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区域禀赋 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04-05 22:37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玉英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劳动科技

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张玉英

中国一汽,被称为共和国汽车工业的“长子”。长春汽开区是全国唯一以汽车产业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具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拥有国内外领先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汽开区教育伴随一汽成长,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得天独厚的劳动与科技教育发展优势,形成了以长春市汽车产业集群、产教联合体、吉林少年工程院为代表的一批突破性、标志性、开创性成果。

一、“一领四建”开创劳动教育新格局

汽开区拥有丰富的实践场所和鲜明的红旗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独有的区位优势成为区域劳动教育发展的强力引擎;拥有完备的幼小初高教育体系,具有跨学段、跨学科实施劳动教育优势,为区域人才接续培养的劳动教育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汽开区对标国家、省市新时期劳动教育要求,确立“大劳动教育”理念,形成“一领四建”推进体系。一领,即以区域劳动教育推进体系核心价值为引领,以培育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为目标,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多种资源开发、多类场域并存的有机统一体。四建,即以四项关键策略整体推进劳动教育实施。一是机制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在组织保障、师资保障、经费保障、智力支持、评价激励等机制建设中,突出规范引领。二是课程建设拓展工作路径,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区本、校本课程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体系,编写幼小初高劳动教育清单,开发《走进一汽 走近汽车》区本教材。三是基地建设拓宽实施空间,以基地群建设延展劳动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建立“工业+”“科技+”“农业+”“生活+”劳动实践基地。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一汽路线、红旗文化展馆,以及一汽红旗与解放等企业、长汽高专纳入劳动实践场所,联合一汽工会,成立工匠宣讲室、技术发明展示基地,开展劳模进校园、汽车文化建设等活动;建设无供暖环境的寒地日光田园温室,开展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实现家门口的农业劳动教育;家校共育,让家庭成为培育学生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基地。四是特色建设促进内涵发展,采用一校一案策略,常态化开展必修课、学科融合及劳动实践,形成“美美与共”的学校内涵发展新样态。

汽开区建立了家校社劳动实践基地30个,研发地方课程12门,生成课例600余个,开展主题活动120余次,创作劳动作品6万余件,劳动课程开设率达100%。以劳动教育为支点,改变家庭、社会劳动价值观,构建了贯通学段的劳动育人体系,形成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五育发展新格局。相继承办全国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解读学术会议和全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论坛,区校两级劳动教育经验及“五育”成果在全国分享,七百余万人次关注学习;学习强国平台、人民日报、新华网等30余家媒体,国家教材局工作群、教育部官网等国家平台发布了汽开区劳动教育成果,形成了具有东北区域特色的劳动教育品牌。

二、赋能科技领跑人才培养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汽开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教育的重要论述,多渠道、多领域、多举措挖掘整合区域科教资源,积极推进科普资源进校园,面向全区中小学推广“菜单式”科教资源服务,引导全区中小学生参与科学体验和科技创新活动,推进中小学工程启蒙教育与实践,完善科技基础能力体系建设,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汽开区以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为目标,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构建“教育培养人才、人才驱动创新、创新带动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开放创新生态链。聚力研发科技教育课程,多维创新助推“双减”落地。汽开区本着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研发多样化和课程实施系列化的原则,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新型课程教学,积极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程,促进跨学科学习、STEM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实现科普课程设置多样化、内容综合化、课程特色化、体系拓展化,结合当前的“双减”政策让课程走向课外、走向生活、走向科技。聚力共建科技教育联盟,资源共享赋能品牌建设。汽开区建立了科技教育大学区联盟,形成了“1+X”科技教育新范式。建立幼小初高贯通培养的科技教育体系,启动“1+M+N”工程,即采用1所高校、M所科技企业带动N所区内学校的思路,着力培养学生工程素养。依托“一校三地”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成立“吉林少年工程院”,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项目指导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聚力培养科技教育人才,多元协同共促品质提升。汽开区教育局已与全国多所科技教育学校结对合作,南北融通,多赛道创新发展。与吉林省科协、长春市科协、长春市科技教育学会、吉林大学科协、长春市科技局等多家单位合作,形成了由教育部门牵头,科创、科协等领域共同参与的科创教育工作合力。聚力创设科技教育环境,场域覆盖提供有力支撑。汽开区合理利用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劳动教育基地、爱国主义基地等场馆阵地,构建起“学科课堂+社团课+两点半课堂+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家庭”的科创学习泛在环境,营造“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的良好科创氛围。聚力竞技科技教育赛事,以赛提能,收获硕果盈枝。

汽开区定期举办中小学科技周、科技月、科技节、未来工程师科技创新作品征集等活动,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工匠制造、创客工场及科学魔法秀等作品展示(涵盖机器人、VR、AI、3D、智慧课堂等多个领域),全面呈现中小学科技创新成果;编制汽车元素与科技创新相融合的《长春汽开区STEM教育实施指南》,开展汽车模拟驾驶体验培训、“小匠人”无人车拼搭驾驶比赛等,实现程序设计、创意绘画、科幻写作、科技制作的融通学习。

自2005年起,汽开区就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在韩国举行的“无线电测向亚洲锦标赛”中,汽开区第九中学荣获金牌;在保加利亚举行的“无线电测向世界杯比赛”中,汽开区第三中学荣获铜牌;在2023年全国“智力猎狐”无线电测向亲子赛(吉林长春站)中,汽开区包揽了前三名;“红旗吉车”作品获吉林省“吉车”STEM项目式学习特等奖;在国家级机器人大赛、无线电比赛、创新大赛等赛事中,汽开区学生共获得奖项674项、金牌30枚,累计荣获各级科技类证书3000余个,有近30项学生科技作品荣获国家级专利。2023年11月,汽开区承办2023中国STEM教育发展大会暨“中国STEM教育2023行动计划”丛书发布会,并以“从国际汽车城里生长出来的STEM教育”为题做区域STEM教育推进模式分享。

三、发展特色构建“五育”融合新生态

汽开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才、数字、品牌、质量战略为引领,以“十大工程”“五个一流”为支撑,实施“一核引领、两级携手、三方联合、四种机制”的“1234”策略,构建“五位一体”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实现教育内涵发展。汽开区遵循“融合课程观”,以省重点课题“区域推进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为依托,深挖“五育”教育元素,将中国一汽70年创业历史、五大整车厂的产、城、人、文化、科技、劳动、艺术和汽车城的生产、生活、生态元素融入五育课程,构建覆盖全过程、全学段、全学科的德育一体化课程体系;以教育部“国培综合改革项目”为平台,构建“教、学、评”智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引进“智慧足球”课程、优化冰雪运动课程,打造体教融合特色体育课程体系;开设智慧钢琴课程,开展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书画比赛等活动,打造美育一体化课程体系;以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为平台,健全“一体两翼”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向内挖潜,向外借势,多赛道联通,实现教育特色发展。汽开区汇聚内外优质资源,扩容赋能,擦亮品牌。一是构建幼小初高大完备的教育体系,汇聚家校社共育合力,打通线上线下育人渠道,依托青少年活动中心一校三地资源优势,打造人才培树品牌。二是把资源禀赋融入德育教育全过程,成立“红旗先锋少年宣讲团”,带领学生走进大使馆、中央电视台、智能生产线、工匠发明室等,在更广阔的平台学习并弘扬红旗精神;发挥德籍足球教练、国家优秀速滑裁判员优势,纵深发展校园足球、篮球、速滑等特色运动项目,推动与德国著名足球俱乐部合作,促进校园足球国际化;打造区域艺术名片,依托国家级专家指导,成立红旗青少年交响乐团、合唱团、民乐团、舞蹈团,师生在长影音乐厅举办新年音乐会、在红旗会堂为驻区企业进行慰问演出;聚焦“吉车”项目,进行整车设计、制作、组装、工艺的STEM学习;构建科创教育联盟,与深圳联盟区、联盟校实现南北融通,培育拔尖人才。

内育优师,外引专家,打造强师队伍,实现育人方式变革。依托省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项目等平台,培育名师;开放办学,聘用高校专家、大国工匠、社会特殊人才,优化“四位一体”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建设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打造各领域示范学校、名优校长和教师,形成“一校一品,一品一特色”的教育新生态。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劳动科技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科技助我来看云
热爱劳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科技在线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