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电影产业年度报告

2024-04-11 01:00张明浩陈旭光
中国电影市场 2024年3期
关键词:灯塔年度受众

张明浩 陈旭光

【摘要】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回暖,总票房不断回升,观影总人次与观影频次相较于2020—2022年有所回升。在供给侧,国产电影供给数呈现出上升趋势,相对于引进电影表现出较好的市场号召力。在放映端,影院、银幕及放映场次相较于疫情前都表现出平稳发展趋势。在消费端,中国电影消费主体的性别结构更加倾向于女性,年龄结构由之前的20-29岁扩展为20-40岁, 30岁以上的女性成为观影的重要群体。在消费驱动力上,受众的消费目的倾向于社交目的与亲子教育目的。在总体格局上,腰部电影表现出持续发力与不断发展的趋势,电影格局表现出趋于平衡化发展趋势。在类型上,犯罪悬疑类电影与动画电影表现突出,且表现出明显的影游融合特点,动画电影表现出多元平衡发展之态势。2023年头部电影表现出新主流的新转向,即新主流电影在不断探索“主流+多元类型”的创作模式。短视频宣发成为2023年宣发的重要媒介且表现出“参与性”趋势,点映成为线下宣发重要策略,但需要谨慎对待点映时长与场次过多的情况。这些新变化与新趋势为未来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多维度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2023年 年度产业报告 数据分析 规律总结 趋势预测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发展研究”(项目编号: 20ZD19)阶段性成果。

2023年对于中国电影而言是回暖、恢复且发力的一年。2023年是中国电影市场自疫情后首次全年全部时间段放开线下影院观影的一年,排除了2020—2022年疫情的影響,中国电影市场在大环境确定性下有序恢复。

2023年中国电影的市场发展之势有数据为证:

全年中国电影年度总票房达549. 15亿、观影总人次12. 99亿、人均观影频次2. 58次、年度放映总场次为1. 29亿次、年度日均放映场次为35. 4万次。并且, 2023年年度电影总票房相对于2019年年度中国电影票房642. 66亿而言,同比下降15%,但相对于2020—2022年年度总票房均值 325. 80亿而言,同比增长69%。不仅如此, 2023年国产电影总票房高达460. 05亿,是自2019年以来国产电影总票房最高的一年。[1]

在回暖、恢复的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从具体的数据梳理中进行电影年度产业总结,进而从生产、消费、受众、营销等多重纬度对2023年中国电影进行全方位考察,并在总结的基础上,为今后电影创作与产业格局提供必要经验与启示。

本文主要以灯塔数据的《灯塔2023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2]与猫眼的《2023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报告》[3]这两个年度电影数据报告中的数据为质化分析的主要依据,[4]进而从中总结、发现、把握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之变化。

一、供给端分析:国产电影上映片数、票房成绩分析及其与引进电影的对比

在全年新片上映数量上,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3年共上映510部新片,其中进口电影78部,国产电影432部。在年度新片上映数量指标上, 2023年的上映数量呈现出明显的恢复趋势。2019—2023年年度新片上映数量分为551部、287部、522部、326部、510部。可见, 2023年在供给端上,中国电影的供给数量较大,供给频次基本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但在供给恢复的大背景下,有一个重要现象值得关注,那便是进口片上映数量与国产片上映数量占比的变化。根据灯塔数据显示,相对于2019年进口片上映数量124部而言, 2023年进口片上映数量仅仅为78部。也就是说, 2023年总上映新片中,国产片上映数量是比2019年高的,之所以总上映数没有达到2019年成绩,是因为进口片上映的缩减。不仅如此,在票房数据上,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3年国产电影票房高达460. 05亿,相对于2019年的411. 75亿、2020年的170. 93亿、2021年的399. 27亿、2022年的255. 11亿而言,成为自2019年以来国产电影票房的最高额度。而在进口片年度总票房数据上,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3年进口片年度89. 10亿的年度总票房尽管同比于2020年的33. 24亿、2021年的73. 31亿、2022年的45. 56亿而言,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但相对于2019年230. 91亿而言,依旧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断崖式下降趋势。

而在国产片-进口片票房各占比上,灯塔数据显示,自2020年开始,国产电影票房的占比就保持在83%以上。如果说2020—2022年因为疫情原因及国外电影引进、播映数量有限而导致数据可能不够准确。那么,国产电影的票房占比在2023年依旧保持在83%以上的数据现实就足以说明———目前的国产电影相对于引进电影而言,尽管不能说完全赶超引进电影,但其票房号召力及促使受众消费的消费购买促进力更具实力。

当然,这也潜在说明中国电影消费观念的变化———中国大众对国产电影的消费欲望在逐步提升,对进口电影的消费欲望与消费购买力在下降(虽然未必就会一直持续下去)。而这一现象在进口电影2019—2023年破十亿的指标中,更能见端倪———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19年进口电影破十亿的比例为4%, 2020—2022年进口电影破十亿的均值为2%,而2023年进口电影没有破十亿的。相对于2015年前进口电影动辄成为年度票房TOP5中重磅嘉宾的历史成绩而言,总体中国电影市场回暖但进口电影票房及其表现下降甚至低迷的现实就足以说明中国电影受众观影习惯的变化与中国电影在国内电影市场上相对于进口电影的竞争力提升。尽管国产电影在总体实力与号召力上有提升之趋势,但正如灯塔数据所显示的那样,进口的好莱坞大片依旧是2023年“带动周末档三类电影”中的重要一类。相对于春节档、暑期档那种全民集中观影而言,能够驱动受众周末观影的好莱坞大片,其实力依旧不容小觑。

综上,若将此种变化置于自1994年起中国开启引进海外电影的创举至2024年这三十年,中国电影引进海外电影的阶段史来观之,我们能够惊奇地发现———引进片尽管在最初引进时被称之为“狼”,但至今而言,引进片对于中国市场的意义及其地位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即由之前近乎霸榜年度电影票房榜TOP10的地位,逐渐被国产电影挤出了年度票房TOP10序列之外。如表1所示,尤其是2019年以来,国产电影在中国电影头部TOP10之中的占比相对于引进电影而言呈现出碾压趋势,这也说明国产电影在与引进电影竞争的30年来探索出了一条吸纳西方但又把握、满足中国本土受众审美偏好的独特道路。

也就是说,从1993年中国电影低谷期,到如今中国电影票房成为世界首位,这其中离不开1994—2001年间引进片对中国市场的激活,也离不开2002—2016年间引进片发挥“鲶鱼效应”刺激中国电影创新。中国电影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探索了与好莱坞大片类似的“大片”,探索了具有中国特性、聚焦中国历史与英雄人物的“后大片”,还在不断探索工业与美学、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相结合的“新主流大片”。无疑,正是竞争,促进了中国电影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此外,在与引进片30年的竞争中,中国电影不仅学会了好莱坞那一套工业化制作流程,而且在竞争中因为要找到引进片尤其是好莱坞大片所不具备的文化根基以更具有竞争力,而越来越重视能够引起受众互文、共鸣、共情的中国文化。这促使中国古典文化、民间亚文化、红色经典文化、家文化等多元中国特色文化不断被挖掘,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进而达到了一种文化战略层面上的继承、繁荣与创新发展。

二、放映端分析:平稳的放映场次与趋于保守的影院及银幕建设

电影的市场表现与放映端息息相关。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19—2023年中国年度放映总场次分别为1. 27亿次、5659万次、1. 23亿次、1. 02亿次、1. 29亿次, 2019—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日均放映场次分别为34. 9万次、30. 1万次、33. 7万次、28. 0万次、35. 4万次, 2019—2023年中国放映场均人次分别为13. 6人、9. 7人、9. 5人、7. 0人、10. 1人。放映总场次与日均场次可以表现出当年放映端的状态,对比2019年的相同数据而言, 2023年中國电影市场在放映端上显然表现出更为积极主动进行放映的发展态势。

就电影而言,放映是电影票房收入的核心与关键,所以,良好且平稳向上增长的放映场次数量能够为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提供有力的直接支撑。而总放映场次及日放映场次的逐步提升,也能表现出中国电影市场总体的平稳发展趋势。

当然,相对于2019年总放映场次的1. 27亿次而言, 2023年总放映场次的1. 29亿次增加幅度并不大,这尽管与相关的放映场地及银幕数有密切关系,但也似乎在说明一个问题,那便是可能在今后几年,中国电影的总放映场次进一步趋于1. 30亿次左右。那么,如何在有限放映场次中将观众更多地吸引进影院,便显得尤为关键。

而从2023年人均年度电影消费金额来看,将放映场次的影响力扩大,进而吸引受众进行不断地消费并非难事———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3年年度人均电影消费金额回暖到与2019年年度人均电影消费金额几乎持平的状态———2019—2023年中国电影年度平均票价分别为37. 1元、37. 0元、40. 3元、42. 1元、42. 3元, 2019—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人均电影消费金额分别为120. 6元、72. 5元、94. 3元、82. 6元、109. 2元。2023年人均年度人均电影消费金额同比2020—2022年年度人均电影消费金额85. 2元而言,同比增加24元,但相对于2019年的120. 6元而言,依然有进步空间。这也说明,今后放映场次及人均年消费金额有赶超2019年之势———因为,毕竟2023年只是疫情放开后的第一年,未来的2024年在经过2023年蓄力后,应该将会有相应超越。

电影是需要放映的艺术,而放映的硬件设备是影院与银幕。据灯塔数据显示,在影院数与银幕数指标上, 2023年银幕达到86310块,影院达到12723个。相对于2019—2022年分别的影院数11470个、11977个、12458个、12712个,及2019—2022年分别的银幕数69787块、75581块、82248块、83998块而言,无论是银幕数还是影院数, 2023年都成为近年来相关数据的最高。

根据如上数据可见,自2021年来,中国影院数与银幕数尽管每年都有所增长,但涨幅并不大,生长平稳。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在电影硬件设备播放及空间供给方面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也在说明我国影院与银幕正在趋于饱和。不仅如此,从2023年影院总数仅比2022年多11家这一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目前在影院投资领域,投资人十分慎重。而从新建影院数据之中我们也能够发现这种“慎重”投资影院、开发影院的趋势———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19年新开影院数为1430个、2020年新开影院数为954个、2021年新开影院数为1104个、2022年新开影院数为827个,而到了2023年,新开影院数仅仅为613个,甚至不足2019年的一半。

影院开发趋于保守这一趋势与影院收益有直接关系。根据灯塔数据统计显示, 2019—2023年以来,仅有2019一年全国影院年票房超500万影院的数量占比超过了30%,在2020—2023年,全国有70%甚至更多的影院年票房不足500万。

影院作为一种特殊空间,其设备费用、空间租赁费用等不是小数目,但影院因为是为观影搭建的特殊空间,其空间转化率与其他商业用途率又不高,这就导致影院投资会慎而又慎。不仅如此,从影院对档期的依赖数据来看, 2023年春节档与暑期档就占比了影院年度总收入的50%。也就是说,全国很多影院空间在2023全年时间中近乎有超3/4的时间是较为冷淡的。就此而言,影院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仍然是影院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毕竟,只有影院这一投放端保持良好的支撑,电影才能有窗口可表现,若影院都无法自负盈亏,电影发展也必然受限。

三、消费端分析:消费年龄区间的扩展与消费行为中的后置消费意识

(一)消费群体与消费年龄分析

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3年购票用户男女占比为女性占比58. 1%、男性占比41. 9%,其中,女性购票用户占比呈现出平稳上升趋势(2020年女性购票占比为50. 8%、2021年女性购票占比为52. 8%、2022年女性购票占比为56. 1%),男性购票用户占比呈现出下降趋势(2020年男性购票占比为49. 2%、2021年男性购票占比为47. 2%、2022年男性购票占比为44. 0%)。

而在年龄群体分布上,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3年24岁及以下区间的观众数量呈现出下降趨势,与之相对的是30岁及以上的用户表现出平稳的上升趋势。并且, 20岁-24岁的用户占比19%与30-34岁的用户占比19%持平。

也就是说,以往20-29岁的观众主体,逐渐扩展为20-34岁甚至到39岁的群体。观影群体年龄的变化即观影群体年龄的高龄化走向,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与之相关的亲子类电影、教育类电影的发展。

或许,若从年龄分布角度再次思考2023年中国电影艺术尤其是高票房电影艺术创作所表现出的安全诉求趋势与亲子合家欢趋势,我们就能发现这两者的互动关系———具有教育、亲子属性的作品吸引着高龄观众观看,而高龄观众群体的观看选择也促使了这些作品的火爆。

而从受众年龄转向这一趋势中我们也能够有所启发———今后的电影创作需要更加重视30-40岁受众的观影诉求,更需要开发能够引起这一群体共鸣的相关题材与内容。而从30岁以上女性观众高占比电影数据中,我们就能得到相应启发———根据灯塔数据报告显示, 2023年票房破亿电影中30岁以上女性受众高占比的TOP10分别为《汪汪队立大功大电影2:超能大冒险》《熊出没·伴我“熊芯”》《茶啊二中》《学爸》《长安三万里》《疯狂元素城》《哆啦A梦:大雄与天空的理想乡》《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热烈》《长空之王》,可见, 30岁以上女性受众对动画电影尤其是具有IP属性、合家欢特色的动画电影及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有着较高的消费动力,而《热烈》与《长空之王》成为30岁以上女性观影占比高的电影的原因,应该与其主演王一博在30岁以上女性受众群体的高度影响力有密切关系———由此,未来中国电影如何从消费诉求端进行内容的生产创作的答案与模式,逐渐显现。

关于男性女性观影喜好,可以通过影片观众占比来大体发现中国男性与女性的观影偏好。根据灯塔数据报告显示, 2023年女性观众占比TOP10的电影为《芭比》《一闪一闪亮星星》《无名》《汪汪队立大功大电影2》《热烈》《这么多年》《疯狂元素城》《消失的她》《熊出没·伴我“熊芯”》《我经过风暴》; 2023年男性观众占比TOP10的电影为《敢死队4》《闪电侠》《蚁人与黄蜂女3》《惊奇队长2》《速度与激情10》《龙马精神》《碟中谍7》《变形金刚7》《奥本海默》《海王2》。

可见,女性受众更为喜欢女性主题电影,如《芭比》、爱情题材电影,如《这么多年》《一闪一闪亮星星》、有当红明星小生的电影,如《无名》《热烈》等,并且还关心爱情中的情感问题,如《消失的她》《这么多年》等。

而与女性这种情感细腻向电影相反的是,男性受众更为喜欢具有“速度”与“激情”品格的打斗类电影或高视觉冲击类电影。且这些电影往往涉及一个或一个团队式的“超级英雄”或“侠客”,可见英雄成长叙事模式及超级英雄故事依旧是吸引男性走入影院的重要前提条件。不仅如此,相对于女性受众而言,男性受众占比高的电影大多是好莱坞老IP电影,这也足以看出,男性受众群里对“追IP”的热衷与IP消费意识。

(二)消费频次与消费行为分析

在中高低观影频次数据上,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3年年度观影1次的低频观影用户为2. 58亿,同比2020—2022年相同指标的均值数据2. 21亿人次而言,增加了17%。不仅如此,相对于 2019年低频用户数据2. 35亿人次而言, 2023年同比增加10%。也就是说,相对于2020—2022年那种一次观影的人群而言, 2023年有更多的观众愿意并且主动走入电影院。尽管是一次观影,但总体基数的扩大,也在预示着疫情后观众电影消费的意愿即主动消费电影的行为正在恢复。

另一方面,受众观影的粘性相对于2020—2022年而言,有所升高———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3年年度观影2-5次的中频用户为1. 97亿,同比2020—2022年相同指标的均值数据1. 37亿人次而言,增加了44%。

但与此同时,迷影人群似乎正在减少,即一些年度观影频次超于6次的人正在缩减———根据猫眼数据显示, 2023年年度观影频次6次及以上的高频用户为0. 48亿;尽管同比2020—2022年相同指标的均值数据0. 23亿人次而言,增加了109%,但相对于2019年高频观影人次0. 81亿人次而言,高频观影人次缩减了一半。所以,如何使高观影频次人群重新回到影院,且培养观众的观影粘性,依旧是未来中国电影市场需要突破的关键瓶颈。

消费频次总体回升的大势上,受众的消费行为也发生了稍许变化,一部分受众消费更注重“前消费”,即注重先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想看”择选,而后将“想看”的作品进行观影消费。并且, 2023年的“想看”指数转化为消费的转化率均值提升显著,正如灯塔数据报告所显示的那样———“2023年想看总基数达近四年最高,想看转化率均值提升、首日想看率均值提升。观众兑现‘想看的时间更倾向在首周双休日、乃至次周。具有强粉丝属性、热门档期的大热电影仍能吸引观众首日即转化‘想看,但更多受众相对年长的影片想看转化率向次日集中。”[5]

这种从网络媒介上先了解影片情况,而后点击“想看”,再后进行即刻消费的行为,表现出观众对想看作品的高度执行力。并且,从粉丝属性强或热门档期大电影首日即转换消费的现实来看,若电影要吸引受众从想法即刻转换为行动,需要重视粉丝引导与粉丝宣发,并且还要重视作品的话题性运用。

但与受众相对比较根据个人兴趣来选择想看电影进而进行观影消费的消费行为或消费理念形成对比的是,另一部分受众在消费时更加注重口碑或评价,即部分受众采用“先观望后消费”的后置消费行为来进行电影消费。根据灯塔数据显示,在单影片首周票房占比数据中, 2023年单影片首周票房占比42%,次周票房占比30%,而在首周中,周五周六周日分别的占比为12%、17%、13%,周六周天相对于首周播放的周五而言,贡献值更高,而次周相对于首周票房贡献而言,也较为平缓。这种趋势实则从2019年延续至今。比如2019年单片首周票房占比为47%,次周占比为31%。其中,在首周中周五周六周日分别的占比为16%、18%、14%———次周票房效应依旧不错,并且首周周六周天播放额度较于周五而言也表现出观影后置之趋势。所以,这也启发电影生产者,无论是采用何种手段将冲动式或感性式受众吸引到影院进行首日观看,其核心依旧需要在内容上用力,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觀望口碑与评价的受众对影片进行消费。

由此,两种受众的两种消费行为(即“首日消费”的感性式消费行为与观望口碑评价的理性式消费行为)最终要落到电影本身———因为吸引受众“想看”进而“首日消费”仅为“术”,而让除粉丝之外的广大受众都从口碑、评价等正向反馈中从观望变为主动走入的内容,才为影片之“道”。

(三)消费的社交目的与亲子教育目的凸显

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3年全年观看2部及以上电影观众的比例为49%,相对于2020年的40%、2021年的45%、2022年的40%与2019年的56%而言,呈现出明显的回暖、恢复趋势。其中,暑期档双人观影的比例占整个暑期档观影单双人次的38%。

不仅如此,电影还成为合家欢、家庭教育的重要媒介,吸引着诸多想要进行家庭活动或亲子教育活动的家庭进行消费。根据灯塔数据对暑期档票房前五名正面评论高频词的梳理统计,可以发现,“教育意义”“小朋友喜欢”“带孩子看”成为这些电影中重要的正面评论高频词。这也足以看出暑期观众的观影诉求———想要借助电影抵达家庭教育,想要借助电影完成家庭教育,想要借助电影进行合家欢亲子活动。比如灯塔数据显示,《消失的她》就有诸多受众评论其具有实用性的“远离渣男”功效。这种教育意义与生活手册式意义及其现实实用性,能引起部分受众的高度关注。

《八角笼中》讲述生活条件不易的孩子依旧坚持梦想,成为了近五年来多人观影占比TOP1。这说明此种激励孩子好好学习,通过影片来教化孩子的作品,能引起家长的注意———该片评论中有诸多“带孩子看”“不屈不挠”“教育意义”等评论。

这种适合多人观影的影片为暑期档甚至春节档及其他长时间的档期排片提供启发———具有教育意义与观后讨论空间大的作品,能满足受众的“社交消费诉求”与“亲子教育消费诉求”。

四、电影格局分析:趋于平衡格局与“国庆档之困”

(一)电影总体票房格局分析

笔者曾在2021年电影年度报告中提倡一种良好的电影生态格局,主张重视腰部电影的发展———“在电影生产布局、市场生态、票房结构和受众定位等方面,应该注重‘腰部电影,即占据较大数量的中小成本类型电影的生产,打造‘头部电影引领众多中小成本类型电影之‘大鱼带小鱼式合理健康的生态格局。”[6]

从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格局来看,中国电影在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格局迈进。

一方面, 5-10亿票房的电影数量攀升,成为中国电影总体市场中重要的腰部力量。根据猫眼年度调查报告显示, 2023年20亿以上的头部电影数量为6部,与疫情之前的2019年持平。头部发挥关键拉动力之外, 2023年腰部电影也表现出近五年来十分良好的发展态势,根据猫眼数据显示, 2023年5-10亿票房的电影为19部, 2019—2022年的相同指标数据为13部、6部、11部、9部。显然,相对于超10亿的大片而言,合理有序的腰部电影持续发展,对于中国电影总体大盘而言,更为关键———因为毕竟头部还是少数,而真正的良好的电影生态是需要更多的5-10亿这样的收入良好且大体回报成正比的腰部电影。腰部电影的这种持续性发展将改变之前头部电影占比大但尾部电影占比同样大的相对不合理格局,更有助于电影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年度部均票房指数上升,进而表现出年度电影大盘的相对合理性与探索持续性发展之趋势。尽管2023年年度总票房549. 15亿相对于2019年年度总票房而言还有差距,但从猫眼年部均票房数据统计中可以发现, 2023年部均票房为1. 06亿,相对于2019年部均票房0. 94亿、相对于2022年部均票房0. 85亿而言,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无疑,中国电影市场及其年度票房成就是由无数部具体电影构成的,部均票房的不断攀升,也在从微小处说明国产电影的影响力、市场号召力在逐步上升。或许这样是在向中国电影市场传递一种信号———一种“小鱼与大鱼平衡发展的生态格局”正在逐步雏形、发展。

(二)电影档期格局分析与“国庆档之困”

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3年暑期档票房为206. 21亿,是近年来暑期档票房之首。相对于疫情前2019年暑期档的177. 78亿、2018年暑期档的173. 77亿、2017年暑期档的163. 57亿而言, 2023暑期假期电影消费增长明显。2023年春节档票房成绩67. 66亿也是史上“第二春节档”。此外,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3年的五一档票房15. 21亿、端午档票房9. 11亿也都是位于2017年以来相关票房档期数据的第三名。

显然,暑期档影史第一与春节档影史第二的成绩,说明在大多数大众休闲阶段的时期,大众对电影消费的消费行为提升。

但相对于之前几年的国庆档成绩, 2023年国庆档成绩并不如人意,这与2023年国庆档头部电影表现乏力有关———根据拓普数据显示,“2023年国庆档日均大盘票房3. 40亿,同比2022年增长 58. 7%,但仅为2019年日均6. 38亿的档期历史峰值的一半。国庆档新上映影片12部,较2022年同期增长5部。档期无票房破10亿的单片,市场集中度偏低。”[7]这种头部电影的票房乏力与2023年上映的题材类型及相关的演员阵容等密切相关。

对比2019年国庆档的三巨头《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2020年国庆档的《我和我的家乡》、2021年国庆档的《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2022年国庆档的《万里归途》而言, 2023年国庆档的几部作品《坚如磐石》《前任4:英年早婚》《志愿军:雄兵出击》,一是在阵容上相对于“我和我的”“长津湖”系列而言,稍显逊色,二是题材上新主流大片与前几年新主流大片相比并没有什么明显独特之处,而《坚如磐石》等作品又不具备《长津湖》类作品那种如好莱坞大片般的视听震撼力或《我和我的祖国》那种全明星阵容。

所以, 2023年国庆档之所以相对于前几年数据不好,可能一是因为超级大片如《长津湖》等巨作的缺席;二是新主流大片题材较为相似,对受众的吸引力不够;三是国庆档大盘电影中其他类型电影的竞争力也相对于前几年来说比较一般。当然,国庆档票房总体偏低也与国庆档预售期开启时间过晚有关。2023年国庆档在前三天才开始预售,这种没有提前“议程设置”的档期思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有着“想看消费欲望”的受众的流失。

五、电影类型分析:动画电影、悬疑犯罪电影的强势发展与历史战争类电影的冷思考

(一)发展强劲且平衡发展的动画电影

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3年动画电影在中国电影票房市场中获得79. 9亿的票房成绩,占比总票房的15%,上映数量为65部,单片成绩取得1亿以上的占比上映总数的22%,部均票房(100万以上的)为1. 57亿。在年度总票房方面,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3年动画电影年度总票房数量是2020—2022年年均票房总数36. 1亿的双倍。而相对于2019年疫情前动画电影的年度总票房114. 0亿、票房占比18%、上映数量73部,单片成绩取得1亿以上的占比上映总数的25%,部均票房(100万以上的) 1. 75亿而言, 2023年动画电影无论是在总成绩还是在票房占比上,都保持了2019年来动画电影强势发展的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说2019年动画电影大盘因为《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头部”地位而被拉高有偶然性。那么, 2023年动画电影的成绩则更能够理性表现出动画电影的强势发展。一方面,本年度并没有《哪吒之魔童降世》那样的大爆款,而是各个作品有序排列,票房成绩也较为符合动画电影本身定位;另一方面,年度动画电影类型之中又表现出多元共生、层次分明的生态格局———《长安三万里》那种诗意表达与文人气派的作品、《熊出没》那种开心愉悦且科幻感十足的作品、《汪汪队立大功大电影2》那种幼龄化作品,以及《深海》那种偏成人向艺术类电影,都使动画电影内部格局变得更为多元、丰富、层次鲜明。

这种类型之中的生态平衡趋势,表现出动画电影在长期发展中探索出的独特生存模式。而这种各种题材、样式都涉及,进而打造立体动画电影格局、题材避免撞车、内部内容又能够满足不同动画电影受众审美期待的创作格局与思维,不仅是需要动画电影继续保持的重要创作基调,也能够给近年来票房市场逐渐表现乏力的新主流电影创作带来一种别样的启发。

(二)悬疑/犯罪类电影对受众审美机制的满足及其游戏特性

2023年是中国悬疑/犯罪类电影的大年。一方面,此类电影的总体票房占比很高,并且相对于同类题材之前的年度票房占比而言,其成绩也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根据灯塔数据调查显示,在2023年各类电影类型观影结伴分布之双人观影占比数据中,观看爱情片的双人观影占比为62%,其次就是犯罪片(占比61%)与悬疑片(60%)。爱情片因为本身类型因素其本质就具有双人观影属性,但犯罪/悬疑片作为与爱情浪漫相对甚至美学风格完全相反的类型样式都能近乎达到爱情片双人观影的号召力,可见犯罪/悬疑类电影的社交属性吸引力或话题性———因为,毕竟在如今网络社交便利的当下,线下社交过程中双人有话题、有聊天主题显得尤为重要,而犯罪/悬疑背后那种探案、分析、揭秘与空白的设计,恰恰能够成为双人社交活动中的一种“粘剂”。

不仅如此,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3年犯罪/悬疑类电影的年度票房贡献比例也在2019年来首次入围票房贡献类型的TOP5,其中,悬疑类型片占比年度总票房的23%,犯罪类型片占比年度总票房的26%。

从犯罪/悬疑片所带来的审美体验来讲,我们也可以看出犯罪/悬疑片之所以火爆的重要原因。犯罪/悬疑片大多依靠“以果寻因”的叙事模式进行叙事架构,并且在“寻因叙事”过程中不断加入“反转”与“悬念”,这种不断吊胃口又不断反馈给受众结果的叙事模式,实则与游戏的那种“即刻反馈”叙事机制有着高度一致性———游戏借助挑战-结果的即刻反馈来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给人以确定性结果与确定性安慰,而犯罪/悬疑片的不断反转与结果即刻呈现(无论对错)的模式,恰恰能够给人一种确定性即刻反馈的审美快感;其叙事过程中不断“设置悬念-解答悬念—得到确定性结果”的叙事方式,恰能在带领悬念吊胃口的同时带给受众一种确定性的安全感。

当然,若从这些作品本身的叙事特质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电影有着一定的游戏特性与游戏反馈机制。以《消失的她》为例,该片对于男主而言是一个“反派自证性游戏”,而对于女主朋友们一方而言则是一个“角色扮演”+“反向求因”+“众人推塔”式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双方因女方寻找与男方躲避及寻找被害人尸体而串联在一起,而在此过程中,“真假女友”到位真假、男方到底是否为犯罪凶手等桥段设置在不断反转中,一次次挑战受众观看过程中的推理心理,進而起到一种悬疑刺激感与推理满足感。同理,《孤注一掷》更像是一个“荒岛求生”或“公主出逃”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公主一方被全面监控,只能依靠向外界传递“编码”后的“讯息”,再依靠外界的有序“解码”,才有可能成功。但该片存在诸多游戏漏洞之处,比如游移不定的反派二号与前期搭建起强烈出逃困难氛围但女主偶然性出逃的情节设置,都使这一个本来充满“出逃戏剧性”的电影变得有些荒唐与尴尬。而从北大、浙大每年举办的年度《中国电影蓝皮书》评选活动之第一轮网民投票中,《孤注一掷》这一年度票房TOP10的作品却在民众投票中位列末尾,颇发人深省。《孤注一掷》票房高但却投票数低的现象也许说明———悬疑犯罪类电影逻辑自洽依旧是其取胜关键,若为强制完成叙事而草草结尾,其口碑结局也会大受影响。

与动画电影强势表现及犯罪/悬疑类型电影的大幅度提升相对的是科幻类型、历史类型、战争类型的票房贡献占比急剧缩减,尤其是历史、战争类型作品在2023年的票房占比总和仅6%左右。这与2020—2022年集中式的历史战争类作品如《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的集中爆发有关,彼时的此类电影“在产业运作上,往往由国家部门谋划引领,整合资源,公私合作,在‘献礼之余力求最大可能的受众市场和商业收益。”[8]但历史战争题材2023年则表现出后续力不足,新主流大片尤其是历史战争类新主流大片如何保持持久的票房号召力需要着重探索。

六、头部电影分析:新主流的新转向

头部电影对于年度电影受众观影喜好及年度电影产业格局而言,都具有分析价值。通过分析头部电影,能够有助于我们从头部电影发展背后的趋势中总结出电影产业发展新趋势。根据猫眼数据显示, 2023年中国年度票房TOP10分别为《满江红》(45. 44亿,悬疑、喜剧)、《流浪地球2》(40. 29亿,科幻、冒险)、《孤注一掷》(38. 48亿,犯罪、剧情)、《消失的她》(35. 23亿,悬疑、犯罪)、《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26. 34亿,神话、动作)、《八角笼中》(22. 07亿,剧情)、《长安三万里》( 18. 24亿,动画)、《熊出没·伴我“熊芯”》(14. 95亿,动画)、《坚如磐石》(13. 51亿,剧情、犯罪)、《人生路不熟》(喜剧、剧情)。

如上文所述, 2023年中国年度票房TOP10皆为国产电影这一票房成绩就足以说明国产电影的票房号召力与当下受众观影及其审美的变化。但若详细对比2019年以来年度票房TOP10以内的头部国产电影,如表2所示,我们不难发现,从2019年以来,每年的新主流历史或战争大片位列年度前10榜的规律,在2023年消失了。

尽管历史、战争类新主流大片并没有出现在2023年年度票房TOP10榜单上,但2023年年度票房TOP10之中,诸多电影也都是具有新主流大片品调的电影,《满江红》《流浪地球2》《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熊出没·伴我“熊芯”》《坚如磐石》都为宽泛意义上的新主流电影。笔者曾经对常规的新主流大片进行过总结———“此类电影常以真实可信的中国故事、红色经典为题材原型或IP,以塑造国家形象,表达集体主义精神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宏旨,极力生产能够打动人心、凝聚国族意识的中国故事和中國人物,正面或侧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中国气派、中国风度和中国形象,但在操作层面上,则遵循市场原则,力求最大可能的商业化盈利。”[9]但笔者也曾多次强调新主流电影的广义性与开阔性———“不能仅仅局限于政治主流,青年文化等都要被纳入,青年文化在正统传媒上也许不是主流,但在网络新媒体上无疑早就是主流了。当下的受众主流不用说是年轻人。我们应该关注目前非主流但很快就会成为主流的一些电影语言、形态、风格等方面的新变化。而这些新变化归根结底是因为主流电影观众的变化,或者说越来越年轻化、‘网生代化。我们也不能对新主流这一概念故步自封、自我封闭———只有这样,我们所期待的‘新主流大片也才能保持生命力,才能不断发展。”[10]

就此思考, 2023年的这些年度票房TOP10内的电影大多实则在遵循新主流大片的核心使命即“正面或侧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中国气派、中国风度和中国形象”[11]。《满江红》是一部古装题材新主流作品,尽管该片架空原来的岳飞故事,但其故事原动力、核心动力为爱国小分队为传递岳飞将军遗训而进行的系列行动。《流浪地球2》相对于2023年年度票房TOP10中的其他作品而言,其新主流大片气质更为明显。该片以重工业形式进行视听震撼式感官刺激营造,以爱国、集体主义精神为故事本质,传递了负责任大国的中国形象,并且从人机伦理的高度、数字文明的高度,重申了中国对人生命的尊重,显然,该片是一部“讲好中国故事”的经典代表作品,更是新主流大片科幻化、外太空化转向的重要代表。而《孤注一掷》所带来的“全民反诈”效果及“普法教育”效果,无疑是一种电影教化实践。与之类似的《消失的她》所带来的“爱情反诈”教育及生命财产安全教育,也是一次安全普及实践。而《八角笼中》对山村孩童的关注,及其群体的梦想追求;《长安三万里》中高适的弃文从军实现人生价值的人生路径;以及《坚如磐石》对反腐问题的高度关注,都是十分主流且借助于不同类型题材内容进行的意识形态传达。并且,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电影通过不同类型,尤其是悬疑/犯罪类电影那种谜题揭秘的刺激感来进行主流观念传达的创作思维与方式,无疑表现出的是一种新主流新扩展的发展趋势。

2020年在《我和我的家乡》等作品出现时笔者就曾预测到新主流电影的“内向化”“心理化”转向趋势,而2023年这些非常规、非战争/历史题材电影的新主流作品的火爆,也足以说明新主流电影在新转向的路径上进行着不断地新探索与新扩展。并且, 2023年这些广义的新主流作品与笔者近年来一直提倡与建构的电影工业美学理论,即在市场与主流表达、在类型创新与意识形态传达之间寻求折中式创作的理论思维有着高度一致性。这也说明,新主流电影若要不断维持其“新”且“主流”的地位,需要不断随时代、文化及受众审美而变化。

七、宣发数据分析:点映长尾趋势、爆款类短视频内容机制与IP品牌的宣发拉动效应

2023年,点映成为宣发的重要策略。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3年点映过万场的电影达22部,同比2019年的14部与2020—2022年均的22部而言,呈现出点映成势之趋势。2023年点映票房均值达到7303万,同比2019年的3060万与2020—2022年均值3560万而言,实现了近乎超一倍的增长。不仅如此, 2023年点映过万场的电影占总票房的比例高达12. 9%,同比2019年的4. 5%与2020—2022年均值8. 2%而言,占比均值呈现出上升趋势。在点映天数上,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3年的平均点映天数为6天,同比2019年的4. 6天与2020—2022年均值的3. 6天而言,也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这说明宣发方在有意延长点映天数以力图实现映前“议程设置”———因为点映的过程以及点映后观众的评价,都会如议程一般零散分散在相关人员的朋友圈或其他社交媒介上,进而,点映的作品成为一种话题媒介,在大众都发布点映讯息后,试图借助电影进行社交与圈层划分的人群,也自然会受点映后受众评价与推荐的影响,而选择观看点映的作品。在此循环往复的点映议程设置下,电影也从单纯文本变成了社交属性的话题文本。

而在线上宣发中,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宣发成为电影宣发的重要媒介途径。根据抖音发布的《抖音年度报告2023》显示,“2023年上映的电影,在抖音的主话题下共发布、收获了934万条视频,同比增长220%;播放量高达2398亿,同比增长168%;总点赞量达54亿+,同比增长144%。其中不只有官方、明星、创作者的积极创作,更有平台用户的主动参与。”[12]

如今,短视频宣发相对于之前那种“明星路演视频”“拍摄现场视频”“拍摄细节视频”等短视频矩阵设置而言,更加注重宣发过程中的“受众参与感”。所谓受众参与感,即电影在短视频宣发时借助一种“可复制”的模版成为供给大众再次复制、演绎的母版这一机制,进而在大众娱乐、再次演绎过程中实现电影的多次传播与多元演绎。并且,还采用抖音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一种受众参与感的增加。比如《封神第一部》中妲己从洞中钻出来的场景,就一度成为彼时短视频模仿榜的重要作品;再如《孤注一掷》中王传君拜佛的场景也一度促进诸多受众进行二次创作,猫眼数据显示,其相关视频累计点赞量高达2300万+的傲人成绩。再比如张艺谋2024年新片《第二十条》就是借助抖音直播这种在场参与形式,以名导面对面的对谈形式,使其参与感氛围十足,进而促使该片预售票房就在当天不足两小时的直播中成功卖出了80万张代金券。[13]

此外,抖音短视频的“票务拉动”或“票务再拉动”功能也在2023年表现得尤为突出。所谓票务拉动是指好作品在抖音上不断发酵,自成话题,进而促进诸多受众走进影院,比如《消失的她》《满江红》的后期发酵都有抖音的拉动功能。而所谓票务拉动功能是指某部电影可能在定档或首次播出后并不火爆,但借助抖音平台的话题营造实现反转,比如“《封神第一部》首日票房只有5000万,但凭借‘质子团在抖音出圈而逆袭走出长线。影片上映后,片方不断将高光卡段、艺人直拍、幕后花絮、彩蛋等在抖音释出,相关短视频将影片频频推上抖音热点榜,为票房蓄足后劲。”[14]

而在线上短视频宣发的文案机制中,又属明星策略最为有效。灯塔数据对2023年高话题高爆款电影的短视频文案高频词统计显示,《孤注一掷》短视频文案高频词为诈骗、王传君、金晨、张艺兴,《封神第一部》短视频文案高频词为于适、费翔、姬发,《消失的她》短视频文案高頻词为朱一龙、倪妮、文咏珊,《八角笼中》短视频文案高频词为王宝强,《前任4:英年早婚》短视频文案高频词为“我们”、韩庚、于文文,《流浪地球2》短视频文案高频词为吴京、刘德华,《满江红》短视频文案高频词为易洋千玺、沈腾、张艺谋、雷佳音、张译,《坚如磐石》短视频文案高频词为张艺谋、于和伟,《热烈》短视频文案高频词为王一博。

从高话题高爆款短视频文案高频词中可以看出,电影的短视频宣发及受众倾向于的短视频关键词都为“明星”,尤其是以于适、王一博、易洋千玺为代表的男明星们,其话题度与影响力对于电影宣发而言更是起着关键作用。这也在启示今后试图借助短视频进行电影营销的电影,在营销时要借助好明星效应与粉丝力量进行相关宣传。

事实上,这种粉丝力量在北大、浙大每年举办的《中国影视蓝皮书》年度评选中也十分明显。在2023年十大影响力电影的第一轮评选即网民票选阶段,王一博参演的《热烈》《长空之王》《无名》在粉丝热烈的评选中成为了首轮评选中的前三位。这些数据也在提醒我们———电影宣发尤其是短视频宣发要十分注重明星效应。

在线上、线下宣发之外,作品本身的IP属性也有助于作品的营销与推广。根据猫眼数据显示,年度映前想看TOP10影片分别为《一闪一闪亮星星》(映前想看数为197. 5万)、《前任4:英年早婚》(映前想看数为187. 2万)、《流浪地球2》(映前想看数为121. 4万)、《灌篮高手》(映前想看数为115. 5万)、《满江红》(映前想看数为109. 9万)、《孤注一掷》(映前想看数为113. 9万)、《超能一家人》(映前想看数为103. 0万)、《铃芽之旅》(映前想看数为82. 9万)、《速度与激情10》(映前想看数为81. 6万)、《巨齿鲨2:深渊》(映前想看数为67. 6万)。不仅如此,从2023年年度进口影片TOP10中的系列IP电影占比中,也能够发现IP本身的票房影响力与宣发实力,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3年进口电影年度票房TOP10分别为《速度与激情10》《铃芽之旅》《灌篮高手》《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银河护卫队3》《奥本海默》《蜘蛛侠:纵横宇宙》《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海王2:失落的王国》《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其中,有7部作品为系列电影。

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宣发实践也在启发我们———在今后电影宣发过程中,要线下注重点映的长尾效应,要线上注重宣发过程中的明星效应,且要注重初期宣发过程中的IP效应。

八、结语

总体而言, 2023年中国电影在经历了2020—2022年的不确定性后,呈现出一种恢复、回归之趋势,平稳发展的影院与银幕为电影放映提供着重要设备端支撑,而有序增加的国产片上映数量及其单片票房持续增长的趋势,又预示着国产电影的良好发展之未来。从受众群体的年龄区间放大趋势,中年女性受众成为观影主力力量中重要一部分,以及社交观影诉求与亲子教育观影诉求的消费行为、消费目的与消费年龄结构之变化,又在启发中国电影新的创作走向。当然,从近年来悬疑/犯罪类电影的高度发展之现实来看,我们应充分尊重大众对于某种涉及社会安全问题的现实想象力消费诉求,并尝试多元开发此类题材。当然,在总结基础上,我们也要有所反思,在总结中尝试为未来发展提供某些经验:

第一,在“供给侧”,尽管2023年国产电影无论是上映數量还是票房总量都已经对引进大片实现了反超,但我们依然要明确知道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及在其他国家电影市场上的比重,依然应该虚心向引进大片尤其是好莱坞大片学习其全球传播经验。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积极鼓励和营造对引进大片采取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只有这样良性竞争,才能够有助于中国电影不断在竞争中前进,在危机意识中谋求创新。因为自进口引进片以来,中国的优秀文化并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在融合之中不断以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第二,在消费端,要尤为关注30-40岁女性群体的消费习惯,因为消费群体的年龄结构已然从20-29岁扩展到20-40岁这一区间。区间的变化,是消费诉求的变化,更应相应的带动生产的变化与生产格局设计的变化。不仅如此,从近年来受众对观影的社交消费目的与亲子教育消费目的的消费动机来看,悬疑/犯罪类能够引起社交话题的作品与动画合家欢类作品,以及具有社会生活、生存或儿童励志成长教育类的电影,应该着重开发。并且,从大众更愿从口碑、评价来进行后置观影消费的消费行为来看,做好内容、剧本为王、尊重受众、注重口碑,依旧是电影生产、创作核心之“道”。

第三,从电影总体票房格局与电影档期格局来看,腰部电影数量增加趋势的背后预示着中国电影生态格局的平衡化趋势。并且,从2023年国庆档成绩一般的现实实践来反思,我们要以此意识到———国庆档应更多以易懂、通俗类作品为主,过于“作者性”风格化的艺术电影似不宜国庆档上映。

第四,从电影类型发展来看,动画电影所表现出的内部生态平衡格局有助于动画电影未来的持续发展。应该说,只有类型格局不断趋于多元化且题材尽量不撞车,才能表现出这个类型的生命力与发展潜力。而从犯罪/悬疑类电影2023年“一骑绝尘”式发展而言,我们能够明显预测出,此种能够即刻给受众感知反馈与确定性情感安慰的作品,其影响力应该会持续多年。若再从近年来电视剧格局中“迷雾剧场”“悬疑剧场”的火爆来进行跨媒介观之,更能发现此类作品巨大的市场号召力。当然, 2023年也有几部表现一般的悬疑/犯罪类电影作品。所以说,在题材红利基础上求新求变,不断与受众审美与期待相匹配,才是其可持续发展之道,否则只会变成故弄玄虚的空壳。

第五,从头部电影的多元发展及新主流多元转向趋势来看,未来新主流电影将持续表现出多元探索与多类型发展之趋势,类型与新主流的融合也将会是电影破圈出圈的重要策略。当然,常规的新主流大片仍需不断探索新形势,不应简单局限于历史、战争题材,并且就算立足历史、战争题材,也应不断探索题材内部的创新。比如近期电视剧领域的抗战新主流电视剧《狗剩快跑》便是将喜剧、生活与历史、战争进行了巧妙融合,进而使历史、战争题材变得生动有趣有人情味,就此而言,新主流历史、战争类作品,同样可以借鉴“他山之石”。

第六,宣发上,我们应该尤为注意利用好线上短视频宣发平台,但要有限度的借助明星效应进行宣传。并且,就点映趋势不断扩大化且周期变长的现实而言,我们仍需谨慎进行点映。因为点映是把双刃剑,点映若不好或点映群体并非影片目标群体极易导致口碑崩塌,进而影响影片票房。

总结今日,相信未来!我们期待中国电影更美好更辉煌的明天!

注释

[1]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灯塔2023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https: / / m. taopiaopiao. com/ tickets/ dianying/ pages/ alfheim/ content. html? in_ wuli = 1&id = 2265294&displayType=mvp, 2024年1月1日。

[2]灯塔专业版:《灯塔2023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https: / / m. taopiaopiao. com/ tickets/ dianying/ pages/ alfheim/ content. html? in _wuli = 1&id = 2265294&displayType=mvp, 2024年1月1日。

[3]猫眼专业版:《2023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报告》, https: / / mp. weixin. qq. com/ s/ Xc31JXELavGngASTo4tDwg, 2024年1月1日。

[4]注本文涉及数据部分若无特殊说明均来自于灯塔专业版《灯塔2023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与猫眼专业版《2023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报告》。

[5]灯塔专业版:《灯塔2023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https: / / m. taopiaopiao. com/ tickets/ dianying/ pages/ alfheim/ content. html? in_ wuli = 1&id = 2265294&display Type=mvp, 2024年1月1日。

[6]陈旭光、张明浩:《2021中国电影年度产业报告》,《中国电影市场》2022年第2期, 4-16页。

[7]拓普数据:《2023年国庆档市场研究报告》, https: / / mp. weixin. qq. com/ s/ eaAC67I525l_ VnXbintDsA, 2023年10月7日。

[8]陈旭光:《绘制近年中国电影版图:新格局、新拓展、新态势》,《中国文艺评论》2021第12期,第4-14页。

[9]陈旭光:《中国新主流电影的“空间生产”与文化消费》,《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第4-13页。

[10]陈旭光:《中国新主流电影大片:阐释与建构》,《艺术百家》2017年第5期,第13-21+187页。

[11]陈旭光:《中国新主流电影的“空间生产”与文化消费》,《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第4-13页。

[12]报告精选:《2023抖音电影年度报告》, https: / / mp. weixin. qq. com/ s/ iEsFtX2189z-lNTZdG1JdA, 2024年1月31日。

[13]证券时报:《80万张电影代金券瞬间抢光!张艺谋:要找董宇辉演戏》, https: / / mp. weixin. qq. com/ s/ 7mtZRRJRvmydPhqOSS3APg, 2024年2月3日。

[14]文娱价值官:《宣发模式再进阶,抖音凭什么让电影持续出圈?》, https: / / mp. weixin. qq. com/ s/ Fkw - _ KT3NFOmOSsC5UfL_ Q, 2023年9月22日。

猜你喜欢
灯塔年度受众
年度新锐之星
年度创意之星
灯塔
年度
引航的灯塔,始终在线
灯塔看守人(节选)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年度采购盛典
灯塔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