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马唑仑与丙泊酚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对照分析

2024-04-03 05:59柴永健葛伟杜市立
中外医疗 2024年1期
关键词:瑞马阿片类丙泊酚

柴永健,葛伟,杜市立

1.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山东济南 250000;2.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区中医院麻醉科,山东济南 250400;3.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山东济南 250000

乳腺癌是女性群体常见的恶性疾病,现主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1]。改良根治术是乳腺癌患者的经典手术方案,其保留了胸大肌,不仅利于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且外观效果较好。然而,一些研究发现不同麻醉方案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存在差异,而探寻高效且安全的麻醉药物保障患者的麻醉质量也成为临床学者关注的焦点[2-3]。丙泊酚是临床常见的静脉麻醉药物,具有诱导起效快、镇静效果佳、患者恢复快等特点,但易导致血压上升、心排出量减少、呼吸与循环抑制等问题[4]。瑞马唑仑是一种苯二氮卓类短效麻醉药,可以取得与丙泊酚相近的麻醉深度,且对于循环、呼吸系统影响较小[5]。为了完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手术麻醉方案,本研究随机选取2020年8月—2023年7月在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改良根治术的6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瑞马唑仑与丙泊酚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实施改良根治术的6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年龄36~68岁,平均(50.45±5.70)岁;原发肿瘤(T)-局部淋巴结(N)-远处转移(M)分期为Ⅲ期11例,Ⅱ期11例,Ⅰ期8例;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18.58~27.60 kg/m2,平均(23.02±1.50)kg/m2。研究组年龄36~68岁,平均(50.50±5.72)岁;TNM分期为Ⅲ期11例,Ⅱ期11例,Ⅰ期8例;BMI为18.50~27.68 kg/m2,平均(23.05±1.53)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2023-04-01-03)。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2019年《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6]中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指征;均为女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为Ⅰ~Ⅱ级;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本次研究方案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有长期酗酒、滥用药物史患者;精神异常患者。

1.3 方法

两组术前常规禁饮4 h,禁食8 h,入手术室后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开放外周静脉通道。麻醉诱导:研究组使用0.2 mg/kg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国药准字H20190034;规格:36 mg(按C₂₁H₁₉BrN₄O₂计)]、0.08 mg/kg维库溴铵(国药准字H19991172;规格:4 mg)、0.3 µg/kg舒芬太尼[国药准字H20054256;规格:5 mL∶250 µg(按C22H30N2O2S计)],静脉推注。对照组使用2 mg/kg丙泊酚(国药准字H20040079;规格:10 mL∶0.1 g)、0.3 µg/kg舒芬太尼、0.08 mg/kg维库溴铵,静脉推注。两组均予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控制潮气量8~10 mL/kg,呼吸频率10~12次/min,呼吸比2:1,脑电双频指数40~60,血压波动<基线值20%,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35~45 mmHg。麻醉维持:研究组使用0.4~1.2 mg/(kg·h)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1~0.2 µg/(kg·min)瑞芬太尼,静脉泵注;对照组使用4~10 mg/(kg·h)丙泊酚、0.1~0.2 µg/(kg·min)瑞芬太尼,静脉泵注。根据肌松、脑电双频指标、血压等指标调整麻醉药物用量。手术5 min前停止用药。完成手术后转入麻醉监护室,待意识基本清楚、吞咽反射与咳嗽恢复、呼吸空气10 min后血氧饱和度>95%时将气管导管拔除。

1.4 观察指标

针对麻醉诱导前、手术开始10 min、拔管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予以比较。 针对两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阿片类药物用量予以比较。

针对两组麻醉不良反应心动过缓、血压、头晕、恶心呕吐予以比较。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平均动脉压、心率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阿片类药物用量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行t检验;麻醉不良反应为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心率与平均动脉压对比

两组麻醉诱导前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手术开始10 min、拔管后的结果相比,研究组心率、平均动脉压指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心率与平均动脉压对比()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心率与平均动脉压对比()

组别研究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心率(次/min)平均动脉压(mmHg)麻醉诱导前71.56±7.05 71.49±6.98 0.039 0.969手术开始10 min 70.65±8.00 62.47±7.80 4.010<0.001拔管后72.70±6.23 64.46±5.79 11.746<0.001麻醉诱导前90.50±6.47 90.67±5.02 0.114 0.910手术开始10 min 88.76±4.56 85.64±4.74 2.598 0.012拔管后90.47±5.80 86.47±4.98 2.866 0.006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阿片类药物用量对比

两组手术时间、阿片类药物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阿片类药物用量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阿片类药物用量对比()

组别研究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手术时间(min)85.65±14.50 86.70±15.02 0.275 0.784苏醒时间(min)6.80±2.56 9.03±2.00 3.760<0.001阿片类药物用量(µg)舒芬太尼30.23±5.65 30.50±4.89 0.198 0.844瑞芬太尼0.42±0.20 0.41±0.18 0.204 0.839

2.3 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麻醉不良反应对比

3 讨论

改良根治术是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患者受手术创伤、疼痛等因素的影响能够促进交感神经的兴奋度,干扰血流动力学指标,加重应激反应,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7]。有研究指出,麻醉药物、麻醉深度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强度密切相关,而高效且安全的麻醉方案对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影响[8-9]。

丙泊酚是一种静脉麻醉药物,通过在中枢γ-氨基丁酸受体发挥作用,不仅能够镇静催眠,并具有起效快速、持续输入后无蓄积、麻醉程度可控、作用时间短等特点[10-11]。然而,丙泊酚的效果与其使用剂量呈正相关性,若丙泊酚用量过多能够导致心肌与外周血管扩张,影响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12]。瑞马唑仑属于新型短效苯二氮类制剂,与γ-氨基丁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可以快速作用于相关受体,促进氯离子开放与内流,使神经细胞膜超极化,继而发挥出镇静作用[13-15]。本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手术开始10 min、拔管后的结果相比,研究组心率、平均动脉压指标更高(P均<0.05)。可见,瑞马唑仑半衰期短,镇静起效快速,经非特异性酯酶代谢,不仅药学特征呈线性,清除作用与体质量无明显关联,且不会干扰肝肾功能,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更为轻微,十分适用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或老年患者。学者李锋[16]将160例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对照组在麻醉诱导与麻醉维持阶段使用丙泊酚,观察组在麻醉诱导与麻醉维持阶段使用瑞马唑仑,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6.81±2.19)min短于对照组(9.03±2.16)min。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苏醒时间(6.80±2.56)min短于对照组(9.03±2.00)min(P<0.05)。两组手术时间、阿片类药物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瑞马唑仑的代谢产物活性低,主要为唑仑丙酸,不会导致药物蓄积,利于患者尽快苏醒。有研究发现,瑞马唑仑对于呼吸及循环的干扰轻微,安全性较佳[17]。尚学栋等[18]分别对行乳腺根治术的76例患者分别应用了丙泊酚与瑞马唑仑进行麻醉,瑞马唑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81%与丙泊酚组17.9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6.67%与对照组13.3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两种药物的麻醉不良反应相当,但本次研究样本数量有限,所以瑞马唑仑与丙泊酚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安全仍需要增加样本量进一步观察论证。

综上所述,相较于丙泊酚,瑞马唑仑能够有效维持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缩短苏醒时间,安全性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瑞马阿片类丙泊酚
瑞马唑仑药动学和靶控输注的研究进展
瑞马唑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瑞马唑仑诱导PC-12细胞炎症因子表达和凋亡
无阿片类药物的全身麻醉策略在围术期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瑞马唑仑用于重症患者镇静的研究进展*
阿片类药镇癌痛应避开四大误区
丙泊酚对脂代谢的影响
丙泊酚预防MECT术后不良反应效果观察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对兔小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