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志愿精神 推动班级建设

2024-04-05 22:37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培育

吴 晨

(常州市花园小学,江苏 常州 213000)

青少年志愿精神的具体内涵表达上,主要是围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并展开一系列育人工作,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志愿精神的最佳体现就是互帮互助,这更是一个自然人在社会生存树立正确荣辱观的内在要求。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关于青少年志愿精神培育方面的研究较少,重点往往倾向于高校大学生层面。鉴于此,围绕青少年志愿精神展开探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青少年志愿精神培育的意义

(一)是实现中华民族强国战略的需求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建设和发展,本质上就是实现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并同步做好公民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以及个人品德的教育工作。青少年作为祖国发展的未来与希望,其所呈现的精神面貌、道德水准,直接代表着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水平。那么,重点做好青少年志愿精神培育工作,就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强国战略的基本需求[1]。一方面,青少年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方式,参与到更多的和谐社会建设活动中,以个人的视角,从活动中了解社会并成为社会建设的一员,促进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让志愿精神发挥出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建设的维系价值。另一方面,做好青少年的志愿精神培育工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让青少年成长为实现中国梦的中流砥柱的需要。

(二)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

志愿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现代社会风貌建设的现实反馈。青少年作为国家的希望,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不仅可以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对于青少年自身的道德品质培育、人生态度保持及健康生活情趣养成,均具有十分显著的促进意义[2]。青少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还可以从中学习到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和总结更多的生活经验,增强其动手实践能力,对于青少年的团队协作意识培育也可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青少年主动融入志愿活动之中,对其个人能力提升、个体价值实现,也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可以使青少年将自身的优势与价值发挥出来,在此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最终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二、依托志愿精神,推动班级建设

(一)优化教学内容及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志愿精神

学校教育中,教材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教学资源。此时,教师在深度培育小学生的志愿精神时,就可以借助于深度挖掘课本资源的方式,不断优化教材内容及教学形式,随后在正式课堂教学中,围绕渗透志愿者精神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工作[3]。对于小学生来讲,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并浸润于志愿者精神氛围中,一方面可以快速在课本示范下和教师指导下理解志愿者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则可以结合教材指引和教师点拨,去有规划地展开班级志愿活动,借以增强小学生的班级志愿者服务意识,促进其志愿者服务精神得到锻炼。

例如:教师在教学“How much”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小学生放映有关义卖活动的相关视频,让小学生在观看视频动画之后,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志愿者服务的形式、活动流程、活动内容等知识。当学生观看完动画视频之后,能够在更为深刻地悉知英语知识点的同时,还能够就此快速理解义卖所携带的志愿者精神及该类志愿活动开展的意义,从而在课本之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后续教学延伸中,如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当天,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在校园内以“跳蚤市场”的形式,举办志愿者义卖活动,将传统的“跳蚤市场”做志愿升级,转变为“跳蚤义卖”活动模式。活动结束之后,志愿者会将所有义卖收入及物资捐助给校园内的特困学生。

(二)丰富班级文化内涵,在班级文化创建中激发志愿精神

着重培育小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创建更加丰富的班级文化内涵展开,借助班级文化的创建,将小学生的志愿精神激发出来,进一步助推班级建设工作完成[4]。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范围内,设置植物角、科普角或是图书角,不同角落的管理,均由班级内成员成立“志愿小分队”承担,并以分期建设和管理的方式,来完成相应的管理工作。在划分志愿小组时,可以由4名小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成立“雏鹰志愿者小分队”,每个小分队的管理周期为两周,不同的小分队在征求成员意见之后,自由选择某一个角落的管理工作和对应的管理周期。作为小分队成员的志愿者,可以充分结合个人的特长,去围绕不同的角落,设计不同的管理方案:在班级内创建并管理图书角时,志愿者可以设计借阅卡,并详细登记借阅情况。在班级内创建并管理职务角时,志愿者可以研究种植哪一类植物,并结合教室布置风格,做好教室的装点工作。

在班级内创建并管理科普角时,志愿者可以在此角落内写字或是画画,增加并宣传一些科普知识。

在上述不同类型的班级内部建设活动中,小学生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形式,可以将自身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不仅增强其自信心,还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志愿服务的快乐。在小学生组织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个月作为时间节点,利用班会的契机,组织“志愿者服务分享会”“优秀雏鹰志愿者小分队”等评比活动,对获得荣誉的志愿者或小分队,需要在班级板报专栏的“我是小小志愿者”板块中进行表扬。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将小学生参与班级志愿的活动精神激发出来,同时,对于小学生的志愿者服务意识以及服务水平提升也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组织多样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志愿精神

在培育小学生志愿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出更具实践性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以此让小学生更多地从社会实践过程中,强化自己的志愿者精神和服务意识[5]。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小学生相继参与社会志愿活动后,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和付出,更能够从中体会到志愿精神的内涵与所反映的人生意义,并在亲身践行志愿精神期间,进一步提升了个人社会实践能力,实现全面成长。

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举办,其活动载体可以是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校园社团活动或是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为了选配更适宜学生的志愿者活动,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设置“一对一”形式的学习帮助小组志愿者征集活动,部分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成为志愿者之后,可以在课后或是其他课余时间,为学习能力偏弱的小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帮助其答疑解惑,并将此活动定义为学习志愿活动。在学习帮助志愿小组组建时,教师需要与报名的志愿者做好共同的讨论和沟通工作,并结合志愿者活动的需求,一起制定出更为完善且详细的志愿考核细则,以此去鼓舞更多小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帮助活动中。此外,在每年的重阳慰问活动或是学雷锋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班级志愿者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建立“手拉手”志愿活动,小学生在活动之前,需要早早完成礼物制作和节目表演的准备工作。对于部分写作能力比较突出的小学生志愿者,可以主动参与到校园小记者社团之中,挖掘身边的志愿者素材,在全校范围内做好志愿者精神的正面宣传工作,弘扬正能量。

(四)发挥家校合力,在家校共育中弘扬志愿精神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教育的效果,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之间具有极大的关联性。”由此可以了解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志愿精神,需要学校以及家庭之间共同努力,并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弘扬志愿精神,让小学生在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之下,拥有更加坚定的志愿者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讲,家庭教育工作的推进,使小学生能够在思想层面上逐步提升个人的志愿者意识。此时,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学生家长来到学校,在讲座中与学生形成精神层面上的互动。在培育小学生志愿者精神的同时,提升家长对志愿精神的认知效果,促使家长能够在小学生的培育过程中不断增强志愿服务意识,并以此倡导更多的家长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行动中。

在小学教育中,学校及教师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对学生家长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很好的促进意义,而且对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育人方面,也可以输出更加有效的示范效应。对于小学生来讲,其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支持下,往往会在精神层面上获得更多的鼓舞和激励,继而在后续的志愿活动中更为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此外,小学生坚定的志愿服务精神培养,可以反哺的方式,将更多的正能量从学校传递到家庭中,进一步促进家校共育成效提升。

发挥家校合力,在家校共育中弘扬志愿精神之时,可以做好下述场景的育人工作。例如:在入学之时,教师、家长可以自发组建志愿者队伍,来到校门口做好交通维持工作,树立良好的示范典型;在每年的秋季,为了保障机场航班能够正常降落,学校可以组织小学生来到机场周边,发布“秸秆禁烧”传单,并以拍视频的方式,向家长做好宣传。

(五)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想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志愿精神培养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建立起多元评价机制也很有必要。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班主任可以在班级管理期间,为“小志愿者”设置打卡器,该打卡器可以全程记录志愿者的活动时间与轨迹,从而更好地了解并记录小学生担任志愿者期间的服务履行情况,以此作为判断小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依据。

第二,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志愿者评价机制建设中,建立“雏鹰争章角”。在该项评价模式执行中,小学生志愿者需要先行完成自我志愿表现评价,随后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给予表扬和奖励的同时,也应该及时指出志愿服务期间存在的不足,便于后续改进。

第三,学校层面,在进行小学生志愿者精神培养时,也可以定期举办“我是小小志愿者”表演活动或演讲比赛。将小学生内心深处的服务意识以及服务热情全面激发出来,并以比赛的形式,让小学生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向他人学习,不断成长。

通过多元的评价机制,小学生可以在志愿者活动中学会彼此尊重,相互鼓励。在多元评价机制下,学生不断反思在志愿活动之时出现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最终帮助小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品质,成长为奉献社会、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可以从班级建设层面展开。首先,教师应该着重针对既有的教学内容及形式做好优化工作,并在课堂之中逐步渗透志愿精神。其次,教师应该重点针对班级文化内涵加以丰富,并从中逐步去激发小学生的志愿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小学生志愿精神,这对文化知识培育、综合素养培育质量提升都将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培育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