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卡巴拉汀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

2024-04-19 03:28刘领章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10期
关键词:巴拉丁苯血管性

刘领章

血管性痴呆为老年人群多发痴呆性疾病,属于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以脑出血、脑梗死为主要病因[1]。血管性痴呆患者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脑组织获得氧气、营养物质含量低,患者易出现记忆力下降、语言功能障碍、情感障碍、思维异常、认知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降低生活质量[2]。作为临床发病率逐年升高的老年脑病,如何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是目前研究热门课题[3]。临床对血管性痴呆患者主要进行药物治疗,其中卡巴拉汀和丁苯酞均为临床治疗老年痴呆性疾病常用药[4]。本研究观察丁苯酞联合卡巴拉汀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并分析此方案在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睡眠障碍方面的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2年4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病程5~20(12.89±1.21)个月;其中高血压26例、糖尿病18例;有吸烟史22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病程4~21(12.63±1.05)个月;其中高血压25例、糖尿病18例;有吸烟史23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5]:(1)符合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经临床查体、临床病史、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确诊;(2)年龄≥65岁;(3)入院时病情稳定(非急性期),临床症状以认知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等为主,发病后意识清醒,认知功能正常,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合并睡眠障碍;(4)临床资料完整;(5)患者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6]:(1)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损伤者;(2)发病前已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3)合并脑部肿瘤、颅脑外伤史、相关手术史者;(4)近期有卡巴拉汀、丁苯酞用药史或存在用药禁忌证者;(5)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性疾病患者;(6)中途退出研究或随访失访者。

1.3 治疗方法 2组入院后均行降压、调脂、降糖、抗血小板集聚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Siegfried Barbera,S.L.生产)初始剂量每次3 mg口服,每天1次,根据患者症状表现每间隔2周调整1次剂量,单日最大剂量12 mg。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0.2 g口服,每天3次均于餐前服用。比较2组治疗2个月时疗效。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4.1 认知功能、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2组患者认知功能,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2组患者睡眠质量,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2组患者生活质量。其中MoCA评分包括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记忆、注意、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定向功能评定,总分30分,≤26分认定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PSQI评分共18个项目、7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计0~3分,总分21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差。Barthel指数满分100分,<20分说明患者功能缺陷严重,日常生活完全需要依赖他人;20~40分说明患者日常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0~60分说明患者日常生活需要帮助;>60分则表示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1.4.2 相关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采集2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获得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胱抑素C(CysC)、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B)水平。

1.4.3 不良反应[7]:包括头晕头痛、癫痫发作、心绞痛、肝功能异常、皮疹、皮肤瘙痒等。

1.5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认知功能明显改善,睡眠基本恢复正常;(2)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与认知功能有所改善,睡眠质量有所提高;(3)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均未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χ2=3.914,P=0.048),见表1。

2.2 认知功能、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MoCA评分、PSQI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oCA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上升,PSQI评分下降,且观察组上升/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3 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CysC、BDNF、S100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CysC、S100B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血清BDNF水平上升,且观察组降低/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

2.4 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χ2=4.114,P=0.043),见表4。

表4 对照组与观察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3 讨 论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老年性痴呆症,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8]。血管性痴呆属于非变性痴呆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在痴呆患者中,血管性痴呆患者占15%~20%。此病发生与患者大脑深部深穿支动脉梗塞,引起脑组织长期缺血缺氧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患者常伴有脑血管病史,以腔隙性脑梗死、脑梗死、脑出血后遗症等为主,同时伴有肢体无力、四肢麻木、偏瘫等。目前,临床关于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此病方法缺乏特异性。血管性痴呆常因脑血管梗死、血液灌注量减少、脑出血等原因致病。研究发现,此病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或由脑出血引起认知功能障碍[9]。到目前为止,血管性痴呆是唯一可以防治的痴呆症,早期实施有针对性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症状。了解血管性痴呆影响因素及加强发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有研究发现,在血管性痴呆影响因素中包括可干预、不可干预因素两种类型[10]。可干预因素主要指血管性因素,而不可干预因素则包括人口学因素和遗传因素。针对血管性因素方面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与房颤、多饱和脂肪酸摄入、多种维生素摄入量不足。其中,高血压、糖尿病是血管性因素中重要组成部分。临床防治血管性痴呆中,控制血压、血糖是重要目标。研究发现,患者血压长期处于异常高水平状态,可影响脑组织血液灌注量,降低血管自主调节功能,损害脑组织、影响脑部代谢,从而对患者认知功能造成损伤。因此有研究者认为,高血压是引起脑血管独立危险因素。此外,糖尿病也是明确的引发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11-12]。

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以药物为主。卡巴拉汀作为脑选择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属于氨基甲酸类药物[13]。卡巴拉汀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延缓胆碱神经元对乙酰胆碱的降解作用,促使胆碱能神经传导,同时增强脑皮质等部位中乙酰胆碱效应作用,主要适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14]。丁苯酞可引发脑缺血后引起的脑组织受损、脑神经元病变。丁苯酞用于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中,在改善脑血管灌注同时,可有效纠正痴呆症状,改善患者认知功能[15]。

临床多项研究结果均显示,早期血管性痴呆患者可出现记忆障碍、执行能力、注意力等认知功能受损表现[16]。在上述表现同时,血管性痴呆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血管性痴呆患者出现早期认知功能同时,睡眠质量不同程度降低。特异中枢是产生和维持睡眠的主要部位,存在于脑干蓝斑核中,神经冲动可经丘脑向上传导至大脑皮质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缺氧缺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上述病理改变可引发睡眠中枢系统功能,造成睡眠质量下降。有研究结果证实,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相互影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睡眠障碍严重程度随之升高。同时,此病患者睡眠障碍程度也会对认知功能恢复造成影响[17]。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对改善其睡眠质量意义重大[18-1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MoCA评分、Barthel指数与血清BDN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PSQI评分与血清CysC、S100B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与上述研究结论相一致。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卡巴拉汀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肯定,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巴拉丁苯血管性
“鞭炮”巴拉拉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巴拉莱卡琴:从指尖流出的动听旋律
俯瞰城市
聪明蛙与巴拉龟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探析
通络止痛方治疗血管性头痛60例
养脑复聪汤治疗血管性痴呆33例