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机制的构建路径探析

2024-03-25 17:07陈凌峰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媒体心理健康机制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新媒体正深刻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是新媒体主要使用群体与受益者。文章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指出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转变,是这些问题的根源。文章认为,自残、轻生等极端事件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多由累积的心理问题导致,具有求助意识淡漠、手段极端、易群体化的特点。文章指出,社交软件依赖和网络暴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媒体方面主要因素,且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存在覆盖面有限、形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构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机制建议,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心理问题,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实效。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线上疏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1-0148-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大学生社会实践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创新路径与政策支持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SJSZ0671

一、引言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便捷的平台,拓展了其与外部世界交流互动的渠道,丰富了表达自我的方式。但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带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网络过度依赖、网络暴力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1],提出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举措和保障措施,旨在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进一步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学生心理健康疏导机制。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阶段,学生需要面对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需要适应独立生活及承担新的社会角色,这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冲击[2],很多大学生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3],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大一新生中,有18.5%存在抑郁倾向,其中4.2%有抑郁高风险倾向;有8.4%存在焦虑倾向,其中1.8%有焦虑高风险倾向,主要表现为:对未来发展迷茫而产生焦虑和恐惧;学习兴趣和动机下降,消极怠学,出现自卑、厌学厌世等抑郁情绪;不适应集体宿舍生活,难以处理人际关系,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二)自残、轻生等极端事件时有发生

在大学生群体中,各种心理问题累积导致的自残、轻生等极端事件时有发生,财务困难、恋爱失败、课业压力都是这些问题的导火索。大学生极端事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求助意识淡漠,往往错过预防时机;二是手段极端,对家庭、学校、社会都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影响[4];三是极端事件易群体化,个别学校曾在短时间内连续发生多起极端事件。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主要还是各类心理问题交织所致,如长期抑郁得不到有效治疗,最后厌世轻生;家庭变故如父母离异,引发情绪失控。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媒体因素

(一)社交软件过度使用导致心理依赖

当前,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交互动的主要平台。许多调查报告显示,七成以上的大学生每天使用社交软件的时间超过2小时,属于“重度用户”。长时间过度使用社交软件,很容易使部分大学生出现社交软件依赖症,主要表现为:强烈的使用社交软件的欲望,抑制不住地反复查看更新;将大量时间投入社交软件上,生活学习秩序被严重打乱[5];如果不能随时使用社交软件,就会感到焦虑和不安。相关研究显示,依赖社交软件的大学生,其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较差,更倾向于在网络求助和发泄情绪,在现实生活中则孤僻内向。

(二)面对网络暴力,大学生缺乏应对能力

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环境下,网络言论具有高度扩散性和隐蔽性,各类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多数大学生面对网络暴力时缺乏应对能力。根据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2022年发布的《网络暴力现象治理报告》[6],有48.1%的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遭遇过身份嘲讽、人身攻击等网络言论暴力,其中有59.8%的大学生表示不知如何正确应对网络暴力,有35.1%的大学生则选择主动“回怼”,“以暴制暴”。大学生应对网络暴力的能力不足主要在于以下原因:第一,对自身的网络合法权利认知淡薄,缺乏维权意识,面对网络攻击束手无策;第二,普遍缺乏网络法治知识和网络维权经验,不了解如何通过正当途径应对网络暴力;第三,部分高校在网络实名制建设和网络舆情监测方面软硬件设施还较薄弱,难以对网络暴力事件进行追源和快速处置[7]。

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途径,但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的内容形式、覆盖范围等仍有诸多问题,无法很好地应对新媒体时代复杂多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挑战。

在心理健康教育层面,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仍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第一,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仍局限于开设公选课、讲座报告、线下团辅等传统形式,新媒体技术未能很好地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第二,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有限[8],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主要针对大一学生开设,对其他年级学生的关注不够。第三,重视程度仍需提升,目前高校仍以学生本专业知识教学视为首要任务,未能将更多教学资源投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

在心理健康疏导层面,现有心理疏导机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第一,从预约机制来看,目前大部分高校心理疏导咨询以预约制为主,咨询师时间与学生时间难以匹配,且无法满足对紧急的心理疏导的需求。第二,从师资配置看,专业咨询师严重短缺,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心理疏导需求。第三,从疏导形式来看,面对面的咨询形式,对部分极其注重个人隐私且具有交流恐惧的学生而言难以接受,心理健康问题与困惑可能因为长期得不到疏导演变为心理疾病。基于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可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的形式与覆盖范围。

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创新教育形式,扩大影响范围

运用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顺应和利用大学生学习特点的重要举措。第一,高校可以联合新媒体教育机构,共同设计开发一系列基于微课、慕课等网络视频课程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可以按知识点设置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调节等课程模块,并辅以多个微课视频[9]。第二,高校可以打造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微信公众号,通过公众号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可设置心理知识科普、心理问答、精神健康测评、综合治疗等栏目[10]。公众号后台也可通过收集学生提交的心理困惑,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心理状况和需求特征。第三,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强大的传播优势,拓宽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渠道,联合新媒体网红和心理咨询机构,传播心理健康科普知识。

(二)丰富培训方式,提升辅导技能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日益复杂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需求,教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执行者,有必要通过持续培训,全面提升教师进行新形势下学生心理辅导与介入的专业技能。第一,要对教师进行新媒体大数据技术在心理辅导领域的应用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技术,构建学生在网络世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库,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监测和评估,科学发现学生的网瘾、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为后期的针对性心理辅导提供依据。第二,要培训教师掌握网络视频、语音交流、文字咨询等线上心理辅导的技巧,学会通过网上的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并掌握面对面个别访谈、支持性心理辅导等线下心理辅导的技能,与网上辅导形成互补[11]。第三,要培训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情感教育和心理导修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建立自我效能、释放压力等内容,帮助学生增强心理抗压与问题解决能力,当好学生的“心理导师”[12]。

(三)拓宽咨询渠道,建立长效机制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求助方式的变化和心理问题的增多,高校有必要建立既覆盖网络平台又能进行线下面对面交流的综合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便捷求助的需求。第一,高校要开发专业的在线心理咨询平台,平台应该提供一对一或小组形式的多种咨询服务,如实时文本交流、视频咨询、语音咨询等。平台还应设置科学的心理测评模块,以及预约咨询系统,方便学生选择咨询师。第二,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要与微信公众号、校园心理社区对接,学生在线提出问题时,心理咨询师及时提供专业建议,也可以主动与某些心理状况特殊的学生保持联系,定期沟通并提供帮助[13]。第三,高校要配备专业水平高且结构合理的心理咨询师团队,建立“老带新”师徒模式与“线上线下”互通咨询机制,还可以聘请外部专家进行特殊情况干预。第四,各学院要建立班主任、辅导员定期面谈的工作机制,畅通“心理中心-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的四级联络制度,针对可能存在心理疾病或抑郁倾向的学生,“早发现、早管理、早治疗”[14],长期落实重点帮持。

(四)净化网络环境,营造健康氛围

为有效防范和化解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高校需要采取积极举措,营造安全、友好的校园网络环境。第一,利用校内网络,建立完善的网络内容监测机制,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校园网络平台信息进行分类检测,堵截垃圾广告信息、过滤暴力血腥内容,清理低俗色情信息,规范网络内容传播秩序,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文化空间[15]。第二,建立完善的网络不良信息报告投诉机制,畅通网络欺凌等事件的反馈渠道,以便及时调查治理校园网络暴力事件。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防范网络沉迷与依赖。

六、结语

新媒体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作为高校教育的实践者和参与者,应善用新媒体手段重构当前的心理教育与疏导机制,帮助大学生增强应对网络负面影响的能力,让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健康成长,培养出一代懂网络、知网络、更会合理利用网络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EB/OL].教育部网站,2023-04-20.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5/content_ 6857361.htm.

[2] 吴立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21,16(12):1388.

[3] 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R].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3-08-11.

[4] 薛红霞.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微[J].传媒,2023(1):82-83,85.

[5] 秦绍学,耿希峰,穆秋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报业,2021(18):118-119.

[6] 网络暴力现象治理报告[R].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2022-07-01.

[7] 薛会来,孙峰岩,孙怡青.“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调研报告[J].互联网周刊,2023(20):30-33.

[8] 李泽艳.新媒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思考[J].中国报业,2023(4):146-147.

[9] 胡小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4):114-117.

[10] 李琦.网红经济热潮下新媒体对受众心理的影响[J].新闻前哨,2022(10):10-11.

[11] 陈琛.新媒体环境中的短视频审丑传播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2.

[12] 陈琪华.公众参与式网络舆论反转现象研究[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22.

[13] 赵敏,杨玲玲.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引导[J].济宁医学院学报,2022,45(2):140-143.

[14] 张洪伟.新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特征及传统媒体的应对[J].新闻战线,2022(3):94-97.

[15] 王夢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22.

作者简介 陈凌峰,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新媒体心理健康机制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