以关注、转发和分享新闻信息,不但能够满足个人的信息需求,还能实现新闻信息的实时交互性传播,有助于提升主流媒体报道突发事件的影响力。

四、结语

移动直播为主流媒体突发新闻在场报道带来了诸多优势,让新闻报道变得更加实时、开放、全面,也更具用户参与感。同时也要时刻警醒,移动直播是一把双刃剑,在为新闻报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问题,如用户参与拍摄不够专业,可能误导公众,发表的观点和意见带有明显的主观情绪和色彩,导致负面舆论产生等问题。这就要求主流媒体时刻关注变化,不断提升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当负面舆情出现时及时加以引导,力争让主流媒体移动直播在场报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炳忠.平台化视域下地方广电融媒体移动端发展探索:以嘉兴市广播电视台“禾点点”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5):100-103.

[2] 刘志,马芳菲.移动直播:视频新闻生产与传播场景再造[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6):60-64.

[3] 詹新惠.移动新闻直播不该这么冷[J].青年记者,2021(22):125.

[4] 梁爽,喻国明.移动直播“新景观”:样态演进、情感价值与关系连接[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62-171.

[5] 张世轩.移动互联时代电视直播话语变革与创新[J].新闻爱好者,2021(6):46-48.

[6] 詹晨林.“液态”的移动新闻直播:内在特质与生产变革[J].电视研究,2023(5):76-78.

[7]刘涛,黄婷.融合新闻的空间叙事形式及语言:基于数字叙事学的视角[J].新闻与写作,2023(2):56-67.

[8] 万益杰.移动新闻直播融合发展的模式特征[J].传媒,2022(18):29-31.

[9] 刘志,马芳菲.移动直播:视频新闻生产与传播场景再造[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6):60-64.

[10] 曾祥敏,何旭东.突发公共事件中主流媒体融合传播价值提升探析[J].电视研究,2020(6):6-9.

[11] 华思宁.融入智能科技的临场化新闻的情境重塑与视角转换[J].出版广角,2019(19):66-68.

[12] 乔羽.移动直播中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策略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11):70-71.

[13] 曾祥敏,刘日亮.移动新闻直播:临场交互下的信息传播[J].电视研究,2018(9):18-22.

[14] 詹晨林,陈洁.移动新闻直播报道:定义、特征与趋势[J].电视研究,2018(3):35-37.

[15] 温安琪.新闻直播:移动直播的新探索[J].青年记者,2017(2):79-80.

作者简介 周晔,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媒体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突发事件新闻报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