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滩奇幻夜

2024-03-27 09:40王金龙
新航空 2024年1期
关键词:碾盘瓜田蓑衣

王金龙

黄河成了时下热门,曾经在黄河边小村生活了十几年的我也来凑热,将儿时对黄河滩夜晚的一些场景与印象做些复盘。

看瓜

老家小村南边,就是各家各户的田地,田地的南边就是黄河滩涂,再往南就是流着浑黄河水的河道。河滩地都是沙土,适合种瓜。生产队时,由村集体集中种些瓜菜,包括西瓜、甜瓜、菜瓜等,熟了采摘下来,按户分配。分瓜,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刻,早早提着篮子到瓜地头等着。我父亲是小队会计,负责分瓜,对怎么个分法,则颇费脑筋。瓜有大有小、有全熟有半熟,有长得周正的也有歪扭的,如何搭配,且正好符合斤两,确实不是个容易事儿。加上来分瓜的不是孩子就是妇女,吵吵嚷嚷更是难免。因为父亲负责分瓜的缘故,最后的结果,我家分到手的,歪扭的少不了。好在,吃起来都是个甜,最终都是高高兴兴的。

生产责任制时,各家各户有了承包地,我家就在河滩地上种起了西瓜,爷爷是种瓜种菜好手,自从西瓜拉开了秧子、结出了小瓜,他就忙着打杈、浇水,精心侍弄,吃住几乎都在瓜田里。等瓜熟了他则用车子推着到村北河堤上卖,偶尔也到几里外镇上赶集去卖。这时候父亲或我和弟弟就会替他去瓜地里看护,防人偷瓜或小动物咬坏瓜。有一个晚上,我独自去看瓜,在瓜棚里待了整整一晚,想来这应是我第一次真正的“夜班”。其实也没什么事儿,水不用浇,瓜也不用打理,任其生长,就图有个人在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不时地打开手电筒晃悠几下,或在瓜田里走动几次,让人知道这片瓜田有人看着呢,想偷瓜的人一般就不好意思前来造次了。

记得那夜没有月光,天似穹庐,笼盖着宽阔无垠的河滩,那场景至今想来还是无比静谧美妙:南边河上传来若有若无的水流声,让你感到安详,好似有一片水的屏障;北边小村在暗色的天光里整个儿地安睡了,偶尔传来几声狗叫,也像睡梦中一樣懒懒洋洋、有气无力。村北长长的黄河大堤本来在夜里是看不见的,只是感觉到那里有一道长城样的屏障,把黄河滩这片与堤北边的乡镇、县城隔成两个世界,让夜幕下的瓜田和小村仿佛成为独立世外的另一处存在。

不知什么时候,大堤上亮起一束白亮白亮的光,仿佛一根巨长的银柱,刺破或者洞穿了那浓黑夜幕的幕布,由东向西,一点一点,无声地移动、收缩,从巨长到超长到金箍棒一样长,仿佛夜幕下有只巨兽在一口一口吞吃着这根银光闪闪的大棒。原来是一辆解放牌卡车从堤外开上了大堤,开着车灯,从东往西穿过了我们村庄的北边。因为遥远,汽车的声音传不过来。那时没有通电,夜晚是纯粹的黑、纯粹的暗。

只有在那样的黑和暗里,汽车的灯光才能上演那样的“奇幻秀”,让在河滩上看瓜的少年,一直铭记几十年。

网鱼

黄河发水,一直淹到村子边。水退之后在村边低洼处会形成大大小小的坑塘,里面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鱼虾,有鲶鱼、泥鳅、草鱼、鲤鱼、鲢鱼,我们那里管鲤鱼叫红鱼,小鲤鱼叫拐子,鲢鱼叫噘嘴鲢子,数量最多的是白色的长不太大的白条子鱼,叫餐条子,油炸着吃或做糟鱼都是美味。做糟鱼需要这样的鱼足够多,要满满一小锅,锅底铺上葱叶、蒜瓣,放上大料,用小火焖上一晚,酥烂得骨头都能吃,至今仍是味蕾里的最好记忆。

捉餐条子鱼,要用一种特制的网,晚上去坑塘里,得忙活大半夜。父亲网鱼很在行,但我们家没船,他便在塘边选准一块有鱼的水面,在离岸边两三米的水里打上四根大木桩,上边用几根木条铺成一个平台。这种鱼儿喜欢夜静时游上来觅食,父亲便在晚上带着网去平台上网鱼,我有时跟着去。网是用一根长木挑着,四角用细木张开,中间放些饵料,小心地将网下到水里,然后是漫长的等待。小村都睡了,四周一派静谧,水平如镜,泛着暗蓝的光,偶尔有鱼儿跳出水面,激起几朵水花,复归平静。有月光的晚上,月亮沉在水里,父亲嘴里的烟头一明一灭,让我有些恍惚这无言的水面、无言的世界。v起网了。父亲费力地用独木及缀在顶端的绳子将网从水里往上拉,仿佛在拉着一网水。伴随着水从网眼里逃走的哗哗声,留在网底的是月光下翻跳不停的白色餐条子鱼,挨挨挤挤、密密匝匝。父亲将鱼收在篓子里,接着将网再下到水里,又是一阵漫长的等待,只有高高的月亮陪伴着我们。月亮它知不知道,而今父亲已经网不动白色餐条子鱼了,儿子还在做着月下网鱼的梦。

听戏

农闲时,盲艺人会到村里来唱戏,拿着一把弦子,沿着河边的村路,由孩子用棍子牵着,来了便找个空闲的场屋住下,唱完一本戏,有时要三五天。

这是小村子的节日。吃过晚饭,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来听戏。村子的上空飘荡着弦子单调但有力又有节奏的乐声,街头街尾回荡着洪亮中伴着黄河泥沙粒子的唱腔,那些戏曲中的忠奸臣子、痴男怨女再次降临人间。唱到后半夜,听戏的散了一大半儿,有的孩子在大人的臂弯里睡着了,唱戏的有些乏了,沙哑的声音里少了些底气,弦子的声调也低下来了不少。有一次,村里最老的老头也来听戏,结果发生了“命案”。

“命案”发生的那夜,是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把村头的河水照得白亮白亮的,像一条通往天堂的白亮白亮的路。那年黄河发的水很大,将村南头通往田地的路整个都淹没,水面几乎与街里齐平了。村里最老最老的老头,听完了戏,夹着马扎子,从街里走向了村头,接着走进了白亮白亮的月光铺就的水路上,再也没有出来。至今我还在想,他走进水里的那一刻,应该还沉浸在盲艺人唱给他的戏文世界里。他是村里的五保户,早年被拉壮丁当过兵,他走进水里的那一刻,应该来不及再想当兵的那些事。他的马扎子,第二天在很远的水面被发现。这个脱离了老主人的马扎子,在空旷的月夜里兀自漂荡了整个的后半夜,至今还一直漂浮在我的脑海里。

打鬼

早年,在河滩地上单种庄稼不够花销,村里壮劳力忙过秋之后,就外出找活干,名曰“搞副业”。

一个冬天的夜晚,一帮子“搞副业”的壮汉披着星、戴着月,风尘仆仆地回村了,人人背着个铺盖卷儿,恨不得钻进家门倒头就睡。走到街心,突然发现偌大的碾盘上有个不明怪物在动弹,一人惊叫:“有鬼!”单见这怪物坐在碾盘上,披着一件蓑衣,不见首也不见尾,夜光下影影绰绰、不停蠕动。听得人语,“嗖”地一声窜到街影里去了,连带得身上的蓑衣“哗哗”作响,惊得壮汉们高声叫喊:“打鬼!”

这叫喊不打紧,全村的人几乎都慌慌张张起来了,有的拿着棍子,有的拿着马灯,仗着人多,连鬼也不怕了,呼呼隆隆地朝“鬼”逃跑的方向去追。这披着蓑衣的“鬼”一时逃进了一个小胡同,一时又钻进一个玉米秸垛里,又是“哗哗啦啦”一阵响……

正当“打鬼”的人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时,天也微微露明了,这“鬼”竟然大摇大摆地从玉米秸里跑出来了,身上的蓑衣也跑掉了。人们见状,发出一阵惊呼,接着是一团几乎岔了气的爆笑:原来是一条狗!

原来头天的白天,村里的二奶奶在街心碾了一天的玉米,玉米面收起后,打扫碾盘准备改天继续碾,怕夜里淋雨,便找来个用玉米叶子编的蓑衣盖在碾盘上。哪想夜里一条狗钻进这蓑衣里面,可能本想取暖,又发现碾盘槽里还有没扫净的玉米渣子,便用舌头一下下地舔食,恰被夜归的壮汉们瞧见,瞧成了蓑衣下边的“活鬼”。

村人们事后笑谈:多亏那夜那狗没兀自逃走。若那样逃走不见,就真真成了“鬼”啦!

猜你喜欢
碾盘瓜田蓑衣
“瓜田明珠”“瓜奶奶”: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牵·纤手》
从蓑衣到现代雨披
大碾盘上歇夏凉
题蓑衣鹤育雏图
蓑 衣
碾盘记忆
呱呱叫的瓜田
宋就不计前嫌
蓑衣龙树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