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2024-04-19 03:28刘群刘鹏辉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10期
关键词:罗非班白介素血小板

刘群,刘鹏辉

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所致的坏死或软化情况。病因可能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有关[1]。急性发病时,患者可意识清醒,随病情不断进展,可出现四肢瘫痪、昏迷、延髓性麻痹、意识障碍等症状,如未及时救治,可并发脑疝,形成脑死亡,病死风险较高[2-3]。临床治疗该病常采用氧疗支持、保护脑组织等常规方法,虽可发挥治疗效果,但神经功能损害较大,恢复程度较低,故还需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药物治疗,以调节血液循环,加快患者恢复,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可受患者个体因素和有效成分影响而有所不同[4]。本研究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58例,遵循随机信封分组法分为实践组和对照组,各29例。实践组男15例,女14例;年龄48~72(59.83±4.35)岁;体质量49~83(65.79±3.52)kg;病程3~29(10.92±2.08)h;合并症:高血压9例,糖尿病8例,血脂异常12例。对照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47~73(60.12±4.29)岁;体质量48~84(66.26±3.45)kg;病程2~20(10.98±2.05)h;合并症:高血压10例,糖尿病8例,血脂异常11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进展性脑梗死诊断标准者;(2)经颅脑CT等检查确诊者;(3)患者或家属已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接受过开颅手术治疗者;(2)凝血功能缺陷者;(3)患者或家属无法正常交流表达者;(4)近期使用过抗血小板凝聚药物者;(5)对替罗非班过敏者;(6)中途转院者;(7)依从性差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患者均接受氧疗支持、输液支持、保护脑组织等常规治疗。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75 mg清晨口服,每天1次;阿司匹林肠溶片(济南永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0 mg清晨餐后口服,每天1次。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实践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注射用浓溶液(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5 ml ∶12.5 mg)治疗,将该药与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制成终浓度为50 μg/ml的混合液,并以0.1 μg·kg-1·min-1速度静脉滴注,共持续治疗48 h。2组患者用药期间,需掌握治疗药物信息,严格遵循医嘱定时、定量用药,确保疗效稳定,同时预防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血小板功能:治疗前后采集患者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离心处理10 min,取上清液,使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江苏英诺华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型号:PL-10)检测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2)神经功能、生活质量: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总分42分,得分越低则神经功能越好;运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OL)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总分60分,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3)炎性指标:治疗前后采集患者静脉血5 ml,离心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介素-6、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4)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痛、出血等。

1.5 疗效评定标准 效果显著:经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下降≥46%;效果一般:经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下降18%~<46%;无效:经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下降<18%。总有效率=(效果显著+效果一般)/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实践组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对照组的72.41%(χ2=6.444,P=0.011),见表1。

2.2 血小板功能比较 治疗前,2组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低于治疗前,且实践组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实践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比较

2.3 NIHSS、QOL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NIHSS、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QOL评分高于治疗前,且实践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实践组治疗前后NIHSS、QOL评分比较分)

2.4 炎性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白介素-6、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白介素-6、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治疗前,且实践组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4。

表4 对照组与实践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比较

2.5 不良反应比较 实践组恶心2例,腹痛1例,出血2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7.24%(5/29);对照组恶心1例,出血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90%(2/29)。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0,P=0.420)。

3 讨 论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在急诊科中占比较高,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且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典型症状有感觉异常、头晕、黑矇、失语、共济失调、头痛等,降低患者生活质量[5-6]。该病早发现早治疗,效果越好,后遗症严重程度越低。以往常规治疗主要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为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引起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的疾病(急性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作用机制主要为选择性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结合,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2b3a复合物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减少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7]。阿司匹林肠溶片为非甾体抗炎药物,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脏血管疾病,同时还具有解热、镇痛、抗感染作用,作用机制主要为其进入体内后,可使血小板的环氧合酶(即前列腺合成酶)乙酰化,减少血栓素A2(TXA2)生成,从而抑制由TXA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以此达到治疗效果,调节血液循环[8]。通过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使体温调节中枢、感觉神经元恢复至正常状态,从而发挥镇痛、解热效果。另外,还可发挥抗炎效果。使用上述两种药物治疗后,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患者脑部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避免疾病再发,但部分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腹痛、出血等不良反应,引起不适感,降低治疗效果。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替罗非班是一种新型治疗方式,该药属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特点,适用于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梗死、心绞痛、血栓等临床治疗。该药作用机制主要为有效阻止纤维蛋白酶与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Ⅱb/Ⅲa受体结合,阻断血小板黏附与激活,从而预防血栓生成,大大降低疾病复发风险,且患者耐受性较好,治疗安全性较高[9]。

血小板黏附率是一种评价血小板功能的常见指标,当其异常升高时,提示机体易出现动静脉血栓形成,如急性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等;血小板聚集率是血小板黏附特性的一个指标,当其异常升高时,提示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附增加,可能存在急性心肌梗死、肺梗死、糖尿病等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实践组治疗后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替罗非班治疗能降低血小板黏附率和血小板聚集率,有效改善血液循环,恢复脑组织供血。实践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说明运用替罗非班治疗能减少患者脑组织和神经组织损伤,利于其生物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白介素-6是一种常见细胞因子,是免疫细胞作用于其他细胞所产生的蛋白质,当其异常升高时,提示机体可能存在感染情况,如肺炎、败血症等,还可能存在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情况。C反应蛋白是一种非特异性炎性标志物,具有激活补体,调节吞噬细胞,清除损伤、坏死组织和外来病原体作用,当其异常升高时,提示机体可能存在炎性反应、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情况。肿瘤坏死因子-α是由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所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可参与正常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当其异常升高时,提示机体可能存在恶性肿瘤、心力衰竭、败血症、慢性炎性疾病等情况。本研究中,治疗后,2组白介素-6、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治疗前,且实践组低于对照组。说明替罗非班可改善机体内炎性反应,加快病情恢复。实践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替罗非班治疗可取得显著临床效果。实践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采用替罗非班治疗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效果确切,可显著调节患者血小板功能,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维持良好生活质量,减少机体炎性反应,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罗非班白介素血小板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效果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替罗非班桥接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早期PWI-DWI不匹配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银屑病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白介素8的检测
哮喘患儿血清白介素与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7 、白介素23 mRNA 的表达及与病情相关性研究
淋巴瘤患者血液和瘤组织白介素-6、白介素-10的表达及意义
替罗非班治疗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