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导向的护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4-04-03 05:59郭招丽翟梓铭黄玉赟
中外医疗 2024年1期
关键词:导向量表血糖

郭招丽,翟梓铭,黄玉赟

厦门弘爱医院内科,福建厦门 361009

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T2DM)约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主要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机体难以有效利用胰岛素有关,最终导致血糖持续升高[1]。随着T2DM患者病程的延长,体内持续的高血糖环境能够进一步引起微血管、大血管、神经等病变,继而危及肾脏、心脏、眼睛等器官[2]。由于T2DM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从根本上治愈,所以仅能够通过长期控制血糖,缓解病情及预防并发症,以期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3]。然而,T2DM病程长,加之多数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知不足,自我管理意识与遵医行为较差,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血糖控制效果,增加预后风险[4]。常规T2DM护理活动中,护理人员主要将遵医嘱合理用药、饮食与运动指导等方面作为服务的重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枯燥且单一的护理模式难以激发患者的疾病管理意识,致使护理效果仍有局限性[5]。基于目标导向的护理措施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其通过明确健康行为的目标导向,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协助患者获取疾病知识技能与康复信心,使其主动转变不良生活方式,努力达到预设目标,继而发挥出促进健康的目的[6]。为了完善T2DM患者的护理方案,本研究选取2021年3月—2023年2月期间厦门弘爱医院收治的81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基于目标导向的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选取本院收治的81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41例)与对照组(40例)。研究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38~79岁,平均(55.35±5.78)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65~27.56 kg/m2,平均(23.05±1.56)kg/m2;病程2~15年,平均(6.40±2.30)年;教育程度为小学15例,初中13例,高中及以上13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7~78岁,平均(55.30±6.02)岁;BMI 18.63~27.50 kg/m2,平均(23.08±1.49)kg/m2;病程2~16年,平均(6.42±2.19)年;教育程度为小学15例,初中14例,高中及以上11例。两组以上资料结果(性别、年龄、BMI与病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7]对T2DM进行诊断;患者具有良好的读写能力与沟通能力;研究方案完全告知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严重T2DM并发症者;合并其他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处于妊娠期者;患有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遵循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监督与指导;采用口头宣教与发放健康手册的方式进行T2DM健康知识指导(包括:饮食、运动、并发症防控、血糖监测等);患者出院后每2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其疾病控制情况,认真解答疾病疑问。本组干预时间为3个月。

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研究组采取基于目标导向的护理措施。

(1)护理评估:根据患者的病历记录,以及充分的沟通评估其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年龄、病程、教育程度、经济能力、病史、家族史、家庭与社会角色,以及T2DM知识认知情况与途径、对T2DM的态度、患病后的适应性与压力感等。

(2)制订护理目标: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与其共同制订阶段性护理目标,例如:坚持T2DM饮食结构、坚持运动5 d/周且30 min/次、遵医嘱合理用药、监测血糖1~3次/周、控制体质量增长≤0.5 kg/周、坚持足部检查与护理等。制订护理目标时应注意在保证血糖控制效果的基础上充分采纳患者的建议,共同分析目标达成期间可能产生的问题、遇到的困难与阻碍,提前制订出解决方案。

(3)执行护理目标:通过同理心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与尊重,之后采用回授式指导模式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重点强调血糖的可控性,以及控制血糖的必要性。同时,根据患者制订的护理目标引导其落实相关健康行为。①饮食处方:根据患者的身高、体质量计算BMI,评估当前体形,之后结合其活动情况明确理想体质量所需热量。根据每日所需总能量从食物交换份表内列出食物名称、种类、质量与对应的血糖负荷值,结合3大产能营养素、总能量比例,以及患者的饮食喜好制订饮食处方。②运动处方:根据患者的年龄与兴趣制订适宜的运动处方,每次运动均在饭后1 h开始,运动项目包括:快走、慢跑、骑行等有氧运动,运动频率为5 d/周,30~60 min/次。注意运动前评估患者的运动禁忌证,肥胖患者可以配合抗阻力运动促进减脂,注意预防低血糖。③个体化用药指导:向患者强调合理用药对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坚持遵医嘱长期规律用药,禁止自行调整用药剂量或停药。开放用药咨询电话,及时解答患者对于用药的疑问并进行个体化用药指导。④加强自我监测:指导患者定期监测血糖值,其中血糖控制平稳的患者每周检测1~3次空腹血糖,不平稳者检测空腹血糖5次/周,血糖波动频繁且伴有低血糖的患者每周监测空腹与餐后血糖7次/周,每2~3个月检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⑤足部检查:每天检查双足,特别是足趾间,定期洗脚并用干毛巾擦拭,水温控制在<37℃,禁止使用热水袋,注意穿着舒适的鞋袜,穿鞋前检查鞋内有无异物。将上述健康行为分解成详细列表,制作成记录本,患者每日对健康行为执行情况进行记录。

(4)护理目标反馈:每间隔2周对患者的护理目标达成情况(基数、完成度、效果等)进行评估,对于目标执行良好者予以充分的赞扬与肯定,激发其下一阶段护理目标的达成信心与意愿,目标执行不佳者则进行单独沟通提醒,明确相关影响因素,再次改进与优化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及时跟进与指导,并鼓励家属协同监督,以便保证目标达成效果。

(5)巩固护理目标:在执行下一阶段的护理目标前将上一阶段的内容进行强化与巩固,促使患者短期健康行为转变为长期健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护理人员应充分鼓励患者表达自身的主观感受,协助其感知护理目标达成对于不良健康行为的转变成效,激发内在动力,建立起积极的价值体验与康复信心。本组干预时间为3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自我管理情况: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后,通过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ummary of Diabetes Self Care Activities, SDSCA)予以评价,量表包括饮食、血糖监测、运动、用药、足部检查等方面,量表评分范围为0~42分,分值高说明自我管理能力强。②自我效能: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后,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予以评价,量表共10个条目,评分范围为10~40分,分值高说明自我效能感高。③生活质量: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后,通过健康调查简表-36(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进行评价,量表共8个维度,包括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等,评分范围为0~100分,分值高说明生活质量高。④护理满意度:自拟《T2DM患者护理服务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量表包括服务态度、人文关怀、护理效果、工作细节4个方面,共计20个条目,评分范围为0~100分,根据分值将0~<80分计为不满意,80~<90分计为较为满意,90~100分计为满意。总满意率=满意率+较为满意率。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自我管理情况、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评分)以()描述,进行t检验;满意度为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描述,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情况对比

两组干预前SDSCA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3个月后SDSCA量表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情况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情况比较[(),分]

组别研究组(n=41)对照组(n=40)t值P值干预前18.65±4.50 18.59±3.47 0.067 0.947干预3个月35.00±2.52 30.65±3.54 6.384<0.001

2.2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两组干预前GSES量表、SF-36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干预3个月后GSES量表、SF-36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比较[(),分]

注:注:GSE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SF-36:健康调查简表-36。

组别研究组(n=41)对照组(n=40)t值P值干预3个月86.52±4.22 76.56±5.05 9.641<0.001 GSES量表干预前24.35±3.03 24.32±3.05 0.044 0.965干预3个月35.52±2.85 30.80±3.76 6.377<0.001 SF-36量表干预前67.65±4.50 67.47±3.49 0.201 0.841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T2DM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具有并发症多、终身带病生存等特点,给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合理用药、科学饮食与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是控制T2DM患者血糖值,缓解病情及预防并发症的主要手段[8]。然而,一些研究发现多数T2DM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较差,加之病程长,难以从不健康生活方式转向健康生活方式,致使其血糖控制效果并不理想[9-10]。因此,亟需通过合理的护理模式调动T2DM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改善其自我管理行为,以便为疾病预后与生活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持。

基于目标导向的护理措施将患者作为服务核心,重点关注其健康行为方式,通过评估患者的个体情况,共同制订疾病护理目标,可以将威胁健康的问题具象化、简单化与步骤化,使其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念,继而转变不良行为习惯,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11-12]。有研究指出,T2DM患者自身生理机能减退,易存在消极的身心状态,继而降低了健康行为管理的主动性[13]。师焕芳等[14]对70例T2DM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目标导向护理措施的观察组患者SDSCA评分(24.93±5.31)分高于常规护理对照组的(20.67±4.28)分(P<0.05)。本研究结果略高于上述结果,即研究组经过3个月的干预后SDSCA量表分值(35.00±2.5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65±3.54)分(P<0.05),考虑与个体差异有关,但与上述研究观点一致,均发现基于目标导向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情况。基于目标导向的护理措施中,护理人员与患者共同制订护理目标,引导其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使患者坚持合理的遵医行为,提高自我管理意识,为防控疾病进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于完成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同时也是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自我有关能力感觉[15]。本研究显示,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GSES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基于目标导向的护理措施通过制订个体化、规范化及切实可行的护理目标,利于调动患者的内在潜能与主观能动性,激发其自我效能感,增强健康信念,继而积极参与到疾病的控制与管理中。有研究发现,医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健康状况,以及疾病态度均可以影响T2DM患者的生活质量[16-17]。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SF-36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基于目标导向的护理措施可以转变T2DM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错误认知,使其正确看待疾病,并通过积极的自我管理行为改善身体机能,继而从多个方面保障了整体生活质量。洪珍珍[18]对57例T2DM患者应用了基于目标导向的护理干预措施,本组干预后取得的护理总满意率97.87%高于常规护理对照组的76.60%(P<0.05)。本文结果与上述结果相近,护理总满意率比较中,研究组结果97.56%较对照组80.00%高(P<0.05)。相较于常规护理模式,基于目标导向的护理措施不仅增强了护患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且利于护理人员动态发现与督导患者的健康威胁行为,提出专业且实用的行为指导建议,进一步保障了护理服务的完善性与延续性,继而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基于目标导向的护理能够有效提高T2DM患者的自我管理情况与自我效能感,保障其生活质量,且增强了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由于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加之样本量偏少,所以基于目标导向的护理对于T2DM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仍需要延长时间、增加样本量进一步论证。

猜你喜欢
导向量表血糖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偏向”不是好导向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犬只导向炮
猪的血糖与健康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