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几点教育常识

2024-03-26 12:16姜泽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书匠教书常识

姜泽

何为常识?在我看来大抵体现为三方面:一是普通而非艰深、通俗而非专业的观念,二是有理且经过深思熟虑但并不复杂高难的判断,三是简洁但寓意深刻的知识。当我们重提教育常识,不仅意味着在浮躁与喧嚣的周遭环境中的平静坚守,更体现了教育本身始终具有的规律性和发展性。

也许正因为众所周知,才有理由习以为常。只有敬畏和尊重常识,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指向立德树人的根本道路上,社会和学校都应该让教育回归常识,让教育走向常态,让师生均能健康幸福地生长。

“教育即生长”

这是卢梭的教育箴言。在我看来,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是自我教育。当教师的时间越长,我越发觉得其实教师很难改变学生什么,倒是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影响着教师,改变着教师。后喻时代更加注重自主性教育,教师应转变观念,重新审视自己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人师作用,应树立“师无常师”的平常观念。因为教育本就是一个人的天性使然,教育就是生长,而生长本身就是目的。

学习本来就应该像学生的呼吸一样自然,它是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学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才是学习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教是因为需要教,学也是因为需要学。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自然发展和个性化需求,要帮助学生通过自由探索发现自己的潜力,不断发展出独立的人格和思考能力。当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也需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但归根结底,学生只能自己改变自己,自己影响自己,这便是学习的渐修与顿悟。

我常说,教师的职业幸福体现在既追求个人幸福,也追寻他人幸福。教师的个人幸福主要体现在无法预料却不断呈现精彩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但与此同时,教育教学也是教师不停追寻他人幸福的过程。这里的“他人”当然主要体现为学生。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学生就是“他人”。但教师这“个人”的神圣,恰恰就在于为学生这“他人”谋幸福。如果说教师是现在,那么学生便是未来。如果说教学的起点和归宿都指向了学生的成长,那么教育便意味着师生均应具备当下的超越和面对未来的自由。而教师的幸福就在于永远伴随着朝阳的成长,见证着花期不同的株株幼苗不断生长。这样的自然生长难道不美好吗?

“教育要守护人性”

这句话是周国平先生说的。在我看来,教育要实现人的发展和进步,而人性则是人的核心。人性作为人最本质和深刻的表征,体现为一种独特的风格。风格是心灵的外观,而心灵是一个人最美好的东西。教育能够帮助每一个有生命的人把心安顿好,把命照看好,这就足够幸福了。

如何守护人性呢?在我看来,教师要做到这两个方面:一是守卫人的尊严,二是呵护人的内心。前者体现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共鸣,后者体现为教师对待学生犯错误的容忍态度。教育的守护人性,可以让人成为更好的人,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教师秉持的平等意识,应帮助我们看到学生的存在,即要做到目中有人,以精神联结为纽带,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体。教师秉持的平等意识,还应帮助我们看到生命因不同而精彩。我们眼中学生的差异,正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生长点。学生只有找准自己的成长节奏,才能实现连续性累积,让进阶“看得见”和“摸得着”。

教育就是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许倬云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一书中概括的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在我看来,教育也应该像农业一样精耕细作,不违农时,尊重节气,春种秋收,夏蓄冬藏,按规律办事。教育是一种慢的功夫,同样需要教师有如厨师般具象化的“文火慢炖”。

为人师者,应该让教育的脚步守候人的灵魂。是匆匆忙忙、稀里糊涂地赶路而错过一路的美好风景,还是不慌不忙、从容淡定地且行且赏享受过程,师生作为生命个体都在选择。当我们正在为教育疲于奔命的时候,教育其实早已经离我们而去。为此,请让教育的脚步慢下来,让我们在埋头赶路的过程中停下来,回顾来路,眺望远方。叩问本心,才能明心见性。

正如名为《插秧诗》的禅诗所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在我看来,教育之于师生皆如一场修行。既然是彼此的修行,便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纯洁,需要放弃所谓世俗的急功近利的欲望。只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在教育修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向着远方,风雨兼程。

教师首先就是教书匠

很多人鄙视教书匠,认为它是与教育家相对立的一個词。包括教师在内的很多人明确提出,我们要做教育家,不要做教书匠。而我却想说,教育家固然是“做”出来的,却不是想“做”就能“做”出来的。可是,扪心自问:教书匠怎么了?它和教育家就真的对立吗?

包括教师在内的很多人会说,教书匠之所以浅薄低俗,就体现在这个“匠”字上。似乎“匠气十足”就意味着“毫无生气”,缺乏灵活与创新。可在我看来,是谁说“匠”就无生机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各国涌现出了众多文学巨“匠”和艺术巨“匠”,谁能说他们的作品毫无生机呢?又是谁说“匠”就缺乏创新呢?我们称有灵魂的作品是创作者“匠”心独运的产物,如果没有创新,何来灵性之光与传世之作呢?

有人说,教书匠之所以不被人所称道,在于他只把工作看成了“教书”,这样就把教师职业中更为重要且更为本质的“育人”责任忽略掉了。我们都知道教师是教育工作者,那么什么是教育?自然是教书育人。又是谁说“教书”就会忽略“育人”呢?这两者本就是一体的啊。为人师者,就应该既“教书”又“育人”,在“教书”的同时实现“育人”,在“育人”中完善“教书”,这才是对“教育”的本真诠释。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成为一名好的教书匠,有匠心和匠艺却无匠气,做一名有益于党和国家的教育大国工匠,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便是我的追求。

总之,熟知也好,淡忘也罢,教育常识从未消失,每一位教育人应铭记于心、外化于行。作为教育的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知识与道理,让教育回归常识,就是让我们以终为始。这是教育者的信仰和其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本源,更是教师安身立命的基础和学生幸福人生的起点。

猜你喜欢
教书匠教书常识
我的教书生涯
非凡的教书匠
靠不住的常识
“走”着教书,点亮孩子的心灵
在山里教书
终身做个“教书匠”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终身做个“教书匠”
县官和教书匠
秀才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