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旧石器考古新进展”专辑介绍

2024-04-16 20:11高星裴树文李锋
人类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古人类河湾考古学

高星 裴树文 李锋

1924年,巴尔博、桑志华等考察泥河湾盆地,“泥河湾层”作为专有学术名词进入科学界,这被视为泥河湾盆地科学考察与研究的肇始。地质学、地层学、古哺乳动物学、古环境学研究在盆地内陆续展开,泥河湾动物群成为早更新世的经典动物群,而泥河湾湖相层亦成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的代表。清澈明净的湖水、郁郁葱葱的植物、成群逐队的动物,造就了蕴含着无限生机的泥河湾盆地。1965年,随着虎头梁遗址群的发现,泥河湾盆地开启了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新天地。新中国的三四代考古学者耕耘其中,许家窑-侯家窑、小长梁、东谷坨、马圈沟等遗址陆续被发现和研究。一万年、十万年、百万年、近二百万年,这些数字既是东亚人类古老性的有力昭示,同时也见证东亚古人类生存演化的宏大历程。百年来,“泥河湾”作为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哺乳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科学“圣地”,持续为我们输出科研成果和科学认知。

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部科技基础工作专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多个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发现和研究成果丰硕,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同时泥河湾盆地还是国际上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彰显着我国这一学科的国际影响力。2020年,“以泥河湾盆地为重点的华北早期人类演化与适应研究”项目立项(2020YFC1521500),立足于泥河湾盆地,同时囊括华北其他地区,以区域内丰富的古人类、旧石器时代考古材料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规范的建立和泥河湾盆地年代序列、第四纪哺乳动物演化序列、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演化序列重建等推进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长足发展。我们在本刊组织的“泥河湾旧石器考古新进展”这一专辑,便是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支持下的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现。

泥河湾盆地蕴含有丰富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存,据不完全统计,包含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和怀来盆地等在内的“大泥河湾”区域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400余处。近年来,盆地内开展了系统的调查和发掘工作,新遗址的数量仍在增加,对老遗址的新发掘也带来新的认识。本专辑收录发掘报告、简报4篇,既有老遗址的再发掘,也有新遗址的初报道。东谷坨遗址是泥河湾盆地百万年遗址的关键一员,其可能展示出的石器技术创新等更是近年来学者们讨论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早期人类行为演变的锚点。高星等详细报道了遗址2016-2019年的发掘收获,本次发掘采取规范化的发掘和记录方法,是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发掘规范的草本,在此精细发掘的基础上,发掘团队将原来的6A-6E五个文化层进一步划为八个文化层,为探讨遗址形成过程和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古人类适应行为的历时性变化提供了基础;对出土的6800余件石制品的初步分析显示遗址总体上呈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相对简单的剥片与加工模式,为我们理解早更新世古人类的石器技术演变提供了不同视角。赵海龙主持了石沟遗址多年度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他们详细报道了遗址C区的发现,增添了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行为、石器技术研究的珍贵资料。裴树文、牛东伟常年在蔚县盆地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新发现数量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本专辑报道的东沟遗址便是其中之一。该遗址提供了蔚县盆地距今4万年前后古人类生存活动的证据。蔚县盆地的下马碑遗址显现出包括赭石利用在内的多项行为创新,为研究东亚现代人的行为特点提供了关键素材,初步研究成果在Nature发表,引起很大关注。本专辑收录了王法岗等撰写的该遗址2013年发掘简报,详细介绍了遗址的地层、年代和主要发掘收获与研究结果。

与不可胜数的石制品、动物化石相比,盆地内出土的人类化石凤毛麟角。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是出土更新世人类化石的唯一一处遗址,发现的20件人类化石(代表16个个体)为我们理解中更新世晚期古人类体质演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吴秀杰系统回顾了相关研究进展,提出许家窑人与河南灵井遗址发现的许昌人共同代表东亚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的一种新型古老型人类——巨颅人,丰富了我们对东亚人类演化复杂性和区域多样性的认识。

人类演化的环境驱动因素向来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从相关到因果的逻辑转变成为关注这一问题学者们的焦点。李月丛团队系统回顾了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研究的进展,概述了泥河湾古湖演变所反映的人地关系变化及植被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裴树文等选取中更新世气候转型这一关键时期,系统描述了转型前后泥河湾盆地人类行为的变化过程,该时期泥河湾地区的古人类发展出了灵活多样的适应策略。

泥河湾盆地半个多世纪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等遗物,对以往发掘材料的整理和再研究是学者们近期工作的重点。本专辑收录了对马圈沟遗址鱼咀沟1号地点2017—2018年度出土石制品和西白馬营遗址1985—1986年度出土石制品及马鞍山遗址1997—1998年度发掘出土材料的研究成果,展示了盆地内不同时期古人类石器技术的特点,揭示出盆地内从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的不断发展到细石叶技术组合出现的技术演变框架。

泥河湾盆地因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而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百年来该盆地哺乳动物群的研究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同号文十多年来深耕于此,取得了系统性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研究成果。《泥河湾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概览及若干新认识》一文系统回顾了经典泥河湾动物群的研究历程并指出了研究难点,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年来的新发现,丰富了泥河湾动物群的内涵,并对动物群所反映的地层划分和古环境变化等进行了探讨。

在经典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研究之外,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策略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十余年前,高星团队开展的许家窑-侯家窑遗址的动物考古研究可视为系统的中国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研究的开端。然而,有关该地区早更新世动物资源利用的系统研究仍然缺乏。王晓敏等开展的马圈沟遗址第III文化层动物化石的考古学研究是一良好开端,此文通过长骨破碎方式的多指标分析推断古人类很可能是敲骨吸髓的主体,为讨论早更新世古人类与食肉类动物的竞争关系提供了新线索。

近年来,多学科合作和新方法的利用在泥河湾盆地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不断深化,前文所述的许家窑人、下马碑遗址等的研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本专辑收录的石料热处理实验研究也是这方面的体现。泥河湾盆地的细石叶技术遗存典型且富有特色,然而区域内并不优质的原料是否支撑这种复杂技术的应用是常困扰学者们的问题。仝广等通过系统的石料热处理及压制剥片实验,发现经过600°C的热处理后,质地不良的火山角砾岩可有效的用于压制剥片,同时在盆地内的下卜庄遗址发现了热处理石料的线索。此类研究将为我们揭开更多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深度并智慧地利用自然资源的面纱。

泥河湾盆地超百万年的人类生存史是远古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和科学资源,百年的科考工作揭示出来的可能只是“东方人类故乡”宏大演化叙事的些许篇章,“泥河湾旧石器考古新进展”这一专辑呈现给大家的更仅是小部分阶段性成果,百年来积累起的漫长人类史仍等着我们去不断发掘和阐述。站在泥河湾科学研究新百年的起点,我们坚信未来百年里泥河湾盆地会出现更多突破我们认知的新发现和新智识。

猜你喜欢
古人类河湾考古学
“何以广州”的考古学观察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探索古人类基因
细胞里的古人类
龙人——新发现的中更新世古人类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河湾春夕
大地彩画 古朴村庄 宜良县河湾村
项链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丛林——《大河湾》的后殖民生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