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泥河湾”

2024-04-16 20:11谢飞
人类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旧石器虎头距今

谢飞

“泥河湾”本是河北省阳原县的一个小山村,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外科学家纷至沓来,一系列的科学发现使“泥河湾”作为一个科学名词走上世界。“泥河湾盆地”不仅成为国际公认的华北第四纪早更新世标准地层和经典动物群所在地,同时也是探求我国百万年人类史的理想区域。新世纪以来,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泥河湾在探索东亚人类起源与演化方面举足轻重,在研究世界范围内古人类迁徙、演化和地区性差异方面不可或缺。《泥河湾旧石器考古新进展》专辑展现给我们的是近年来泥河湾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材料,也是为泥河湾这一科学名词百年圣诞奉献的一份厚礼。

泥河湾是一个广袤而独特的地质地理单元泥河湾位于中国中北部的汾渭地堑,如同东非裂谷一样,也是地球上的一块巨大的伤疤,乃至被学界称之为汾渭裂谷或泥河湾裂谷。该裂谷呈北北东向,大体成S字形,泥河湾如似这条巨龙向东北方向甩出宽阔而蓬松的尾巴,由一系列的构造断陷盆地构成。第四纪时期,盆地蓄水成湖,并堆积了巨厚的河湖相泥河湾层。我们把地质背景近似、形成机制相像、沉积物质雷同的这些盆地统称为泥河湾盆地,也就是广义泥河湾或大泥河湾。其囊括了山西的大同盆地,河北的阳原、蔚县、涿鹿、宣化、怀来盆地和北京的延庆盆地等。

泥河湾北邻内蒙古高原,在这里,东西横列的阴山与燕山相互碰撞,南北向的太行山与之交汇,是地史上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进入第四纪以来,这里气候湿润,水量充沛,众多湖泊的出现改变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最适于生物界生存、繁衍、发展的天堂。这里既是水生动植物和陆生动植物乐园,也是人类及其文化发生、发展、演变的世外桃源。

泥河湾是一条显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长河在泥河湾,已经初步建立起世界上最为完整的旧石器考古文化序列,其始自距今200万年前后的马圈沟遗址,终止于距今1万年前后的于家沟等遺址。目前,以往的孤立遗址大都扩展为或大或小的遗址群,早更新世以马圈沟遗址群为代表,在距今176~120万年间,已经确认了17个文化层;中更新世以马梁、后沟遗址群为例,在距今约90~30万年间,也找到了12个文化层;晚更新世的侯家窑、板井子、新庙庄、西白马营、油房、虎头梁等遗址群的新地点和新文化层位也越来越丰富。如此,就构成几乎连贯的旧石器文化发展演变的链条,勾画出泥河湾旧石器文化传承发展的脉络。其突出的特点是,所有旧石器文化遗存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显现出一脉相承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品格。

在泥河湾盆地,石制品加工技术的演进也越来越清晰,中国北方小型石片石器技术在这里延续了百多万年,距今4万年前后,石叶技术在这里萌芽;距今3万年后,细石叶技术在这里孕育,并快速繁衍并达到顶峰。从考古遗址的空间分布可知,阳原大田洼台地东北隅是早期人类活动的聚集地,距今50万年前后,人类活动开始进入大同、蔚县和怀来盆地;就阳原盆地而言,距今30万年前后,考古遗址分布开始向南部、西部扩展,南过白土梁,西至虎头梁和雀儿沟一带。晚更新世以来,泥河湾盆地发育的河流阶地及黄土堆积中,发现的人类遗迹更加密集多样,人类活动的范围更加广泛。

泥河湾在构建中国历史基本框架中的作用苏秉琦先生根据中国新石器时代以来区系类型学研究,将中国分为六大文化板块,其中,“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最为厚重,泥河湾即位于北方文化板块之腹地。1992年,苏先生建立起“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古国,两千年中华一统实体”的中国历史基本框架,在思索构筑过程中,他最大限度地使用了中国北方,特别是泥河湾的新、旧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和学术成就。我们仅就与泥河湾关系最为密切的前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关于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苏先生认为:“以向背面加工的石片石器为主体的小石器传统贯穿始终,构成中国旧石器文化的鲜明特征,尤以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发展清楚,特征突出”。他还特别强调了泥河湾东谷坨遗址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石制品的总体特征及其进步性。他说:“在渤海湾西侧阳原县泥河湾桑干河畔有上百米厚更新世堆积的黄土地。在更新世黄土层的顶部有一万年前的虎头梁遗址,在更新世堆积的底层有100万年前的东谷坨文化。它们代表着目前已知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一头一尾。而且都是以向背面加工的小石器为主的组群,代表着中国旧石器文化的主流传统。值得指出的是,东谷坨人已能选用优质的燧石为原料,小型石器的类型已较固定,打制技术也较熟练,已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因此东谷坨文化并不是中国文化的源头。真正的文化源头还要到超百万年的上新世红土层中去寻找。过去所写的中国史没能认真对待这一课题,也没有条件认真论证这超百万年的文化源头。或许现在也还不能说出更多的内容。但这个超百万年的起点是确实存在的,不能忽视”。他的这些见解与贾兰坡先生等不少旧石器考古学者非常一致。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泥河湾马圈沟、石沟和中国其他地区超百万年旧石器遗址的不断发现,其科学论断之基础越来越坚实。

关于上万年的文明起步1991年,苏先生为辽宁查海遗址而接受了采访,认为查海遗址出土玉器,制作专业化,使用专一化,反映距今8000年前社会分工导致社会分化,形成了上万年文明起步的思想。同年,他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一文中说:“一万年前的河北阳原虎头梁的多种尖状器已具备了多种按柄方式,甚至连‘直内、‘曲内的石器都出现了,实际上可能就是后来‘勾兵、‘刺兵、铲、锄之类复合工具的雏形。虎头梁的各种按柄尖状器进一步发展,则成为像富河文化那种类似钺的宽刃斧、类似戈的窄刃斧、盘状砍斫器以及石钻等”。“说明一万年前人们已掌握了对付自然的新型工具和新的技术、文明已经启步”。苏先生的论断,被之后虎头梁遗址群的于家沟、马鞍山、姜家梁等遗址的发掘成果得到验证。于家沟遗址下层出土大批细石器工艺制品、装饰品和动物遗骨,其中数枚超过万年陶片的出土极为重要。在复合工具中,石矛头加工精细,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锛状器规整成型,也是其中的精品。于家沟遗址上层的遗物也非常丰富,有陶片、石磨盘、石磨棒、磨光石器、细石器等,这些都成为上万年文明起步的证据。的确,于家沟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为中国北方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工业向新石器文化过渡提供了翔实的科学资料。同时,超万年陶器的发现似乎预示着畜牧业开始萌芽,农业革命正在孕育,或者已经完成,初步文明开始起步。实际上,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遗存,正处在这一地区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它们直接参与了这一地区陶业及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从而导致这一地区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转变这一剧烈的社会变革。最近,在临近的坝上康保兴隆遗址和尚义四台遗址的重大发现证实,大约在一万多年以前,泥河湾的人群带着他们的制陶技术、细石器工艺制品,征服了坝上草原,在距今万年前后,破天荒地开启了定居生活,完美地步入了新石器时代。

猜你喜欢
旧石器虎头距今
距今1亿年的螃蟹长啥样
夜钓虎头鲨
虎头电池集团更名启事
石器,有看头——旧石器馆参观指南
Stories of the Chime-bells—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Marquis Yi of Zeng State
小米游侠记:虎头将军
宁波风物志
丹江口库区旧石器考古调查记
在法国发掘旧石器洞穴遗址
石峡口旧石器遗址考古发掘的思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