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传播的策略分析

2024-03-25 19:19郭嘉怡崔艳妮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传播思政教育新媒体

郭嘉怡 崔艳妮

摘要:新媒体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广阔的传播平台,拓展了传播渠道,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通过微博、微信、腾讯课堂等社交媒体平台,高校可以更好地传播思政知识、组织线上学习活动,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另一方面,新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形式的内容呈现,如短视频、图文并茂的文章等,可以使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参与度。此外,通过新媒体平台,高校可以传递多样化的思政教育内容,包括国家政策法规、社会热点问题、现代科技发展等。丰富的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优秀人才。然而,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量巨大,其中不乏虚假信息和低质量内容。因此高校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度思考能力,引导他们主动获取全面的信息。另外,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较强,但对高校思政教育来说,互动较少,学生更多是被动接收信息而非主动获取。因此,高校需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文章旨在分析高校思政教育传播的重要性、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传播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传播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传播;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1-0179-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辅导员专项研究资助课题“短视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023007

一、高校思政教育传播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教育是指高校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教育传播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思政教育传播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思维培养的过程。通过思政教育的传播,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修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传播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和价值观的影响。而高校思政教育传播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信息,辨别真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力,作出符合自身和国家利益的选择。再次,高校思政教育传播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思政教育的传播,可以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热情,培养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思政教育传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培养积极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1]。最后,高校思政教育传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高校思政教育传播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思政教育的传播,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传播的积极影响

(一)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平台

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传播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平台,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通过这些平台,高校可以发布各类思政教育相关内容,如红色经典解读、校园新闻、时事评论等。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获取这些信息,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便捷性[2]。同时,新媒体能够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通过精彩的视听效果和互动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

(二)拓展思政教育传播范围

新媒体的普及性和便利性使高校思政教育传播范围得到了拓展。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局限于校园内部。而新媒体打破了时空限制,使高校思政教育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覆盖更广泛的受众[3]。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本校学生参与,还可以吸引其他高校学生及社会公众的关注。传播范围的拓展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并有助于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促进思政教育形式创新

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形式的创新。传统的思政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新媒体的发展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更多可能性。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开展线上讲座、答疑解惑等活动,实现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4]。同时,高校还可以尝试将思政教育与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相结合,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

(四)促进思政教育研究和评估

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传播的积极影响不仅表现在信息传递和交流互动方面,同时还在促进思政教育研究和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通过新媒体平台,高校可以收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新媒体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留言、评论、发布观点等,这为高校研究人员获取学生的真实反馈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广泛的渠道。其次,新媒体平台也为高校思政教育的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高校可以通过对新媒体平台的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反馈和评价[5]。通过对学生的观点和意见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获取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评估结果,从而指导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改进和优化。最后,新媒体平台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研究提供大量的数据支持。通过对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行为和互动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学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兴趣、关注点以及知识水平等情况。这些数据可以为高校研究人员提供重要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从而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传播的消极影响

(一)信息碎片化导致思政教育内容流失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学生更容易接触到琐碎、短暂的信息片段,较难专注于系统性、深入的思政教育内容。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流失严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国家政策等相关内容的掌握不够全面,思维容易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思考[6]。

(二)虚假信息与谣言泛滥影响思政教育效果

新媒体时代,虚假信息与谣言泛滥,对高校思政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虚假信息使得学生误解或曲解真相,影响其对国家政策、社会现象的正确认知;谣言则容易引起恐慌情绪,甚至对校园秩序和安全产生负面影响。虚假信息与谣言的传播,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需要采取措施有效应对。

(三)网络沉迷与碎片化阅读习惯损害思政教育效果

新媒体时代,网络沉迷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生们过多地沉浸在游戏、社交媒体等虚拟世界中,导致时间碎片化,无法有效进行思政教育学习。此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得学生缺乏持久的阅读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难以理解和消化复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时事政治知识,影响思政教育效果[7]。

(四)舆论引导与言论自由的平衡问题

新媒体时代,要在舆论引导与言论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点。高校思政教育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但过度的舆论引导可能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能力。另一方面,网络环境容易滋生不良信息和观点,对思政教育工作造成干扰。因此,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平衡好舆论引导和言论自由的关系,是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

(五)提升学生参与度和互动性的难度较大

新媒体时代,学生更习惯被动接收信息,较少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活动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可能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参与度有限。此外,新媒体对话交流的特点使得大规模互动难以实现,互动性的提升变得更加困难[8]。因此,新媒体时代高校如何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是思政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传播的策略

(一)整合多种媒体平台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传播能够借助多种媒体平台进行整合,以更好地将思政教育内容传达给广大师生。首先,建立官方网站。高校可以建立一个官方网站,用于发布思政教育相关的新闻、文章、活动等信息。通过优化网站的设计和内容,提供清晰明了的导航和分类,方便师生查找和浏览所需信息[9]。其次,微信公众号。微信是目前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高校可以开设微信公众号作为思政教育相关信息的官方发布平台。通过定期更新文章、发布通知、推送活动等方式,与广大师生建立及时互动的渠道。再次,学校APP。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校可以开发自己的APP,提供思政教育相关的功能模块,如学习资料下载、在线测试、思政知识竞赛等。通过APP,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校的思政教育资源。最后,社交媒体平台。除了微信,还有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可以用于思政教育的传播。例如,新浪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具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力,高校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发布思政教育相关的短视频、图片和文字,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合多种媒体平台时,高校应该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和受众特征,针对性地制作内容。确保内容质量和价值,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此外,定期分析和评估传播效果,及时调整策略,不断增强思政教育传播的效果。整合多种媒体平台能够更好地满足师生的需求,增强思政教育的传播效果,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提升互动性和参与度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传播需要更多地提升互动性和参与度,以增强教育信息的传播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开展线上问答活动。通过建立在线平台或使用社交媒体工具,为学生提供提问和获得解答的渠道。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时随地向老师提问,老师也可以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这样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教育信息的有效传递和理解[10]。其次,组织在线辩论赛、主题讨论会等活动。通过设置相应的话题和规则,鼓励学生就重要的社会和思想问题展开辩论和讨论,同时提供平等的表达机会。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并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各种观点。同时,这些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再次,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来生动地展示思政教育内容。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进行互动,例如参与问题解答、讨论等,从而增强他们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记忆[11]。最后,注重学生反馈和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个别面谈等形式进行学生反馈,以了解他们对思政教育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并根据反馈结果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三)个性化推送与精准营销

個性化推送与精准营销在高校思政教育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个性化推送和精准营销,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个性化推送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情况,将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精准推送。比如,对于热爱文艺的学生,可以向其推送与文艺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如文学与艺术欣赏、人文精神培养等;对于关注社会问题的学生,可以推送与社会发展、社会责任等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收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2]。其次,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可以预测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并主动向其推送相关信息。通过分析学生的历史行为数据和兴趣标签,可以准确判断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从而主动向其推送相关信息。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在学习平台上的浏览记录、课程评价和学习成绩等数据,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偏好和需求,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进行个性化推送,提供符合学生需求的思政教育内容。最后,精准营销也是个性化推送的重要手段之一[13]。通过对学生进行细分和分类,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并通过相应的营销手段向其传达相关信息。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兴趣爱好等特点进行分组,并对不同分组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线上讲座和交流讨论等,以增强传播效果和提高参与度。

(四)媒体融合和联合报道

媒体融合和联合报道是新媒体时代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传播的重要方式。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不再是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媒体融合和联合报道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在多个媒体渠道上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道,从而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首先,媒体融合可以通过各类媒体资源,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高校可以与其他高校、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思政教育专题报道、学术研讨会等活动。通过联合征集报道话题、共同策划报道方案,可以使报道更加全面、多元,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

其次,媒体融合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跨界合作,拓展思政教育的宣传渠道[14]。高校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政府领导等进行宣讲、发表观点,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将他们的观点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和社会公众关注思政教育。

最后,媒体融合和联合报道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跨媒体互动,促进思政教育与受众的互动。例如,可以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通过网络直播、在线讨论等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的互动功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

(五)注重内容质量和创新形式

高校思政教育传播的内容质量是开展有效教育的基础。首先,高校应确保思政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教育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围绕经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平安稳定等方面展开。这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注重专业素养和学术研究,为学生提供准确、全面、深入的思政教育内容。其次,在传播形式上要注重创新,使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可以尝试采用故事叙述、案例分析、游戏化教学等方式,通过真实的生活案例、有趣的故事情节,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15]。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的内容。最后,高校还可以邀请艺术家、作家等进行创作,结合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传达思政教育的内涵。艺术形式能够直观地表现情感和思想,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解读,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共鸣和思考,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素养。

五、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新媒体使得思政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大学生对知识、信息和交流的需求,并通过互动性、多样性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能力。然而,新媒体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信息泛滥、真伪难辨等。因此,未来高校应该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加强对新媒体的引导和规范,使其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有力助手,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同时,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新媒体运用能力和思政教育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引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郑登滨.基于社交网络的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20):96-99.

[2] 王皓然.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审思[J].河北开放大学学报,2023,28(5):72-75.

[3] 冯启玲,张海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途径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19):108-110.

[4] 许继荣.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9):186-188.

[5] 施昶佺,全湛威.“智慧+”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途径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18):103-105.

[6] 马睿琳.媒体融合视域下思政教育改革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8):195-197.

[7] 刘译聪,刘峰.新媒体时代文化资源作用于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8):25-27.

[8] 张鑫.社交媒体下思政教育传播有效性分析[J].中国报业,2023(16):236-237.

[9] 陈文静,王嘉钰.参与式传播视角下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13):109-111.

[10] 王車琚,王仕葆.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及优化路径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0):193-195.

[11] 王炜.新媒体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90):226-227.

[12] 达珍.新媒体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9(19):185-186.

[13] 张映.新媒体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1):227,242.

[14] 毛长明.新媒体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28):255-256.

[15] 王卿华.新媒体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传播力研究,2019,3(5):175.

作者简介 郭嘉怡,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就业创业指导。 崔艳妮,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传播思政教育新媒体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