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管理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CT检查护理质量改进中的价值研究

2024-04-17 19:04李爱萍
康复 2024年2期
关键词:影像学分级护士

李爱萍

(楚雄州中医医院,云南 楚雄 675000)

针对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干预,是当前生物医学临床实践中的重难点;在临床特征上,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多变性、凶险性均十分明显;同时,在临床干预中,针对这类型患者所罹患疾病、并发症的干预要求医护人员对于时效性具备精准的把握,针对这些患者涉及的临床检查,尤其是影像学检查。在急危重症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中,CT检查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这是因为CT检查自身具备扫描速度快、扫描范围大、检查定位准确等特点,使得这种影像学检查对于急危重症患者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影像学检查措施,并且这种情况适用于所有的急危重症患者。

在近年来,急危重症患者使用CT检查的人数占比在不断上升,整体上,我国大部分的公立医院在CT设备的储备中还无法满足我国大量急危重症患者的医疗需求,因此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医生通过提高CT检查速度来缓解这些情况,这种情况在客观上也促成了很多风险事件的发生,例如最为严重的情况之一是增大患者在接受CT影像学检查中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由此,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接受CT检查的急危重症患者展开护理,并通过护理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成为一种趋势。类似的研究也显示,通过采用特定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护士针对接受CT检查患者护理的能力,有助于减少患者在接受检查中发生心血管事件等风险的发生率,在提高针对患者CT检查完成度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缩短其接受检查所耗费的时间[1-2]。

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针对急危重症患者接受CT检查护理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发展出多种形式,这些趋势有助于提高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但是这些质量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有待严格的检验;近年来,分级管理模式在CT检查护理的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受到人们重视[3-4]。据此,本文就分级管理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CT检查护理质量改进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探究。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云南省楚雄州中医医院于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200例作为本次对照研究的所有观察样本;按照急危重症患者在CT检查护理质量改进中所采用质量管理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患者年龄范围为(63~69)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6.45±2.03)岁;疾病危重程度分级:一级38例、二级40例、三级2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患者年龄范围为(63~69)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6.43±2.01)岁;疾病危重程度分级:一级39例、二级42例、三级19例。在上述资料的对比上,2组患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 急危重症患者整体上来源于云南省楚雄州中医医院急诊、住院部、门诊部;② 患者机体指征符合《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中提到的相关准则;③ 在短时间内,机体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具备正常沟通能力,在检查前评估中被评估为能够通过CT检查。

排除标准:① 有碘对比剂过敏史;已经发生心脏、肺部、肾脏等器官衰竭的迹象;② 甲状腺功能亢进;③ 自身存在严重且不稳定的哮喘症状等。

本对照研究的开展已经过患者及其家属、云南省楚雄州中医医院相关管理机构的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针对对照组接受CT检查护理的急危重症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首先要求患者在我院涉及相关的急诊部、门诊部、神经外科、住院ICU几个主要部分提供有关于急危重症患者的具体资料。

护士结合所提供的临床资料针对患者展开检查前评估,评估患者是否能配合检查,待检查患者是否存在高危因素,例如机体是否存在金属异物等。评估患者注射碘对比剂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在行CT检查后,根据影像结果确定是否留观或快速转院。

1.2.2 观察组

针对观察组接受CT检查护理的急危重症患者实施分级管理。

(1)结合前期急危重症CT 检查疾病种类分布情况的基线调查结果、患者对于疾病CT检查的需求情况、检查时间效应、患者情况分级,针对患者制定急危重症CT 检查的分级评估方案,要求内容制定中包含对于患者分级级别、疾病特点,疾病种类,响应时间、分级标准的说明,然后结合不同分级患者的风险程度、体征,通过借鉴临床分级护理思路,为其制定相应护理方案。

(2)实施多学科协作,对于ICU 科室、神经内科、急诊科等重要科室提出的意见要有足够的重视;CT 室的护士作为联络员,作为这些工作流程的最终承受者,务必在最终做好迎接患者检查设备准备工作;通过相关的模块基本信息优化CT 检查流程,其中,对涉及患者检查中动态观察、沟通解释、转运环节的工作方法进行优化。

(3)评估相关护士在分级管理中的表现;针对具体工作中,表现有所不足的护士可给予其理论培训、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其提高在进行分级管理中需要具备的素质。

1.3 观察指标

(1)检查成功率对比

是指患者顺利通过检查之后,其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的患者人数占比;统计、对比2组患者该指标。

(2)检查工作准备完好率

统计、对比2组护士为患者进行检查前护理准备的工作的符合比率。

(3)检查工作展开的及时性

统计、对比2组急危重症患者在同级别限定时间内完成检查的人数占比。

(4)相关风险事件发生对比

统计、对比2组患者在接受CT检查过程中受检查影响发生风险的人数占比。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软件包针对2组患者在观察指标表现出来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接受CT检查护理中均发生了风险事件;这些风险事件大体上可归类为自身病情所致、CT检查设备所致;整体上,观察组患者发生风险事件的患者人数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n(%)]

2.2 完好率、检查及时率、检查工作成功率对比

针对观察组患者在接受CT检查护理质量改进中,观察组患者检查工作的准备完好率、检查工作展开的及时率总体上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针对观察组患者CT检查工作的成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表2 完好率、检查及时率、检查工作成功率对比[n(%)]

3 讨论

在我国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中,每天接受CT检查的患者人数众多,尽管针对一些急危重症患者接受CT检查设定了优先项,但是这种情况还是会因为医院本身缺乏独立的急诊检查设备而使得患者整体和护士、技术人员之间的矛盾激化;这些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针对医院内部患者实施分级管理模式有助于确立急危重症患者CT等影像学检查的优先项排名,例如首优、中优、次优,进而针对患者展开相应的护理措施、护理质量管理方案,这样一方面能够确保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针对急危重症患者整体的护理质量、安全[5]。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所采用的分级管理在CT 检查护理质量管理方案中,观察组患者接受CT 检查的及时性较之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方案更高,同时观察组患者接受CT 检查的成功率、准备工作的完好率较之对照组存在明显优势,发生风险事件的人数占比也明显更低;该情况表明分级护理相较于常规质量管理模式在CT 检查护理质量管理中适用情况更理想,与一些相关研究结果相类似[6]。CT 检查中,及时率代表着患者接受CT 检查过程中耗费时间的长短,及时率越高则代表患者接受检查所耗费的时间很短,这能帮助患者减少CT 检查造成的不良影响发生;而患者接受CT 检查的及时率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和CT 检查准备工作的完好率存在重要联系,CT检查准备工作完好率越高越有利于推动CT 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即CT 检查成功率也会相应程度提高,这三项指标结果得到优化,则有助于提高CT 检查的准确性[7]。观察组患者CT 检查及时率相较于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可能分级管理模式中采用的相对分级管理有关,即通过病种等指标作为分级标准,这种分级操作较为简便、直观,同时能够为护士提供针对患者制定干预措施的可靠依据;此外,研究中采用的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接受CT 检查完善了信息的全面性,有助于提高CT 室护士针对患者干预措施制定的专业性,此外,多学科协作也提供了一定的人力保障,提高了CT 室护士在急危重症患者接受检查之前,做好设备、环境的准备工作;这些情况有助于护士准确评估患者自身状况,进而准确确立患者接受检查的优先秩序[8-9]。

综上所述,分级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接受CT检查的成功率,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的安全性、CT检查工作的准备完好率、工作开展的及时率;具备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影像学分级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