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超话中真人CP粉的嗑CP行为研究

2024-03-25 22:00赵晓缘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期

摘要:近年来,“嗑CP”成为社交媒体上讨论度较高的话题。起初,被配对的人物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后其范围逐渐扩大至现实世界的人物,真人CP也吸引了众多粉丝。文章意在探究推动CP粉嗑真人CP的因素及CP粉嗑CP的心理动因。

文章采用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对微博CP超话——haesoo超话内的CP粉进行研究。研究发现,CP粉的嗑CP行为以CP之间的互动为基础,CP在现实世界和社交媒体的互动为CP粉提供了原始素材,这也是CP粉嗑CP的契机;在技术的支持下,CP粉进行文本解读并建立网络社群,在此过程中阐释文本意义,强化原有的观点。此外,资本方也在助推CP粉嗑CP,将CP作为宣傳重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升影视剧的热度,并制作相关文化产品以从中获利。于CP粉而言,嗑CP满足了其对理想爱情的期待与想象,现实中的真爱难寻,但嗑CP填补了这一空缺,CP的爱情是CP粉理想爱情的具象化。嗑CP也使CP粉获得了精神上的快乐,他们在嗑CP时可以暂时从枯燥乏味的现实生活抽离,与CP共情,体验到如同自身甜蜜恋爱般的快乐。此外,在解读并生产文本的过程中,CP粉也获得了成就感与满足感。而随着CP文化商业化程度的加深,CP文化将如何发展,如何引导CP粉理性嗑CP,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嗑CP;CP粉;真人CP;CP文化;微博超话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1-0250-04

一、绪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2》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15岁以上单身人口约为2.39亿人。《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较10年前增加了3.78岁。单身人口数量庞大,初婚年龄推迟,折射出婚恋之难。

与此同时,“嗑CP”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2022年度荧屏CP”“我嗑的CP天下第一甜”等话题在新浪微博的阅读量均超过1亿。

“CP”是英文单词coupling(配对)的缩写,最早出现在日本ACGN同人作品中。在中文语境中,CP多被用作名词,即couple(情侣)的缩写。目前学界对嗑CP尚无准确定义,但结合嗑CP也被称为“吃CP”,CP进行甜蜜的互动被称作“发糖”,欣赏这种互动的行为被称为“吃糖”。

嗑CP会让人获得快感,也会让人上瘾,沉迷其中。由于“嗑”的对象是CP,角色或人物间的关系尤为重要,且这段关系通常是浪漫的爱情关系。嗑CP具体包括阅读或观看原作、对文本进行意义解读、创作同人作品等。

与嗑CP这一行为相伴而生的群体是CP粉,他们起初活跃于LOFTER、AO3等网络社区。随着CP文化的发展,抖音、bilibili、小红书、豆瓣、微博等平台也聚集了许多CP粉。其中,微博超话的成员活跃度较高,平台也较为开放。艾瑞咨询于2023年9月发布的《兴趣社区价值延展探索研究报告》显示,在各类兴趣社区中,微博超话的互动性更强,用户更愿意在此分享与讨论。因此,本文关注微博超话的CP粉丝社群。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

近年来,影视剧、综艺节目中出现了许多真人CP。本文采用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探究推动CP粉嗑真人CP的因素及其心理动因。

笔者主要以新浪微博haesoo超话的CP粉作为研究对象,在超话进行为期682天的参与式观察,关注CP粉发布的帖子和评论,并与之交流。“Haesoo”这一超话名由韩剧《雪滴花》主演丁海寅(Jung Hae In)和金智秀(Kim Jisoo)名字中的“hae”“soo”组合而成。

三、研究回顾

(一)嗑CP动因研究

肖映萱研究了女性网文读者的嗑CP行为。读者是CP亲密关系的旁观者,在置身其外嗑CP的过程中获得了甜蜜与悸动,也满足了自身对理想爱情的期许[1]。喻俊梅和郎劲松认为嗑CP既是CP粉恋爱心理的投射,也是他们寻求自我认同和身份归属的表现。同时,嗑CP是一场集体狂欢,CP粉在互动仪式中获得了群体认同感与归属感[2]。许冠文指出,CP粉每一次嗑CP都是一种情动体验,情动为其提供了情感能量支持,激励他们去探索亲密关系的多种可能。嗑CP既让CP粉们获得了感官、身体上的愉悦,也给他们提供了想象与诠释亲密关系的空间[3]。杨济璠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视角,认为CP粉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解压需求、情感需求、社交需求、自我需求而选择嗑CP[4]。

(二)嗑CP行为研究

高寒凝关注网络文化生产中的嗑CP行为,将CP粉角色配对的过程拆解为反复试验角色是否可以组成CP以及深入探寻其合理性与艺术性这两个步骤。配对角色本质上是由萌要素构成的人物设定,围绕角色配对开展的文化生产活动有赖于粉丝社群[5]。吴丹观察并访谈了博君一肖的CP粉,发现他们会通过细致的信息解读挖掘“糖点”,并积极投入文本的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中,以获得快感[6]。

以上研究凸显出CP粉在嗑CP时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此外,嗑CP这一行为也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助推。刘诣指出,当CP粉与唯粉发生冲突时,CP粉的社群归属感增强,这会助推CP社群持续发展。CP在如今的泛CP时代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为追求经济效益,资本方与明星也会为CP粉制造CP[7]。

(三)CP粉丝社群研究

李鑫阳关注粉丝群体的权力互动,探究了真人CP粉丝群体内部与外部的权力和互动[8]。闫奕萌指出,CP粉丝社群是基于共同趣味建构形成的想象的共同体,CP粉在社群内进行符号化自嗨,有着亚文化属性的怪异文化心态[9]。此外,有研究者对CP粉与唯粉间的互动进行了研究。魏莹雅指出,唯粉和CP粉会借助称呼来区分他者,利用公告、吧规规范社群成员的行为,划定群体的活动边界,并通过驱逐越轨粉丝等方式为群体正名。CP粉与唯粉都在互动中强化了群体认同,但由于获取情感的方式和关注重心不同,其各自的群体认同存在差异[10]。

四、嗑真人CP的推动因素

(一)CP互动“发糖”

除去将两个毫不相关的人物进行拉郎配,大部分嗑真人CP的行为基于CP之间的互动。反之,如果CP减少互动或澄清关系,嗑CP行为便难以为继。

CP的互动包括在现实世界与社交媒体中的互动。CP在现实中的互动主要出现在影视剧幕后花絮、媒体采访、综艺节目等活动中。CP交流时的措辞和身体语言,如表情、动作等都是情感表达的一部分,也是CP粉嗑CP的基础文本之一。社交媒体是CP关系展演和维系的平台,关注、点赞、评论等举动是现实中人际交往的延伸。此外,社交媒体的语境坍塌也为CP粉的后续解读留下了空间。社交媒体的自我呈现缺少具体语境,同样的内容在不同语境下含义不同[11]。在发布的内容相似且语境不明的情况下,CP粉可以自行填补帖子的发布语境,将CP的社交动态视作遥相呼应。

而在CP互动减少时,CP粉们则进入了“枯水期”,超话每日新帖数量也随之减少。在“枯水期”,CP粉们会备感煎熬,这也从反面体现出了CP互动的重要性,此时他们只能通过回顾过去的“糖”来填补现实的空缺。

(二)技术支持下的文本解读与社群发展

1.文本解读

在《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一书中,亨利·詹金斯记录了电视剧粉丝观看录像带时的场景:

其他粉丝可能会简单地一遍遍重放自己最喜欢的场面,停下录像带,倒带再放一遍复杂的或者重要的对白场景,或者仔细观看一个角色在每集中的服装和发型变换,在某些地方快进,只关注一些特定的元素[12]。

在当时,粉丝如果想再次观看某部剧集,只能寄希望于电视台,但电视台可能并不会理会粉丝的请求。而借助录像设备,粉丝可以重复观看剧集,快进、重放某个片段,并赋予其新的意义。

而如今,影视剧集和各类宣传视频均发布在网络视频平台,CP粉可以反复观看,深度挖掘细节,也可剪辑视频、放大画面、重新配乐。互联网与视频编辑技术为CP粉的文本解读提供了技术支持,他们在重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断寻找“糖”。

“wuli在这里喊的,在发布会后半段吧,因为好像很多人不知道,我当时录了也恰巧没删,发一下,我一向尊重事实。根据百度百科和我看韩剧的经验,关系十分亲密才会发展成wuli,而且我目前看到的没见小丁这样喊过其他女搭档,如果有记得告我一声哦~”(我在赤道等你 2022-2-3 15:00)

“在抖音上刷到的视频 后面我调了0.5倍速 是谁害羞逃避眼神 是谁盯着看而且笑得那么宠溺 我不说”(junjuner啊 2022-1-1 19:30)

德赛都将粉丝的阅读行为比喻为“盗猎”,他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寻找自己可用的部分,进行意义阐释。亨利·詹金斯指出,粉丝之所以从所有文本中挑选出那些媒介产品,恰恰是因为它们能够成为表达粉丝既有的社会信念和文化利益的工具[13]。CP粉以能够佐证二人存在恋爱关系这一标准对现有文本进行筛选,并剪辑视频片段或慢速播放。在重新观看、深挖细节的过程中,CP粉结合文化背景(如韩语中的称呼使用)、个人经验对CP的互动进行分析,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2.社群发展

CP粉因嗑CP这一共同兴趣聚集在微博超话,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CP的认识,并获得了群体成员的认同与支持。CP粉在超话构建了新的人际关系网络,也延续着嗑CP这一行为

此外,在CP粉丝社群中,亦存在着群体极化现象,这也使CP粉更加坚信“我嗑的CP是真的”。这种群体极化是通过选择性信息接触与批评异见实现的。面对将丁海寅与其他女演员配对的CP粉,haesoo超话的CP粉们表示,要专注自家,不要关注其他CP。在网络传播时代,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想接收的信息,平台算法也会根据用户喜好进行个性化推荐。CP粉选择性接受有利于佐证CP为真的信息,构筑起信息茧房。在超话中,也有CP粉认为二人关系逐渐淡漠,并表现出消极悲观的情绪,其因此被称为“玻璃心”,招致其他CP粉的批评。

“奉劝那些不堅定的姐们,嗑不动就不要嗑了,更不要在评论里玻璃心带节奏,很影响心情!”(lion趴窝miao 2022-4-11 15:39)

“看到那种玻璃心的我都麻了!就算自己玻璃心能别发出来吗?”(·暴走少女珂· 2022-2-9 18:51)

反之,对于将关联性较小的事物强行联系在一起进行解读的“嗑硬糖”行为,如将同一时间发布Instagram帖子、使用同一个emoji视作二人呼应的表现,CP粉则更为宽容。对“玻璃心”言论的批评和对“嗑硬糖”的鼓励促使与CP社群意见相悖的人保持沉默,超话内的成员也会受到群体意见的影响,逐渐强化“二人之间存在恋爱关系”的观点。

(三)资本方的推动

随着CP文化商业价值的凸显,资本方也介入了制造CP的过程,将CP作为宣传重点,售卖相关文化产品,从而获得收益。剧集制作方在宣传时会强调CP的爱情,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升影视剧的热度。如Disney+新加坡官方账号在宣传《雪滴花》时,将丁海寅和金智秀称为Judy couple。在《雪滴花》剧终后,制作方又推出OST和蓝光,前者包含写真集、原声带CD等,后者则包含演员剧评、幕后花絮等,OST售价为79元,蓝光售价约1500元。尽管蓝光价格高昂,但一些CP粉仍设法以团购的方式购买了蓝光。

费斯克指出,粉丝具有消费热情高及可预测的特点[14]。对资本方而言,CP粉是理想的消费者,他们愿意为与CP相关的文化产品付出金钱,通过消费来表达对CP的喜爱与支持。资本方深谙CP粉的心理,推出与CP相关的产品吸引CP粉购买,而这些文本又为CP粉的嗑CP行为提供了动力。

五、嗑真人CP的心理动因

(一)投射理想化爱情

起初,吸引CP粉的是二人的外貌、互动,随着对CP了解程度的加深,CP粉分析二人的性格、经历和价值观,认为他们是彼此契合的灵魂伴侣。嗑CP满足了CP粉对理想爱情的期待与想象。

“这对真就是刚开始都不了解 单纯觉得颜值高进来浅嗑一下 结果时间长了慢慢发现他们真的好适合对方 一个活泼开朗一个冷静成熟 但互补又能相互依靠相互照顾 两个人对待工作认真 善良真诚待人 家庭背景也很般配 在我的认知里 真正美好爱情应该是喜欢+适合 就是通过花絮的点点滴滴 和对两个人人品的印象和了解 现在才很强烈地希望这对是真的 人生能够找到一个对的人真的很难”(hhh_LN 2022-2-13 12:12)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出现了社会原子化现象。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正在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人与人的社会联系薄弱。如彼得斯所说,人与人的心灵交流本就存在着许多不可逾越的“鸿沟”和“无奈”,大众传播媒介对“在场感”的遮蔽进一步加大了其间的疏隔和距离[15]。理解变得困难而且稀缺。

此外,传统婚恋价值观体系被现代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所解构,恋爱观、择偶观都发生了改变[16]。家境殷实、高学历、高收入、性格好、外貌与身材俱佳成为许多人理想的择偶标准,然而在现实中,这一期望很难实现。而另一方面,以杀猪盘为代表的交友婚恋中的骗局、意为情感虐待与精神操控的PUA让人们了解到,看起来浪漫的爱情也可能伴随着欺骗与伤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人们在面对恋爱与婚姻时慎之又慎。

心灵的沟通难以实现,现实的真爱不易寻找,但CP却为CP粉提供了一个理想爱情的模板:二人既在家境、外貌等方面匹配,又有相似的价值观和美好的精神品质,如善良真诚、努力认真等。由此,CP粉对理想爱情的期待被投射至CP身上,其想象得以具象化。

(二)获得精神快乐

CP粉嗑CP的初衷是从中获得快乐,缓解现实中的压力。2021年,FUNJI对4521位CP粉进行了“嗑CP心态”调查,当被问到“嗑CP给你带来了哪些快乐时”,高频回答为“比自己谈恋爱还快乐”“解压”“治愈”“精神慰藉”。嗑CP满足了CP粉们的娱乐需求,也是他们消解负面情绪的方法之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镜像神经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行为。个体在观察他人动作时,会在大脑中进行模拟和复演,从而理解动作所具有的意义,与他人产生共情[17]。在观看CP拟态恋爱的过程中,镜像神经机制也发挥着作用,CP粉将自己代入其中,体验着恋爱的美好,犹如经历了一场甜蜜的恋爱。嗑CP可以使他们暂时从枯燥乏味的现实生活中抽离,在充满不确定性的CP文本中寻找可供进一步解读的细节,发挥创造力为文本赋予意义,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

六、结语

嗑CP既是CP粉面对现实中的压力和理想爱情的匮乏所选择的纾解方式,背后也有资本方等主体的助推。CP粉在此过程中制造着CP之间的恋爱关系,也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体验。而随着CP文化成为新的流量增长点,CP制造的商业化程度也在加深,出现了“制造CP—CP热度提升—CP解绑—新CP出现”的“流水线”。CP文化在商业的裹挟下将如何发展,如何引导CP粉理性嗑CP,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肖映萱.“嗑CP”、玩设定的女频新时代:2018-19年中国网络文学女频综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20(1):122-132.

[2] 喻俊梅,郎劲松.网络空间中“CP粉”的参与行为及其心理动机探析[J].网络文化研究,2021(0):265-280.

[3] 许冠文,张慧.“嗑CP”:青年女粉丝的创造性情感体验[J].妇女研究论丛,2023(1):102-116.

[4] 杨济璠.“使用与满足”理论视阈下的CP粉“嗑CP”行为研究与引导:以北京市女大学生为考察对象[J].东南传播,2022(5):101-104.

[5] 高寒凝.亲密关系的实验场:“女性向”网络空间与文化生产[J].文艺理论与批评,2020(3):127-139.

[6] 吴丹.网络空间的“嗑文化”研究:文本、社群与情感驱动[J].东南传播,2020(4):75-79.

[7] 刘诣.异托邦视域下CP社群的运行逻辑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3(1):87-95,120.

[8] 李鑫阳.“真人CP”粉丝群体的文化实践与权力互动[D].昆明:云南大学,2023.

[9] 闫奕萌.圈地自萌—明星CP粉丝的圈层文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0.

[10] 魏莹雅.粉丝亚群体的边界协商与认同建构:以“唯粉”-“cp粉”互动为例[D].福建:厦门大学,2020.

[11] 董晨宇,丁依然.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与表演[J].新闻与写作,2018(1):56-62.

[12] 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郑熙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68.

[13] 亨利·詹金斯,杨玲.大众文化:粉丝、盗猎者、游牧民:德塞都的大众文化审美[J].湖北大学學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65-69.

[14] 约翰·费斯克.粉都的文化经济[M].陶东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0.

[15] 殷晓蓉.“交流”语境下的传播思想史:解读彼得斯的《交流的无奈》[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5-123.

[16] 苗国,黄永亮.高期望择偶与低生育陷阱:当代青年婚育困境的社会学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2022(5):44-51,28.

[17] 叶浩生.镜像神经元:认知具身性的神经生物学证据[J].心理学探新,2012,32(1):3-7.

作者简介 赵晓缘,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