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认证背景下纺织工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4-11 04:56徐珍珍
山东纺织经济 2024年1期
关键词:导师个性化人才

邢 剑,杨 莉,申 莹,徐珍珍

(安徽工程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1 引言

随着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经济开始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 2025”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各工程领域对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高校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2]。然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存在过于重视学科教育和技术教育,多学科交叉融合仍不足的现象,传统工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标准化、单一化的积弊已经显露[3],对于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和创新。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校培养合格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教育质量保障,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4~6]。工程认证目的是培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具备较强的综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发散创新的思维能力和较高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由工业经济时代的同质教育模式,转化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个性化培养教育模式[7]。个性化人才培养更能满足现代企业对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是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深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破学生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从本质上来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个性化人才培养都强调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科学、技术、工程和人文的融合贯通与统一,重点在于立德树人,满足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 个性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培养是根据学生学制制订培养计划,统一设置课程,课程内容同一和标准化,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8];学生和教师对个性化培养存在误读与困惑,个性化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与监控机制不完善,师资与课程资源不足[9];学生个性特点和差异性难以科学性评价和掌握,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难以实施,学生个性化发展受到较大限制。这些问题限制了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成为规模化个性化人才培养难以突破的瓶颈,因此急切需要采取新的方法和手段加以解决。专业建设应以行业与企业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学生个性需求,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通过本科生人才培养路径改革,在两者间实现平衡。

3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安徽工程大学纺织工程专业于2021年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和持续改进三大理念,纺织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实施,同时专业根据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学生中心,个性化培养,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型、多路径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3.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增设个性化交叉平台。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及补充标准,纺织工程专业在控制总学分基础上,优化现有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和专业限制,培养方案中增设了个性化交叉平台,通过一平台(个性化交叉平台)、两类型(交叉必修课、交叉自选课)、三模块(人文经管类模块、理工类模块、艺体类模块),与其他学院合作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强化文理工交叉融合,推动人文素质教育与纺织工科教育协同发展。

制定“一生一策”培养计划。依托学科优势,突显纺织专业特色,按照成果导向对课程体系反向设计,优化课程设置。专业开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管理、法律、营销等跨学科交叉类必修课程,其他自选交叉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推进跨领域知识的融合融通。

3.2 深化学分制改革

纺织工程专业推行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打破学年学分制的时间和内容刚性,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就业、升学等需要,提前设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学习方案,在修满专业必修课程和交叉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专业交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实现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修读选修课程。同时专业必修课也允许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每学期提前修满2门课程。

专业与其他学院合作增加课程数量,加大课程开放力度,提高选修课程比例(25%),构建适应学分制要求的课程体系,形成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学科交叉教育平台和实践教育平台的课程体系。学生可自主选择课程、教师、上课时间和学习进程,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年级、跨学院选修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拥有更多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程目标,更新课程内容,不断拓展学生视野和综合素养。提供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时间,不再按照固定学制“齐步走”,让学生自主“挑选”老师、课程,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通过学生选课倒逼教师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理念与方式,由“漫灌式”转变为“滴灌式”,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学习获得感。

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通过第二课堂,加大学院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力度,有效利用科研课题、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重大赛事、校企合作等,引导和鼓励学生尽早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进赛事、进企业,加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培养方案中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及学分,优化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安排,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拔尖创新人才计划,2022年起纺织工程专业实施“拔尖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试点工作,专业每年选拔20人组成拔尖创新实验班,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享受拔尖创新班的相应政策,授课形式采取小班教学,在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实施“实验班”集中授课,在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小班化培养。专业对拔尖创新实验班学生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单独制定培养方案,三年内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各项要求和学校学分。创新班每位同学配备本科生导师,按照“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进赛事、进企业”以及“个性化、小班化、导师化”的“五进三化”模式全过程培养。同时学院对拔尖创新实验班实施奖励配套机制,实施奖学金、助学金、科研基金配套单独政策。

实施卓越工程人才计划,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纺织产业变革的高水平、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2021年起纺织工程专业引企入校(芜湖悠派护理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冠名班“悠派班”,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专业每年选拔30人组成冠名班,实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冠名班在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企业培养模块,企业与专业共同制定模块培养计划并提供企业专家授课,冠名班利用周末进行企业相关理论课程学习,寒暑假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冠名班在学校相关奖学金、助学金和科研基金政策的基础上,企业另单独设置奖学金相关政策,冠名班同学可两者兼得。

4 个性化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4.1 强化师资团队保障

构建三位一体育人团队机制;以本科生导师为核心,辅之以辅导员和班主任,形成个性化育人团队。本科生导师负责每位同学的个性化教育情况的把握,拔尖班学生一人一导师,其他班级四人一导师,冠名班学生另外配置企业导师。导师负责学生学业、科研实践、生活和就业等全方面、全过程的帮助与指导,引导每个学生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实行定期考核制保障指导次数和质量。班主任负责班级个性化教育整体状况的掌握,及时与本科生导师沟通,对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进行梳理反馈,并对一些困难学生(个性化不突出、人云亦云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以及正确合理选择课程。辅导员掌握整个纺织工程专业的个性化教育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班级个性化培养方案的不同,分类进行管理并统一协调跨专业跨学科课程设置,梳理不同类型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反馈学院进行处理,负责奖助学金制度的实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个性化人才培养。

优质的教学团队也是保障纺织工程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根本。学院以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形式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及团队,提升教师团队对学科前沿发展内容的讲授质量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大产业教授、产业导师、课程特聘教授选聘力度,推进校地高层次人才共享,提升教师团队的产业化背景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依托学校教师工作部、教师能力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实施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计划,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专业选派的本科生导师和班主任均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和高度的责任心,关心学生成长成才。在平时指导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学习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入多样化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4.2 强化教学质量保障

为保障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立以督导监控、过程评价、考核反馈和毕业生质量调查为核心的质量保障闭环管理系统。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保障体系,健全各类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合理性评价和目标达成性评价。通过校院两级监控主体组织系统、校院教学督导反馈组织系统,实施个性化培养的督导、监控、评价。构建规范、系统、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政策制度保障体系,实施教学督导监控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期初期中教学检查制度、学生网上评教制度、教学院长例会反馈制度、学生信息员评价反馈制度等,强化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改进学生网上评教、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推动评价机制由“评教”转为“评学、评课”,发挥教学督导的督教、督学、督管、督改、督建作用。每学期形成《专业学情分析表》和《专业考试成绩统计分析表》,用于专业级学生个体学业的跟踪评估与反馈,教师团队依据反馈及时对学生关注和指导,帮助进一步规划学业,提高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学院积极推动毕业生质量调查与第三方评估,加强信息反馈落实,持续跟踪改进,形成教学质量保障闭环管理。

5 结语

个性化人才培养是纺织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必然需求。基于工程认证理念,纺织工程专业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改革学分制,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适应市场企业需求(出口端)又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进口端)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导师个性化人才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人才云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V eraW an g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导师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