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人培养:深刻意涵、理论溯源和培育路径

2024-04-13 17:26马福运陈雨昕
思想战线 2024年1期
关键词:时代教育

马福运,陈雨昕

“过去、现在、将来青年工作都是党的工作中一项战略性工作。”(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277页。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始终把青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坚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58页。“时代新人”命题的提出,不仅为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且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时代新人具有深刻、丰富的理论内涵,其培养是主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复杂过程,必须着眼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青年学生立志成才,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氛围熏陶和制度保障,确保恰逢第二个百年的这一两代人切实担负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一、深刻内涵: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标准透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党和国家的相关文献中,“时代新人”的每次出现都与“民族复兴大任”密不可分。可见,“时代新人”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需要青年一代挺膺担当的时代背景下出场的。而要把这个千百年来的伟大梦想在自己的手中变成现实,时代新人必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核心特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3)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17页。时代新人作为新时代最具进取精神、最具蓬勃力量的社会群体,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其最核心的特征。其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时代新人锤炼本领、勇于担当的先决条件。青年人成长成材规律表明,没有深埋于心的理想火种,奋斗的青春就无处生发。历史和实践也证明,矢志不渝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愈挫愈勇的精神支柱和扬帆远航的永恒动力。随着中华民族日益接近实现复兴的伟大梦想,我们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将会越来越多,更加需要青年一代用理想信念铸牢精神支柱,从而在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不迷航,在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面前不退缩,永葆前进的正确航向和奋斗的力量源泉。其二,求真务实的过硬本领是时代新人实现理想、担当重任的基础条件。“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403页。习近平在梁家河田间地头边劳动边读书的经历说明,年轻人求真学问、炼真本领没有捷径,唯有勤学苦练、实干苦干。“新人”意味着新生,青年代表着创造。新时代青年要以习近平“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脚踏实地、钝学累功,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勇气和创新能力,坚持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做到学有所思、干有所成,成为社会创新创造的先锋队伍。其三,主动自觉的历史担当是时代新人笃志力行、奋进圆梦的必备条件。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体系中,青年始终处于担当重任的关键位置。回首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正是一代代中国青年接续担当作为,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才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新时代青年要以“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90页。的历史自觉,以“踔厉奋发,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勇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弄潮儿,在民族复兴的舞台上谱写出更加激昂澎湃的青春乐章。

(二)基本遵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6)《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35页。培养时代新人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素质要求和行为准则,引导青年一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则,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了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了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是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价值导引。作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义,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根据其中蕴含的强国建设目标和社会发展要求,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奋斗目标;要对标其中蕴含的个体发展要求,自觉提高人才标准和成材要求,主动把自己摆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当中;要在火热实践中不断坚定价值观自信,强化角色意识和担当精神,努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一则,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培育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发挥青年一代的主体作用和辐射效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青年一代不仅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而且要自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蓄势聚能。从价值观传播规律来看,同辈之间更容易形成榜样示范效应和环境浸润态势,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与价值共识,更容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一则,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73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于知、情、意层面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青年一代能否担当大任的直观评判标准。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一代应该形成自觉的价值取向和主动的行为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蕴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求、行动号召落实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具体实践中。

(三)成长目标: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33页。作为对时代新人成长目标的全面表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以贯之地坚持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并根据社会客观条件和现实需求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创新,最终上升到对培育时代新人的规律性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作为自然属性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作为政治属性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方面,作为自然属性方面的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架构,要求时代新人必须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结构是一个完整的要素体系,五个方面的教育内容相互联系,教育主体涉及多个层面或系统,教育过程呈现出阶段性、渐进性、耦合性等特征。其中,“德”定方向是核心,“智”长才干是基础,“体”健身躯是保障,“美”塑心灵是动力,“劳”助梦想是路径,五者既各自独立、各具特点,又相辅相成、互融互促,共同形成“五位一体”的教育内容和培养路径,合力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辩证统一于时代新人的成长过程。另一方面,作为政治属性方面的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路径,要求时代新人必须承担社会的发展需求,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育是育人的活动,育人是教育的根本。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反复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持以德育为先的全面发展,把德育渗透到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中,用德育为其他各育定向、铸魂,“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9)《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95页。

(四)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0页。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总是在生产力与人才的互动过程中前进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更迭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和根本保证,而作为二者共有主体的人始终是历史方位时代转换的关键变量。在自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段历史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特征和任务,而承担关键变量角色的人往往是这个时代的“新生力量”。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6页。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看,每次历史大变局都会引发社会大变革,每次社会大变革都会推动历史大发展,而主导社会大变革的主体则是具有相应胜任力的社会“新人”。在全面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生逢其时的青年一代历史地被推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台,必须作为思维主体和实践主体,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砥砺使命担当本领,勇敢地承担并完成这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光荣梦想。一方面,时代新人是认知民族复兴的思维主体,要有自觉擘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精神。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历史主动精神要求时代青年应具有高度的历史自觉,能主动探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复杂形势,主动探寻新征程上各种风险和挑战的破解之道。另一方面,时代新人是认知民族复兴的实践主体,要有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斗争本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1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57-258页。面对复兴道路上渐趋复杂的风险与挑战,时代新人要用历史主动精神激发担当精神和斗争精神,增强作为中国新时代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13)本书编辑组:《学习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66页。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二、理论溯源:时代新人的理论内涵和哲学意蕴解读

教育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人才培养活动,其培养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时代新人应该是一个历史性、生成性概念,有着深厚的理论内涵和哲学意蕴。“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39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人格的传承转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创新,是对中国共产党培育新人百年经验的赓续发展,是对教育基础性地位和先导性作用的精准概括。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人格的传承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才兼备的理想人格,是时代新人丰富内涵的重要理论来源。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却都坚持德才共生、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从强调通过彰显德性引导人趋于至善境界的教育要旨,到强调一个人的成长中“立德”居于首,再到强调教育者的首要责任是道德教育,德育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文化特别是教育发展的脉络。从教育者的职责来看,德育为先无疑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而时代新人培育理念正是对我国古代道德人格的继承延续和创新发展。一则,时代新人的素质内涵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立德观一脉相承。儒家学派认为,一个人要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首先必须修身,只有内修外行方能有所作为,而修身则要坚持以德为本。在集中展现孔子道德观念与儒家教育原则的《论语》中,仅“德”字一词就出现了数十次。可以说,孔子已经将“德之不修”作为四大忧虑之首,而培养人们形成“君子之德”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一则,时代新人的知识内涵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德才辩证观。关于德与才的关系,中国古代教育家始终认为德为第一位,是言与行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常用“德”作为对君子的最高称颂,认为智慧、仁爱和勇敢是天下人都应该具有的品德,为涵养时代新人的德才之资指明了方向。一则,传统文化中举贤任能的德政思想丰富了时代新人的能力内涵。德政思想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培育人才和选用人才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在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德不仅可以促进一个人的能力发展,而且可以弥补一个人的能力不足。在时代新人的能力结构中,德不仅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而且德本身就是能力系统的重要因素。比如,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往往能够通过信任得到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

(二)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创新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由整个社会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完全不同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人来。”(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8页。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由生产新发展创造出来的“完全不同的人”,就是从事生产劳动的“现实的人”,就是适应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新人”。放在新时代语境下,这种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全面发展的相关论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85页。具有鲜明的实践属性、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其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作为对“完全不同的人”的新时代表达,时代新人首先应该是“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实践的人,是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9页。当整个人类的发展不再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人的个性、人格、创造性和独立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既不妨碍个人的自由发展,也不妨碍时代的不断进步。因此,在培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激发青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让时代的新生力量可以充分自由地表现其主体性、发挥其创造力,确保人的力量得到充分展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梦想得到充分实现。马克思指出:“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那他就只能在社会中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不应当根据单个个人的力量,而应当根据社会的力量来衡量人的天性的力量。”(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5页。这种社会属性决定了自然人需要在社会关系中、在劳动实践中、在创造历史中实现个人价值。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使人“成为完全不同的人”,成为畸形发展的“单向度的人”“虚幻的人”。按照恩格斯的论述,只有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类才能摆脱这些外在条件的约束,“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15页。从这个意义上说,时代新人应该是已经占有自己本质的“真实的人”,已经完全摆脱异化状态的“自由的人”,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完全能够按照新时代的生产关系建构新生活、创造新历史。

(三)对中国共产党培育新人百年经验的赓续发展

“我们党在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培养一代新人作为重要任务”,(20)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25页。始终把青年群体看成推动时代前进的主体力量,在百年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时代新人”观,并不断丰富“时代新人”培养的科学内涵和话语体系。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提出并建构了‘无产阶级新人’的崭新形象和结构”,(21)袁洪亮:《论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马克思主义转向:无产阶级新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积极挖掘和培育进步青年,号召他们做革命的吹号手和先锋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为陕北公学的题词中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34页。为了培养具有政治远见、革命斗志和献身精神的“先锋队”,我们党通过工人夜校、农民运动讲习所、党校、学校和青年训练班等,在理论上传播马列主义,在思想上灌输革命观念,在组织上凝聚青年力量,使大批具有先进觉悟和斗争能力的青年成为党的新鲜血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号召广大青年做“又红又专”的“共产主义新人”、社会主义生产的主力军,强调“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3)《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30页。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人民教育”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苏东剧变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形势,我们党大力提倡广大青年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06页。的“四有”新人,要求教育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础上,大力培养“专心致志地为人民积极工作的劳动者”,(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41页。引导广大青年“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43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引导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提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人才培养标准,强调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8)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186页。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时代新人”培养思想。

(四)对教育基础性地位和先导性作用的精准概括

教育与人才相伴相生、互融互促的良性耦合,是教育基础性地位和先导性作用的集中体现,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发展提供内生动能。用时代新人概括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标准,对新时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时代新人培养是对新时代教育基础性地位的新期待。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单独成章,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9)《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7-28页。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逻辑,及其三者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相互作用规律的新认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体系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相辅相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其中,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教育通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涵养人才资源、培养创新主体、激发知识生产,居于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地位。另一方面,时代新人培养是对新时代教育先导性作用的新要求。尽管世界各国的教育理念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服务于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29页。在习近平关于时代新人培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贯穿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性问题的红线。其中蕴含着人才标准“先导性”的小逻辑,以及把教育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地位转化为推动创新发展的先导性作用的大逻辑。而要发挥好大小“先导性”的双重逻辑,新时代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着力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品德,增长知识见识,提升综合素质,把新时代青年培养成扎根人民、奉献祖国、引领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培育路径:打造“四位一体”的育人“生态圈”

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精神状态等方面同新时代要求相符合”(31)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166页。的标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启智润心、武装头脑,持之以恒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强化实践养成。为此,必须大力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推动形成课堂场域、实践场域、文化场域和网络场域的育人“生态圈”,构建多方联动、分工协作、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一)在课堂场域夯实时代新人的理论基础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技能提升,都要以扎实的理论教学为前提,都要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为依托。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系统中,教育之所以始终具有基础性地位,就在于教育能够将人类世代积累的经验和智慧提炼为知识并进行整理、保存、发展和传递,使一代又一代“新人”尽快站在前人肩膀上去开创新的历史。而传授理论和知识的课堂场域,无疑是时代新人成长的主渠道。无论什么专业的教师,都应该强化自己的“育人”意识和责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在教学中统筹好“德育”和“才育”的关系,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的“三严三实”,为时代新人培养提供合适的理论环境。一是政治标准要严,理论讲授要扎实。习近平强调:“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32)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187页。而要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课堂教学就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政治引领导于教学内容之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耀眼的真理光芒引领学生,用强大的知识力量涵养学生。二是内容把关要严,设计要紧扣现实。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接受信息的内容更加多样,难免会对一些时政热点、现实问题产生困惑。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要紧扣现实,直面学生的理论需求和现实困惑,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更要坚持“内容为王”,努力把教材内容讲准、讲深、讲透、讲实、讲活,在建设性与批判性的辩证统一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明辨是与非、弘扬真善美。三是教学评价要严,反馈整改要务实。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必须做到标准清晰、要求严格、反馈及时、整改务实。要在充分了解师生实际、尊重知识逻辑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评价标准、健全评价制度体系、动态调整考核指标、重视评价双向反馈、综合运用评价结果,通过提供真实有效的评价数据,促进教学双向主体的良性互动,推动课堂教学与时代新人培养的要求相匹配,与学生的知识需求和理论诉求相适应。

(二)在实践场域锻炼时代新人的强国技能

“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0页。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展开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就必须找到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体,而“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必须具有把思想变为现实的能力。时代新人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主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主体,必须具备把理论和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仅靠课堂和书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在火热的建设一线淬炼而成。比如,在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要立足“知信行统一、学思用贯通”的目标,搭建从学校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的多维桥梁,引导学生做复兴路上的实干家、奋斗者和追梦人。一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长才干。通过开展以实地体验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红色基地、文化遗址、图文影像、VR互动中沉浸式学习,切实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开展以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社区探访、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下沉田间地头、深入社区街道、走进厂矿企业,把学问做进群众的心坎上,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二要着力强化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锻炼品质。劳动使人类获得了自己的本质,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把人类与其他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作为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和品质。青年人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各高校应该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3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年第10号。的要求,切实担起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三要持续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在实战中强技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培养新时代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通过专业实践教学、专业技能比赛、校内外综合实习实训等岗前历练,可以促进学生的职业精神由量变到质变、职业技能由“形而上”到“实战化”。为此,高校应着力加强学生的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学生提前进行职业分流和就业定位,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社会实践单位和就业见习岗位,为在就业创业中成就自我、服务人民、奉献祖国夯实技能基础。

(三)在文化场域塑造时代新人的思想灵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35页。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历史的人,生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被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塑造有思想、有灵魂的时代新人,离不开文化土壤的滋养和文化环境的浸润。文化作为“精神生产力”的本质和价值,就体现在其能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在时代新人的成长过程中,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文化土壤和环境,决定着他们形成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化功能和育人价值,一方面要做好“灌”和“输”的工作。由于“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6)《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17页。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应该主动“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37)《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85页。在时代新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持之以恒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青年一代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必须正确处理“灌”与“输”的关系,坚持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灌输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灌输论,绝不是简单生硬地把理论灌输给新时代青年一代,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了提供一种合适的理论环境,并使人们在这种环境中运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理解、掌握和发展革命理论”。(38)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7页。另一方面,要做好“浸”与“润”的工作。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化功能,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合力,引领时代新人在三者形成的多维文化场域中,感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创新理论培根铸魂”“核心价值凝心聚力”的文化精髓,在潜移默化中锤炼修养、塑造灵魂,增进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认同;通过挖掘区域文化和校本文化的育人价值,利用文创产品设计、文艺作品创作和文化产业宣传等形式,让源于青年实践、贴近青年生活的文化成为青年启智润心的源头活水,引领时代新人在文化创造活动中增强创新活力,自觉做文化事业的推动者和创造者。

(四)在网络场域净化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39)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355页。网络空间作为青年人学习生活的“第一场域”,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和敌对势力无孔不入的渗透,习近平明确要求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40)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求是》2023年第18期。高校要站在教育强国、数字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把网络场域作为时代新人培育的“第一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挺进网络意识形态“主战场”,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着力实施网络空间治理和净化工程,以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为时代新人成长提供一个清朗、安全的网络环境。一则,把网络空间建成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新平台”。利用大数据、虚拟仿真、人工智能、数字算法等网络信息技术,打造立体化理论宣传和网络思政平台矩阵,持续强化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重塑数字空间主流价值引领态势,主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占领网络阵地,让党的声音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进一步凝聚青年一代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网络共识。一则,让网络空间成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突破时空局限、重构虚实边界、再创人机关系等特点,把思政思维与网络思维、数据思维、计算思维融合起来,打造集第二课堂、综合考评、一站式服务、心理健康、志愿服务等于一体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变“教育者单向度”说教为“声光电多维度”叙事,变“灌输式”被动接受为“沉浸式”情景驱动,并通过实时互动化解“信息茧房”带来的交往壁垒和认知困境。一则,在网络空间筑起防范意识形态渗透的“防火墙”。通过改变网络场域的话语体系,推出一批契合主流价值、青年喜闻乐见的数字文化产品,在网络空间奏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通过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引领青年遵守网络空间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降低不断出现的技术和数字风险;通过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以及引领网络风尚和开展网络斗争的本领,引导青年主动维护网络舆论环境和合法网络权益。

猜你喜欢
时代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