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

2024-03-25 17:07陈蓉蓉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政工作融合发展新媒体

摘要: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深刻影响。积极适应且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及其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是高校思政工作取得更高实效的必然趋势。文章研究发现,近年来,高校高度重视新媒体的融合与运用,积极发挥新媒体在信息传输和舆论引导方面的优势,以促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大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呈现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思政工作的空间不断拓宽,包括推动“线上+线下”工作载体并行、建设“中央厨房”式高校融媒体中心、打造高层次、有特色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二是高校思政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包括利用碎片化时间打破工作时空界限、依托大数据技术完善内容审查与监管机制、提升新媒介素养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三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不断增强,包括以工作方式多样化增强高校思政工作吸引力、以师生关系平等化增强高校思政工作自主性、以育人模式全面化增强高校思政工作渗透力。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新媒体与高校思政工作的融合发展,对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工作;融合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1-0172-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同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JDSZK178;2023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的未来向度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MLC010;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SJB0586

推动新媒体与高校思政工作的融合发展是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现实要求。新媒体正在日益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因此,高校必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最大限度挖掘思政元素,不断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近年来,高校聚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将新媒体应用到高校思政工作中,实现了新媒体与高校思政工作的融合发展。

一、高校思政工作的空间不断拓宽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对积极拓展网络空间、加强网络育人,注重运用新媒体网络平台的优势,促进高校思政工作作出部署[2]。这为高校推动大学生思政工作与新媒体的融合指明了方向。高校利用新媒体不受时空限制的巨大优势,积极探索创建新的思政工作平台,极大地提升了思政育人的实效。

(一)推动“线上+线下”工作载体并行

高校以往的教育模式多为线下教育,课堂、会议、书籍等是其主要载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在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深刻影响,高校充分顺应了这种发展态势,努力为新媒体注入弘扬主旋律的责任与使命,打造了多种校园新媒体平台[3]。

一方面,高校推动新媒体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紧密结合,将慕课、超星、学习通等教学平台纳入高校思政工作领域,构建起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教育的灌输性,这样容易产生学生的抬头率低、参与度低等问题。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有效改善了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就课程重难点问题即时发起讨论,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引导学生发散式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也能通过弹幕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羞于提问、缺乏互动等现象,从而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另一方面,高校在思政工作载体中积极融合了企业微信、校园微博、腾讯会议等终端,不仅适应了高校大学生热衷手机、电脑等生活的新样态,还突破了地域限制,推动了高校思政工作趋向“新媒体化”,进一步加速了“线上+线下”工作载体并行的进程。

(二)建设“中央厨房”式高校融媒体中心

在新媒体语境中,“中央厨房”意指通过机制改革建立一种媒体融合的传媒平台,统一指挥、调配媒体集团内部的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从而降低传播成本,增强传播效果的新型传播方式[4]。新媒体时代,多种媒介共存共融,必须对各种媒介加以整合,满足多方面的需求,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部分高校借鉴“中央厨房”模式,有效整合校内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各行政部门和教研单位等自媒体宣传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建设以校党委宣传部为核心的高校融媒体中心,实现了对各个平台信息的集中搜集、发布以及监管,形成了强大的宣传矩阵,高校思政工作的合力得以扩张。

在高校党委领导下,一方面始终坚持“内容为王”,通过宣传部对各部门自媒体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发挥信息“把关人”作用[5],同时结合学校的特色与优势,强化正面宣传的传播纪律,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宣传部的组织优势,通过对各级宣传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管理,切实增强高校传播主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中央厨房”式高校融媒体中心的建设适应了新媒体发展的潮流,为高校提供了全新的信息传播平台,使宣传力度在综合统一管理下得以有效增强,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三)打造高层次、有特色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不仅是高校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还为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运用新媒体打造高层次、有特色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对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复旦大学哲学院组织“守护思想,引领时代”微电影拍摄活动,通过短视频描述了一位哲学系学生坚守理想的故事,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上海交通大学开展“学雷锋”公益演讲汇,使同学们在TED式的分享与对话中加深对公益的认识;山东大学创办电子杂志《文化产业前沿》,广泛调研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而编辑、评论并产生互动等。这些活动不仅运用新媒体来增强吸引力,还利用平台互动功能与学生群体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使学生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加强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这样不仅适应了新媒体即时性、互动性的社交特点,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还在一定时间内成为校内的热议话题,使教育效果持续发酵,增强了教育的影响力[6]。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新媒体与高校思政工作的融合统一,采取形式多样的媒介与手段,打造高层次、有特色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增设育人平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弘扬主旋律,稳固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二、高校思政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

新媒体时代,高校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各种调研和测评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一)利用碎片化时间打破工作时空界限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征在不同程度改变了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时间碎片化,手机日渐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必需品,而不同状态间的断裂产生碎片化的时间;二是信息碎片化,来自不同渠道的网络信息大都是非系统、非全面、非规范的,客观上容易造成受众思维领域的混乱性与片面化。这些特征日积月累地重塑着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因此,充分挖掘碎片化因素对高校思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有效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和信息提高学习能力,还能开拓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局面。

为应对新媒体环境中碎片化的客观形势,高校坚持思政工作的守正与创新,在调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以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平台为桥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的转发、评论、关注等功能,积极构建“第二课堂”。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如渗入式、嵌入式、融入式等[7],利用碎片化时间对碎片化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弥补了原有课堂集中讲授式的不足,使学生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

(二)依托大数据技术完善内容审查与监管机制

善于审查和监管新媒体平台,及时清理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是高校有效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高校也在探索依托大数据技术,积极构建和完善对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审查与监管机制,实现有针对性、高时效的精准管理和精准教育。

一方面,高校积极建立网络舆情监管系统,安排专人负责定时更新与升级,以提高应对网上舆情的能力,并且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前筛选出新媒体平台中的有害信息,有针对性地构建更为有效的联动应急处置机制,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能够迅速策划应对方案,控制影响面的范围和程度,将网络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且在舆情结束后,还要继续追踪相关评论和意见,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坚决防范同类问题再次出现。对于优秀案例,加以研究与归档,使内容审查与监管机制的优化改进有据可循。

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建立学校、院系、班级等多重网络平台[8],主动预判舆论动向,在鼓励而非限制学生创新性和参与性的基础上,做好新媒体平台的舆情引导工作,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针对新媒体平台中的热点问题主动发声,设置话语议题,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防患于未然,严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大门,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三)提升新媒介素养,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

新媒介素养是指搜索、过滤、辨别、处理网络信息的各种能力。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新媒介素养是顺应新媒体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9]。随着海量的网络信息在新媒体平台中的裂变式传播,高校所面对的新媒体环境复杂多变,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工作方案,努力实现“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0]。因此,为了提升新媒介素养,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高校整体推进教辅一体化建设,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新媒体知识教育和专项培训的同时,还加强党政干部群体、辅导员群体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培训,实现了高校思政工作的主體力量之间的长效合作与优势互补;积极扩大思政工作队伍的范围,推进工作队伍纳新,培养兼具理论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支既善用新媒体又能掌握思政工作规律开展教育工作的强力队伍。此外,强化对学生群体新媒介素养的通识教育[11],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以学生党员、青年干部、社团骨干等先进个人为依托,培养一批信仰坚定、成绩优秀、道德高尚的大学生新媒体育人团队,发挥他们在使用新媒体中的先锋表率作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不断增强

新媒体为高校思政工作搭建了一个全新的与受教育者沟通的桥梁,不仅打破了传统思政工作的时间和空间束缚,还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互动能力强等优势,为更好地把握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提供了技术便利,提升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一)以工作方式多样化增强高校思政工作吸引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积极挖掘网络信息资源,注重教育内容和素材的及时更新,逐渐拓宽了原有的呈现形式,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吸引力。如今,高校已善于利用短视频、微课、微电影、图片、动画、互动剧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觉盛宴。此外,虚拟现实(VR)等技术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在教室中就能进行情境体验、云参观、云逛博物馆等,不仅大大增强了思政工作的实效性,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热爱学习、乐于探索、主动掌握技能等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在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除了丰富形式吸引学生整体注意力以外,还主动适应大学生表现自我、释放自我的心理特征,通过QQ、微信、朋友圈等学生习惯接受的媒体形式,与学生加强沟通互动,克服了以往传统集中说教式教育可能导致的如师生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等困难,维护了学生的个人权益,尊重并保护他们的隐私,使学生降低了抵触心理,更易在心理上主动接受教育和引导,进而真实掌握个别学生的具体动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开展个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以师生关系平等化增强高校思政工作自主性

高校开展思政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构建和维护师生的平等关系中,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亲和力。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强调教育者的主观意志,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占据教育高地。这种二元身份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被迫成为接受者与执行者。随着高校思政工作理念创新和方法的改变,特别是新媒体被广泛应用到高校思政工作中,这种师生间主客体关系正在悄然转变,开始呈现平等化趋势。

进入新的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更加强调相互尊重的对话与交流,充分利用新媒体实时交互式的信息沟通功能,使学生转变成主动的参与者与创作者,并且可以通过微信、短视频等各种方式发表观点、进行评论,从而展示自我和表达思想;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教育者转变为引导者,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学生频繁互动,主动回应大学生的多元诉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12]。例如,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现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参与和角色互换,使课堂教学因充满生机与活力而广受学生欢迎,师生角色得以重塑。

(三)以育人模式全面化增強高校思政工作渗透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4]。目前,依托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三全育人”工作已在各高校全面实施,大大拓展了思政工作的覆盖面。高校通过微信、抖音等各种新媒体信息传播平台,将展现大学生精神风貌、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信息资料等以声情并茂的形式及时准确地予以推送,全方位地渗透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各个角落,推动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机制的完善,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效果。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师资队伍提升体系、高校思政工作服务保障体系等得到进一步完善[15],新媒体不仅在完善和促进相关体系有机融合、共同促进高校思政工作中发挥了关键纽带作用,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依托,也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扎实有效的成果。新媒体的融合已逐渐成为加强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抓手和重要资源,实现了育人模式从单维度点对点向多维度全方位的转变。

四、结语

新媒体与高校思政工作的融合发展不仅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创造了条件,还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果和经验。新时代新征程,在当前新媒体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推进新媒体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发展走深走实,不断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渗透力、影响力和创新力。

参考文献:

[1] 程宏毅.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2020-05-15.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3] 张策,张耀元.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原则及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8):61.

[4] 胡正荣,李荃.媒体融合的时空升维发展:对《关于加快推进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深度解读[J].新闻与写作,2021(1):6.

[5] 张仙智.融媒体背景下网络舆论乱象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7):53.

[6] 王庚.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8):86.

[7] 潘红涛,刘邦宇.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优化策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1(3):147.

[8] 王懿.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与实践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2):109.

[9] 赵振,李梦妍.新媒体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1(12):93.

[10]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6.

[11] 栾海清,郭金玲.大学生媒介素养形成路径及教育体系研究[J].江苏高教,2017(8):38.

[12] 肖广德,王者鹤.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领域、内容结构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2(11):47.

[13] 杨丽娜.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12-08.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 28935836.

[14]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2017-02-27. https:// 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15] 王焕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四全”育人体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75.

作者简介 陈蓉蓉,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猜你喜欢
思政工作融合发展新媒体
国企企业文化和思政工作实现融合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探究
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政工作的影响分析
创新思政工作,提高人才素质
宣传工作对事业单位思政工作的探讨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