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古诗词

2024-04-02 15:18张伟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望月牧童古诗

张伟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承载着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其理解文章内容、积累语言、熏陶情感等重要使命。朗读古诗词是体验诗词情感和韵味的过程,也是学生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过程。朗读古诗词能帮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语言、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也能让学生在朗读体验中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教师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基于学情,找准训练点,能在读好古诗词的过程中点燃学生内心的诗词世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粉丝。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愿读

1. 在晨读晚诵中日积月累。从小就被古诗词濡染的学生,会在牙牙学语时虽不知什么叫思乡却会背“床前明月光”,会在看见池中白鹅戏水时说出“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会在动手实践时说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让经典古诗词深深印入学生记忆深处、融入血脉并化为基因,离不开反复看、认真读。他们每天清晨不一定能遇见阳光,却可以在朗读经典诗词中开启愉快的学习之旅,课间在诗词接龙、飞花令的游戏中体验背诵诗词的乐趣,夜幕降临时背着诗词进入梦乡也许会在梦里与诗人一起畅谈。教师要激发学生朗读古诗词的兴趣,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朗读成果并体会积累的乐趣。

2. 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引读。学语文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情在课堂导入、课中引导点拨、课后小结等环节适时引读诗词,能够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朗读的效果会更好。如教师教学《十五夜望月》引读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含有“月”字的诗词名句时,引导学生聚焦“十五夜望月”;理解内容并在诗中寻找“月迹”时可以结合词句引读相关诗句(读到“中庭”“地白”引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读到“树栖鸦”引读“月出惊山鸟”“月皎惊乌栖不定”,读到“今夜月明人尽望”引读“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也可以想象画面引读《十五夜望月》,还可以用散文式的语言描述画面引读诗句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之中;教师补充资料介绍“中秋望月”习俗和诗人望月的故事,学生更能够体会诗人望月所寄秋思之情,再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融入朗读并配以适当的背景音乐读出诗的韵味;师生合作探究“望月相思何相似,明月何以寄相思”时引读其他诗人中秋望月的诗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作者望月怀人之情,通过对比发现相似之处,加深对中秋望月的习俗和委婉表达思念之情的了解,明白月亮为什么是很多诗人寄托相思的对象,更深化了 “一节一俗一情思”的单元阅读主题。结课时,教师推荐阅读与“中秋月”相关的诗文,鼓励学生抬头望月并用诗文记录自己所见的月夜之景,让中国诗坛上空悬挂的那轮永恒的明月成为他们心中最美的画面。

二、以“感”代讲、层级练习,使学生会读

1. 梯度练习,读正确、读流利。读是学习古诗的基础,读得有层次,目的明确,才能真正提高读的质量。不同年级的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要求不同,教师教学时要遵循课程标准,根据学段要求有梯度地练习朗读。古诗词教学的环节不同,朗读的要求也不同,教师教学时要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并尊重学生学习规律逐步练习。学生刚刚接触古诗时,应先试着读一读。当他们不知道怎样读才对时,教师可以通过准确示范朗读帮助学生读准音、会停顿。当学生会认拼音时可以教他们借助拼音正确地读,当课文有注释时可以教他们怎样根据字词的意思确定读音。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再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指导学生练习流利朗读,不说“音断气连”“停顿不停连着读”等技巧而是告诉学生“读古诗,一口气读一行,可以停顿但不换气”,这样的方法学生一听就会。

2. 借助符号,读出节奏和韵味。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读出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借助重读号“· ”、连接号“⌒”、停顿号“∧”等表示固定意义的符号读好“停连”和重音。朗读时除了在有标点处停顿,还可以根据句子成分、短语结构和“四言”“五言”“七言”等诗词朗读停顿的规律标画“/”或者“//”决定停顿之处及停顿时间的长短。对于爱好古诗词的学生,教师可以教给他们平仄押韵的规律,指导他们用“―”“|”标注平仄并按照“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规律来朗读,平声字读的时候声音绵延拉长,仄声字读时声音轻巧短促,读韵脚声音延长,在朗读中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心理的发展水平和教材的编排意图来看,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押韵、平仄等音韵格律不能抽象地讲解相关知识,应以“例”代讲、以“感”代讲,让学生充分练习,进而熟读成诵。

读好古诗词既有趣味又有难度,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足练习朗读的时间和展示朗读的机会,既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也要保护他们朗读的兴趣。当学生无法達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其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的范读就会起到重要作用。教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诗词,“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他们的思考,也有助于其理解诗词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绘声绘色、入情入境地示范,会让学生明白朗读上的不足:哪里情不够深,哪里味儿不够浓,哪里语调又不够分量,学生一听就明白,朗读兴趣会逐渐提高,再朗读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了。

三、读悟结合、入情入境,使学生乐读

1. “四读一体”,落实“1+X”阅读。以实现阅读教学的增量提质为目标,以统编教材中编排的精读古诗词为“1”,有效衔接教材内外阅读资源,增加阅读量,拓宽阅读视野,将古诗词阅读教学由“单篇”引向“群文”,由个体学习走向群体建构。如阅读古诗《村晚》前,教师可以围绕单元阅读主题确定本课议题“古诗中的牧童之乐”,补充阅读吕岩、栖蟾、黄庭坚三位诗人所写的关于牧童的诗和他们与牧童的故事,以“读”为主线,通过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在阅读、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牧童、短笛、牛背”这些文化符号的意蕴内涵,通过组织有梯度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并发展思维。第一环节:引读《村晚》,聚焦“牧童之乐”。学生欣赏水墨动画《牧笛》引出牧童之乐,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读懂古诗内容,感受牧童世界,结合内容想象古诗描述的画面,在反复诵读中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诗的内容和诗中情感。再带着理解和感悟朗读并背诵积累。第二环节:合作研读,突显“牧童之乐”。根据提示默读静思和小组同学合作研读三首关于牧童的诗中牧童所处的自然环境、身边相伴之物、童年的乐趣和作者寄托的情感。第三环节:整合品读,深化“牧童之乐”。学生先借助表格比较阅读并发现几首诗的异同,再补充阅读古典诗词中的隐逸意象中关于“牧童、短笛、牛背”的内容,加深理解和感悟。第四环节:拓展悦读,延伸“牧童之乐”。教师先创设情景引读牧童诗句,再推荐阅读同一诗人写“牧童”的诗和不同诗人写“牧童”的诗,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与更多的牧童相遇,走进他们的童年生活。

2. 链接背景,入情入境地读。入情入境是古诗词朗读的最高境界,细读古诗词作品,就会感悟到作者把自己的情感与诗词融为一体。学生读一首古诗词,通过诗词背后的故事和诗人生活的那段历史深入了解诗人,自然而然就会明白他是在何时何地出于什么样的心境写出了这些诗词,也很容易与作者共情。很多古诗词都蕴含丰富的画面,结合诗词内容想象画面进入诗词的意境,感同身受之后再想着画面用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会使感情自然流露。

猜你喜欢
望月牧童古诗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清供、望月
牧童与画家
“拟古诗”之我见
牧童
望月怀远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寂寞的牧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