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在融媒体时代的变与不变探析

2024-03-25 09:37肖霞洪菲菲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新闻编辑

肖霞 洪菲菲

摘要:新媒体给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冲击,迫使传统媒体向融媒体转型。对于传统电视而言,新媒体的时效性成为电视栏目难以追赶的优势,短视频、直播等内容形式的演变为传统电视的入局带来更多可能性,媒体深度融合成为传统电视转型的主要方向,新闻编辑也在此过程中随之转变。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深度解析新闻编辑在融媒体时代的变与不变,力求探索新闻编辑在电视媒体中的转型之路。真实始终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真实是新闻编辑必须坚守的原则。随着网络信源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UGC内容泛滥成灾,给新闻编辑采访带来了一些变化。首先,开放性的网络平台为个人发声带来了一定的便捷性,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到信息生产的各个流程之中,能够选择性阅读、浏览新闻报道,所以新闻編辑需要结合受众的偏好,满足受众的分众化需求。其次,新闻编辑的思维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借用视听元素打通受众的感官体验,并用产品思维制作新闻内容,通过互联网的力量扩大舆论阵地。但是在此过程中要坚持“内容为王”,始终坚守新闻工作者的初心。最后,新闻编辑可以制作多元化的新闻内容,实时更新动态内容以吸引受众,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助推新闻的沉浸式报道,再基于短视频形式制作竖版视频,迎合新媒体的传播特性。

关键词:新闻编辑;新闻真实;内容呈现;互联网思维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1-0113-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校科研人员科研数据共享意愿的质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EIA190501

要想使新闻内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就要求媒体在制作新闻时转变原有的思维,真正将受众放在思考的起点,但并不是一味迎合受众而放弃新闻的根本追求,在形式变迁的背后,仍要坚信内容与真实才是吸引受众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新闻采访、新闻编辑环节,更应该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

一、新闻编辑的坚守:新闻真实

新闻采访中的新闻真实包括“客观真实”与“讲述真实”,被采访者的讲述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取决于其能否以及愿不愿意进行客观性陈述[1]。面对众多来自网络媒体的信源,新闻编辑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坚守新闻真实。

(一)充足的采访准备:了解采访对象,注意采访细节

采访前,记者须做好采访准备,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情况,以便在采访环节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而非被采访对象把控。采访时,记者应巧用观察法,注意采访细节,用敏锐的目光捕捉采访对象的言语、行为、微表情等[2]。此外还应掌握提问技巧,擅用错问法,注意其言语间是否存在逻辑矛盾,在采访的过程中获得再生性线索。

(二)三角定位法:独立、可靠信源的交叉核证

三角定位法,即记者在为新闻事件寻找事实依据时,应至少采访三个熟识该事件而与事件本身相互独立的可靠信源,且信源之间也相互独立,不能有共同利益[3]。一个新闻点的成立需要三个独立的信源作为支撑,在采访环节发现相互矛盾之处即可发现新的新闻线索,深入挖掘“讲述真实”背后的真相,保证新闻真实。

(三)自动事实核查:智能媒介技术与信息社会

智能媒体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智能助手,在采访环节可以辅助完成数据监测与信息检索。新闻媒体应拥抱智能技术,充分利用人机交互的优势,完成采访后的自动事实核查,以确保采访资料的真实准确[4]。

(四)参与式新闻模式:变闭合式采访为公开式采访

齐格蒙特·鲍曼曾说,这是一个液态新闻业的时代,职业记者与大众之间的身份界限变得模糊。参与式新闻,即普通公众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参与到新闻生产传播过程中[5]。在互联网的支撑下,通过直播采访等方式,变以往的闭合式采访为公开式采访,让大众参与到新闻采访环节中,则可以凝结集体的智慧,及时发现采访中的失实部分,将虚假信息止步于采访环节。受众看到的往往是剪辑好的采访片段,无法参与到采访环节,知情人士只能在事件报道过后进行质疑,无法及时在采访过程发现问题并指出。

综上所述,未来的新闻采访中,新闻工作者应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采访全过程中时刻牢记新闻真实的重要性。

二、新闻编辑的转变:聚焦受众

西方学者洛根曾说,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播的方式,突出了传播中的互动性因素[6]。当下,受众由被动变为主动,传统的新闻报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导致受众兴趣缺失。因此,新闻报道的呈现应借助技术和思维的转变,实现用户注意力的再度回归。

(一)解决“供需错配”问题

大数据和云计算是移动背景下融媒体生产的一大驱动力。新闻媒体应积极运用大数据,洞察用户需求,提供更具个性化、定制化的内容产品。传统电视虽然存在时效性弱等问题,但新闻编辑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的声量,结合大数据等技术,深度了解用户需求及新闻风向,及时对新闻报道作出进一步的判断,从而完善新闻评论的内容,丰富新闻栏目的完整度[7]。同时,新闻编辑还可以抓住“场景”的价值,不仅要满足用户定制化的常规需求,还要满足用户场景化的随机需求。因此在新闻报道的内容创新层面,新闻编辑应聚焦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从而解决“供需错配”的问题。

(二)以网络媒体高时效满足受众需求

当前,社交媒体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这种随时随地的热点爆炸与全时效的新闻给传统电视的用户留存增加了难度。因此,传统电视可以入驻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网络媒体平台,构建网络传播矩阵,在新闻栏目播出前报道新闻内容,以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8]。与此同时,新闻编辑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机器人新闻写作,实时发布新闻,尽可能满足用户对新鲜度的要求。例如,全国两会期间,湖南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采用智能新闻写作发布信息,推出新媒体图文、海报等内容产品,第一时间满足受众需求,再通过《湖南新闻联播》《经视新闻》等栏目报道全国两会热点。

(三)以故事性和互动性激发受众兴趣

自媒体、UGC的兴起促进了新闻内容上的一次变革,使得新闻的生产权不再掌控在传统媒体手中,因此传统电视应当进行新闻改革,加强非虚构写作,以新闻采访中的真实故事提高传统电视的竞争力[9]。此外,社交媒体的快速、及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但碎片化的新闻信息获取并不能满足受众对新闻真相的需求。传统媒体优质的内容资源和独家的采访是获胜的法宝,新闻编辑应坚持“内容为王”的根本逻辑,深耕优质内容,挖掘新闻背后的深意。值得一提的是,电视栏目也要重视和受众的互动,通过二维码、AR扫码等形式丰富电视栏目的互动形式,及时吸收用户的反馈,激发受众兴趣,留住更多电视栏目的受众。

三、新闻编辑的创新:思维延展

(一)感官思维:视听元素的合理张扬

在网络场域中,由于受众对感官刺激的诉求和传播新技术的勃兴,视听元素越来越成为新闻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视听元素的强势崛起促使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感官思维,适当地运用视听化表达,以提升新闻吸引力[10]。

(二)产品思维:新闻属性的适当延伸

随着商业逻辑不断入侵新闻领域,新闻产业的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新闻工作者要以产品思维来开展新闻活动。例如,人民日报在去年国庆期间与腾讯游戏推出的《家国梦》这一新闻产品,将新闻与游戏进行有机结合,拓展了新闻活动的边界。

(三)品质思维:“内容为王”的专业坚守

在当前内容良莠不齐的新闻传播生态中,新闻媒体不能一味迎合受众,而应理性引导。在“流量至上”的不正风气下,新闻媒体更应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要义[11]。无论多媒体元素多丰富,智媒技术多发达,终究是为新闻内容品质服务的方式,唯有坚守“内容为王”,才能以高质量内容实现长远发展。

(四)互联网思维:传播逻辑的底层革命

随着5G技术的快速勃兴,万物互联时代也悄然到来。当纷繁复杂的信息服务依托于互联网,移动终端业成为当下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时,场景、关系的连接成为互联网思维的升级与核心逻辑,进而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入口。互联网思维始终是相较于传统新闻生产的底层逻辑变革,从新闻内容到新闻产品的完全升级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至关重要[12]。

四、新闻报道的呈现:内容多元

(一)动态呈现:实时更新吸引受众

技术的革新带来了新闻呈现方式的改变。以往新闻更新存在时间的滞后性,这不仅会导致受众失去兴趣,还会出现对其信任度降低的问题。而在技术的帮助下,新闻的实时更新成为可能[13]。

(二)沉浸呈现:VR、AR助推新闻报道

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在新闻传播领域是一大变革,它能增强用户阅读新闻的沉浸感,使受众身临其境,对新闻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这种新闻呈现方式实现了人视觉听觉触觉的延伸,能够更大程度地影响受众对新闻的感知。例如,俄罗斯就在演播室实现了军事战场的立体展示,提升了受众的关注度。

(三)互动呈现:用户主导下的兴趣提升

马克·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时代》中认为,第二媒介时代的主体建构是通过模拟化实践的互动性机制来实现的[14]。在当前传播环境中,“受众”向“用户”的身份转变,使得新闻作品在产制过程中更加注重与用户的互动,通过交互形式激发用户创造力,为融媒体产品提供更具活力的内容。强调互动传播的新型传播方式对新闻的呈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图片、视频和文字无法捕捉受众的兴趣,而互动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互动新闻和新闻游戏,用户自由控制新闻的进度,这种由受众主导的新闻形式极大吸引了受众的兴趣。

(四)视觉呈现:基于竖屏化的形式改变

英国社会化视频营销机构Unruly调查显示,53%的调查对象表示看视频时不得不将手机横过来,同时34%的调查对象称他们会将视频锁定到竖屏状态。例如,人民日报推出的《一笔画出70年》新闻作品,就颠覆了以往横屏的生产逻辑,这样的形式转换更符合移动背景下用户的竖屏需求[15]。

五、结语

新媒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正在重构传媒生产的整个流程,新闻报道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其思维与内容生产的创新自然与正在变革的传播环境密不可分。新闻工作者也应及时调整策略,提升业务能力,以适应变局,摆脱职业认同危机。

参考文献:

[1] 石有斌.真实:新闻的生命:市县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艺术略谈[J].采写编,2023(6):142-144.

[2] 安紫煜.新闻真实:后真相时代对“真”的探索:基于皮尔斯“真知融合理论”的思考[J].视听,2022(10):157-159.

[3] 卢美荣.新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的多样化探析[N].山西经济日报,2023-10-29(004).

[4] 王连君.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台新闻编辑的转型路径研究[J].中国有线电视,2023(10):74-76.

[5] 侯建军.融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创新意识与融合能力提升策略[J].记者观察,2023(18):40-42.

[6] 孙英杰.新形势下广播电台新闻编辑创新理念探索实践思考[J].新闻传播,2023(19):104-105.

[7] 杨利.传统广播电视台新闻编辑职业角色转型与素养提升[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7):195-197.

[8] 王伟.从新闻编辑到产品经理:新时代媒体人的思维转型[J].中国报业,2023(13):70-71.

[9] 刘娟.顺势而为 乘势而上: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辑如何顺应时代潮流[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3):163-165.

[10] 杨国强.当好“厨师长”提升融合新闻生產能力:论广电新闻编辑的转型创新[J].记者摇篮,2019(9):46-47.

[11] 王飞.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记者的全媒体转型探索[J].西部广播电视,2018(23):159,161.

[12] 杨昊霖,洪娴.推动“智慧广电+”,打造媒体融合“海南样板”:以海南广电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23(9):15-19.

[13] 郑芳民.从“新闻民工”到“新闻人才”: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媒体人才队伍建设[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8):105-107.

[14] 高峰.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内容生产“智造”水平:以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创新实践为例[J].新闻战线,2022(24):95-97.

[15] 邹薇.以践行“四力”为抓手,实现广电新闻人的融合转型[J].声屏世界,2022(19):96-98.

作者简介 肖霞,编辑,研究方向:新闻编辑。 洪菲菲,研究方向:新闻采编。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维新闻编辑
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台新闻编辑策划创新探讨
大数据环境下的新闻编辑理念创新探讨
基于受众需求的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思考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人员的角色定位探究
浅析移动互联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去中心化的创作趋向
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方法和技巧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互联网思维下零售业发展研究
浅谈报纸新闻编辑的新闻策划意识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