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探究方法论下初中语文“传统文化”主题模块教学研究

2024-04-05 22:37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模块

王 君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慧谷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

“模块”概念引入课程教学,是以学科课程教学目标为线索的新型课程组织形式,旨在打通学科间、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的壁垒,将主题相近、内在逻辑联系紧密,以及教学目标、学习方式相似的教学内容融合起来,构成相对完整、小型化的学习单元。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它们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初中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夯实与提升。并且,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在不断进行知识积累、语言感知和情感体验过程中逐渐提高的。因此,根据课程内容的文体特点、育人教育目标设置初中语文模块,安排不同教学主题,辅助以适宜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可能。

一、活动探究法的特点

活动探究法是“以生为本”核心,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的形式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思考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等。与讲授方式不同,活动探究教学是翻转课堂的一种“方法论”,教师根据单元教学主题,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参与活动、合作学习与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在探究中谋求合作、获得新知、养成习惯、形成素养,而这些都与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契合。

(一)强调主体个性

学生对语文的感受与理解又是多元化的,对学生的影响也并不是唯一的。因而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活动探究教学符合新课标指导思想,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凸显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本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促使学生学会知识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等。这些都是强调学生主体的个性,促使全面发展的体现[1]。

(二)注重过程探究

语文是综合性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强调知识培养,如语言文字的积累、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而且还在于培养学生的习惯和思维等。活动探究教学就是强调学习的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与体验。根据学习任务,学生从收集和整理资料中发现问题,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学习过程中逐渐理解语文教学内容,并作用于生活或实现迁移学习。

(三)把握综合内容

根据初中语文新课标中对学科教学目标的划分,分为课程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教学内容是综合的,涵盖基础的字词,以及阅读能力、写作、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重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内容所蕴含的语言、文化要素,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顺利组织教学。

教师设计、组织语文活动探究,应抓住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对应性、逻辑性,将探究性问题贯穿全过程,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展开教学过程。而确立教学目标应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此为出发点展开教学活动,再进一步以教材为主,以课外内容为辅,以教学主题为主线,推动活动探究向着预设的目标演进。因而,教学活动探究路径也更加清晰,如此师生才能轻松把握课堂教学全过程。

二、初中语文“传统文化”主题模块教学设置

(一)模块设置的原则

1.独立性原则

考虑到选择功能,便于内容的组元,模块相对独立,即为每个模块能独立承担语文课程教学任务。

2.综合性原则

每个模块的教学活动体现综合性,学生在每个模块教学过程中,都能提升一定的认知能力、语言素养和情感体验。

3.主题性原则

教师在安排每个模块内部教学内容过程中,应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设计。因此,教师可根据单元主题,进行二次重组,形成新的单元主题,便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的实施。

(二)模块课程教学原则

1.综合性

利用模块法展开语文课程教学,并不是根据知识结构的关联逻辑来组织教学过程。对此,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活动教学的方式呈现模块课程教学的综合性特点。

2.研究性

语文模块教学表现出体验性、实践性特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主题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促使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甚至能独立解决问题。

3.灵活性

语文模块教学过程体现出生成性的特点,教师根据学情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习惯调整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强度。如果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较强,可以扩展主题相关的研究领域,促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学习,产生兴趣,树立信心。

(三)模块课程的内容

围绕“传统文化”主题设置模块内容,包括古代诗歌主题、课内文言文主题、综合实践主题、名著导读主题等。四个模块可根据教学需求进行搭配,以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选择。

三、初中语文“传统文化”主题模块教学的策略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模块课程能对语文课程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性,其教学策略如下:

(一)纵向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厚植文化底蕴

从部编版语文教材编写内容的文体来看,古代诗歌教学重点倾向于诗句的含义、意象的赏析、语言的推敲以及情感的表达;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倾向于重点文言实词的积累、文言翻译的方法的习得、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分析;名著阅读的教学重点为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主旨的理解。对此,教师根据教材单元内容纵向对比分析,挖掘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课文,让学生围绕某些人物、经典故事或文化内涵等进行分析,如果学生学有余力也可以拓展一些课外内容,进一步探究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度递进,促使学生知行合一。简言之,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模块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千年文化的历史积淀极其博大精深,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能更全面,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师运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手段,以传统文化主题式模块教学作为内容,二者相辅相成贯穿于课堂中,发挥了任务驱动教学的优势,有效落实新课标。另外,初中语文教研组也可以设计一些符合学生习惯的“学习任务群”,利用任务导向展开主题模块化教学[2]。对此,教师可将主题模块设计成为活动任务单及具体的任务,与学生共同设计学习任务,根据教学节奏实施,循序渐进地展开单元教学,同时也可以依托活动探究,使语文主题模块教学的组织更为科学有效。

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 《记承天寺夜游》等篇章时,教师鼓励学生找到这几篇课文的共同点和不同,尝试分析探究古代贤人面对贬谪的态度以及其所蕴含的精神追求。学生经过精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表达自己的看法,此类文章均借助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寓情于景,将自己的贬谪之愁外化为动人之景,内化为济世安民之情,即便身处荒远之地,抑或远离朝堂之所,都能以或乐观豁达之情泰然处之,或以心怀家国之情镇守一方,这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内核。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把新旧知识进行勾连,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滋养心灵,提升素养。

(二)创新设计单元教学主题,培养综合能力

1.利用“活动探究”融合“识写”模块

注重以写字促识字的融合方向。这里的“写”不等同于练字和抄写,而是在写的过程中理解字词的含义,了解熟悉中国汉字的造字方法和结构意义,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我国汉字悠久历史的了解,进一步发现汉字之美,濡染优秀的传统文化[3]。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写字游戏活动——“你画我猜”。教师采取做任务活动的探究方式,促使学生通过研读汉字的偏旁部首和汉字的组成,以及汉字体例的演变过程,如甲骨文、小篆等,让学生猜出古文字的含义,教师也可以一同参与进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还可逐渐递增难度到句子、段落的理解。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更喜欢参与到课堂中,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且强化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及应用,促使学生积累更多词汇,进一步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提升对艺术的鉴赏和感知感悟能力。

2.利用“活动探究”融合“读写”模块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熟读和精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例如,古代诗歌主题模块教学中,就应侧重于读写的训练。 《诗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等,通过诵读读出故事情节,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读出诗人的情感表达;《水调歌头》《野望》《黄鹤楼》等,通过诵读读出意象之美,读出诗人的千愁万绪。教师以古代诗歌赏析为活动探究目标,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教师可利用问题导向的方式,促使学生从已掌握的鉴赏技能入手,尝试学会迁移知识和技能。

学生习得的知识和储备的能力,要运用到实践中,方可真正内化,因此,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读诵和鉴赏后,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写作,以写促读,丰富学生的语文素材积累,同时强化学生的训练表达能力,将积累的诗句通过直接引用或者化用的方式,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增添文章的文采和创意表达,也深化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注重多元化教学评价,促进课程教学的良性循环

教师可利用“活动探究”融合“评说”进行模块设置。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来说,促使学生在学习反思中成长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评”并不仅仅是教师评、家长评,学生评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但是有时限于教学任务,在课文解析上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另外,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有效的评价活动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有方法地学习。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对文本知识有认知,还要对本文有想法,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教师也要通过系列问题及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践行新课改的教育观和学生观[4]。

评价过程中,模块教学同样体现了选择性、研究性和综合性的特征。选择性与传统文化的活动探究内容相契合,可以采取与考试内容或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性是采取专题研究作为评价内容,如演讲、辩论赛等,是指增加评价的灵活性和学生体验性,如小组评价、社会实践参与、考试等。评价过程的实质实则是一个确定课程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计划所实际能达到的教育目标、教育程度的过程[5]。具体来说,首先,教师组织微活动,学生以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对“传统文化”相关的语词、语句和段落篇章进行分享,并表达出理由。其次,在系列环节之后,学生的文本,包括课文、课外阅读材料积累了一些鉴赏和评价方法,教师应给予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敢于表达,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最后,学生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评价,教师给予补充。多元教学评价具有关注学生和改进课堂教学的共同诉求,也为教师提供较为清晰的课堂设计方向。

四、结束语

总之,正所谓“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教师创设引领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促进知情意行的融合发展的学习情境,关注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用初中语文“传统文化”主题模块选择活动探究的方法,教师切忌将探究活动当成简单的任务布置与完成。在这些教学环节中,既要慎重选择,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素养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模块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