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小学语文课后习题,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2024-04-02 15:18邓永辉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桑娜习题思维能力

邓永辉

高阶思維是指具备较高认知水平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其中包括概括思维、比较思维、批判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形式,是学生持续提升自身素养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习题内容,思考如何从习题入手,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在下文中,笔者从知识学习、问题设置、鉴赏学习、实践练习四个方面入手,探究如何借助小学语文课后习题,达到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目的。

一、用习题引导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

概括思维指透过表象抓住本质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概括思维多用在对文章内容或观点的概括上,是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的重要思维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后习题引导学生锻炼概括思维。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丁香结》时,教材的课后习题提出了三个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分别是“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都需要学生对文章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进行理解。故而,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总结,知晓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丁香。在分析中,学生可以提炼出作者是从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颜色(紫、白)、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位置(城里街旁、城外校园)等方面刻画了丁香花,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笔下丁香花的与众不同。而且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会从文章最后一段中找到作者对人生思考的语句,其认为丁香结是年年都有的,而且“结”是解不完的,就像人生中的问题一样,也是解不完的。在完成总结后,学生便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作者最后留下的人生问题,如现阶段学生面临的人生主要问题便是小学升初中,或是知识掌握得是否扎实、能否做到熟练运用知识等。

至此,教师借助习题,引导学生思考,既可以锻炼其思维能力,也切实深化了其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有助于提高其语文能力。

二、用习题引导问题设置,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比较思维是指通过对相同事物或不同事物的对比,从而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本质的思维方式,且该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基于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通过对课后习题的整理,设置对比类思考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时,教材给出的课后习题中,“《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在完成两首诗的学习后进行对比思考。首先,在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时,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即古诗中哪些词语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发现作者使用了“暮”“愁”“旷”“低”“清”等词语,这些词语在古诗中都有一定的意义,其中也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如“日暮客愁新”一句,作者用日落写万物归宿,而自己则像客人一样流浪在外,顿时满怀忧愁之情。再如“江清月近人”一句,表达的是此时此刻只有水中的明月离我最近,进一步体现出作者漂泊异乡的惆怅之感。在分析后,学生可知《宿建德江》一诗,作者是借明月写自己的离愁别绪,以及对前路漫漫的困惑。其次,在分析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教师也设置了思考问题,如在阅读古诗后,你能够获得哪些体会?头脑中会呈现出怎样的画面?在阅读时,学生能够感受到与《宿建德江》完全不同的情感。在辛弃疾的笔下,月下呈现出的是祥和的画面,而且上阕中的“说丰年”“蛙声一片”都能够体现出作者心中的喜悦之情。这样一对比,学生便可以清晰地知晓两位作者对月色的不同描写分别代表了怎样的情感。

所以,运用习题设置思考问题,能够让学生的比较思维得到有效锻炼。在思考中,他们更易于找到每首古诗中的细节之处,这对其思维锻炼有重要意义。

三、用习题引导鉴赏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是指对某些想法做出理性思考与反省的思维方式。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时,教师应做到从教材习题出发,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鉴赏学习,使其学会独立自主地思考,从而有效提升其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时,教材课后习题中的第二道思考题需要学生借助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内容,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第三道思考题,则是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思考人物群体描写和人物个体描写结合的好处。这两道思考题都需要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鉴赏学习。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文章,完成课后题目。如在思考第二道题时,学生可以发现加点的内容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词语的支撑,便无法体现出人物心中坚定的意识,也无法展现出战士在面对庞大数量的敌人时,不畏困难、坚守最后一刻的坚强意志。在文章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运用,如第二段中的“狠狠地打”“满腔怒火”“浑身的力气”等,都是战士们情感的表达、强大迎敌意志的体现。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战士们面对敌人英勇顽强、毫不畏惧、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

至此,在鉴赏教学中,教师从习题入手,带领学生按照习题的要求分析课文。而且在分析时,学生能够从语句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便是对其批判思维的锻炼。

四、用习题引导实践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指对事物或问题做出正确、合理思考的思维方式。在学习语文知识时,逻辑思维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基础思维能力。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练习或写作表达练习,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穷人》时,注重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是学生应主要掌握的内容。根据教材的课后习题可知,学生需要根据具体的写作情景,写一些桑娜的心理活动。在写这个小练笔时,学生需要在文章中找到该对话的内容,并联系前文,分析桑娜与渔夫的心理变化,从而为撰写桑娜的心理活动做好准备。在前文的描写中,桑娜的内心是纠结和矛盾的,一方面她深知自己的家庭已经步履维艰,再多两个孩子会增加家庭负担,另一方面内心的善良令她不能扔掉这两个孩子。因此,学生在描写心理状态时,便可以从桑娜的纠结与矛盾入手,用富有逻辑性的语言,完成这次小练笔。如“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他能够安然无恙地打鱼归来已是万幸,我怎么能够再给他增加负担呢!但是,如果他不接受这两个孩子,我又该怎么办呢?”

在进行实践练习时,教师以习题为引,组织学生先思考给出的语句,并在文章中找到具体位置,再通过联系前后的方式,确定写作内容的核心。这样,学生在撰写练习任务时,便可以将自己的思考,用逻辑性的语言进行表达,从而充分锻炼其逻辑思维。

结束语

综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高效学习语文知识,也影响着其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重视对课后习题的开发,充分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扎实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与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桑娜习题思维能力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穷人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培养思维能力
《穷人》梗概
培养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