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护理对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及生命体征的影响

2024-04-03 05:59邱蓓瑄林阿梅周海媚
中外医疗 2024年1期
关键词:躁动血氧全麻

邱蓓瑄,林阿梅,周海媚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手术科,福建厦门 361000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麻醉是手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其不仅可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还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但从麻醉状态到苏醒期患者会出现反射性对抗、情绪激动、不自主运动等一系列躁动表现,称为苏醒期躁动。这一时期若不及时给予干预则会发生管路滑脱、气管痉挛等严重不良事件,对患者机体恢复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1]。因此,在苏醒期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临床上常用的常规护理方法具有大众性,不能做到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对症护理,护理效果欠佳[2]。基于此,本研究方便选取2022年6月—2023年4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全麻手术的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精细化护理对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及生命体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于本院行全麻手术的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59例。常规组中男30例,女29例;年龄34~72岁,平均(53.22±3.17)岁;体质量41~80 kg,平均(60.91±4.31)kg。研究组中男32例,女27例;年龄33~74岁,平均(53.48±3.19)岁;体质量42~82 kg,平均(61.04±4.35)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手术指征患者;②无传染性疾病患者;③无精神类疾病患者;④符合全麻指征患者;⑤依从性较好患者;⑥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正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妇女;②认知障碍,无法配合者;③对麻醉所用药物过敏者;④合并严重肝、肾疾病者;⑤凝血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常规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①密切关注麻醉恢复室患者的生命体征。②选择仰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发生误吸症状,若患者出现喉头水肿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师,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③患者在苏醒过程中常出现瞳孔放大、躁动等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研究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精细化护理:①建立麻醉专项护理小组。由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并在培训结束后对小组成员进行考核。组长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岗位,细化工作职责,并制定护理措施。②麻醉前护理。护理人员通过询问、查阅病历等方式对患者身心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患者情况制订个性化护理。在手术前以通俗语言向患者讲解麻醉的相关知识,以消除其恐惧心理。若患者还存在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可向其介绍成功案例,并鼓励家属与其进行沟通,通过语言鼓励增强患者的信心。③麻醉中护理。护理人员应保持手术室整洁,并调整合适的温湿度,为患者打造良好的手术环境。低温度会增加患者应激反应的发生,在手术过程中应对患者裸露的皮肤进行保暖,并在允许的范围内加温静脉输液液体,以免患者体温受到影响。在进行麻醉时协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并给予言语安慰。④苏醒期护理。术后患者送入麻醉恢复室后,麻醉医师详细向护理人员介绍患者病情,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体温情况,并做好保暖工作,可通过调节恢复室温度或通过覆盖棉被来维持患者体温;调整患者平卧,去除枕头,防止窒息的发生。定时为患者翻身,避免皮肤受压损伤。在特殊情况下可对患者应用束缚带,以防止其因躁动发生不良事件。在患者苏醒时,应尝试进行沟通,以唤醒患者,并根据意识状态指导其完成握拳等动作。在患者苏醒后应立即告知手术结果,消除其焦虑情绪,对出现躁动的患者应给予语言安慰,以平缓情绪。对于疼痛不耐受的患者,可常规给予止痛泵应用,此外,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吸痰和拔管时机,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1.4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全麻苏醒持续时间。

②苏醒期躁动情况:采用Richmond镇静躁动评估量表(Richmond Sedative Agitation Assessment Scale, RASS)对患者进行评估,该量表共有10个等级,评分从+4~-5表示从“有攻击性”到“昏迷”的程度,每个分值对应一个意识状态[3]。

③生命体征:采用监护仪监测患者术前及苏醒期的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DBP)及心率(Heart Rate, HR);成年人正常SBP为90~139 mmHg,DBP为60~89 mmHg,HR为60~100次/min。

④术前(麻醉后)及苏醒期的意识状态评分、舒适度评分及血氧饱和度:选用苏醒评分量表(Awakening Rating Scale, Steward)评估患者意识状态,量表从清醒程度、呼吸通畅情况、肢体活动程度3个方面进行评分,总分0~6分,分数越高意识状态越清晰,评分≥4分患者方可离开手术室[4];选用舒适评分(Bruggrmann Comfort Scale, BCS)评估患者舒适度,共有0~4分5个等级,分数越高表示越舒适[5];采用多参数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正常血氧饱和度应在94%及以上。

⑤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低血压、寒战。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不良反应为计数资料,以用例数(n)和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全麻苏醒持续时间、苏醒期躁动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评分、舒适度评分和血氧饱和度为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全麻苏醒持续时间、苏醒躁动评分比较

研究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全麻苏醒持续时间均短于常规组,苏醒躁动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全麻苏醒持续时间、苏醒躁动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全麻苏醒持续时间、苏醒躁动评分比较()

组别研究组(n=59)常规组(n=59)t值P值拔管时间(min)21.11±4.52 29.56±5.31 9.308<0.001清醒时间(min)45.64±6.24 52.76±6.48 6.079<0.001全麻苏醒持续时间(min)48.67±5.41 55.29±5.57 6.549<0.001苏醒躁动评分(分)1.06±0.34 1.87±0.62 8.799<0.001

2.2 两组患者的苏醒期生命体征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SBP、DBP及HR生命体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期,研究组SBP、DBP及HR生命体征指标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1、4.235、5.763,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苏醒期生命体征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苏醒期生命体征比较()

注:SBP:收缩压,DBP:舒张压,HR:心率。

组别研究组(n=59)常规组(n=59)t值P值苏醒期77.15±5.34 83.45±6.48 5.763<0.001 SBP(mmHg)术前125.36±7.62 125.47±7.67 0.078 0.938苏醒期134.43±8.19 144.62±9.08 6.401<0.001 DBP(mmHg)术前81.89±3.87 81.79±3.84 0.141 0.888苏醒期85.47±5.26 90.14±6.64 4.235<0.001 HR(次/min)术前73.12±3.89 73.28±4.16 0.216 0.830

2.3 两组患者术前及苏醒期的意识状态评分、舒适度评分及血氧饱和度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意识状态评分、舒适度评分、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期,研究组意识状态评分、舒适度评分、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前及苏醒期的意识状态评分、舒适度评分及血氧饱和度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术前及苏醒期的意识状态评分、舒适度评分及血氧饱和度比较()

组别研究组(n=59)常规组(n=59)t值P值意识状态评分(分)术前0.31±0.12 0.32±0.14 0.417 0.678苏醒期4.86±0.41 3.97±0.32 13.144<0.001舒适度评分(分)术前1.40±0.23 1.39±0.26 0.221 0.825苏醒期3.71±0.24 3.14±0.26 12.374<0.001血氧饱和度(%)术前87.21±2.46 87.41±2.84 0.409 0.683苏醒期97.34±1.34 95.46±1.26 7.851<0.001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8%,低于常规组的1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6,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麻醉可有效阻断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作用,使患者在舒适、无痛的环境下进行手术,缓解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应激反应及疼痛[6]。术后患者需要进入麻醉复苏室进行麻醉复苏,在麻醉恢复期患者通常会因麻醉药物的影响导致机体保护性功能暂时不能恢复,另外,麻醉苏醒期可能会发生躁动[7-8]。若不能及时稳定患者苏醒期的躁动表现,则会致使患者循环系统负荷加重,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严重影响患者预后[9]。此外,苏醒期躁动的患者会无意识地做出蹬腿、挥手、意外拔除管路等动作,致使意外事件的发生[10]。因此,在患者苏醒期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疼痛、麻醉时间过长等均是诱发苏醒期躁动的因素,基于此,本研究作出相应的护理方案。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做好相应的指导和安抚工作,缓解恐惧情绪,继而减少循环系统的波动;在手术过程中配合医师工作,缩短麻醉时间,同时,给予患者保暖措施,以降低应激反应;在进入恢复室后,密切观察患者症状,熟练掌握吸痰和拔管指征,对于疼痛不耐受的患者给予止痛操作,以减少疼痛和管路对机体产生的刺激[11]。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全麻苏醒持续时间均短于常规组,苏醒躁动评分低于常规组(P均<0.05)。提示精细化护理可有效提升全麻患者的复苏质量。

麻醉药物的使用极易引起患者血压的波动,同时,手术室的低温度会刺激患者皮肤,致使血管收缩,再加上患者紧张的情绪刺激交感神经,从而导致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变化[12]。本研究结果显示,苏醒期,研究组SBP、DBP及HR指标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均<0.05),说明精细化护理可有效稳定患者苏醒期的生命体征。究其原因,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向患者讲解麻醉注意事项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减轻其恐惧情绪。同时,护理人员注重与患者交流沟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出现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的患者给予心理指导,以缓解其不良情绪[13]。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注重患者体温,为其进行保暖措施,避免寒冷导致心血管收缩[14]。在上述护理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最终促使患者生命体征趋向平稳。

本研究结果显示,苏醒期,研究组意识状态评分、舒适度评分、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常规组(P均<0.05),说明给予精细化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意识状态、舒适度和血氧饱和度。究其原因,在精细化护理中,护理人员在手术前提前整理好手术室,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手术环境;苏醒前定时为患者翻身,避免压力性损伤[15]。对处在苏醒期患者给予唤醒服务,以促使其尽早恢复意识;护理人员在患者苏醒时及时告知手术情况,以减少其心理产生的应激反应[16]。同时对于疼痛较重的患者,遵医嘱给予药物干预,进而提升患者在苏醒期的意识状态、舒适度和血氧饱和度。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8%,低于常规组的16.95%(P<0.05),说明给予精细化护理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精细化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在患者苏醒期间密切关注其体温变化,若发现出现低体温,应及时调节恢复室温度,或通过覆盖棉被来维持体温,以减少冷空气对患者的刺激,有效防止寒战、恶心呕吐、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17]。在官莉贞等[18]的研究中,观察组实施了精细化护理,结果显示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手术患者行精细化护理可有效稳定其生命体征波动、缩短拔管时间和全麻苏醒持续时间,提升苏醒质量,降低躁动及不良反应情况。

猜你喜欢
躁动血氧全麻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道路躁动
智能血氧饱和度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
基于血氧模拟前端AFE4490的无创血氧测量模块设计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