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民满意 落实立德树人 全面构建长春市高质量教育体系

2024-04-05 22:37长春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崔国涛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长春市育人体系

长春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崔国涛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一个持续发展、永续追求的过程,各地发展基础不同,发展需求也有差异,所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因地制宜。总体来说,要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完善六大体系建设。

一、党建引领:完善民主科学的组织体系

自建党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组织体系建设。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坚持以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只有健全各级党组织,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民主科学的组织体系,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

一是健全完善管理体制。党建是一个完整的工作链条,一环套一环,每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就要不断健全完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长春市成立了市级教育工委,使组织体系网络畅通、执行有力,我们正在推动县区层面教育工委建设工作;落实了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保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全省第一个民办学校党建指导中心,依托组织和工作的“两个覆盖”攻坚行动,推动了民办党建纵深发展。

二是构建“党建+”新模式。创新型党组织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只有强化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党的根基才能稳,工作才能实。我们探索构建了“党建+”模式,把支部建在了学部上、建在了年级上,把党小组建在了学科组上。疫情期间,基层党组织深入课堂,统筹督促、排忧解难,覆盖全市1126所中小学校、6万余名教师、近85万名中小学生,实现了线上教学“十个确保”的目标。

三是打通“最后一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最后一公里”问题。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终点、临近末端,往往越有难度,越需要全力以赴。倘若在“最后一公里”受阻,工作不落实或者落实走样,预定目标就无法达成。

长春市教育局要求各级党组织定期深入基层,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常态化工作开展,今年就有2000余名党员深入街道、社区、学校,解决急难愁盼的身边事。局机关带头施行周三无会日,全体党员干部“进一线、到基层”。今年上半年,累计走访基层123人次,解决问题156件。同时,我们依托“红烛先锋”工程,开展了“万名教师访万家”“一对一结对帮扶”“护蕾行动”等活动。

二、五育并举:丰富多元融合的育人体系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意义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我们构建多段互通、多方参与、多元融合的育人体系。

一是跨学段整体育人。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但是我们当前的教育还是各学段各自为战、相互割裂的,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想要打开学生的成长通道,让知识纵向贯通、学段相互联系,需要构建跨学段整体育人模式。在幼小衔接方面,去年,长春市启动了幼小衔接试点工作,突出幼儿园“去小学化”和小学“零起点教学”。经过一年的努力,幼小衔接工作家长满意度从2021年的80.03%提升至2023年的95%以上,基本达成了“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目标。在职业启蒙方面,发挥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和专业课程优势,开展职业院校与中小学的深度合作。比如每年我们组织10所学校2000名学生到职业院校体验职业课程,让学生提前进入“职场”,去真切地感受职业、感受社会。在生涯指导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联合高校力量,构建多方参与的学生发展指导格局。比如每年从高校聘请500余名教师走进中小学校,开设丰富多样的专业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专业的必备素质,从而结合自身的个性、兴趣和能力,更清晰地找到发展方向。在思政一体化方面,加强思政课课程群建设,让中小学教师到高校去研修访学,让高校的优质课进入中小学校园。比如我们在“大手拉小手”活动中,邀请警察学院的学生宣讲团到中小学宣传建党精神,这不仅是红色基因的传承,更是责任与信任的落地生根。

二是跨领域协同育人。教育不只是发生在学校内部的事情,它贯穿人的一生,关乎家庭的长远发展,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我认为,在政府的领导下,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打通社会共育的桥梁,只有各方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同心同向、同力同行,才能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我市要求各校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为孩子的成长献计献策;设立家长学校,开设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课程,并定期组织家长读书分享会,做好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与社会深度合作,开发设计研学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工厂、走进企业、走进社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23年开辟30个富有长春特色的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国家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是跨学科全面育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一次强调,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年我们开始重视德、体、美、劳的教育,开展“时事新闻课”“阳光体育”“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建设25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五育的发展平台。我们举行的“百万学子上冰雪”活动,取得了“最大规模的冰雪健身操”世界纪录;在新一轮中考改革中,将体育中考分值提高到80分。我市多年的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表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各项指标呈现持续向好态势。

三、统筹规划:重塑布局合理的结构体系

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更加合理的结构体系,通过不断调整优化,来满足不同区域、层次、类型的教育发展需求。

一是教育布局紧跟城市战略。一座城市,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民幸福,没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谈。人才培养需要教育提前布局,所以城市发展到哪里,教育就一定要跟到哪里。目前长春市按照优质均衡发展规划,布局在建的城区义务教育网点项目10个,预计年增义务教育学生4500人;开展“区际名校集团化”办学,发挥十一高等名校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带动周边一般学校;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启动“温馨村小”创建行动,逐步缩小区际差异,校际差距,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热”“大班额”问题。

二是教育类型满足多样需求。学生作为多元的、复杂的、有主体性的人,更是各不相同,我们的教育就要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长春市通过创建三大班型满足不同学生的多重需要,利用综合实验班满足职普融通需求。职普融通有利于实现人才贯通培养,学生既能习得普通高中的文化知识,又能兼得职业学校的技能。下一步长春市将实施以培养专项技能为主的特色高中试点,推动职业启蒙教育,充分发挥综合实验班的优势,提供更加多元、更多通道的成长机会。特长竞赛班满足直通高校需求。培养未来的拔尖人才要科学引导有学科特长的孩子自由发展。东北师大附属中学通过创设特色竞赛班,建立了拔尖学生早期发现培养机制。特教育智班满足生存发展需求。特殊教育让特殊儿童获得了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长春市创建了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实验区、融合发展试点校,开设了特教育智班,实现了“学有优教、弱有众扶”。

三是教育体制提升办学层次。在提升各类校办学质量方面,长春市目前的做法是,树好品牌校,像师大附小这些名校,为他们“搭台子、架梯子”,分享优质办学经验,带动区域校发展,擦亮春城教育品牌。建好特色校,深度挖掘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亮点做法,像冰雪运动特色校,足球特色校,争取实现“一区一品、一校一品”。抓好老牌校。过去长春市一些办得好的老牌学校,现在就要下大力气帮他们重新找准定位,创新教育教学变革,让他们重振辉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猜你喜欢
长春市育人体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登泰山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文化九台 幸福绽放
——长春市九台区首届全民艺术节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拾荒助学子 温暖众少年长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