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

2024-04-17 07:16陈瑶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4年3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任务设计语文要素

陈瑶

【摘   要】跨学科学习倡导融通学科的内部和外部,从学科整合的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新路径。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为例,可从“探寻‘跨点,明晰任务目标”“把握‘跨度,驱动任务实施”“打通场域,助推任务拓展”等方面入手,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让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任务设计;语文要素;情境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综合性学习内容。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本单元属于该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那么,如何在单元整体视域下,基于单篇课文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呢?下面以本单元《纸的发明》一课为例展开探索。

一、探寻“跨点”,明晰任务目标

立足语文本位的跨学科学习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探寻学科“跨点”、确定任务目标时,应综合考虑语文学科知识、语文关键能力、语文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一)厘清要素,明确学科知识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清晰地指向了单元学习内容以及基本的学习方法,是各单元学习任务的具体体现。教师在制订任务目标时,要先聚焦语文要素,明确学科知识。比如,《纸的发明》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第一条语文要素指向阅读教学。教师可结合本课的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借助图表,提取关键信息,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第二条语文要素指向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收集资料、交流分享的要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收集与纸的发明相关的资料,并能围绕一个意思来介绍。

(二)对照课标,指向关键能力

语文跨学科学习目标的确定,不仅要对接语文学科知识,还要指向语文关键能力。观照《课程标准》中有关第二学段学业质量的描述,进行逐句分析,可以发现该学段的跨学科学习旨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如表1)。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如下:(1)通过圈画难读的词语,实现集中识字;借助图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篾席”等词语的意思。(2)借助图表,提取关键信息,了解并介绍纸的发明过程。(3)阅读第四自然段,通过给图片排序、填写关键词,梳理改进造纸术的过程,了解这一自然段是怎么围绕“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个意思写清楚的;制作名片,借助名片把改进的过程说清楚,从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4)在嘗试制作再生纸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纸的制作流程,并能将制作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并与他人分享。

(三)依据目标,设计系列任务

明确了学习目标后,教师应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为着力点,以提升跨学科学习能力为关键点,融通“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类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具有逻辑关联,凸显学生知识、能力、思维、情感,逐步进阶的系列学习任务(如图1)。

二、把握“跨度”,驱动任务实施

跨学科学习任务与其他学习任务最大的不同在于“跨”,即从学习的方式、学习的空间、学习的资源等多方面着手,改变原有的单科学习模式,实现学科融合、资源整合。对此,教师应把握好“跨度”,联结多方资源,驱动任务实践。

(一)联结内容,建构知识网

跨学科学习指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研究领域建立新的连接,以其中一种学科的研究方法、语言及观点来探究、描述及解释连接的学科,并赋予所连接的学科以此种学科的中心精神及知识形态。也就是说,语文跨学科学习除了要立足语文本位,还要致力于探寻不同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把分散在各个学科中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建构学生的知识网。

教师在设计任务前,应立足语文学习,联结相关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以《纸的发明》为例,课文介绍的是千年前的造纸术的发展过程,跟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为此,教师可以邀请信息科技教师制作微课,向学生展示博物馆中各个时期造纸的材料,增强学生的相关认知;可以勾连美术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活字印刷》,实现联动阅读,将美术知识嵌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梳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步骤后,体验“制作再生纸”的乐趣……融合相关学科,运用多学科思维,有助于学生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

(二)联结情境,凸显真实体验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由此可见,“设置情境”是推动跨学科学习任务实施,提升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应观照单元整体,联结学生生活,创设可持续的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纸的发明》所在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除了《纸的发明》,还编排了《古诗三首》《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三篇课文。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创设“三年级将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演活动,请你担任小小讲解员,从课文中收集信息,制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片,并向低年级的弟弟妹妹进行介绍”这一情境,将四篇课文的学习进行串联,使学生在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展语文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还要基于文本进一步创设情境。以《纸的发明》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为例,在开展“如何围绕‘蔡伦改进造纸术把本段意思写清楚”这一学习活动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句子—排列图片—讲解过程”逐步理解文段内容。例如,在学生介绍“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一内容时,教师依据文本创设情境:“小小讲解员,请你们把自己设计制作的名片,张贴在移动展板上,并向各位同学和听课的老师介绍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分享和表达的欲望:“我是讲解员××。蔡伦改进造纸术时,先把原料剪碎或切断;接着,把原料浸在水里,捣烂成浆;最后,将浆捞出来晒干。这样就制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三)联结支架,加强语文实践

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支架,以便学生能够根据活动主题搜集资料,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图式支架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快速地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本课以课后第一题作为教学的着力点(如图2)。教师可创造性地使用图式,细化教学步骤,帮助学生读懂图式,搜集信息。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先了解纸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接着阅读第二自然段,了解造纸术发明以前,文字依次记录在龟甲和兽骨、青铜器、竹片和木片以及帛上。学生进一步梳理发现,这些内容都是围绕“文字记录在不同的材料上”这个意思来写的。这一例子不仅提示了梳理的内容,还示范了如何从长长的段落中提炼关键信息、整理信息。之后,教师让学生结合图式进行梳理探究,通过“观察学习—迁移运用—习得方法”,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片中相关内容的填写。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搜集信息时,有时可以直接摘录文中的词句,有时则需要进行提炼概括。

借助图式支架,学生搜集、整理了相关资料,但是要进行交流与分享,还是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可搭建语言表达支架,降低学生分享交流的难度,帮助学生围绕一个意思说清楚。

在教学“蔡伦改进造纸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语段,读一读相关语句后,迁移运用之前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梳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步骤。实践过程中,对比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图3),引导他们发现不同的梳理思路:第①种以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步骤为线索,第②种联系了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以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动作为线索。

教师指导学生先循着线索,借助自己提炼的语言表达支架,说清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再结合作业本中的练习,找一找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能传承下来的原因,进行分点阐述。学生很快能够梳理出原因:一是原料易得;二是可以大量制造;三是价格便宜。

如此一来,学生在交流分享时,便能自然而然地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和“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两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并将其说清楚。

跨学科学习倡导用照片、图表、视频、文字等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片,融入表格、图片、文字等,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例如,在教学“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一内容时,为学生提供相关图片,供学生排列顺序,美化名片;引导学生用照片、视频、文字等方式记录自己造纸的全过程。

三、打通场域,助推任务拓展

《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社区生活场景、文化场馆等,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可见,开展跨学科学习要打通学生学习的场域,全方位连接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的世界。

(一)贯通课堂内外

跨学科学习倾向于学科外部的整合,要求语文学习从内部走向外部。教师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要从课内走向校外,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通场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场。

实践中,教师基于“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了解如何围绕‘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个意思把课文写清楚”这一重难点,设计了贯通课堂内外的学习任务:课堂上,先引导学生找出具体描写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句子;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给图片排序,填写关键词;最后,在学生交流蔡伦如何改进造纸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就是抓住“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捞出来”“晒干”五个步骤,把改进的过程写清楚的。课后,还带领学生走访了宁波非遗文化活动场所“纸说非遗”馆,实地制作再生纸;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演活动,向低年级弟弟妹妹介绍纸的发明;等等。这一过程中,学生从文本阅读走向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产生了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链接线上线下

跨学科学习往往与跨媒介阅读和交流融为一体。教师在推进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联结线上、线下,为学生打造混合式学习场域。基于此,针对“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记录文字的材料”这部分内容,可通过线上博物馆,让学生走进“纸载千年——中国古代纸文化展”,引导学生将纸媒阅读与电子阅读进行链接,加深对造纸术发展过程的了解,深化学生对纸文化的认知。

綜上,对于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教师可以素养为导向,明晰任务目标,并联结内容、情境、支架,驱动任务实施,通过打通场域助推任务内容得到拓展,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徐鹏.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小学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3-26.

[3]沈静.跨学科学习在语文学科中的实施[J].语文建设,2022(19):18-22,36.

(浙江省宁波高新区信懋小学)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习任务设计语文要素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STEM项目学习要重点关注什么?①
创客课程开发的困境与突破
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①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任务型学习研究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下英语口语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