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精神的形成、内涵及时代价值

2024-04-06 22:07杨国斌常亦亭
关键词:攻坚中国共产党精准

杨国斌,常亦亭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国的贫困问题,实现了脱贫目标,并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脱贫攻坚绝非一日之功、一人之功。无数扶贫干部无私奉献、真抓实干,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社会各界人士群策群力、精诚团结,最终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历时8年的脱贫攻坚战,在实现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历史性成就的同时,增强了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1],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迈进新征程的开端,深入研究脱贫攻坚精神的形成过程,剖析其深刻内涵,探索其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脱贫攻坚精神的生成逻辑

(一)文化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精神伴随着实践,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从历史的视角来看,脱贫攻坚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脱贫攻坚实践的文化总结。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史,就是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在农业经济和政治、军事、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讲仁爱、重国本、守诚信、崇正义、促和谐”的伦理价值观[2]。中国古代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是脱贫攻坚精神生成的文化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民本、讲仁爱、求大同等理念,形塑了中国人扶贫济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济众助人”“节用裕民”等理念主张与“赐贫穷”“赈乏绝”等实践措施,在消除贫困的历史活动中不断得到继承与弘扬,成为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深深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中,为孕育脱贫攻坚精神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国传统价值观蕴藏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文明在扶贫济困方面始终注重强化社会合力,重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力量的团结协作,团结协作是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的重要保障。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榜样”作用,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这一传统,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以严明的纪律领导全党[3]。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反贫困斗争史”。广大人民群众在反贫困过程中表现的态度以及体现的奉献、团结、勤劳、勇敢、坚韧、智慧、互助、爱国等伟大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思想源泉: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

脱贫攻坚精神形成的思想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不仅为中国共产党人消除贫困工作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而且为形成以“团结、创新、人民至上”为内涵的脱贫攻坚精神增添了理论底色,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源泉。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创造性运用。

马克思非常关注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并从理论上分析了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在讨论“绝对贫困”问题时,马克思在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劳动的具体境遇之后提出,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指的是无产阶级因为被剥夺生产资料而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这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最明显的不同之处。所以,无产阶级贫困化指的是无产阶级总的状况恶化;在谈到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时,马克思认为通过劳动本身,客观的财富世界作为与劳动相对立的异己的力量不断地扩大,并且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存在,即相对贫困表现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差距。

(三)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反贫困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在消除贫困问题上不断积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反贫困理论。新中国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中国的反贫实践和反贫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脱贫攻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

新中国成立之初,绝大多数人民群众都生活在极度贫困中。毛泽东同志带领人民群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贫困治理的制度逻辑,也是消除贫困的最佳制度保障。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并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战胜贫困的终极目标。邓小平同志立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高度,把消灭贫困与社会主义道路及社会主义本质相联系,足见反贫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战略意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江泽民同志深化了对共同富裕的认识,确立了开发式扶贫方针,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胡锦涛同志指出,反贫困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集中凸显了人在反贫困中的地位和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4]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四)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实践

伟大实践锻造了伟大精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存和温饱问题都得不到保障,生活苦不堪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反贫困实践的主要做法,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摆脱贫困创造了政治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直面国内一穷二白、百业凋敝的现状,一边采取救济式的扶贫战略,一边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脱贫实践,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新征程,为我国消除绝对贫困提供了必要基础。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扶贫事业迈入新阶段,设立“专项扶贫资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施行“八七计划”等,各领域的改革措施纷纷出台并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脱贫实践焕发出新的生机。2020年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在脱贫攻坚战中,党和国家不断制定扶贫举措、加强扶贫体系建设,全国各界克服艰难险阻,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政策,全国人民团结奋斗,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了国富民强,这是脱贫攻坚精神的实践基础。

二、脱贫攻坚精神的科学内涵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2021年2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脱贫攻坚精神,即“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1],围绕消除贫困的目标,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继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一)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团结精神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就是齐心协力、英勇奋战,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集结精锐力量奔赴脱贫攻坚战场。“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是脱贫攻坚精神的力量源泉,是实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重要保证。“上下同心”是奋进的力量,为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提供了巨大勇气,其核心要义是“团结合作”,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实现“脱贫”的目标追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上下同心、团结奋进,为脱贫攻坚获得成功积累了经验。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强大优势,各行各业将专业优势充分融入脱贫攻坚战场,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公民个人纷纷倾心、倾力、倾情贡献力量,极大增强了攻坚合力,共同汇聚出脱贫攻坚的磅礴伟力。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上下同心,是前进的动力,是克服一切困难与挑战的强大勇气。只有广大党员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加强内部团结协作、统筹沟通,才能形成建设合力。中国共产党党员来自于人民,有着天然的群众基础,因此,中国共产党能及时认识到人民的需求,凝聚群众的力量,团结并带领人民群众获得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只有上下同心,才能尽锐出战。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脱贫攻坚要“尽锐出战”,强调在夯实上下同心这一基础上,优中选优、强中培锐,集中力量进行战略谋划,最大限度地帮扶脱贫减贫对象。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就是要举全国之力、集精要之师、整合有效资源,发扬拼搏精神,将脱贫攻坚任务持续向前推进。

(二)精准务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精准务实、开拓进取”就是从实际出发,精准施策,不断改革创新扶贫体制机制。求真务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优秀实践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优良作风。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切实应用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工作中,中国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反映了党和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方略,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围绕这个方略,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扬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对“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断作出创新部署,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实现了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的目标愿望。

要彻底摆脱贫困,最重要的是做到精准务实。精准的扶贫和脱贫方略,可以科学地将贫困的定义、实施和消除等重点问题集中起来。“精准务实”思想是“实事求是”思想的深化,其科学性、适用性也更强。面对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党中央确立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方略,实施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扶贫政策[5]。“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正是精准务实的重要体现。通过“六个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将扶贫措施落实到户,切实保证脱贫成效的精准性;通过“五个一批”政策,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型分类施策,找准“穷根”,靶向治疗。中国共产党将“精准务实”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精准务实”贯穿于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全领域。我国为走出发展困境、摆脱贫困难题,从创新上找出路,从思想和实践方面双管齐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从基本国情出发,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所面临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顶层设计层面的谋划部署,到工作的具体开展,注重政策落实,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独特性的重要措施,将扶贫、扶志以及扶智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扶贫之路,并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使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三)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

“攻坚克难、不负人民”就是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随着脱贫攻坚实践的深入推进,“入之愈深、其进愈难”的特征愈加明显。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永不褪色,从未停下攻坚克难的脚步。从社会层面来看,向善的活动具有价值立场,主体可以从价值层面选择其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脱贫攻坚精神中的“攻坚克难、不负人民”正是中国共产党向善这一价值取向的凝练,它体现在党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中。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锲而不舍的担当与毅力,中国共产党才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脱贫攻坚不仅需要党中央和各级政府战略部署和统筹协调,而且需要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发展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面对各种风险与挑战,克服了重重阻碍,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迈进。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广大党员干部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前往贫困地区履职尽责,齐心协力将脱贫工作进行到底,在一线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彰显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决心。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使命,他们以拼搏进取的昂扬斗志汇聚起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创造了中国的减贫奇迹。

三、脱贫攻坚精神的时代价值

脱贫攻坚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丰富并拓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谱系,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载体,为世界贫困国家和贫困民族提供了解决贫困问题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一)丰富并拓展了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和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念与政治文化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党的政治思想,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精神层面的一种表现。

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谱系是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传承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脱贫攻坚精神是在精神谱系的引领下锻造形成的,其历史源头可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奋斗中。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实践,总结出的独特的精神“坐标”,使党的奋斗精神升华到一个新境界,不仅与其他伟大斗争精神交相辉映,而且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我国不断克服困难,走向更大的胜利,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与绝对贫困作斗争的巨大力量源泉,展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畏艰难、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智慧和勇气,是中国精神谱系的发展与传承。必须用好脱贫攻坚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在前进道路上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不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二)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在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中,党中央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扶贫,积极开展中央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军队和武警部队以及民主党派的定点扶贫任务,同时组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共同攻克脱贫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铁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彰显出“中国之治”的巨大优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党始终能够推动自我发展、争取自我发展。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一以贯之地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6]。脱贫攻坚战开展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大局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谋划各项扶贫工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建立起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扶贫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协调、运转高效的扶贫工作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有了主心骨,这是全国各族人民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最大力量和最大保障。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又一次突出体现。

(三)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国际上带来“亲、诚、惠、容”的外交观念,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互鉴。中国将自己的命运同全世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既努力解决自己的贫困问题,又积极参加国际扶贫领域的合作,是全球扶贫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贡献者,同世界各国一道,建设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减贫事业中,以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不懈的努力,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道路。这不仅对我国意义重大,也为世界各国反贫困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极大地减少了全世界的贫困人口,对全世界的扶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的减贫工作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提高存在类似贫困问题国家的减贫能力,并为其他国家的减贫工作提供成功脱贫的示范。中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不仅加速了全球脱贫进程,而且提振了全世界消除绝对贫困的信心,是中国智慧在世界范围内的生动体现,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了中国力量。

四、结语

脱贫攻坚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摆脱贫困,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伟大任务。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锤炼了脱贫攻坚精神,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继承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基因并将其深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脱贫攻坚精神所蕴含的“团结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是激励中国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精神动力,为全世界反贫困工作提供了一条成功道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深远的影响。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体现在我国各项实践探索中,将作为一种伟大的精神血脉继续引领中华儿女在新时代奋勇前行。

猜你喜欢
攻坚中国共产党精准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