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4-04-03 05:59赵振宏
中外医疗 2024年1期
关键词:硝苯地平缬沙坦血脂

赵振宏

蒙阴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临沂 276200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是慢性病中的典型,其发病率在成人群体中至少为27%,且表现出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明显升高的趋势,60岁以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0%[1]。基于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背景,EH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之间紧密关联。对于老年群体其血压更容易发生波动,且昼夜节律紊乱,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重要器官损伤的风险更高、概率更大[2]。临床治疗中钙离子拮抗剂单一应用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其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合用逐渐受到临床关注,而具体发病机制仍需深入研究[3]。基于此,本研究随机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蒙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4~79岁,平均(51.35±9.62)岁;病程2~18年,平均(12.44±3.65)年。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2~80岁,平均(50.88±9.69)岁;病程2~19年,平均(12.35±3.68)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开展(2112603)。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与《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年)》[4]中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相符;②认知正常,可坚持定期复诊;③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治疗;④在患者知情认同及支持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排除标准:①肝肾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者;②既往精神病史或认知障碍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伴有严重高血压并发症者;⑤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者;⑥动态血压监测为超构型血压者。

1.3 方法

对照组应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国药准字J20130115;规格:30 mg)口服,1次/d,30 mg/次,治疗持续用药3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国药准字H20103521;规格:80 mg)治疗,口服,1次/d,80 mg/次,持续用药3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动态血压指标:于治疗前、治疗后,应用动态血压监护仪(型号Welch7100-HMS)进行24 h血压监测,可正常生活和工作,避免剧烈运动;对比24 h、白天、夜间不同时刻的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②临床疗效判定基于如下标准:DBP降低≥10 mmHg且已达到正常区间,或DBP降低≥20 mmHg,表示“显效”;DBP降低≤10 mmHg且已达到正常区间,或DBP降低范围介于10~19 mmHg但仍未进入正常标准,或SBP降低≥30 mmHg,表示“有效”;与上述标准均不相符,则表示“无效”[5]。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③血脂指标:于治疗前后,患者空腹状态12 h后,采集静脉血样,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 OPTICAL Co., Ltd,型号:奥林巴斯AU400),检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 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

④血管活性物质:于治疗前后,采取患者空腹静脉血,以3 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得到血清,采取放射免疫法检测肾素(Renin Activity, RA)、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 AngⅡ)、醛固酮(Aldosterone, ALD)。

⑤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常见有头晕头痛、胃肠道反应、面色潮红、足部水肿等,统计并对比总发生率。

1.5 统计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动态血压、血脂指标、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进行t检验;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动态血压指标对比

治疗后两组24 h、白天、夜间不同时刻的平均SBP、DBP均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动态血压指标对比[(),mmol/L]

组别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值P值24 h平均SBP治疗前149.52±10.62 151.14±10.66 0.761 0.448治疗后128.52±6.33 124.52±5.72 3.115 0.001治疗后133.25±6.54 129.69±5.67 2.908 0.005 24 h平均DBP治疗前94.25±6.33 94.81±6.72 0.428 0.668治疗后78.25±4.55 75.58±4.28 2.682 0.009白天平均SBP治疗前153.47±11.62 153.25±11.57 0.094 0.924

续表1

注:SBP:平均收缩压,DBP:舒张压。

组别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值P值治疗后68.39±5.74 64.85±5.66 3.105 0.003白天平均DBP治疗前93.41±7.62 93.08±7.53 0.217 0.828治疗后82.41±6.33 79.17±5.94 2.639 0.010夜间平均SBP治疗前139.87±12.69 140.15±12.67 0.110 0.912治疗后118.41±7.66 113.54±7.66 3.179 0.002夜间平均DBP治疗前85.24±8.47 86.19±8.63 0.555 0.579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2.3 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对比

两组治疗后TC、TG、LDL-C均呈降低趋势,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mmol/L]

表3 两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mmol/L]

注: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

组别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值P值TC治疗前6.78±1.16治疗后4.39±1.02 TG治疗前3.76±0.62治疗后2.19±0.56 LDL-C治疗前2.86±0.75治疗后1.98±0.65 6.82±1.153.86±0.853.78±0.631.94±0.462.76±0.681.62±0.53 3.035 0.003 0.173 0.862 2.823 0.006 0.159 0.873 2.439 0.017 0.698 0.486

2.4 两组患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对比

两组治疗后RA、AngⅡ、ALD均呈降低趋势,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对比()

表4 两组患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对比()

注:RA:肾素,AngⅡ:血管紧张素Ⅱ,ALD:醛固酮。

组别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值P值治疗后15.41±4.28 13.69±3.27 2.258 0.026 RA(ng/mL)治疗前4.32±1.15 4.23±1.27 0.371 0.711治疗后3.87±1.25 3.41±0.63 2.324 0.022 AngⅡ(pg/mL)治疗前84.87±6.52 85.14±6.74 0.203 0.829治疗后80.22±6.69 76.63±4.47 3.155 0.002 ALD(ng/mL)治疗前18.74±3.58 17.64±3.85 1.479 0.142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EH作为临床常见慢性病之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蓬勃发展,人们生活品质也明显提升,但随之表现出饮食、生活作息不规范等各种问题,再加上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深入,在上述多种因素作用下临床EH发病率呈逐年升高势态[6]。EH早期并无较明显症状表现,但随之不断进展多表现为头晕、乏力症状,持续加重下会造成全身小动脉痉挛及硬化,进一步导致机体各种器官功能损害,从而诱发诸多不良心血管事件[7]。EH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常见有心力衰竭、冠心病、脑卒中等,故需及时治疗干预,有效控制相关并发症,提高预后。

EH应用降压药物治疗可取得显著效果,硝苯地平缓释片属于第二代钙通道拮抗剂,通过改进、优化短效硝苯地平片,实现了药物成分的缓慢、持久释放,为全天血压稳定的稳定控制提供保障。硝苯地平属于钙离子拮抗类药物,能阻碍钙离子进入心肌细胞内,降低内皮素,发挥扩张动脉的作用,实现对心肌细胞的保护,缓解血管痉挛,有效降压[8];同时,并通过对自主神经反射的调节机制,实现减小血压波动的作用[9]。但该药物单一应用效果有限,无法达到理想的降压目标,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缬沙坦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与AT1受体结合,具有高度选择性,可改善心室与血管重塑,促进钠钾排出;缬沙坦可通过对醛固酮分泌的抑制作用,抑制血管收缩,有效降压,同时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功能控制,以降低血压[10-11]。

本研究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0%,且治疗后动态血压指标优于对照组(P均<0.05)。与包恩泽等[12]研究中B组(即硝苯地平与缬沙坦合用)治疗总有效率为92.0%,较A组(即硝苯地平单用)的77.3%高(P<0.05)结论一致,证明本研究结果的客观性。说明,EH患者合用硝苯地平控释片与缬沙坦治疗,可增强血压控制效果,更为有效稳定地降低血压,减少血压波动,取得确切疗效。研究调查显示:治疗后,观察组RA、AngⅡ、AL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硝苯地平控释片与缬沙坦联用可有效调节血管活动物质水平,此为该治疗方案达到最佳疗效的作用机制。机体受到高血压的刺激作用可增加血管紧张素、活性胺等物质的表达,进而引发内皮细胞损害并增加细胞间隙,导致脂蛋白从中渗透穿过血管壁,表现出血脂异常现象[13]。研究调查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与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发挥协同降压作用有关,通过降低血压和改善心脏和血管功能,对血脂代谢产生积极影响,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减少心脏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风险[14-15]。此外,观察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症状轻微,提示,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高。

综上,联合应用硝苯地平控释片与缬沙坦治疗EH患者,可发挥稳定、有效的降低作用,改善血脂,提高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硝苯地平缬沙坦血脂
妊高症患者治疗中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的应用研究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硝苯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妊高征的临床效果
你了解“血脂”吗
探讨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高症的临床疗效
缬沙坦联合葛根素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
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高症40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49例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黄芪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