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2型糖尿病治疗中度拉糖肽使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2024-04-03 05:59王伟凤李晓娟刘渊
中外医疗 2024年1期
关键词:糖肽胰岛胰岛素

王伟凤,李晓娟,刘渊

莱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山东烟台 261400

2型糖尿病作为一种糖尿病分型,在世界各国均有较高的发生率,且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占比超过90%[1]。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如何得到提高、生命周期如何得到有效延长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重点课题。针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广泛使用胰岛素、双胍、促泌剂类药物,虽然有一定的血糖控制效果,但长期疗效并不可观[2]。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作为肠促胰岛素,具有诱导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作用,进而有效管控血糖水平,因此近些年GLP-1受体激动剂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新兴方案,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度拉糖肽,相较常规疗法而言,具有使用简便的优势,对于需长期用药管控血糖水平的2型糖尿病患者适用性显著[3]。本次为探讨度拉糖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具体影响,随机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莱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二甲双胍、二甲双胍联合度拉糖肽两种方案展开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32~75岁,平均(53.21±6.81)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1~36 kg/m2,平均(26.97±1.56)kg/m2。观察组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30~74岁,平均(52.94±6.77)岁,BMI 22~33 kg/m2,平均(26.86±1.49)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授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美国糖尿病学会2019年版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4]中的疾病诊断标准相符;②初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③年龄≥18周岁;④研究期间有良好的配合度。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内分泌相关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④特殊生理阶段女性;⑤认知、沟通障碍或精神障碍导致研究不配合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单次取1.0 g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国药准字H20193269;规格:0.5 g/片)给予患者口服,2次/d。

观察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度拉糖肽治疗:二甲双胍用药方案与对照组等同,另结合患者体质量选择0.75~1.50 mg的度拉糖肽(注册证号S20190021;规格:0.75 mg∶0.5 mL)进行皮下注射治疗,1次/周。

两组均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采集5 mL空腹静脉血,以己糖激酶法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餐后2 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 hPG),以自动升华分析仪与免疫抑制比浊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

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胰岛功能指标: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分泌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of β-cell, HOMA-β)。

③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

1.5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血糖指标、胰岛功能指标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糖指标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FPG、2 hPG、HbA1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注:FPG:空腹血糖,2 hPG:餐后2 h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治疗后5.77±0.74 6.68±0.93 4.843<0.001 FPG(mmol/L)治疗前10.16±1.81 10.15±1.72 0.025 0.980治疗后6.03±0.80 8.17±1.23 9.224<0.001 2 hPG(mmol/L)治疗前13.21±2.09 13.18±2.11 0.064 0.949治疗后7.03±0.75 9.06±1.25 8.807<0.001 HbA1c(%)治疗前7.86±1.23 7.78±1.29 0.284 0.777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HOMA-IR、HOMA-β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HOMA-IR更低、HOMA-β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功能指标比较()

注:HOMA-IR: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β: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分泌指数。

治疗后79.31±16.02 52.43±13.34 8.155<0.001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HOMA-IR治疗前7.81±1.47 7.77±1.44 0.123 0.903治疗后2.63±0.58 4.52±0.49 15.743<0.001 HOMA-β治疗前46.55±10.14 47.01±11.03 0.194 0.847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糖尿病患者基数逐年增加,有关资料指出,2型糖尿病作为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患者基数在糖尿病者中的占比>90%;临床认为2型糖尿病的发生机制主要为人体糖代谢能力受胰岛素分泌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影响而发生异常改变,最终引发血糖慢性升高[5-6]。罹患2型糖尿病后患者普遍需要终身接受药物治疗,且会增加出现慢性并发症的风险,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预埋巨大的隐患,增加患者家庭、社会负担,因此积极探讨安全有效的血糖管控方案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获取更理想的生活质量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二甲双胍、二甲双胍联合度拉糖肽两种方案展开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血糖指标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FPG、2 hPG、HbAlc低于对照组(P均<0.05);可见相较二甲双胍单药而言,二甲双胍联合度拉糖肽治疗2型糖尿病有更理想的血糖管控效果,有利于患者维持血糖水平的健康与稳定。原因分析,度拉糖肽作为GLP-1-Fe融合蛋白,蛋白氨基酸系列中90%左右与内源性GLP-1类似,在实际使用中可有效提高患者体内的GLP-1受体活性,从而改善胰岛素分泌速度,最终达到降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效果;同时度拉糖肽还能有效改善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与胰岛β细胞功能,因此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胰岛β细胞指数、血糖水平的调控效果[7-8]。

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HOMA-IR、HOMA-β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HOMA-IR(2.63±0.58)、HOMA-β(79.31±16.02)均优于对照组的HOMA-IR(4.52±0.49)、HOMA-β(52.43±13.34)(P均<0.05),与唐仙容等[9]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其研究中针对76例患者分别实施二甲双胍、二甲双胍联合度拉糖肽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OMA-IR为(2.61±0.56)、HOMA-β为(79.52±17.13)均优于对照组的(4.54±0.47)、(52.54±12.44)(P均<0.05)。可见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给予度拉糖肽有利于帮助患者改善胰岛功能,认为原因主要在于度拉糖肽可以对患者胰岛分泌的血糖素水平进行有效管控,从而实现对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的抑制;与此同时,度拉糖肽还会刺激胰岛β细胞增殖,控制β细胞凋亡[10];另外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度拉糖肽治疗后,该药物还具有延缓患者胃肠蠕动速度的作用,促使患者胃排空时间得到明显延长,有利于患者产生饱腹感,进而给饱食中枢造成一定的刺激,达到抑制患者食欲的效果,这有利于减少患者日常生活中的食物摄取量,糖分、脂肪摄入量减少则有利于患者体重的减轻,为血糖控制、维稳创造更好的条件[11-12]。

本文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与对照组的1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2型糖尿病患者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接受度拉糖肽治疗,不会增加用药风险性,患者长期用药仍有较好的安全性保障。原因分析,度拉糖肽皮下注射使用后药物有效浓度可以维持在24~72 h左右,平均维持时间高达48 h[13],所以该药的使用频次约为1次/周,这样在确保药物进入患者体内后可以长时间发挥作用的同时,还避免了因用药间隔周期短而出现药物高浓度聚集的问题,所以在保证用药疗效的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药物不耐受风险与不良反应风险[14-15]。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治疗中度拉糖肽的使用有利于更好地调控患者的血糖水平与胰岛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可以为患者预后质量与安全性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糖肽胰岛胰岛素
上海药物所在复杂糖肽合成方面取得进展
临床胰岛移植发展与现状
水产品中三种糖肽类抗生素检测方法的优化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胰岛β细胞中钠通道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灵芝多糖肽对培养乳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家兔胰岛分离纯化方法的改进
非编码RNA在胰岛发育和胰岛功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