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与历史知识融合教学的策略分析

2024-04-05 22:37麻金晔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科历史融合

麻金晔

(前郭县乌兰敖都乡学校,吉林 松原 138000)

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的融合有颇深的历史渊源,仅从“文不离史,史不离文”“以诗证史”“以史成文”等耳熟能详的词汇中即可见一斑。现代社会对综合型人才培育的需求,使得同属一个范畴的语文和历史学科有了更加坚实的融合基础。两门学科的包容性都很强,相辅相成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从微观的语言文字的解读到宏观的继承与传播人类优秀的传统文化,两门学科又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这在当下日趋严谨的知识体系和日渐提高的学习难度的背景下,为学生认知图示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因此,探讨语文和历史学科的融合式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初中语文与历史学科融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属性模糊,融合存在越界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都属于基础学科。其中语文是通过语言文字对学生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发生作用;历史学科是从人物、事件入手,帮助学生形成文化历史观,二者的属性是不同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以二者相同的学科目标——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导致两个学科的属性与边界均被模糊。例如,在语文的古诗文教学中,本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语言文字的解读上,通过层层递进的解读实现知情意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师却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直接去挖掘古诗的写作背景和情感内涵,忽略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渐进式感悟而后生成能力的过程。而在历史学科的讲解中,关于唐宋两代文化历史的描述又用了过多的唐诗宋词的堆砌,没有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现实着手分析,看似取中两门学科的属性,其实两门学科的属性都没有得到践行,学生的能力培养也就只能浮于表面了。

(二)语言转换生硬,融合缺乏能动

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虽然同属于人文类学科,但在教学表达上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历史学科因为反映的是人类活动的客观存在,所以必须使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去做真实的再现。准确是其要遵循的第一原则。而语文学科虽也要对客观存在的人事物进行叙述和描写,但因为表述者个人的情感、性格不同,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就会加入抒情、议论等主观方式。当教师将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融合在一起时,语言作为一个纽带,是要在两门学科之间自如转换中取得平衡的。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长久的影响下,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历史教师,更擅长于使用本学科的教学语言。一些教师尝试使用跨学科语言进行融合式教学,又常常会出现不伦不类的情况。例如,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均会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语文教师为了兼顾历史语言的精准性,采用列表说明或是分条阐述;历史教师为了体现人文语言的描述性,则又加上了许多形容词[1]。这种缺乏衔接的转化也从侧面显现出教师融合式教学素养的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茫然的状态,影响了对知识的有效吸收。

(三)主观占据主导,融合认知偏差

在“文史结合”理念的引导下,语文和历史两门学科天然的连接性被强化,从而忽略了结合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个矛盾,即文学创作的初衷与历史学科的本源之间的矛盾关系。文学创作是作者主观思想的表现,可以加入许多想象、联想、幻想,甚至是谬想。历史的本源则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最大限度的还原,再揭示出历史事件之间必然的因果联系,获得一种认识世界一般发展规律的能力。初中生正处于认知高速发展的阶段,尚不具备自主调和两个学科矛盾关系的能力,因而教师对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的观点与看法常常会通过教学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或者说影响学生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三国演义》时,教师基于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去做人物性格的勾勒,由此产生情感上的好恶,再把这种情感认知传递给学生。但真实的三国历史中,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和《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有很大的不同,历史事件也没有那么多玄幻的色彩,如果在初中阶段就对学生认知造成误导,可能会对其一生的历史观产生错误的影响[2]。

二、初中语文与历史学科融合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融合语文与历史知识

针对教师在融合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学科属性界定不清的问题,教师应该跳脱于学科的局限,从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出发,去进行学科属性的认识,进而完成学科关系的梳理。例如,中国传统文化讲求“文中有史”“史中有文”,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古典诗词。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看,古典诗词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是炉火纯青的,作者依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创作,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面貌,另一方面构建着文学的意境,充分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征。比如: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很多人在研究历史时,会将其诗作当作极好的参考资料,这为初中语文和历史学科的融合式教学提供了具象化的解释。学生在七年级的历史课学习了“安史之乱”,到八年级语文课学习《春望》和《石壕吏》时,教师让学生先去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生平,从整体上把握这些作品的创作基调,这些都是基于语文学科属性的教学设计。接下来,教师让学生重温“安史之乱”,可以由学生自行言说,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视频,使其在构建的情境中更好地回顾这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历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获得情感上的激荡与共鸣,以读促悟,以悟哺读,不仅把前期搜集的资料与之串联在了一起,还对诗歌和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3]。回顾整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特别强调某一个学科的属性,但却并没有偏离学科的属性,如语文的读与悟、历史的真与准,而是将其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完成学习。

教师还可以直接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入手,构建教学情境,完成语文和历史学科的融合式教学。例如,在教学“人无信不立”时,教师从“信”入手,让学生观看这个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文转变的视频,思考其构造的方式,理解其造字的方法。然后提问学生知道哪些历史上与“信”有关的人物、事件,或者是名言警句。从语文学科的单篇教学巧妙地过渡到学科的综合教学,再延伸到文史结合的跨学科学习,勾画出一条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有机融合的路径。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路径不仅得到了拓展,还主动养成了跨学科学习的思维,从本体知识的学习跃升到了能力的养成。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学科之间的融合更容易实现,且对学生培养的目标更能从单维走向多维,这是一个基础的确立,是需要在实践中引起广泛重视和探索的。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灵活运用各类教学要素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组织者和教学活动的发起人,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我们进入跨学科教学的背景后,也就意味着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形态,教师必须通过专业的学习迅速融入这个形态中。首先,语文教师和历史教师都要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在保证个人专业能力处于持续精进状态的同时,建立起多学科融合式教学的意识,激发出个人更多的才能。其次,教师之间需要通力合作,在熟悉自己所任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要相关学科培养的目标、任务,使用的各类教学要素,能够从中提取出一些学科独有的教学要素。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开展学科间教研和听课活动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和历史教师可以一起备课、研课,共同梳理出教学的目标与任务,而后对比各自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异同,再一起通过听课观察发现异同是如何落实到学科中的,学生的反馈又是怎样的。接下来,两科的教师一起进行教学反思,为下一次的课程教学提供依据。从目前初中教学实况来看,这样的方式是时间成本最低、所获效能最扎实的方法,可以确保教师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达到素能提升的最大化。以初中语文的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和历史教师均可以让学生在前期以“革命英雄人物”为主题进行资料收集[4]。语文教师以原著为限定范围,历史教师以抗日战争为限定范围,学生一边阅读原著,一边结合原著的历史背景收集更多的英雄故事,在两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上达成一致。接下来,语文教师和历史教师可以依据各自学科的特点组织教学,而在作业设计上,两科教师再次合作,让学生组编一个课本剧,分角色表演,把作业变成了多主体参与、多学科协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剧中运用的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映照,事件则是真实还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英雄人物的精神与品质。这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两个学科并不总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是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以教师深厚的专业技能为支撑,设计出合适的课程。另外,教师把更多的学习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全程沉浸式学习,构建了一个多主体学习系统,与外部教师的支撑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关系,是对融合教学模式的延伸。

(三)尊重历史事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单科教学时强调的学习目的在融合教学时应该更加予以强化。因为语文和历史同属于人文类学科,所以在强调学习目的时,应该有意识地提高立意,扩大视野,从文化的角度着手,以树立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目的。为此,教师首先要尊重历史,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开展教学,以此激发学生正向的情感,用正确的态度看待历史。以三国的历史教学为例。学生对三国时代人物的认知大多来自小说《三国演义》,很多文艺作品也对三国人物进行了脸谱固化。这虽然是文学创作的需要,但的确和历史是有出入的。那么,在教学《龟虽寿》《出师表》等文本时,教师就要主动去纠正这一认知。例如,在《龟虽寿》的学习中,让学生以文本为依托,思考作品表达了曹操怎样的情感,进而去重新认识历史中真实的曹操。历史知识在这里开始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也可以求教历史老师。教师间也可以互相合作,从“真实的曹操”入手,了解他的功与过,进一步探究其历史偏见的由来。这种系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的属性,引导他们做出正确区分,理性看待所学习知识。在学习《出师表》时,教师则可以从文本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和“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入手,让学生细细品读其中的语言文字,再以“卧龙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的和诸葛亮有关的三国历史或文学故事:三顾茅庐、三分天下、草船借箭……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三国诗话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朗读背诵三国的诗歌、进行三国成语接龙。把语文和历史知识以趣味化的形式串联起来,也把知识从零碎化变得体系化,学生能够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实现从知识到技能的综合化培育,兼顾了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双培育。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语文和历史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他们作用于教学实践时,必须在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养成人文性思维,这对其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培养才会持续发挥作用。

三、结束语

文史结合的教育是综合且复杂的实践教育活动。在新课标对跨学科教学与综合能力培育日渐重视的背景下,这项实践教育活动拥有了先决性条件,也强化了其必然性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一方面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形成科学的教育认知,对语文和历史学科的属性、语言特征等做进一步清晰的界定,使融合式教学进入实践的快车道;另一方面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融合,又会增强融合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文学素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融合式教学真正成为提高现代教育教学质量的载体。

猜你喜欢
学科历史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超学科”来啦
新历史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