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视阈下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4-04-07 13:29成于思蒙菊花刘艳霞通讯作者
商展经济 2024年6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二十大高质量

成于思 蒙菊花 刘艳霞(通讯作者)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6)

1 引言

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推动乡村地区红色旅游发展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红色旅游本质上是爱国主义、意识形态和历史怀旧产品,发展红色旅游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国务院在《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不断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红色旅游在革命老区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价值。“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目的地接待游客量持续增长,在国内旅游市场中所占份额达到11%,说明红色旅游具有较高的旅游需求活力。如今,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领下,弘扬红色文化、创新红色旅游链条、科技赋能红色旅游已经成为一股热潮,然而在这股热潮下,尚需对红色旅游进行冷思考,在探明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时代价值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困境提出优化路径。

2 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旅游蕴含着共产党之魂,彰显了中华民族之魄,只有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方向指引,才能讲好红色故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彰显其政治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

2.1 政治价值: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现在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能增强民族自信心,还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红色旅游景区具有独特的革命意义,如赣南地区的“苏区精神”、西藏地区的“孔繁森精神”、浙江嘉兴的“红船精神”等,这些旅游资源彰显了共产党的精神,有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达成文化共识。游客在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参观,能体会到革命的艰辛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人民从落后逐渐走向富强,在发展进程中会出现文化碰撞,如新冠疫情溯源的政治化加剧了本就复杂的社会思潮。因此,开展红色旅游教育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影响。

2.2 经济价值:拉动旅游经济循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红色旅游除了具备旅游的基本属性外,还应具备独特的教育功能和革命老区扶贫功能。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已得到多方证实,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当地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对农村贫困广度、深度和强度的减缓效应被逐步验证,发展红色旅游能优化产业结构、拉动旅游经济循环。我国农业人口比重高,低收入人群数量多的革命老区将红色旅游视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例如,以毛泽东故居闻名的湖南省韶山市,在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战略导向下,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成为韶山历史上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以“红军遗迹”“地震遗址”为特色的四川绵阳市北川县旅游接待人数每年保持10%~25%的增长。红色旅游蓬勃发展带动景区及周边经济建设,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度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当下,由于新冠疫情的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许多农民工无法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谋生方式,发展红色旅游可为当地居民带来大量就业与再就业的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3 文化价值: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不仅能丰富旅游产业、刺激经济发展,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强国对内的吸引力和对外的影响力。红色旅游诞生于2000年前后,是我国大众旅游快速发展的发轫时期,红色旅游具有自身独特的红色文化内生性特征,对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导向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茁壮成长的原始动力。红色旅游有助于提高文化强国对内的吸引力,激发旅行者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助推文化强国建设。目前,我国红色旅游已经形成了12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红色旅游发展大格局,这些红色旅游品牌重塑和建构了红色文化基因及红色文化精神,有利于提高游客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人民顽强奋斗的思想基础。

3 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在迈向文化强国目标的新征程上,红色旅游已经形成文旅协同发展、乡村振兴和智慧旅游三大关键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一精神对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引价值。当前,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主要体现为传播模式陈旧导致游客体验感较差、专业人才匮乏导致管理效率低、资源整合能力弱导致发展内生力不足三个方面。

3.1 传播模式陈旧导致游客体验感不强

随着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实物展示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红色旅游传播模式陈旧体现为内容陈旧、形式传统、路径单一和受众需求严重偏离等方面,使得民众对红色旅游的了解止步于课本,大大阻碍了红色旅游的开发与兴起。红色旅游多以景区展览的方式面向游客,研究发现,景区展览方式趋同性较强,导致红色旅游产品与线路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影响游客参与度,较难培植忠诚客户,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红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对分布在远离中心城市、交通不便、偏远落后的山区和乡村地区负面影响更大。如今,游客对红色旅游有着更高层次的需求,但红色旅游产品种类单一、融合度低等问题影响了其高质量发展,例如缺少文创产品、夜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导致游客停留时间较短、消费较低,难以创造出更多经济效益。

3.2 专业人才匮乏导致管理效率低

红色旅游是重要的服务产业,具有很强的服务性质。红色旅游资源的挖掘、推广与传承均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对游客的体验感有直接影响。由于编制与经费紧缺,大多数红色旅游景区工作人员数量较少,且工作人员管理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水平较低,管理效率较低。例如,讲解人员的历史文化知识缺乏、业务水平良莠不齐、普通话不标准、缺乏个性化的讲解内容等,导致游客的接受程度较低,一些红色旅游景点甚至不设置讲解服务,仅使用提前录制好的播音器,即使游客对旅游线路、历史情境等有不了解的地方,也只能自己查找网络资源来释惑。此外,营销人才缺乏影响旅游品牌的传播,红色旅游资源需要得到有效的整合与创新,才能在宣传与推广中起到“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作用,而缺乏旅游营销人才,旅游品牌无法实现精准宣传,旅游项目的推广与创新也成为空中楼阁。

3.3 资源整合能力弱导致发展内生力不足

当前,红色旅游资源整合能力弱导致发展内生力不足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体现为红色旅游资源与区域其他自然、人文景观融合度不高,无法有效发挥红色旅资源的富民效应。例如,西藏在自然景观和其他人文景观融合发展进展较快,制定了神山圣湖、珠峰之旅等不同类别的旅游路线,但很少将红色旅游纳入其中,不利于提高西藏旅游市场竞争力,也很难形成品牌效应。由于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发展一直由政府主导,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商业性的投资与规划较少,加上红色资源保管不善、破损严重等问题较多,对红色文献的整理状况堪忧,理念滞后、专业修复管理人才欠缺,使得红色文献资源的管理与保存难以有效进行,阻碍了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4 二十大精神融入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本文以传承红色文化、振兴革命老区、激活市场潜能、提高旅游品质为目标,推动红色旅游实现“理念”现代化、“管理”现代化、“体系”现代化与“模式”现代化的协同发展。针对红色旅游发展困境,本文从把握关键点、找准切入点、探明生长点与激活创新点出发,系统性地提出促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二十大精神融入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4.1 把握关键点——以盘活红色资源为关键点,创新旅游品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本质要求强调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各个领域的重点要求与战略任务。红色资源不仅是鲜活的历史,还是书写未来发展的的重要动力。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以盘活红色资源为关键点,创新旅游品牌,积极探索红色旅游发展“新路径”。

在网络媒体时代,网络自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宣传成本低、覆盖面广且见效快的优点,完善且成熟的网络营销体系是在激烈的文化品牌竞争中赢得胜利的关键。为促进乡村振兴,各地应准确把握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智慧旅游等有机融合起来,构建涵盖文化休闲旅游、研学旅行、养生休闲多业态融合发展的体系,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创设“新机遇”。此外,这应集中资源优势,打造更多有内涵、有品质、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提高红色旅游的品牌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红色旅游的价值。红色旅游品牌的打造不能墨守成规,需要开辟更多新形式,如舞台剧、歌谣串烧、历史课堂等,让游客身临其境地领悟红色精神。白洋淀以红色资源为依托来发展现代旅游业,对安新县域内137处抗战遗址、遗迹全面调研、备案,并对重点文物进行修缮与保护,围绕“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核心思想,开发建设了白洋淀抗战纪念馆、王家寨红色博物馆多个主题展览馆。景区内留存有雁翎队革命斗争的历史图片600多幅、实物2000多件和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以雁翎队精神为主旨,设计开发了“痛击日寇包运船”节目。经常举办的红色文化研讨会、征文大赛等活动,借助旅游真正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地方发展的动力,以品牌促发展,带给人民群众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

4.2 找准切入点——以客户需求为切入点,提高政府监管效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要把脉客户需求,以改善革命老区发展落后的面貌为目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红色旅游发展描绘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宏伟蓝图。

针对红色旅游“线路陈旧、卖点单一、缺乏吸引力”等痛点,应着力推进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以客户需求为切入点进行创新,在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组建红色旅游政府监管小分队,按照规章制度确保红色旅游标准化、专业化的实施与推进,提高红色旅游行政监管的效率和公信力。例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县,地方政府十分重视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成立了黎平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宣传报道、专家顾问5个工作组,加强专业化指导,引领黎平县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依照《黎平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发展规划》打造贵州乃至全国的红色旅游“示范样板”,让更多旅行者自觉融入红色沃土,续写美好的“红色故事”。

4.3 探明生长点——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生长点,为红色旅游注入人力资本

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为民”的性质更为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引领驱动”,表明在发展中应尤为重视人才的价值。在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应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生长点,为红色旅游注入人力资本,以确保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为红色旅游注入人力资本,可选择两种方式:一是采取“引进来”策略;二是采取“走出去”战略。政府应积极扶持红色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为红色旅游注入新鲜活力。例如,将红色旅游产业的人才送到别的相关行业学习,提高实践能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曾输送51位管理骨干和五好讲解员参加江西井冈山举办的新疆兵地红色旅游专业人才培训班,通过以史感人、以史励志的教学培训,提高了学员的旅游知识和实践技能,激发学员崇高的历史使命感,进一步促进新疆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4.4 激活创新点——以科技赋能旅游为创新点,优化发展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表明,发展是为了人民,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是为了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的历史时代下,红色旅游的转变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它是对传统旅游业的颠覆与改造,需要用智慧旅游加以重塑与创新。

首先,以科技赋能旅游为创新点,形成红色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新型旅游营销模式。例如,增强沉浸式体验,更好地领悟红色旅游中的革命精神,利用人工智能、AR技术、大数据等推动红色旅游智能化发展;其次,用大数据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并以衍生品的形式实现文化创意的落地。例如,红色影视剧集、红色文化创意园、红色文化节庆活动等丰富的红色旅游样态,通过高科技打造红色旅游新体验。贵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推出的数字化展示,用投影沙盘、多点触摸、全息成像、虚拟讲解员等新媒体运营渠道,调动观众积极性,实现良好的参与和互动。赣州方特被誉为我国首座红色文化高科技主题公园,依托高科技创新为游客提供游乐产品和餐饮设施、休闲景观“一站式”服务,这一科技创意成为赣州乃至江西红色旅游大家庭的新名片;最后,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创新能动性,创造性地完善红色旅游周边特色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设施,打造多样性、创新性的红色文化线路与产品,如上海中共四大纪念馆打造的“四大”盲盒文创产品彰显了红色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创新融合。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二十大高质量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红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