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特殊群体儿童关爱与教育策略探析
——以白城市洮北区东胜乡学校“向阳行动”为例

2024-04-05 22:37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群体家庭儿童

岳 江 杨 晶

(白城市洮北区东胜乡学校,吉林 白城 137012)

引言

本文所定义的农村特殊群体儿童是由留守儿童衍生出来的六个群体的合称。一是指单亲儿童,即父母离异,或一方已故,或一方失踪,或未婚先育,一方离家出走不归的,由另一方独自抚养的儿童;二是指单亲且留守儿童,基于上述单亲情况,抚养一方又外出务工,由其祖辈或其他监护人照顾生活的儿童;三是指重组家庭儿童,基于单亲情况,抚养方又重新组建家庭的儿童;四是指双亲留守儿童,指父母在外工作,留孩子在家,由祖辈或者其他监护人照看的儿童;五是指老年得子家庭儿童,即父母晚婚晚育或响应国家二胎政策大龄生子,或中年失独后养育二胎的家庭儿童;六是指事实无人抚养的孤儿。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向城市输送,家庭结构的稳定受到巨大冲击,特殊群体儿童数量变得惊人庞大。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的家庭教育,这些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和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巨大隐患,同时也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显性或隐性负面的影响[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对农村特殊群体儿童的教育,努力引导他们成长与成才,积极参与家乡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一、农村特殊群体儿童问题及成因溯源

白城市洮北区东胜乡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成立于2019年。建校近五年来,生源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生源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正是制约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2023年初,学校入选了吉林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校名单。关爱农村特殊群体儿童,以期在教育探索和实践活动中切实改变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首先就要了解农村特殊群体儿童的具体情况。

(一)案例选择分析

1.基本情况

学校共有在校生433人,其中特殊群体儿童人数为162人,占到总学生数的37.41%,相当于每3个孩子中就有1个来自特殊家庭的孩子。

2.研究溯源

由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及其存在的诸多问题,我校从2019年建校之初就开始重点关注。从最初的仅关注留守儿童,到后来的单亲儿童、单亲留守儿童,扩展到重组家庭儿童、孤儿、老年得子家庭儿童特殊群体的复杂化加剧。

(二)农村特殊群体儿童问题的具体表现

1.人际交往困难

一些孩子表现为不懂礼貌,不擅表达,不会控制情绪,在与同学交往中容易走向两个极端,即遭遇排斥和歧视,或者成为校园霸凌者[3]。

2.人生观、价值观偏移

他们信奉新的“读书无用论”,缺乏理想目标,盲目攀比物质条件,得过且过混日子,消极对待生活,能看到的唯一出路就是初中或高中一毕业就进厂打工。

3.性格有缺陷

一些人表现为内向、孤僻、自卑、敏感、自私的性格特点,思想上更容易偏执,行为上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初中阶段这种情况会达到一个顶峰,表现出厌学、逃学、沉迷游戏等不良行为[4]。

(三)农村特殊群体儿童问题的成因

1.家庭教育缺位

(1)实际监管环境恶劣。这些孩子一般由年迈、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祖辈抚养,平时与父母沟通少,早早就要独自面对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更容易形成自卑、自闭、自私的性格[5]。同时,生活在老龄化严重、沟通封闭的村里,他们身边缺少可供模仿的学习人际交往方式的对象,使得这部分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

(2)家长不良观念引导。农村中流行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有些家长把这种错误的观念带给孩子,对他们的文化学习、道德教育不上心,只是用物质方式来弥补陪伴的不足。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消极对待生活的态度。

2.社会环境影响

(1)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特殊群体儿童数量庞大。很多圆满家庭也在外出打工中出现裂痕,单亲留守儿童增多。家庭重组中,孩子往往又会成为新家庭的边缘人物,出现事实无人抚养的孤儿。

(2)互联网时代,错误价值观病毒式传播和冲击。互联网让生活变得快捷便利,但同时也使生活在封闭落后的环境中,毫无甄别能力的农村孩子的活动、交往变得充满危险性。他们肆无忌惮地输出各种负能量的想法和言论,甚至互相怂恿做出滥用药物、自残等行为。

3.学校教育具有局限性

(1)无力应对“无限”责任。学校是半寄宿制农村九年一贯学校,学生的安全隐患和身心健康是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校级领导每日轮岗值班,旨在加强宿舍管理,为特殊群体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但若是学生发生安全问题或出现心理问题时,因家长不能及时监管和正确引导,学校所承担的“无限责任”又使学校处于弱势位置,同时也降低了家长的家庭监护责任和养育责任。

(2)周末及寒暑假时间空当,制约家校教育的合力。周一至周五寄宿在学校,经过教师和学校的严格管理及陪伴教育,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但周末和假期回家后该群体处于无人看管或祖父母无从管教的境地,往往导致这部分儿童学习、心理和行为习惯无法得到有效巩固。长此以往形成“进一步退两步”的往复现象,使得学校教育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农村特殊群体儿童关爱与教育策略探析——基于学校“向阳行动”的案例分析

为全面落实全国妇联、教育部等十三部委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共创美好未来为落脚点,让农村特殊群体儿童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学校于2023年3月1日全面启动了以“爱育烛照乡村梦,小小苔花向阳开”为主题的、以关爱农村特殊群体儿童为宗旨的教育实践活动,简称“向阳”行动。

(一)“向阳行动”工作步骤

1.调查摸底(2023年3月1日—3月24日)

开展“向阳行动”启动会及推进会,统计全乡农村特殊群体儿童人数,由校级领导和班主任组成八个小组对全校八个年级的特殊群体儿童家庭进行实地走访,详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2.汇总甄别(2023年3月25日—3月30日)

开展“向阳行动”走访汇报会,八个小组汇总学生问题并将走访情况一一汇报。

3.辩证施策(2023年4月1日—4月25日)

开展“向阳行动”研讨会,八个领导小组组长针对前期走访所汇总的问题建言献策,并制定帮扶措施。

4.量身帮扶(2023年5月1日至现在)

将前期制定的帮扶措施进行分类整理筛选,小组领导带领班主任领取适合每个学生的帮扶措施,并实施帮扶。

(二)具体关爱与教育策略

1.教师及时补位,给予特殊群体儿童更多关注

学校在爱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开展各类活动,鼓励教师与特殊群体儿童采用多种方式交流沟通,从而达到扭转学生自卑心理,逐步建立自信的目的。

(1)班主任用照片记录学习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让孩子在照片展示中找到自信。

(2)科任教师与孩子多进行生活小事上的沟通,让孩子感受到无微不至的爱和温暖。

(3)依托课后服务课程体系,鼓励并推荐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校少年宫社团活动,以期在班级及学校汇报演出中获得自信心。

(4)多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班主任及时与陪寝老师沟通,多关注孩子的言行,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情绪和思想引导。对于个别有极端想法的孩子,应发挥校园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实行一对一疏导,做好危机干预,必要时寻求社会专业团队的帮助。

(5)学生结对帮扶。根据帮扶孩子的数量、性格特点,在班级内组合“小小家”,孩子按长幼有序互相称呼,抱团取暖。每个小家庭再分配两个优秀学生作为小小家庭代理家长,协助班主任管理和组织教学活动。

(6)师生结对帮扶。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多联系学生,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促进师生感情,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2.丰富生活体验,赋予人生更多意义

组织各类活动,鼓励特殊群体儿童做有意义的事,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感。

(1)成为“班级事务小主人”。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特点,多为特殊群体儿童分配任务。因为有事可做,所以他们很快在班级中获得存在感和归属感。

(2)成为“体育运动小健将”。经常组织形式不一的体育锻炼,为孩子的不良情绪寻找一个宣泄出口。

(3)成为“阅读小标兵”。语文教师布置居家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把玩手机的时间用来阅读,读后班内分享心得。

(4)成为“家务小能手”。将劳动教育做到实处,要求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体会生活,理解父母的艰辛。

(5)开展户外研学旅行活动。

(6)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学生走入劳动实践基地,亲身体验种植、护理、收获全过程,感悟自然生命。

3.开展主题教育,挖掘学生更多优点

(1)以“感恩”为主题开展班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2)注重法律教育。以此规范特殊群体学生的行为习惯,让遵纪守法的观念深入人心。

(3)以“尊老爱老”为主题开展献爱心活动。

(4)进行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带领特殊群体儿童做系统培训,增强其自信心与心理韧性。

(5)开展励志教育活动。让学生关注社会中其他弱势群体,以此唤醒其进取之心,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4.确立适宜目标,给予更多引导

落实个人档案制度,给每个特殊儿童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生活目标、特长发展目标等,关注学生成长,逐步培养其成就感和自信心。

5.群体精准分类,争取校外更多帮扶

对贫困家庭子女,除争取社会公益组织的经济援助外,我校还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班级,进行一对一帮扶,使孩子感受到社会温暖,真正做到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育人。

(1)优先考虑每年贫困住宿生补助,对特殊群体儿童进行帮扶。

(2)针对性减免校车费。

(3)争取社会爱心组织的物质帮扶。

(4)党员精准结对,满足孩子的“微心愿”。

(5)与白城师范学院师生联手,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将大学生教育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活动与农村特殊群体儿童的关爱教育有机结合。

6.学校、家庭携手,赋予未来更多可能

学校邀请家庭教育讲师进行知识普及讲座,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培训。

(1)加强教师培训。从强师能、树师风方面加强对教师教育情怀的引领。

(2)开展家长培训。召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开设家长课堂,逐步改变家长把孩子放到学校就完全脱离责任的错误观念,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减轻特殊群体儿童的客观生存压力。

(3)利用教学开放日活动加强家校合作,互相理解支持。

(三)意义与展望

“向阳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广泛参与。只有建立以学校为主阵地,教职工为主力军,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各村社广泛参与的帮扶农村特殊群体儿童的工作网络,把每一名特殊家庭儿童都纳入帮扶范围,才能真正让这部分孩子享受到童年的快乐,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作为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把这些孩子留下来再送出去,让他们健康长大,努力成才,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基于此,笔者对农村学校的未来有三个展望:

1.农村孩子有美好发展

农村孩子面向未来的每一种可能性是否被尊重,源于当下我们是否有能力给予。最好的学习环境是农村孩子“乐学其中”,要让学习成为农村孩子真正强大有力的“武器”和“铠甲”。既成人又成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乡镇教师有幸福生活

要让乡村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幸福,真正实现乡村教师的素质提高和师能师德提升,享受源自社会对自己职业的认可和尊重。

3.乡村振兴有美丽愿景

农村教育本质上绝不是助力人才脱离农村,而是让他们走到更高更远的地方成就建设家乡的能力。我们愿以东胜教育沃土为战场,举全校之力,助推最美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群体家庭儿童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家庭“煮”夫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恋练有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