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初中英语学科实践路径

2024-04-17 07:16李威峰
关键词:教—学—评质量标准课程目标

李威峰

摘    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要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先准确理解“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内涵,再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与日常教学的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建立联接,以此作为实现该理念落地的学科实践路径。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学科实践路径

教、学、评是实现外语能力培养的三大路径[1],它们是融为一体来设计的。这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中有明确的阐述:各课程标准要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2],“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3]。因此,《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要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4],并在“评价建议”中指出,“义务教育英语学业水平考试要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和学业质量标准等命题”[5],“题目命制要体现课程的育人目标和基本理念,有利于促进和引导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6]。可见,通过“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来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在日常教学中的落地是践行《义教课标》理念的重要一环,也是体现《课程方案》要求、《义教课标》理念的初中英语教学变革的重要一环。

《义教课标》经过将近两年的实施,教师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及“教—学—评”一体化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和学习,但对“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具体内涵理解和如何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来真正落实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的实践路径,认识还不够到位,相关问题仍需进一步明确。

一、“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内涵理解

“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质是教、学、评三者之间在目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保持一致性[7]。那么“‘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具体内涵应如何理解?

《义教课标》明确呈现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具体内容,并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要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要求教师注重各教学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设计目标、活动、评价相统一的教学,明确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怎么评等方面的内涵和要求[8]。这里的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和怎么评首先是基于《义教课标》层面的表述进行理解的,对应的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具体表述,这些表述是综合性的、概括性的。然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所面对的具体教学内容通常是听的口语语篇和读的书面语篇,其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和怎么评对应的通常是课时教学内容的选择、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课时教学活动的设计等,这些表述是单课时的、详细化的。这两者之间需要架构起理解的桥梁,即要将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理解与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联接起来。

因此,“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不能仅停留在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这一“教—学—评”内容表述的理解上,而是要关注“一体化设计”,通过课时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一体化来指向、具化、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的一体化。归而言之,在初中英语学科教学中,“教—学—评 ”一体化设计就是教师通过日常教学的课时教学目标的清晰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分析和教学活动的灵活设计,来一体化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所具体对应的若干具體表述,使得通过初中三年的教学能将课程目标(三级)、课程内容(三级)和学业质量标准(三级)的全部内容在日常课堂教学得到逐一落实。

二、“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初中英语学科实践路径

要想使“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理念真正走入英语日常课堂教学,真正转化为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设计时的自觉行为,就需要结合初中英语学科学段特点,明晰其既具指导性、操作性又具自主性、发挥性的实践路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案例对“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初中英语学科实践路径进行具体阐述。

(一)进阶性分解:具化课程目标于课时教学目标

这是联接课程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明确课时教学目标清晰设置的实践路径。《义教课标》围绕核心素养,从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和提高学习能力四个维度确立了课程总目标。但总目标的阐述覆盖整个义务教育学段要求,语言极其简练,内容极其概括,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很难找到直接对应的具体实践点,因而需要特别聚焦总目标在各个学段具体化体现的学段目标。三级学段目标是学生在7~9年级学段(即初中年级)学习英语课程应达到的目标,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维度组成,每个维度分三个方面的表现进行具体阐述:语言能力包括感知与积累、习得与建构、表达与交流,文化意识包括比较与判断、调适与沟通、感悟与内化,思维品质包括观察与辨析、归纳与推断、批判与创新,学习能力包括乐学与善学、选择与调整、合作与探究。三级学段目标虽然比较具体化地阐述了学生在完成初中英语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学业成就预设,明确了教师初中三年的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但它并没有对7~9年级逐个年级的目标表现进行阐述,而只是作了笼统的合并式阐述。因此,要想使得这些笼统的合并式阐述的目标在初中三年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得以落实,就需要对核心素养四个维度每个方面的表现阐述按七、八、九三个年级进行到位的进阶性分解,将各个表现的阐述进一步具化到不同年级的课时教学目标中去。

以语言能力三级学段目标的“习得与建构”中的“能在听、读、看的过程中,围绕语篇内容记录重点信息,整体理解和简要概括主要内容”[9]为例,对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够记录重点信息、整体理解主要内容、简要概括主要内容这三个难度明显逐步递增的目标要求,不太可能在某一个年级的几个课时内得以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一句学段目标阐述依据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分解到七、八、九年级中,如在七年级的听力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围绕所听语篇内容记录重点信息的能力,在八年级的听力教学中侧重培养学生整体理解所听语篇主要内容的能力,在九年级的听力教学中聚集培养学生简要概括所听语篇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具化到相应年级的课时具体教学目标的描述中。再以思维品质三级学段目标的“归纳与推断”中的“能提取、整理、概括稍长语篇的关键信息、主要内容、思想和观点,判断各种信息的异同和关联”[10]为例,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和概括信息等思维品质是难度逐步递增的目标要求,教师可以将其分解到七、八、九年级不同年段的教学中去,且同为“提取”这一思维表现要求,提取关键信息、提取主要内容、提取思想和观点亦是难度逐步递增的,教师可以将这三个“提取”的思维表现要求分解到一个年段上、下学期的教学中,并具化到相应课时具体教学目标的描述中。

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 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中的Section B 2a~2e教学(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景苑中学杨妮茜执教,有修改,下同)为例,教师在研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情设置了如下课时教学目标:

在学完本课后,学生应能够:

①通过预测和阅读获取与梳理关于感恩节的事实性信息,了解节日的习俗和文化(指向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②通过概括制作火鸡的步骤和流程,设计火鸡制作的创新性方式并加以描述,在新的情境中综合运用语言(指向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③通过概括与分析感恩节信息,提升基于信息沟自主提问的能力(指向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培养);

④通过问题链,分析语篇写作结构、语言和内容,形成阐述中国传统节日以及美食制作流程的表达支架(指向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等方面的提升);

⑤通过小组合作,推断和评价中西方传统食物和节日之间的联系,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向学生文化意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该课时教学目标的内容表述清晰明确地联接了课程目标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学段目标(三级)内容表述。如“预测、概括、描述、分析、推断、运用”相关信息或语言等具化了语言能力方面的几条学段目标;“了解节日的习俗和文化”“评价中西方传统食物和节日之间的联系”等具化了文化意识方面的几条学段目标;“概括、分析、推断、评价”信息或内容等具化了思维品质方面的几条学段目标表现;“小组合作”“在新的情境中综合运用语言”等具化了学习能力方面的几个学段目标表现。要是教师在初中三年的日常教学中都能设置这样的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英语课程学段目标就能很好地具化落地。

(二)综合性理解:落实课程内容于课时教学内容

这是联接课程内容与课时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内容准确分析的实践路径。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六个要素构成英语课程内容,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基础,需要在依托教材的日常教学中落实。课程内容这六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的,但《义教课标》除了“语言技能”三级内容分别按七、八、九年级详细地阐述了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之外,课程内容其余五个要素与课程目标一样采用的是笼统的合并式阐述,这对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依托教材、用好教学内容来扎实全面地落实课程内容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在综合理解课程内容六个要素内容和准确分析教材教学内容之间搭建起畅通的桥梁。

首先,教师应在深入理解“主题内容要求(三级)”的三大主题范畴、十个主题群、二十九个子主题内容具体指向的基础上,分析7~9年级教材的教学文本,明确其语篇类型,提炼其内容主题,并将内容主题对应到二十九个子主题内容的具体指向上,以使课时教学内容都是落实某个子主题内容的具体指向。如此,通过初中三年的课时教学内容便可明确二十九个子主题内容是否得到全部落实。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通过对教学语篇what、why、how三个维度的分析,与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三级)内容要求中合适的具体指向联接。以语言知识中“语篇知识”三级内容要求中的“1.理解记叙文语篇的主要写作目的、结构特征、基本语言特点和信息组织方式,并用以描述自己和他人的经历”[11]为例,一个记叙文语篇的学习是无法将主要写作目的、结构特征、基本语言特点和信息组织方式等四个知识要求全部覆盖或达成的,因此可以将这四个知识要求分解到七、八、九年级不同阶段的记叙文语篇中去落实。再以文化知识三级内容要求中的“5.中外主要节日的名称、庆典习俗、典型活动、历史渊源”[12]为例,它同样可以分解落实到七、八、九年级不同阶段的记叙文或说明文语篇中去落实,从语篇分析中明确落实该文化知识内容的各个要点在某个语篇中的体现点。

其次,教师应明晰语篇所能承载的语言技能(三级对应年级)内容要求中的条目指向,并寻找到学习该语篇所能联接的学习策略(三级)内容要求中合适的具体条目指向。以语言技能(三级——9年级)“理解性技能”内容要求中的“4.分析和梳理常见书面语篇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内容的主次关系”[13],学习策略(三级)“认知策略”内容要求中的“5.在学习中善于利用信息结构图等理解主题”[14]为例,教师在分析课时教学内容时可判断是否能在该课时教学语篇的学习中联接到这两条内容要求,并用好语篇以推动和落实这两条内容要求。

仍以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 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中的Section B 2a~2e的教学为例,教师对语篇内容的分析如下:

【What】从主题和主要内容分析,语篇主题是北美的感恩节,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中“历史、社会与文化”主题群中的“世界主要国家的文化习俗与文化景观、节假日与庆祝活动”子主题内容。语篇属于介绍类说明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when、 where、 why、 how和what等几方面概述北美的感恩节;第二部分借助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感恩节火鸡的制作过程和方法。

【Why】从写作意图和文本价值分析,语篇通过介绍北美感恩节的传统文化和美食,引导学生关联中国传统节日和美食,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辨析不同文化,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How】从文体结构特征与语言特点分析,作者运用5W1H写作手法介绍感恩节的习俗,为学生表达输出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提供支架,并在介绍火鸡的制作过程中,注重制作步骤词语的使用,以及运用相关动词和短语清晰表达制作过程的操作指令,利于学生提升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从上述语篇内容分析看,教师有效地联接了课程内容六个要素(三级)的相关内容:子主题内容、语篇类型分析明确;“注重制作步骤词语的使用,以及运用相关动词和短语清晰表达制作过程的操作指令”“5W1H写作手法”等指向落实语言知识相关内容;“北美感恩节的传统文化和美食”“关联中国传统节日和美食”等指向落实文化知识相关内容;“借助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为学生表达输出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提供支架”“运用相关动词和短语清晰表达制作过程的操作指令”等指向落實语言技能(三级——8年级)相关内容;“借助图文结合的方式”“5W1H写作手法”等相关表述一定程度上指向落实学习策略(三级)中认知策略的第5、8条。

(三)对应性分析:细化学业质量标准于课时教学活动

这是联接学业质量标准与课时教学活动、明确课时教学活动灵活设计的实践路径。英语学业质量标准以学生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及其学段目标为基础,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从学习结果的角度描述学业成就的典型表现[15]。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能达到三级学业质量标准所整体刻画的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是师生共同的目标,是初中英语学业成就的评价标准。但这些学业成就的典型表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初中三年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逐步地、渐进地得到体现。三级(7~9年级)学业质量标准总共只有17条描述,且每条学业质量描述都是概括且简练的,教师需要对其逐一进行细化分析,才能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落实到具体活动中。分析三级(7~9年级)学业质量标准的17条描述可以发现,它们分别对应体现了听、说、读、看、写等五种语言技能的学业成就表现(如表1所示)。

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6]。学生在获得五种语言技能、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同时获得文化意识的培育、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对应五种语言技能分析17条学业质量标准描述后,可以将其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以3-1的描述“能听懂相关主题的语篇,借助关键词句、图片等复述语篇内容”[17]为例,教师务必在七、八、九年级的听说整合课中,有规划地设计由低到高的要求,设计通过听获取不同难度的关键信息或借助图片听懂语篇,以及借助所获取的关键信息或所提供的图片清晰准确地复述语篇等教学活动。再以3-6的描述“能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借助表格、思维导图等工具梳理书面语篇的主要信息,理解大意”[18]为例,教师务必在七、八、九年级的不同类型语篇的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些让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表格或思维导图进行主要信息的梳理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语篇大意。

仍以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 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中的Section B 2a~2e的教学为例,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包含有如下两个活动:

【Activity 8】Raise questions.

Raise questions about other information they want to know about Thanksgiving and search for relevant information.

【Activity 9】Summarize and introduce a traditional festival.

· Use the table to summarize Thanksgiving in North America and the process of making a turkey dinner. (注:该活动设计中的表格如表2所示)

· Use the table to introduce a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and the process of making its special food to the exchange students from the UK. (注:該活动设计中的表格如表3所示)

对应分析上述两个教学活动可以发现:Activity 8 对应支撑了三级学业质量标准3-7中的“在阅读稍长的语篇材料时,能理解主要内容,推断隐含信息,表达个人看法,提出合理疑问”[19]的学业质量标准描述内容;Activity 9 对应支撑了三级学业质量标准3-6中的“能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借助表格、思维导图等工具梳理书面语篇的主要信息,理解大意”[20]和3-11中的“能用所学英语,通过口语或书面语篇简单介绍中外主要文化现象,语义基本连贯”[21]的学业质量标准描述内容。

要真正将“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理念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理解“教—学—评”一体化的内容,更要理解“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内涵,这样才能明晰其落地于教学实践真正可操作的路径。本文从“对应联接”视角,提供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与日常教学的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建立联接的三条路径,以供教师参考。

参考文献:

[1]潘鸣威,徐雯,冯豫,等.从考试命题迈向科学测评:新时代英语语言测评素养提升提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1.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15.

[4][5][6][8][9][10][11][12][13][14][15][17][18][19][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59,61,51,7,10,22,24,30,33,42,45,45,45,45,46.

[7]程晓堂,谢诗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3(10):1-8.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5.

猜你喜欢
教—学—评质量标准课程目标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分析
课堂观察助力高中地理课“教—学—评”的一致性
功劳木质量标准的改进
石见穿质量标准的研究
抗骨增生丸质量标准的改进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怎样设计课时评价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