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院落 更是家

2024-04-18 00:51张健
北京 2024年3期
关键词:合院影壁四合院

张健

无论在北京还不叫做“北京”的过往,还是在北京成为当下北京的今天,四合院都是北京人的理想住宅。敞亮的院子、宽阔的正屋、秀丽的垂花门和灵巧的厢房组成的一方静美天地中,北京人几百年来的日常生活散发着经久不息的魅力。

北京人亲切地称四合院為“四合房”。不过,四合院却并非北京独有的住宅形式,中国的大江南北有很多围合的院落建筑,统称“合院住宅”。合院遮风避雨,藏风聚气,中国人久居其间,塑造出世代相传的家庭理念—家和万事兴。

合而生和

家和万事兴

何谓“家”?《说文解字》说:“家,居也。”这一释义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家是惬意生活的住宅。至于如何构建这一住宅形式,中外古人曾做出过共同的选择—修建合院。合院住宅优势明显,既闭合又通透,在夏天可遮阴、纳凉,到冬天又能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合院里的露天庭院不仅通风好,保证空气质量健康清新,而且有利于收集雨水和排水,方便养植各种植物,同时满足了人们遮风避雨和便利生活的需要。据《北京四合院》一书所载,早在五六千年前,古西亚地区就利用厚厚的土坯墙围成独立的宅院;古罗马人的住宅不但围合成院落,还在院子中修建水池和喷泉,并加以绿化,打造了令人向往的美好家居环境;古伊斯兰人的住宅同样在庭院的四周用廊柱围合,院子里常常挖出十字形的水渠,以象征《古兰经》中的“天园”;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兴建了大量府邸,几乎都采用合院形式,把二至四层高的楼房与内部隐秘的庭院结合在一起。

在中国,合院住宅的历史同样久远。从陕西岐山凤雏村发掘的西周两进院落遗址到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所揭示的当时合院住宅内的生活图景,从敦煌壁画表现的唐代深宅大院中的绚丽生活到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巨幅画卷中所绘的城市和乡村合院住宅,可以看到合院的踪迹遍布各个时代。明清以来,中国合院住宅更是蔚为大观:北京四合院、江浙“四水归堂”、徽州马头墙民居、广东“广厦连屋”、云南“一颗印”……可以说,中国人的家就在合院里。

中国人重视“家”,反映在合院住宅中,表现为依次递进的每一进院落空间和每一座建筑都经过精心设计。中国艺术最讲究含蓄,冯友兰先生曾经总结说:“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中国合院住宅崇尚“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含蓄之美,最重要的建筑大多掩藏在大门和围墙之内,而不是一览无余地直接呈现在他人面前。对于外人而言,要想了解四合院的内况,需先越过层层墙垣,再穿过回环曲折的廊。但对于家人而言,四合院意味着大家围着院落同吃同住,相亲相爱。

“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礼记·礼运》

合院而居催生并演绎着中国人对家的要求——“和”。中国古典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有言:“大凡一家人家,过日子,总要和和气气。从来说‘家和万事兴。”浸润在“家和万事兴”的家庭氛围中,中国人从小就知道一家人关起门来过日子要和谐相处,重视亲情、重视家庭、尊老爱幼等人伦理念更是深入骨髓。纵岁月流转,因“合”而生的“和”,至今依旧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庭理念。

在中国人为达成“和”而塑造人伦理念的过程中,四合院里的生活也形成了一套需要遵守的规矩。《礼记·礼运》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在中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万事兴”。四合院无论如何布局,最终都能把每个家庭成员的居所规划其中。在古老的四合院中,各座建筑分属家长、子女、佣仆等不同的家庭成员,家庭成员聚居的形式与四合院的布局紧密对应,并通过位置、朝向、宽窄、高低等确立长幼尊卑有序的合院文化内涵。

四合院好在其合,贵在其敞。合,既保证了大家庭中的亲人们能够共同生活,同时又让每个小家庭乃至每个家庭成员都保有属于自我的空间;敞,则使每个走出房门的人都有机会观赏方寸之外的广阔空间,无坐井观天之弊。难怪有研究者分析,身居合院的中国人“一方面是不干扰别人,自然也不愿被别人干扰。二方面很畅快,较达观,不拘谨,较坦然,但也缺少竞争性,自然也不斤斤计较。三方面对自然界很敏感,对春夏秋冬岁时变化有深厚情致”。没有人能说清楚到底是常年生活其中的合院格局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还是中国人的性格决定了合院的格局。或许可以这样认为,稳重大度的中国人造出气度从容的四合院,而宽敞大方的四合院培养出中国人独特的性格素养和精神气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二者互相影响,已难分彼此。

在世代传承的四合院里,中国人诗意地栖居了千百年。

和谐有序

生活的艺术

说起四合院,人们大多想到的是北京。

北京四合院成型于辽代,在元代发扬光大。元大都的总设计师刘秉忠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对城市格局的要求,营造的街道横平竖直,住宅规模和格局大多相差无几。史料记载,元大都的胡同开在街道两侧,多为东西走向,四合院就建在胡同里,路北、路南均有院落。遗憾的是,元代合院式住宅在北京已无实物,惟一可供参考的是在后英房发掘的元代住宅遗址。而今能看到的北京四合院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北京四合院由基本单位“院”组成。四面房屋围成的庭院即为“院”,也称“一进四合院”,围成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以此类推,一些大型四合院可多达七进、九进。在北京话里,“进”是指建筑规模,一旦多过“一进”,四合院就有了一个统一的称呼—“宅子”。大户人家的四合院不但拥有多进院落,而且可以横向发展,设置跨院。一些豪门宅第往往设置多跨格局相似的院落,比如清末大学士、军机大臣那桐位于金鱼胡同的宅子就有七跨院落,每组院落分别有多进院子,一共有几百间房子,几乎占了小半条胡同。最高级的北京四合院是带花园的宅子。这些花园是住宅的一部分,往往由一进或多进四合院改造而成。历史上,北京私家园林建筑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府花园和一些达官贵人的花园,保存至今的恭王府花园、醇王府花园、可园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古代中国人普遍迷信风水。旧日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多是坐北朝南,这是因为北京人建四合院讲究“坎宅巽门”。从风水上讲,“坎”代表水,位置在北方,“巽”代表风,位置在东南方。主人的房子要建在北面,这样可以防火,院门要开

在东南方,以便住宅更好地“藏风聚气”。这样布局的房子,被视为顺风顺水的好宅子。因此,北京有句俗话叫“大门在东南,造房实不难”。事实上,北京四合院的格局既讲究风水,又有科学道理。从自然环境方面讲,北京冬天多刮西北风,房子在北,门在东南,能够避风。

北京四合院的大门往往可以作为辨别宅主身份、职业的标志,宅门因此又派生出门第、门户等观念。在北京话里,“大宅门”多是对官宦豪门人家的称呼,普通人家则被称为“小门小户”。最高级别的宅门是府门,清制规定,王府大门设于外墙中间位置,亲王府门规模达五间房,郡王府门稍小,规模为三间房,其他府宅和普通四合院的大门都只能是一间房的规模。比府门稍微小些的门是广亮大门,也叫广梁大门,这种门一般为高级官员家所用。普通官员家常用的门叫做“金柱大门”,再低一级别的门是蛮子门。传说,这种门是由来京做生意的南方商人率先采用的,故得名“蛮子门”。蛮子门把门框修在房子檐柱上,外面基本上没什么空间,里面有一整屋的空间,可以临时放杂物。一般百姓家的门叫做“如意门”,如意门上必不可少的装饰物是门簪,门簪上雕刻“如意”二字或如意形图案,故称“如意门”。宅门是宅院的门面,讲究的人家,门前的零把件儿一个都不缺,门槛、门环、门墩、上马石、下马石、拴马桩等也各有相应的讲究。

四合院私密性极强,人们通常只能看到高矮大小不一的屋顶和掩映其间的树梢,至于房屋的其他部分,因为有院墙遮挡,几乎看不到。要想进入人家,不但要穿过大门,还得绕过影壁墙。“影壁”这两个字在北京话里念做yǐngbei,古代叫“萧墙”。影壁一般设在两种位置:一种位于宅门的对面,隔着胡同与大门相对;另一种位于宅门内,迎门而建,又叫“照壁”。影壁上经常缠满爬山虎,前面放置水缸、花盆作点缀。这道影壁墙若独自矗立在地上,就叫“独立影壁”,若依托厢房山墙做出影壁的样子,则称“座山影壁”。北京人认为它能把邪灵歪气挡在门外边,因此,无论是雕刻在影壁墙上精美的花草图案,还是镶在上面的吉词颂语,都寄托着主人祈祝祥和、平安的愿望。影壁的主要功能就是区分内外,影壁墙外边就是家门以外,影壁墙里边就是家门以内。过了影壁墙,就算进了人家。

垂花门是内宅和外院的分水岭。人們常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其中大门是指宅门,二门就是垂花门。从外边看,垂花门像一座华丽的门楼,从院内看,却似一座亭榭建筑的方形小屋。四扇绿色的木屏门因为经常关着,恰似一面墙,成为外宅、内宅之间的又一道影壁,除红白喜事、贵客光临这样的大事,这道屏门平日并不开,人们过往出入都走侧面。《红楼梦》里,林黛玉初进贾府见贾母,走的就是垂花门。曹雪芹这样写道:“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

垂花门并非北京特色,全国各地都有。传统四合院用色讲究协调、淡雅,整个院落建筑大多为材料本色,唯有垂花门装饰得五彩缤纷,垂花门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两侧的垂莲柱。两个垂莲柱之间的平面叫“额坊”,额坊雕梁画栋,非常漂亮。如果在四合院里见到这个门,说明人家里面还有院子,外院一般用作接待客人。现在,北京故宫、北海、颐和园等皇家建筑中有很多垂花门,通向各个院子。

过了垂花门,就进了内宅。与垂花门相对的内宅建筑是北房,它是整个四合院里地位最高、采光最好的建筑。北房通常由一间正房和两间耳房组成“三间两耳”的格局。四合院里的“间”,指两个房梁之间的空间。正中间的房间叫明间,也叫堂屋,通常是主人的会客厅,旁边的两间可以作书房或卧室。北房一般只开正房一个门,耳房需从正房里面进入。耳房是有尊卑之分的,东尊西卑。中国人一般喜欢成双成对,左右对称。但北京四合院的正房通常为三间或五间的单数,即使有四间房的地方也只盖三大间,每边再各盖半间,美其名曰“四破五”。

位于院子东西两侧的房子,分别叫东厢房和西厢房,这是给家庭成员中的晚辈住的。根据“左青龙,右白虎”及“宁可青龙高万丈,不让白虎抬头望”等民间认知,东厢房一般略微高于西厢房,表示 “青龙压白虎”之意。不过这点差异,肉眼是很难辨别的。通常家中长子住东厢房,次子住西厢房。不过,从居住的角度来说,西厢房朝东,面对的是晨光;东厢房朝西,面对的是夕阳,有西晒之苦,住起来还不如西厢房舒服,有的人家因此把东厢房作为下屋使用。对此老北京有句谚语说:“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在整个四合院中,北房具有冬暖夏凉的最佳效果,西房次之,东房再次,南房最差。曹禺先生的著名话剧《北京人》中,辈分最高的家长老太爷、老太太住北房,下一代的大爷、大奶奶住西厢房,东厢房留给保姆、奶妈带着小孩住。这是民国时期北京四合院人家的一种生活写照。

四合院最里面的房子,在正房北面,叫后罩房,一般是给家里未出嫁的姑娘住的,有的人家后罩房盖起两层楼,就称为后罩楼。后罩房是四合院里最北面的房子,冬天它可以给正房挡风。四合院里最南边的房子不在内院,而是在外院。外院最南侧的一溜儿房子叫倒座房,一般用作客房或书房,家里的佣人也住在这里。

厨房通常位于内院的东南方,从风水上看,东南方为巽位,属木,西南方为离位,属火,木和火是旧时做饭必不可少的元素。从气候上看,北京常刮西北风,厨房设置在内宅的东南方,做饭时产生的烟气会被风吹至院外,避免污染内宅的空气。旧时有些四合院里没有厕所,想上厕所得到胡同里去上“官茅”。如果家里有厕所,一般设置在内院的西南角。一种说法是,住宅的西南方为“煞位”,五鬼之地,污秽之物可以镇煞。另一种说法是,西南方为坤位,代表大地,厕所设在这个位置,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北京四合院不仅讲究房屋布局和风水禁忌,建筑之外也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宽敞端庄的院落里,檐头、屋脊的砖雕、彩绘,屋内家具以及庭院中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有说不尽的学问和讲究。北京人热爱生活,在如流水一般的日子里,他們精心布置着每一进院落,让自己的居所充满雅致恬淡的生活情韵。

合和致美

流水的日子

在四合院里放眼望去,随处可见按一定规律排列的窗棂图案。其中,最常见的图案是“步步锦”,这种图案由横线和竖线按一定规律组合构成,周围嵌以简单的雕饰。将这种装饰花纹冠以“步步锦”的美称,反映出北京人渴望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好愿望。北京人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花纹、图案和雕饰,凭借图案所包容的文化内涵来寄托对于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和追求。

灯笼框是又一种常见的传统窗格图案,它是简单化、抽象化了的灯笼形象,周围点缀团花、卡子花等雕饰,图案简洁舒展。灯笼框窗格中间留有较大面积的空白,可题诗作画于其上,或绘梅兰竹菊,或点山水花鸟,清新而典雅。在中国古代,灯笼是光明和喜庆的象征,以抽象的灯笼图案作为窗格装饰图案,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光明生活的向往。以八角或六角几何图形为基调的窗棂条,称为“龟锦纹”。在中华文化中,龟是长寿的象征,用龟背纹作装饰图案,有希冀健康长寿之寓意。在传统装饰图案中,还常采用一些自然的纹理,如梅花纹、竹纹、冰裂纹等,用这种采自大自然的纹样来装饰窗格,反映出人们对大自然中美好事物的追求。

除几何图案外,北京四合院中的砖雕、木雕也有动物、植物及人物形象,并通过谐音、会意表达吉祥、美满的愿望。例如,蝙蝠取其音象征幸福,寿字或桃子图案寓意长寿,罄暗含喜庆之意,梅、兰、竹、菊则彰显清高且超凡脱俗并寓意君子风范,牡丹、玉兰象征高雅富贵,葫芦、石榴、葡萄比喻多子多孙。若将几种图案组合在一起,可表示各种各样的题材,如蝙蝠、万字寿字组成“万福万寿”;蝙蝠、石榴、桃组成“多子、多福、多寿”;兰花、灵芝表示“君子之交”;万字、柿子、如意组成“万事如意”;花瓶内插上月季花加上鹌鹑,表示“四季平安”;芙蓉、牡丹表示“荣华富贵”;葫芦、石榴或葡萄加上缠枝绕叶,表示“子孙万代”。除影壁、门框上的雕饰之外,戗檐上的雕刻题材同样广泛,如鹤鹿同春、子孙万代、麒麟卧松、太师少师、博古炉瓶、鸳鸯荷花、玉棠富贵等,这些图案不但构图秀美,装饰性强,而且寓意丰富。

多进四合院的正房、厢房与垂花门之间,通常都有抄手游廊连接。抄手游廊得名于其“形”,像人在抄着手时手和胳膊环抱的样子。游廊既可供人行走,躲风避雨,也可供人休息小坐观赏庭院景色。

过去,大户人家院子大,会在庭院里造假山,修鱼池养鱼,以供观赏。不过,无论何种规格的北京四合院,都会给花草树木留下空间,有很多树种成为四合院里的庭院植物。海棠历来为人所爱,是四合院中最常见的树种。很多富商和达官贵人都乐于在院内种植海棠。海棠一般在正房前左右两侧各种一株,寓意富贵、兄弟和睦。

在老北京四合院中,经常放置有鱼缸,并把海棠和缸中的金鱼联系在一起,取谐音“金玉满堂”之意。今天的宋庆龄故居种有树龄超过百年的西府海棠,传说为清代醇亲王亲手栽种,现在是北京最美花王之一。

石榴也是北京四合院里著名的观赏树。北京人之所以喜欢石榴,一是石榴花以火红色居多,农历五月是石榴花开得最艳的季节,满树花开,芬芳四溢,所以称五月为“榴月”;二是石榴多籽,成熟后籽粒饱满,被赋予子孙满堂、日子红火之意。北京人常说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北京四合院里老百姓的生活场景。

构成北京四合院庭院之景的常见景观植物还有玉兰、藤萝、牡丹、芍药、莲花等象征吉祥的植物。四合院种树也有很多讲究。大概“桑”与“丧”,“梨”与“离”谐音的缘故,北京人不允许谐音或寓意不吉的植物进院,并留下“桑松柏梨槐,不进府王宅”的俗话。

“夏日,迎门的砖影壁上满是绿油油的‘爬山虎,前边多有对衬而设的‘山涌泉‘霸王鞭,中间带座的大缸中种上半阴半阳的荷花、慈菇、菖蒲或水葱之类的水草。院里则是大鱼缸、葡萄架、石榴树、夹竹桃、万年青、梅花、无花果等。”高巍先生在《京城旧影》中曾对北京四合院的庭院之景作如上描绘。这种质朴而生动的景象与四合院端庄大方的空间浑然一体,形成一种自然而亲切的特殊氛围。沉浸在这般家庭氛围中,一代又一代北京人学习、工作、结婚、生子、奉养双亲,安然度过人生的春夏秋冬,直至平静终老。

时至今日,四合院已成为北京的代名词之一。纵然岁月流转,风雨剥蚀,大多数四合院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院落中的一砖一石仍能唤起北京人对历史的追忆以及对老北京文化的向往。

猜你喜欢
合院影壁四合院
别扭的影壁
浅谈地产行业的中式院落住宅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老北京建筑里的影壁
影壁
门口有道墙
中式合院成本控制策略
四合院下的宝藏
传统民居中“合而不同”的两种构成形式
一套四合院 引母女对簿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