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有效设计实践研究

2024-04-14 02:09张燕茹
中学数学·初中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作业设计双减背景

张燕茹

摘要:“双减”对教师如何切实提高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就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特点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善于例题变式,让作业有延续性;注重知识整合,让作业有针对性;加强分组设计,让作业有层次性“的策略.

关键词:“双减”背景;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的总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四基”,增强“四能”,并具备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作业是学生达到新课标目标要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合理的作业可以事半功倍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查缺补漏,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双减”对教师如何切实提高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就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特点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作业有效性的延续性、针对性、层次性,希望通过“三性”的实践研究,为广大教师在作业设计有效性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真正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

1 善于例题变式,让作业有延续性

作业是了解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情况的检验手段,例题的变式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不仅可以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还能促进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因此,对例题的挖掘与变式,能让作业更好地发挥延续功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1].

例1 如图1所示,梯形ABCD中AB∥CD,E是BC的中点,DE平分∠ADC,求证:(1)AE平分∠BAD;(2)AB+CD=AD.

分析:该例题解题过程中需要添加辅助线,学生易犯的错误有两点.(1)认为E是BC的中点,为了构造全等三角形,延长DE至点F,DE=EF,连接BF,但并未求证点A,B,F在一条直线上;(2)认为DE平分∠ADC,为了构造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延长DC至点F,使DC=AD,连接EF,但并未求证A,B,F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于是,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点,利用该例题可以变式设计如下作业:

变式1 如图1,在梯形ABCD中,AB∥CD,DE平分∠ADC,AE平分∠BAD,求证:(1)E是BC的中点;(2)AB+CD=AD.

变式2 如图1,在梯形ABCD中,AB∥CD,E是BC的中点,AB+CD=AD,求证:(1)DE平分∠ADC;(2)AE平分∠BAD.

变式3 已知四边形ABCD中,E是BC上的一点,其中DE平分∠ADC,AE平分∠BAD,AB+CD=AD,求证:(1)E是BC的中点;(2)AB∥CD.

设计意图:利用该例题设计三种变式作业,能让学生更好、更充分地明白图形结构的内在关系,以及掌握如下两种添加辅助线的常用方法.(1)根据线段中点,可以联想利用中心旋转来构造全等三角形;(2)根据角平分线,可以联想到利用图形翻转来构造全等三角形.此外,变式1~3达到了举一反三的功效,远比单一的、零碎的选择个别作业题效果要好,通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呈现的形式来设计作业,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本质看问题,不停留在问题的表象,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深刻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2 注重知识整合,让作业有针对性

一节课中往往会教给学生多个知識点,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注意所学知识点的整合,尽可能地把多个知识点整合到一个例题中或一组例题中.此外,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还可以将前后有关联的新旧知识点整合到一个例题或一组例题中.这样设计作业有助于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同时掌握一连串相关的、前后有联系的知识点,既能有针对性地复习知识点,又能很好地训练逆向思维,还能减少作业量,避免重复、大量的作业,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例2 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9a2-4b2=.

(2)3x2y4+6xy2z=.

(3)4x2-4x+1=.

(4)a2+6b-ab-6a=.

分析:该例题为关于因式分解知识点的课后作业,学生充分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后,看到类似的题目,在脑海中会形成饱和模式.在此情况下,如果还只是提供一些常见的作业题目,则很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完成作业也只是机械的重复,思维得不到锻炼.因此,有必要对作业进行再精选、再设计,以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例3 完成下列各题.

(1)多项式a2+b2,a2-b2,-a2+b2中,能分解因式的有.

(2)若多项式a2+mab+9b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的值为.

(3)如果多项式a2-kb-15能分解因式,则k的值可以是.

(4)把多项式xy-xz+y-z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不同的方法有种.

(5)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3ca2-3cb4;a2+2ba-3b2;4x(1-x)3-(x-1)2.

设计意图:以上是关于因式分解知识点的一组作业.这组作业中,有些是基础题,有些则是在基础题的基础上经过变化进行再设计,其目的就是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更好地掌握因式分解的解题方法和出题方式.这种将知识点整合的作业设计,特别适用于学业繁重的初三学生,精选、整合、有针对性,能够高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 加强分组设计,让作业有层次性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均不相同.为了更好地加强不同学生的薄弱知识,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的知识点,细心对作业进行合理分层.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基于教师设计的具有层次性的作业,选择符合自身的作业题目进行练习.如此设计层次性作业,不仅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突破薄弱环节,还能减轻教师的作业设计任务[2].

(1)若该函数的图象开口向上,求m的值;

(2)若该函数存在最大值,求m的值.

例5 如图2所示,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直线方程为x=2,若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且x1<x2,-1<x1<0,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b2-4ac<0

B.ab>0

C.x1+x2<0

D.4<x2<5

例6 已知A,B两家公司生产一批同款鞋子200双.A公司生产的每双鞋子成本为70元.B公司生产鞋子的总成本y(单位:元)与数量x(单位:双)之间存在y=ax2+bx的函数关系,其中,当x=20时,y=1 000;当x=10时,y=400.现需要将鞋子运往C,D两家店,从A公司运往C,D的费用分别为m元/双和6元/双;从B公司运往C,D的费用分别為2元/双和4元/双.C地需要180双,D地需要20双,当A,B两家公司生产这批鞋子的总成本的和最少时,求A,B总运费的和的最小值(用含m的式子表示).

设计意图:

例4~例6是依据二次函数的不同的知识点设计的作业.其中,例4较为基础,只要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及性质即可,难度较低;解答例5,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并要结合图象来解决问题,难度有所提高;例6与生活相结合,理解难度较大,需要学生能从文字描述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再运用相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例4、例5、例6难度层次不同,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薄弱情况,针对性地选择作业,突破薄弱点,增强信心.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能够认识到作业设计的重要性,是学生“减负增效”的关键.教师应尽量减少作业数量,提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不断探索、实践日常作业设计,将作业设计作为引导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切实使学生获得“四基”,增强“四能”,树立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张玮芳.“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以二次函数为例[J].中学数学,2022(14):60-61.

[2]徐益峰.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有效性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1(33):18-19.

猜你喜欢
作业设计双减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关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教学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设计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